绿林网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是一本由张五常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页数:2019-8-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一):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

任何推理都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容置疑, 建立在不可争辩的假设或公理上的逻辑推论被事实推翻的时候,才应考虑假设或公理有误。

经济学第一基础假设:“个人”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个人作出可以被推测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没有以“集体”为起点的理论。

经济学第二基础假设:自私。“自私”这个假设需要有局限条件,在局限条件的转变下导致某一种行为的必然转变。

人的自私本质。斯密认为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阿尔钦认为淘汰下的白痴行为,必然与自私吻合(白痴建加油站的例子)。道金斯认为是遗传。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二):一点感受

《经济解释》这套书,我买过三套。最早从罗胖的节目里知道这本书,知道张五常,怀着懵懵懂懂的兴趣,我买了影印版的《经济解释》,四本书,一共花了50块钱,后来才知道,这笔交易很划算。 初看这本书,就被开篇的科学方法论迷住了,它让我知道,原来科学是这样的,原来学问是这样做的。(后来又知道奥派,是不讲实证的。感觉经济学这一行真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 直到现在,我都没完完整整的把这本书看完。但我依然要说,这真是本好书。以至于我又买了一套正版的2015稳定版,一套正版的2019稳定版。正应了五常书中所述假劳力士表的例子---假货给真货做了宣传,有了钱,我也愿意买真货。真货假货,不一样的东西,满足不一样的需求。五常的文字直白,典雅,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气质,这跟阅读翻译过来的经济学著作带来的感觉很不一样。这享受是双重的,中文行文+经济学学问的双重享受。当然,很多地方我是读不懂的,但我认同五常在前言里所说的:看不懂就跳过去,看能看懂的。这也是我的读书方法,苏轼有言:仁智之所得各因其才,贤不肖之所得各随其分!此之谓也。

如今再次翻开这套2019稳定版,对市场,对亚当斯密,对科学方法论,经过这几年断断续续的关注,又有了比之前更深一点的理解,所以重新读来又是一番新的滋味。读到五常所引用的亚当斯密的几段论述,突发奇想,若是让他来翻译一版《国富论》,然后再在相应的边上印上他自己对某段的感想,阐释,发挥,那么这一版的《国富论》一定精彩。

我看到有的评论嫌他东拉西扯,爱夸夸自谈。这一点感觉,我一开始读他的书时也有。只不过渐渐的,反而喜欢上了这种风格。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对读者不也是一件好事么?

我深信《经济解释》此书必定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三):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理论解释行为,行为要受理论的约束。一方面以一般行为假设、公理或定律,约束行为。另一方面约束行为的局限条件或情况。

物品的定义。两类,一类是经济物品,多胜于少;一类是免费物品,有胜于无。

缺乏的定义。需求下的供应有限,缺乏的程度以相对的需求决定。

经济物品必有代价,代价在市场上体现为价格,凡是有价格的都是稀缺的。

竞争的本质。经济学上要解释的行为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行为。经济学的难点就在于社会有竞争,而且这是一个多人的社会,竞争行为复杂。社会上很少没有竞争的物品,垄断和专利虽然是限制了某种竞争,但必然会增加另一种竞争,如相似物品或替代物品。

竞争的形式:市场价格、弱肉强食、权力斗争、走后门、论资排辈、等级特权等。

竞争是要有游戏规则的,体现为法律、道德、风俗等合约安排。产权的意思其实和竞争相同,产权制度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产(property)=竞争(competition)=缺乏(scarcity)。

什么是竞争准则?如在自由市场的价高者得,其实就是胜负条件。竞争准则和游戏制度是核心和辅助的关系,准则决定胜负,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对于个人来说,胜利的条件不同,个人的选择就不同,如果说以考试分数决定胜负,那么大家都会想办法提高分数,如果说同时有资历和分数两种胜出条件,那么个人会选择对他有利的条件。

什么是浪费?就是有办法达到资源分配利用最大化而不用。目前来看,市价是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如果有其他准则,如排队,就会存在时间的浪费。

关于价值观。经济分析是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是人之常情,不是科学。分析者要注意区分主客观,有是经济学者是没有主客观的,却被认为是有主观倾向,那是语言的问题。

经济学的范畴:

1. 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或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2. 有了“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利益分配会怎样。

3. 解释游戏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经济解释(二O一九增订版)》读后感(四):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经济解释》这本书一开始就是先从社科类的科学研究方法入手。首先提出来现象是有规律的,意思就是宇宙中发生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进一步衍生到人的行为也有规律。

对于科学要有三个重要的信条,才能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分别是:

1. 现象或行为,其存在都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不能在这个现象上有分歧(都是能观察到的);

2. 现象必有规律;

3. 规律必有原因。

不能用事实去解释事实,如:权利界定带来经济繁荣。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这句话需要有其他理论内容才能构成推理,即权利界定是怎么样带来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要中间过程,直接就是现象解释现象,那现象那么多,随便两个现象都可以扯到一起了,就像现在很多研究两个因素的线性关系,只要相关系数差不多好像就成立了,比如研究行长的脸和业绩的关系,其实不然,需要逻辑推理,有内容。其次是有规律的现象,在不同的情况下,规律可能会改变,比如水一般在100度就开了,但是到了高原上,不到100度就会沸腾而温度不再上升。

有四种逻辑推理值得注意,分别是特殊理论、套套逻辑、模糊不清和互相矛盾。首先是特殊理论,是指一般理论被推翻后,加约束条件试图挽救,加了无数次后,理论过于特殊,解释的现象过于狭窄,不能运用到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用了。其次是套套逻辑,例如“四足动物有四条腿”,前后都是一样的,不可能错,这也没有意义。再次是模糊不清,即我们对要推理的理论中的概念并不清楚,这就无从谈起对错。最后是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也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注意这四种推理,因为这四种推理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看出来,尤其是在长篇大论的论文中,看起来有理有据,实际上他可能说的前后都是一回事,搅得头晕眼花。

科学最重要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一般在国内被称为“可证伪”,即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如果没有被推翻,那么目前看来它就是对的。不可能被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力的,如上帝存在这个话题就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因为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证明他不存在,就无法被推翻。如果一个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有两个解决方式,一个是放弃现有的理论,另创新理论;二是加约束条件,比如当我们只在三维世界里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当我们认识到还有四维世界的时候,这个理论就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我们就要加以限制这个理论只存在于三维以下的世界。

最基础的含意规则是:A→B,A事的发生含意着B事,检验的方式是非B→非A,就是用事实反证。但你不能说非A→非B,因为A事的发生一定有B事,但是不能说明A的不发生就没有B,B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如白痴建加油站的例子,加油站能存活下来,是它在了合适的位置,刚好与争取最大利益的假设不谋而合,不争取最大利益的都被淘汰了,准确地解释了人的行为。还有一个例子,有些低手认为人不一定争取最大利益(Not A),所以在同样条件下每个人不一定努力工作(Not B)。

非事实。A、B皆为事实,前文也说了事实不能解释事实,A到B的过程证实某一个理论的含意。而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始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一个可以被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是抽象理论本身是不能被验证的。如供需理论中的需求量不是一个真实可观察的现象,如果用交易量作为需求量,那就错了,而是要用反证法,即非B→非A(A、B皆为事实,A是价格下降,B是需求量增加)去推理。

无限制。供需理论中的“均衡”和物理学上的概念是不同的,经济学中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非均衡”是指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缺少了被事实推翻的可能。

“理论”并非真实,这是可以的,可以是抽象的。但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要有事实的验证或推测。有三种“非真实”可以接受,一是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二是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一定要简化,简化让事实变得非“真实”;三是世界很复杂,必须要简化,而简化不会影响效果。

最后一种“非真实”,是验证条件,也叫局限条件,有其真实性,无论怎么简化,也要和现实情况大致吻合。

经济科学的方法。一是均衡意思的表达,二是数学没那么重要,三是A→B,在经济学上一般是说A的变动导致B的变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