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100字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100字

《风味原产地·贵阳》是一部由胡志堂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一):酸爽

贵阳的美食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酸爽是最终的印记。

短短的两天,就是觉得吃的那几顿饭都棒极了。酸汤鱼,加上一点辣!贵州的折耳根跟四川的吃法又有不太一样的地方,贵州人更喜欢折耳根吧!还有各色叫不出名的菜,都是之前不曾吃过的食物烹饪方法,总之好吃!看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又增加了更多的认识。找机会一定要再去。

感谢导演,感谢剧组!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二):酸汤豆腐

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始,我有时间的话都会点开美食片看看。做家务的时候尤其喜欢点开早餐中国or夜宵江湖之类的,也没认真看,就是喜欢听着,干活间隙瞄一眼。今天也是,无聊了随手打开视频APP,在动漫和纪录片之间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纪录片,然后就看到风味原产地了,这回是贵阳。

我对贵阳其实没什么了解,也就没什么先入为主的概念。不知道少数民族多,算不算?第一集是酸汤豆腐。。。ennnnnnnnmmmmm

豆腐是个神奇的发明,我以为全国各地都有针对豆腐的独特创意,也有很多差不多的做法。这个酸汤豆腐,私以为,没有很贵阳啊,还作为第一集,虽然看起来还是很好吃,但是不看标题,套到那个地方都可以吧。

我不是杠呀,就是,既然是地方美食纪录片,是不是多介绍点有特色一点的,让人一看就是不一样的,比如来点少数民族的?!不记得是哪个美食片了,可能是奶奶的菜(老外主持哪个),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是高山上的一个小村庄,地炉里烤饼,有点粗糙,但是一看就是本地特色,老百姓当中来的。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二集肠旺面。。。也是很多地方都有吧。说错了我滑轨。

还在继续看,第三集了

至少,我在追了,总体支持!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三):虽然在扛鼎的菜品上,没有过多的闪光点,却无法掩盖其在小吃上的丰盛

贵阳这座城市,一个三四线的省会城市,也并不能算得上是一线旅游目的地,西南菜系,毫无撼动川菜的实力,论历史、论技法、论受众,辣中带酸的口味,并且一部分是来自于天然发酵的酸,并不一定能为大家所接受,在影片中小吃摊摊主的一句话“能吃折耳根不”恰最能说明问题,对于“折耳根”这种食材,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能接受的闻之手舞足蹈,而不能接受的谈之色变。

纪录片中融入了更多人文的关怀,包含制作技艺,一种食材或者是一道菜品,以多种角度去审视这份美食,以肠旺面为代表的,从血旺的制作、高筋面条的制备、甚至是辣椒油的调配,一道酸汤豆腐,也呈现出恋人果、豆腐圆子等多种形态,微距的摄影镜头,都融入了店家的生活态度与经营方式,不乏几十年的老店,即使是在最微不足道的小吃行业也传承着浓厚的工匠精神。纪录片中出现了牛肉粉、羊肉粉虽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本地,但能在当地扎下脚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讲解词犹如一片散文将市井生活化的言语拔高了好几个层次,已完全超越美食本身,讲解词不多,但字字珠玑,除了视觉上的体验,听觉上、辞藻上更是美的荟萃,每集的时常并不长,看完足以让人饥肠辘辘;在拍摄的手法上,深入到食物内部,在食物经过烹饪、静置的各个时间段,选取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那一刹那,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实际上是每个食客完全不可能察觉的另一种面貌。

还希望看到脆哨、酸汤鱼、丝娃娃,甚至贵州的杜仲、田七、灵芝,作为最为地道,甚至价格不菲的中药材,也希望看到他们的身影。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四):看见烟火、看见人间

在中国的美食纪录片中,如果署上了陈晓卿的名字,似乎就可以和高质量划上等号,让人放心坦然地去看。他是一个充满人文和知识分子情怀的老饕,听他在《圆桌派》上讲美食,听故事就能令人口舌生津,他又是长期就职于央视的纪录片导演。正是这两种特质和身份经历,让陈晓卿的纪录片别具一格,俘获老中青、少年,可以说是一股清流。

近期,由陈晓卿监制的《风味原产地》在腾讯视频上线,其实已经播出了很多个地方的美食,包括甘肃、潮汕、云南,还有现在正在更新的贵州。按照这个计划和势头,估计会把中国所有值得记录的美食,按照区域拍一个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一定是作为观众和美食爱好者的幸运,终于,我们可以按照这一系列纪录片,按图索骥,去任何一个地方,开启一趟寻味之旅。

《风味原产地》的导演据说来自于陈晓卿的团队,但其实延续了之前陈晓卿总导演的《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一贯的风格。无论是文案还是拍摄、讲故事,或者说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格。他们依然喜欢穿梭在大街小巷,穿梭在云山雾绕的山村,开启最原始的寻味之路。

相较于前面的一些作品穿梭于国内外,走进高山原林的宏大。《风味原产地》更重视的可能不是这种宏大的中西文化、美食之间的碰撞,他们更多的是想制作一档充满人文气息的美食纪录片,或许也是一张中国的美食地图,只不过这张地图充满人情味,充满烟火气。在每一集中都能看见未经美化的人间真实。

也因此,《风味原产地》每一集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地方10集左右,通过每一集针对性的介绍一种美食,通过一个个人物去串起某一种美食的制作和发展历程。我们常说真正的美食和烟火气,其实是隐藏在大街小巷,隐藏在某一些长期坚持的手艺人手中,而不是在那些通过统一的工序制作出来的味道之中。

那样的美食,难免被人诟病,不地道,缺少灵魂。看《风味原产地》大概就能看出端倪,每一种食物,除了在食材上要精心选择之外,更在于制作者的用心,也因此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着深厚的背景支撑,可能是文化、习俗、热爱等等。

拍美食纪录片其实跟很多类似于人文旅游类节目一样,要拍出特色,拍出精髓,并不容易。背后一定是长期深入了解和探索,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付出和汗水,或许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懂得,否则,那和廉价的拍摄和感动没有任何区别。

正是这种付出和坚持,才配得上各个地方的美食,二者才能相得益彰,不然如何勾勒出属于中国的美食江湖,若非有心人,又任何能够看到那些令人感动、震撼而又温情的烟火人间。

话说,《风味原产地》一如既往保持着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做屏幕的精致,尤其是片头,制作的非常灵动、有创意,只能说,喜爱美食的人有福了,如果有一天能够背起行囊,遍游山水,那就一定要带上这部美食纪录片,它是你在异乡的引路人。

《风味原产地·贵阳》影评(五):谢谢款待-贵阳

风味原产地第一集--潮汕的时候,我看完就去网购了其中一些食物,因为我的城市没有那种东西,纪录片让我放不下那些东西。那个时候“原产地”感觉特别足,刚刚又看了一眼潮汕,原来潮汕有20集啊。回忆了一下,生活在西南的我对于潮汕的魅力确实难以抵挡。

什么,你说太清淡?没有什么是蘸水解决不了的。

后来到了甘肃,甘肃就感觉很平淡。至少我没有网购美食了。对比潮汕就会发现,生活环境对于美食的创造和美食的种类丰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的地位。

第三集来到云南,因为熟悉当地的美食,所以看着很亲切,某些食物,也是第一次看到,云南呈现的生猛美食,可以说非常云南,非常的风味十足。就如一直流传的那个段子一样,我们骑孔雀、骑大象上学。。。。。。

第四集贵阳,还是在公众号看到才知道,这个系列又来了。很庆幸我有会员,第一次打开就看了四集。西南地区的某些美食其实差不太多,比如大家认同的灵魂食材之一“折耳根”。对比云南、四川、贵州的美食,最鲜明的是四川,川菜本身就是八大菜系之一,无可争议的排在前面。最野味的是云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一些少数民族其实还保留了比较纯粹的古法做菜法,而且云南山珍众多,来云南就吃这些才具风味,以“野”这样的特点,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而贵州,某种程度上常常被二者掩盖了它的风味。提到贵州,第一个想到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贵州羊肉米线”或者“六盘水羊肉米线”,再或者“金沙羊肉米线”,总之就是和羊肉、米线联系在一起。

而对于我来说,最能代表贵州的食材或者味道,一个是豆腐,一个就是酸和辣。我第一次在早餐吃了一个炒豆腐干,就在贵州,感觉早餐吃这个就像云南吃米线,饵块一样。然后大街上也会有烤豆干,和云南的烤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炭火炙烤,蘸上秘制调料。然后街上小吃很多,炸土豆、丝娃娃菜、猪蹄、各种饼等等。但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其实还是豆腐制品。这个应该也和地理环境有关,豆腐的植物蛋白在缺肉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更何况开发了那么多的做法、吃法,加上合适的价格,让它独占鳌头。另外一个一定是酸,有最后一集里面说的酸菜、酸萝卜,也有番茄制作的红酸汤,还有一些其它发酵的酸味,玉米啊,肉类的等等。如果去过贵州你会发现,贵州真正的味道在大方向上就是酸,但是各地对于酸的调教其实还真不一样。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

在本季中,本以为最后一集会讲,结果都没讲。不过10分钟美食介绍,要把背后的故事,继承的情怀讲出来,少了其它我想看到的酸,也能接受。也许下次会出“风味原产地-黔东南”。

一说到吃辣的城市,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四川、湖南。但是去过贵州遵义,你会发现,那里居然才是中国辣椒吃辣和对辣研究最多的城市。贵州人除了对酸的食物探究很深渊,辣椒的运用同样很厉害,很遗憾本集限制在了贵阳,这些东西都没有去说。不过在蘸水那一集,其实也提到了不同蘸水的搭配,无论他们怎么搭配,辣椒一定少不了。某年去毕节出差,回来的时候给同事带的伴手礼是两包辣椒做的“香辣酥”,和同事瞎吹,为什么买辣椒,因为这个不辣,就和你吃薯片一样,它是你看电影约会的必备。除了瞎说的部分,那个辣椒炸的真的很好吃,重香而微辣,而且就是我们随便在一个小店买的,老板给我们找个密封袋一装,一称,就完成了这次美食的交流。没有什么复杂工序,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秘方,就是老板把多种辣椒放在一切,加了蒜、花椒、食盐等,食用油一炸,出锅,凉了之后就可以了。而说起来简单的那种对辣椒的平衡,火候的掌握,我觉得应该刻在了每个贵州人身体里。也许就像脆哨一样,每家都有秘方,但是每家都能做的很好吃。

本集-贵阳,我只打了3颗星,制作依然精良,食物依然好吃,风味也很有诚意,只是可以更好一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