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味贵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寻味贵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寻味贵阳》是一部由李洁 / 高蒿 / 汪健红 / 张奉潮 / 刘清予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贵阳》观后感(一):不赞了就

视频拍的不错,算得上继美食视频多起来后正常的工业化水准。轮美食,正儿八经的说,不过贵阳真的没啥美食,酸味不喜,食物加料后口味复杂,鲜味不在,特点的香辣不像川菜成了优点,反而掩盖食物的特点,菜系之所以成为菜系,还是源远流长,历史上各类食客名厨留下的精华,还是鲜在广州,辣在湖南,面食在陕和西,肉在新疆。。。

《寻味贵阳》观后感(二):贵阳本地人看后建议

贵州每个地方的美食都各有特色,有机会应该去每个地方都体验一下,贵阳人表示比贵阳的都好吃,丰富到难以想象。如果到贵阳一定要尝试的话,那会推荐牛肉粉(个人比较喜欢吃喷水池那家只在晚上开业的社会牛肉粉,是红烧味的,纪录片里的深巷牛肉粉是清汤味的,还有泡椒味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找不同的店),羊肉粉(和牛肉粉做法不一样,严格来说羊肉粉是六盘水和遵义传进来的,个人比较喜欢吃米皮),膏粑稀饭,豆米火锅,肠旺面,小米鮓(可以在网上买回家自己蒸,差不多的,本人最爱),织金发粑,织金滚米团,丝念丝娃娃(本地网红品牌,除了酸汤丝娃娃,里面的其他贵阳小吃都不错),还有各种酸汤火锅,都匀酸汤和凯里酸汤味道各有不同,都可尝试,以及各种鱼类牛肉火锅等,曾经去过以吃牛肉闻名的潮汕,表示还是贵州做法更胜一筹,从贵州五花八门口味的牛肉干可见一斑。路边摊可以买糯米饭和锅巴糍粑(正兴街那有一家网红摊子,还不错)……贵阳本地人其实最喜欢吃酸粉素粉,但不是所有外地人都能接受这种味道。

纪录片只能代表导演视角,有些猎奇的成分,很多东西我们本地人连见都没见过…如果要来尝试不要被纪录片误导了,就当一部人文风情片看好了。

《寻味贵阳》观后感(三):贵阳本地人看后建议

贵州每个地方的美食都各有特色,有机会应该去每个地方都体验一下,贵阳人表示比贵阳的都好吃,丰富到难以想象。如果到贵阳一定要尝试的话,那会推荐牛肉粉(个人比较喜欢吃喷水池那家只在晚上开业的社会牛肉粉,是红烧味的,纪录片里的深巷牛肉粉是清汤味的,还有泡椒味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找不同的店),羊肉粉(和牛肉粉做法不一样,严格来说羊肉粉是六盘水和遵义传进来的,个人比较喜欢吃米皮),膏粑稀饭,豆米火锅,肠旺面,小米鮓(可以在网上买回家自己蒸,差不多的,本人最爱),织金发粑,织金滚米团,丝念丝娃娃(本地网红品牌,除了酸汤丝娃娃,里面的其他贵阳小吃都不错),还有各种酸汤火锅,都匀酸汤和凯里酸汤味道各有不同,都可尝试,以及各种鱼类牛肉火锅等,曾经去过以吃牛肉闻名的潮汕,表示还是贵州做法更胜一筹,从贵州五花八门口味的牛肉干可见一斑。路边摊可以买糯米饭和锅巴糍粑(正兴街那有一家网红摊子,还不错)……贵阳本地人其实最喜欢吃酸粉素粉,但不是所有外地人都能接受这种味道。

纪录片只能代表导演视角,有些猎奇的成分,很多东西我们本地人连见都没见过…如果要来尝试不要被纪录片误导了,就当一部人文风情片看好了。

《寻味贵阳》观后感(四):诱人的美味

《寻味贵阳》第二集以“水韵”为主题,从地理、环境、人文分别讲述贵阳的美食和风味故事,深入并立体展现当代贵阳风貌,为我们呈现了纪录片之外的贵阳和隐藏在其中的饮食和文化传承。就像水悄无声息滋润万物一般,沉浸式饱尝贵阳美食的同时,带领观众一同探索贵阳这座城市,和贵阳人一起在不留痕迹的滋养中,感受着一道道菜肴的温暖治愈。

目前看了两集,第一感觉就是奇!除了辣子鸡、宫保鸡丁、糯米饭、米粉,几乎都是些平日见不到的食材,不论是第一集的刺梨,木姜子、血豆腐、各种辣椒还是第二集的豆豉粑、油底肉甜烧白、泡豆腐、豆米火锅,从名字到味道,都能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无奈片子里这些地道的贵阳味道都很难在市场或餐馆里找到,做法也少不了自然环境的配合,大大的提高了烹饪的难度,使得我们这些吃货只能隔着屏幕流口水,一遍遍地想象。

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豆制品和火锅部分了。从鲜嫩的水井豆腐,到石头中长出的泡豆腐,再到经过长时间积累而成的豆豉粑,贵阳人的的确确拿捏了豆子的一生,也能感受到贵阳人对豆子的热爱。说起火锅,在之前的认知里,川渝火锅总是能在大小餐馆中占据主导地位,时间长了难免乏味,没想到在贵阳这座城里还有那么多品类的火锅,狠狠的羡慕了。

或许等疫情好些,我会计划一场去往贵阳的旅行,亲自尝尝片子里这些诱人的美味。

《寻味贵阳》观后感(五):和《风味原产地·贵阳》一同观看

第1集:山语 · 烟火的岁月迷宫

刺梨

木姜子:木姜子的奇香,有如柠檬、香茅、薄荷交织,锐利的芬芳

神仙豆腐

血豆腐

疱汤饭

炒鸡

糍粑辣椒

糟辣椒:发酵产生的轻薄酸度、温和的辣、加上米酒的甜醇,滋味层层递进

锅巴鱿鱼

糯小米、小米鲊

糯米饭

第2集:水韵 · 圆融的饮食智慧

油底肉

豆豉粑

酸粉

紫花菌

泡豆腐

豆米火锅:谷物的香甜当仁不让,酸菜清冽,加上油脂的渲染,滋味层层堆叠。细腻的豆沙为食材裹上丝滑的薄芡,咀嚼和吞咽变得更加美妙和顺滑。

第3集:城记 · 汇聚多元风味之地

虾酸、素臭酸

油辣椒

清水烫

糕粑

《寻味贵阳》观后感(六):家乡味培养出来的家乡胃

不得不说前两期故事的讲述方式拉高了我对最后一期的期待,我还在设想纪录片团队会以什么样的菜品、什么样的故事作为《寻味贵阳》最后的收尾。最后八个子女用自己所在城市的味道为百岁母亲庆生的故事,在情理之中,讲述的方式却在意料之外。贵阳的城市专属美食名片,除了精妙美味的菜肴,也因其中平凡而又珍贵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带着满满童年记忆的芝麻白糖馅饺子、贵阳酸辣适口的糟辣鱼、咸甜适中的扬州狮子头、层次丰富的酸菜炖粉条、回味无穷的四喜烤麸、解腻开胃的乾隆白菜……儿女们为老人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各地的美食,更是各自分开生活后的经历和记忆。散的时候在异乡漂泊奋斗,聚的时候还如同儿时,只要拿起童年的相册,往日的嬉笑打闹就都历历在目,兄弟姊妹间的揭短和调侃,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真的好不羡慕。是人情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而定居在贵阳大半个世纪却还是将口味“顽固”地留在老家的老奶奶,更是多少游子的写照。无论走过多少万水千山,无论吃过多少美食珍馐,最想念的永远是家乡的味道,最难以割舍的永远是那一声叫你吃饭的吆喝。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早已忘记,可只要有一丝的透露,所有的过往便会马上扑面而来。家乡的味道,又怎么可能不记得。

如今交通如此便捷,我们与家人的相聚却愈来越少,因为工作的繁忙、突然约定的旅游计划等等原因,将约定好的“回家看看”一拖再拖。看完最后一期我想回家的心无比的迫切,可能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他们记录的只是真实的场景,而我们看到的却还有浓浓的情意。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别人的生活,随后更好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

别的就不说了,《寻味》系列我单方面先预定50集!也希望来我大东北看看,我们的美食都可带劲了!

《寻味贵阳》观后感(七):我在《寻味贵阳》寻到了什么?

西南是美食的聚集地,而贵阳可以说是最被低估的城市。贵阳的美食带着其独特诱人的山野气息,自成一派的饮食习惯和些许魔幻迷人的色彩,光是透过屏幕就足以让人为之倾倒。《寻味贵阳》也用以小见大,以物见情的手法,借美食这个引子,让我深切地寻到了贵阳美食的风味,山城的韵味和人情的意味。

无论是麻辣鲜香的豆豉小龙虾,香味四溢,色泽诱人。

还是色泽皇亮的浓汤泡豆腐,卖相别致,醇厚入味,都以自己色香味成功勾起了我的食欲。

如果说有什么能精准地展现贵阳独特的的山城美学,应该就要数《寻味贵阳》里这一幕空镜了。晚霞与云雾的交汇,霓虹与山野的对比,位于背街小巷也能赏城市之美,居于高楼大厦也能享山水之味。

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第二集中关于火锅故事的讲述。乡里谁家有事,街坊领居都会去搭把手,忙完活后留下来一起吃饭。火锅也是最能打理人情往来的食物,一堆人围在一起,涮着美食,唠着家常,伴着日落。

《寻味贵阳》前两集《山语•烟火的岁月迷宫》、《水韵•圆融的饮食智慧》结合起来深度解释了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和“水”的主线选取的恰到好处。所有的风味美食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类智慧和地方风俗的影响,贵阳人崇敬山和水,也将山和水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居于山林,贵阳人的一餐一饭都离不开水的孕育,水也塑造了贵阳的风味,虽然没有去过贵阳,但是已经被贵阳火锅深深种草了,希望有机会能去贵阳本地去打卡。最后想说一句, 虽然刚追完更新,但已经开始期待下一集了,《寻味贵阳》gkd!

《寻味贵阳》观后感(八):《寻味贵阳》——不可多得的贵阳宝贵记录

贵阳,作为扼守中国西南的重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厚的自然资源、多种的民族部落,给予了这座城市多姿多彩的文化,但关于美食,我们对它知之甚少。不过今天要说的这部《寻味贵阳》,绝对让你眼界大开。

《寻味贵阳》一共三集,每集50分钟左右,主题分别为“山”、“水”、“城”,我想导演在前期构思单集主题的时候一定是想到了这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明晰的主线带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那些因大山的馈赠、绿水的指引和城市的影响所诞生的美食,就一道道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三集看完,我大叹:贵阳这座美食之城竟被埋没了这么多年!

关于拍摄团队,热爱美食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陈晓卿的吧,陈晓卿团队可以说是国内美食纪录片天花板了,之前就已经贡献了诸多优质的纪录片:《风味人家》系列、《风味原产地》系列、还有“寻味”系列。

这次的《寻味贵阳》依然追求极致,每一帧都是可以当成一张完美海报的程度,令人惊艳,而食物的音效和画面的绝妙搭配也给予观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一切精致惊艳的镜头背后,一定是长期深入了解和探索的结果,那些画面背后的付出和汗水,真正使这部纪录片变得精致而高级。李立宏的解说也是一如既往的稳,解说词并不多,但他讲述的故事,每一个字都像在敲击你的味蕾和心灵。

如果让我在每一集中挑选一道记忆最深刻的美食,我会这样选:第一集:酸汤鱼,第二集:火锅,第三集:油辣椒。贵阳风味的多样性不可否认,不过通过三集的塑造,“酸”和“辣”已经成为了贵阳大部分美食的代名词,正所谓“无酸无辣不贵阳”。贵阳人对于“酸”和“辣”的喜爱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虾酸、素臭酸、糍粑辣椒、糟辣椒、油辣椒,这些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食材又在层出不穷地延伸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除此之外,《寻味贵阳》重视的不光是美食,还有人文气息和市井烟火。视频通过一个个人物去串联起某一种食材的制作过程和发展历程,所以真正的烟火气,其实是离不开人的,隐藏在街边巷口,也隐藏在千家万户中。陈晓卿的镜头最喜欢聚焦街头巷尾的小店、老店,除了食材上的精心准备,做菜的人的用心之外,还能看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

《寻味贵阳》,让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美食来到我们面前,也让那些让人感到震撼而又温情的人间烟火打动心灵,是不可多得的贵阳宝贵记录和宝藏攻略。希望陈老师团队的“寻味”系列可以拍遍全国,这样幸运的我们也就能跟着陈晓卿的脚步吃遍全国了。

《寻味贵阳》观后感(九):《寻味贵阳》——刷新了我对贵阳的认知

在没有看到《寻味贵阳》这个美食纪录片时,我对贵阳的印象:穷山恶水、美食荒漠、没什么可吃、等一系列浅薄的认知。无意间看到《寻味贵阳》才了解到贵阳这个城市,真的是被未被发现的美食城市!此时我对贵阳的印象:好山、好水、好民风、好会吃!希望有很多像我一样不了解贵阳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贵阳风味的纪录片对贵阳有所改观。

《寻味贵阳》共三集,每集50分钟。团队保持着一如既往传递“硬核美食”的地方同时,融入了更多人文的关怀,从烹饪手法到饮食习惯,以多种角度去审视这份美食,发掘平凡美食之中的无穷智慧。从第一集中的糟辣椒、第二集中的豆豉粑、到第三集中的素臭酸,从制作、发酵、到变成餐桌美味,用微距的摄影镜头,深入到食物内部,在食物经过烹饪、静置的各个时间段,选取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那一刹那,给人以足够的震撼,实际上是每个食客完全不可能察觉的另一种面貌。展现了食物的蜕变、隐藏在食物背后的风土人情以及贵阳人的生活态度。

不得不夸一下《寻味贵阳》的解说员老师,解词犹如一片散文将市井生活化的言语拔高了好几个层次,除了视觉上的体验,听觉上、辞藻上更是享受。的看完《寻味贵阳》打了5颗星,制作依然精良,食物依然好吃,风味也很有诚意,勾勒出一幅具有指南性质的贵阳美食地图,希望有机会能去贵阳寻味。

《寻味贵阳》观后感(十):看完,想去贵阳了

为什么想去贵阳?被馋的,想过酸辣瘾、想嗦粉、想吃糯米饭,却只能在家默默咽口水。不过看完这部,下次去贵阳就知道吃什么了。

《寻味贵阳》是陈晓卿导演创立的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制作的又一部美食纪录片,分为山语、水韵、城记三集,上周五刚刚完结。美食纪录片是稻来的专长,这部片子延续了《舌尖》、《风味》系列的基因,既沉浸式地传递美食,也充满人文气息,是一部观感舒适、值得一看的片子。

观感舒适的一大原因是它的音画品质。作为电视纪录片,它的4K高清画质、震撼音效赋予的观赏效果几乎达到了影院级别。所以能逼真地、沉浸式地传递美食和美景,令你身临其境。这是技术问题,更是审美问题。

贵阳的美食既亲和又个性。它似乎既有川渝的火辣,又有云南的野趣。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第一个是“酸”,那是发酵的味道。既有大众化的酸汤火锅、酸粉,也有一部分人偏爱的调味品虾酸、素臭酸,让人口舌生津。第二个是“野”,巧妙利用天然原料。用木姜子为酸汤火锅点睛,用鸢尾草给黄豆发酵,用指甲花制作素臭酸,都算得上生存智慧。第三个是“辣”,辣椒有花样吃法。以“老干妈”为代表的油辣子在每户人家都有“秘方”,还有糍粑辣椒、糟辣椒,用来炒菜拌饭都能增添滋味。第四个是“糯”,稻米带来的碳水享受。有贵州独一份的糯小米,味道丰富的贵阳糯米饭,还有米糕制成的甜品“糕粑稀饭”,让人想到就饿。除此以外,想尝试的还有很多,豆米火锅、油底肉、泡豆腐、清水烫……边码字边咽了口水。

观看本片了解贵州的山水人文是自然而然的事。本片除了拍摄贵阳的城区和郊县,为了追溯食物的渊源,还深入黔南、黔东南山区拍摄。在高清和航拍的展现下,风景也是美食之外的一大享受,让人心向往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什么、怎么吃的学问跟环境分不开。例如,为什么要用烟熏、酢、发酵等方式保存食物?因为80%的空气湿度,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为什么贵阳水产丰富?因为境内有98条河流,水温常年低于20℃,鱼生长缓慢、肉质紧实;为什么在贵阳会有湖南面、锅巴鱿鱼?因为某次移民带来食物的融合。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如果讲美食的时候不交待背景,反而会损失一部分真实,甚至沦为美食制作教程。在这方面,我比较偏爱第二集。

制作方的配套服务也做得不错。我关注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和“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微博,除了日常推送片中各种美味,还专门梳理了贵阳的一些店铺,类似“当地人喜欢去哪儿吃”,可以作为旅行中的觅食参考。

尽管《风味人间》《寻味贵阳》都不错,我仍对稻来、对陈导抱有更高的期待。除了《舌尖》、《风味》这种风格的美食纪录片,希望能给观众带来更加不一样的体验,就像当年《舌尖》带来的与众不同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