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摘抄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摘抄

《故事只讲了一半》是一本由万玛才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一):很喜欢万玛才旦文字中的电影感

拿起万玛才旦的新书《故事只讲了一半》,就有种放不下的阅读快感。两天全部读完,又回头重读了几篇自己喜欢的章节。在叙事语境中,去触摸一种生活习惯、民族智慧与写作的别样方式。

万玛才旦的叙述语言当中带着天然的电影镜头感,一幕幕的细腻描写,如鲜活的画面展现在面前。从乡土到都市,从传说到现实,文字构筑的故事空间变幻不同场景。在平静叙事中潜藏人性不同层面的思考,短且戏剧张力十足。无论是戛然而止还是回味深长,在小说集中的故事里都显现出特别不同的余韵。

《故事只讲了一半》的戛然而止作为开始,《猜猜我在想什么》的倏然结束作为结束,这种意犹未尽的阅读感受,在不同故事篇章里变幻角度。《特邀演员》与《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背景音乐》之中,身份状态虚幻与现实交叠;《尸说新语:枪》之中,古老传说的新式描写;《切忠和她的儿子罗丹》对于文学写作的多重叙述;《一只金耳朵》对于人性关系嬗变的现实展现……万玛才旦的文字,一直都带着简单直接却又奇幻的电影感。

我特别喜欢《水果硬糖》和《诗人之死》,一个女人的自述和一个诗人的死亡,在各自的宇宙中变化悲喜交加的丰富情绪。面对生死与感情的组合带着宿命感和无力感,这种情绪太浓太深刻。面对生死与感情的永恒主题,在信仰之地和现代形式之中,带着与众不同的观感。这和导演越来越成熟的电影风格一样,形成了属于他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法。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二):腾讯好书四月十大文学好书之万玛才旦的《故事只讲了一半》。

中文原创 | 长篇小说

《故事只讲了一半》 万玛才旦 著 大方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4月

BOOK REVIEW

腾讯好书评委 | 顾学文(《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

作为小说家和好导演,叙事才华无疑是万玛才旦身上最突出的才华之一。其他一些小说家或导演,也有突出的叙事才华,但万玛才旦的难度与他们不同。他是用汉语写作的藏人,在用现代手法讲述民族传统,在表达处于世俗生活和信仰文化糅杂状态下的缓慢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但他做到了。他的叙事有一种天然的质朴,他人无法学习的那种。

万玛才旦的故事中,有对抗,也有对话。他善于在一个伦理事件的展开中,植入一个深刻的反省维度。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翻译家,不,他是一个思想家。他不一味地赞成,也不一味地反对,他在故事背后,植入自己的审视和观察,从而打破藏地生活的景观化。他不展现美好,也不展现苦难,而是展现生活的真实肌理。藏地生活也是生活,这种生活不常为我们所见,但不代表我们有资格以猎奇的态度去对待。猎奇是一种傲慢。

万玛才旦的思辨是深刻的,但同时也是宽容和温和的。这让他的思辨远离了刻薄。刻薄和深刻,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善良。他的道德态度以及对于世事的理解是很开阔的,因为他有宽阔的胸怀。这对于在逼仄城市空间“长”出来的作家而言,确实是难以获得的资源。

《故事只讲了一半》,还有一半,需要读者自己咀嚼,像嚼有嚼劲的馍。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三):手上的糌粑索然无味

青藏高原的风吹过的地方,除了有青稞酒,还一定有故事。你可以没有喝过青稞酒,但一定要看一回万玛才旦的小说。 万玛才旦很会讲故事,他是小说家,是导演,是藏语、汉语双语翻译与写作者。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很有影像感,语言带着浓浓的藏风,自然古朴,耐人寻味,还透着远古气息和现代风味交触的思考。给到你直观和直觉双份快乐。 可以说,好的小说语言,有时候和语言的修辞无关,就是真实的话。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酥油茶就淡了,手上的糌粑立马索然无味。

《故事只讲了一半》收录了万玛才旦的十部短篇小说,展现了普通藏民老板姓的生活群像。每一个都不容错过。就好像是㩙给了我们一包传统的硬糖。每一颗糖都是一个小故事,初尝起来可能淡淡的,到后来越来越浓,涌出几分酸甜苦辣咸,余味终还是落在甜味上,意犹未尽。 “水果硬糖” 母亲如大地,宽柔静谧,用温厚的胸怀哺育。 女人一生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儿子,大儿子与小儿子相差十八岁。两兄弟好似跨越了藏地的过去和今天,一个是高材生,一个是活佛。她想有孩子陪伴,却仍放手成就,忍受烈日与严寒,辛劳与孤独,只留温暖在风中流转。 感谢生在您怀里!我会去完成我的使命。 “一直金耳朵” 悲剧始于逃避,止于回头。 扯掉了别人的耳朵,一定要还。小时候无知犯下的错,没有正确面对,就会黑在心底,长大以后要加倍偿还,甩都甩不掉,越逃避越反弹。就像那只被扯下来的耳朵,如不及时装回去,就只能腐烂喂狗,长出苦果,洒满人间,100个纯金的耳朵也换不回生活原来的样子。 面对疾风吧,仇恨心结可以化解,共同戴上一只假耳,相忘江湖。 “诗人之死” 诗人不怕坟地,却害怕婚姻。 人人都说诗人是疯子,你可知天才和疯子之间,只差一段故事。 诗人因为没有子嗣,离婚再娶初恋,哪知后来一言难尽。前妻和别人结婚生子,自己和初恋结婚生子,后来才发现自己是不能生育的那个。骄傲的诗人动了杀心,变成了坟墓。这也成了他最后一次的个性展示。 流浪的人啊,如果累了,就回家吧,记住回家的路。无论外面风雪再大,家都是暖的。 “猜猜我在想什么” 利用悬殊和矛盾拉出思考。 洛藏收了村里所有人家的虫草,然后就失踪了九十九天。本命年的他,一边说属虎的谁都不怕,一边穿了个红裤头。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却聘用大学生做私人秘书。洛藏带来一车子钱和好酒好肉,回到被要债人搬空的家。他准备用拿命换来的钱去买一条命出出气。一对拜把兄弟,一个目露凶光,一个仗义纯朴。 再贵的青稞酒也喝不出滋味,一杯罪恶,一杯救赎。 “尸说新语:枪” 在故事中讲故事。 由民间传说启发再创新枝,多重意境包裹,最后被一把“枪”爆浆而出。千善万恶的世间,奋斗是必然,但一定要有敬畏和原则。德觉桑布偷学法术,害人性命,始终过不去如意宝尸的故事,心里还怪责于哥哥愚蠢。他的“枪”在哪?是善良还是邪恶? 人生修行一场,终为渡己渡人。 故事这个东西会上瘾!每个人都能嚼出自己的五味六欲。好的故事不在乎内容多高级,都可以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交给你感悟,这也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故事讲一半就好,结局已不再重要,花已然开放,我们的生活也将继续努力着。 感谢看到《故事只讲了一半》这么好的作品,如果一定要说对这本书有什么建议的话,希望咱们的万玛才旦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可以继续透彻,深挖攀登,让观众们屏住呼吸,在喜马拉雅山脉看珠穆朗玛峰的巍峨。 期待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四):不会讲故事的导演不是好作家

导演会写故事吗?也许有些导演并不写故事,但万玛才旦身为导演,却也是一位作家。他的故事中融入了浓浓的乡土之情,也许我们无从感受当地文化,但读万玛才旦的故事,却也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人间常情。

《故事只讲了一半》是万玛才旦最新短篇故事集,书中包含了10个短篇故事。万玛才旦通过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普通藏族老百姓的生活情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人的人生,体会到人世间的亲情爱情,时而荒诞,又时而真实。

饱经风霜之人,内心的故事最多,他总想讲给人听,又怕一次性讲完了,听故事的人就不再来。于是,《故事只讲了一半》就诞生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为了获得更多的故事,只身一人来到纳隆村,听老人讲故事,老人讲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种一种特殊的东西,是不是也会长出来呢?这个故事中,嵌套着另外一个故事,只不过老人故事只讲了一半,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故事中的故事,究竟结局怎样?这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打破的,人人皆是如此。《特邀演员》就是这样的故事,故事中,“我”随导演去拍戏,因为需要当地一个特殊的演员,一位老人最合适,可是这位老人拒绝演出,哪怕只是不说话,留一个身影在电影中。为什么会这样?读故事我们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很忌讳将自己的形象留在照片上,据说死后灵魂会得不到解脱。这样一个固执的人,最后妥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身上的确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有点儿不可思议,可仔细品读,又会觉得是人之常情。

我认为《水果硬糖》写的最好,主要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它反映出现代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都盼着自己孩子有出息,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当他们年纪大一点儿,最希望的事就变成了孩子能够待在自己身边。现实就是,在穷乡僻壤之地,能够有所成就之人自然是走出去的,回来的希望不大,走不出去的能够留在身边,但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既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又盼着孩子待在身边,这是矛盾的。这个故事中女人的两个孩子中,哥哥多杰加读了大学远走高飞,多杰太成为了众人供奉的活佛,他们都不能留在女人身边。周围人都羡慕这个女人,可这个女人真的希望是这个结果吗?

当然,《故事只讲了一半》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特色,它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是故事中的人,他们经历的事儿,自然是与民族无关,它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地儿,导演兼作家万玛才旦很精妙的从生活中感受到这一切,将他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思考。

他是导演,也是作家,所以他的故事又有点儿不一样,那就是读每一个故事,都如同看了一场电影,故事的节奏感很强,如果真的拍成电影是绝对可行的。虽然故事是虚构,但故事中流露出的那一份真情却是真实的。它就像《特邀演员》的老人一样,面对孩子,他的爱纯粹而真实!

《故事只讲了一半》读后感(五):万玛才旦的“故事只讲了一半”

“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万玛才旦曾经这样写道。

近日,万玛才旦最新小说集《故事只讲了一半》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小说收录了包括已立项筹拍的电影《特邀演员》《水果硬糖》在内的十则短篇新作。“讲故事”的形式,在《故事只讲了一半》得以广延。

万玛才旦,藏族,1969年生,作家、导演、翻译家。著有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等,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乌金的牙齿》等,译有《西藏:讲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德本加小说集》等。曾获2020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家”奖、第七届花城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导演、作家万玛才旦

在《故事只讲了一半》中,作者以质朴而纯粹的笔触和自身独特的幽默感向读者展现了普通藏族老百姓的生活群像:满腹民间故事的村庄老人,被认证为活佛转世的幼子,为了哺乳耗尽心力的新生儿父母,犯下纵火杀人罪行的诗人……故事包裹着青藏高原猎猎的风,伴随讲述者的沉稳呼吸向我们娓娓道来。

正如作家陈丹青在代序中所说:

“眼前这批万玛的新小说,展示了进一步的雄心,而且更自信了。他的篇幅比早先加长,扩大了故事的跨度,人物、情节,主题,更显复杂,不再框限于乡村素材,小说人物开始进入城市,进入摄制组,进入咖啡馆,进入诗人的日记……原先的乡村主题也增添了叙事的幅度,故事更抓人,情节更离奇——当然,他再次尝试了类乎于神话和预言。 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动,万玛始终聚焦于平淡日常中的琐碎,在生活的沙砾中提炼着关于爱、信仰、轮回以及救赎的故事。”

这部小说集不管是从标题还是从内容都与讲故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给电影的拍摄预留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小说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电影演绎故事的另外一半,小说与电影平行,道出生活的两难。

与此同时,万玛的小说与电影世界又不是完全割裂的。如开篇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便是对其早期电影《寻找智美更登》的回应。找寻传奇的故事在这里因扎巴老人的亡故戛然而止,却也因此开拓了无穷的想象疆域。

而《切忠和她的儿子罗丹》则延续了电影《寻找智美更登》《气球》的叙事手法——叙述中的叙述,故事中的故事。小说中的讲述者为故事勾勒出温情的结局,而这种设想却与现实残忍割裂。《特邀演员》《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背景音乐》和《猜猜我在想什么》则是将电影要素融合进小说创作中:电影摄制组的进入、“背景音乐”中的电影思维以及电影镜头结构小说画面……万玛以其独特的美学形式打通了电影与文学的桥梁,如此,藏地故事的讲述才有了顺畅的开头和结尾。

在这十则短篇中,最被期待改编为电影的就是曾上榜2021年收获文学榜短篇小说榜的《水果硬糖》, 讲述了一位普通藏地母亲的一生。少女时代的母亲被活佛赠与了水果硬糖,这让女孩此生与佛结缘,同时也缠绕进宿命的苦难中。青年丧夫的她此生的愿望就是让儿子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但第一个儿子是“天才”,日后成长为理科优等生离开了她,第二个儿子看似痴笨,却被认定为活佛转世。

母亲相信因果报应、今生来世,她最终选择牺牲自我,尊重和成全孩子们的选择。在家人终于得以团聚之时,却也是母亲病重之际。她在熙攘的街道上再次品尝了水果硬糖的滋味——糖融化在唇齿之间,“一开始尝到的是一种淡淡的酸酸苦苦的味道,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味道了。”

万玛在谈及小说创作灵感时说:“《水果硬糖》讲一种水果糖的滋味,讲人生的各种况味,讲无常人生中某一些珍贵的东西,有一点难度,有一点挑战。”生活与命运的滋味不过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