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锦集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是一本由金韵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一):心灵养育

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 父母的理解与包容才是养育孩子的心灵肥料。 这本书教给我的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你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其实不是教导,而是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我这个社会上的孩子们太聪明了,她不需要你太多的教导,他需要的是父母朋友的理解,包容,尊重和接纳。 所以当他来求助你的时候,你不需要去急着去告诉他,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他的真正需求其实不是来寻求你的指导的,不给答案才是为人父母的顶级成熟。 我们只需要用理解与包容的心,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能够无障碍的多和我们说几句,父母通过孩子的说话方式,态度,情绪反馈给孩子,我们看到他她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慢慢的,孩子就会自己回归理智,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然后他们自己自然就能想到办法去应对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否则你急着一上来就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办,在孩子还没有情绪平复之前,她根本就听不进去,此时,他只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找父母没用,你说的这些我都会呀,下次我还是自己解决算了。 这两种养育方式的区别显而易见 首先,我们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爱与理解,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家才是最有力的支撑,那么他下次遇到问题,心里的底气就会更足 其次,孩子会慢慢理解,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在负面的情绪中,我们很容易冲动,错误的归因,可是当时间沉淀,慢慢就会回归理性,从而约会情绪管理的经验。 第三,孩子会慢慢相信自己,就是有能力找到解决方法的那个人,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 所以去当一个有智慧的父母吧,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我们的爱与支持,这对孩子而言就足够了。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二):成为孩子愿意说真话可以信任的人

这个暑期发现孩子在家里的脾气越发的见长,在家里说话没有耐心,还动不动就发火。对于这个情况,我观察了几天,发现了问题所在。

日常,我们大人之间说话就常常会三两句就呛起来,明明是关心对方的一句话,但是说出来总是变了味,对方听了不舒服,必然会怼回来,这样一来二去变成了毫无理由的争吵。平时孩子寄宿在学校还好,在寒暑假在家里时间久了,看在眼里,潜移默化的学了进去。就成了现在这样的坏脾气。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班主任常说的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行为好坏,就能看得出你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这句话刚好与这本书的第一张的标题“孩子是迷你版的我们”如出一辙。

=========

这本书《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高质量亲子沟通》

——

作者:金韵蓉 亲子关系专家

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樊登读书·新父母”沟通力导师。

这是一本专门有效解决与孩子对话难、说不听、对着干等难题。帮助家长轻松掌握不同情景下的沟通方式,成为孩子愿意说真话和可以依靠的人。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大人之间的沟通都不能够顺利通畅,更何况是处于一个成长期的孩子。我们在餐桌上的情绪氛围、父母之间的日常对话,父母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会在无声无形中内化成孩子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灌输给孩子生命观、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启蒙期,父母就是孩子的范本,榜样。

非常喜欢这本书中提到的:真心对话、对等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互动沟通方式。

作者用她一贯真诚而温柔的文字,告诉家长如何扮演好孩子的语言表达启蒙范本,如何真诚用心地与孩子对话,如何掌握语言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孩子敞开心扉。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成为孩子信任且想要聊天的人。在对话中,让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和孩子共同创造喜悦的幸福场景。

“真诚、平等、有爱”的沟通方式,才能真正改善亲子关系!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一次专访蒋勤勤的节目中,她提到儿子给她上了一课。 每次儿子一考试回家,她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考得怎么样? 有一次她看到儿子面色难看,心想:完了,这次可能考得很糟糕,我也别问了。 过了一会儿,她的儿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问我考得怎么样?” 她说:“我想,你想让我知道你会说的。” 儿子说:“我考了全班第一。” 她问:“为什么你不愿意笫一时间把这份喜悦告诉我”。

儿子说:“我更想听到妈妈关心我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 蒋勤勤说,因为这件事,它使我们母子俩不再成为一个对立的亲子关系,她也不再是一个暴躁的妈妈。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这本书告诉家长如何扮演好孩子的语言表达启蒙范本,如何真诚地与孩子对话,如何掌握语言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这本书的作者金韵蓉是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有十余年临床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曾出版畅销书《爱在左,管教在右》《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等书籍。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回嘴实为不妥,因为他们只注重方式,而忽视了孩子说话的内容,脑海里浮现“叛逆”“不尊重父母”等字眼,脱口而出就是“你翅膀硬了,现在会顶嘴了”!或是“你长大了,我现在管不了你了是吧”。 孩子有权利为自己说话,也有权利说“不”。因为人是感情动物,我们需要宣泄情绪。 但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孩子激烈反驳呢? 1教孩子如何有礼貌地表达不同意。 允许孩子申辩是尊重他的发言权,但这并不等同于允许孩子使用没有礼貌地语气来说话。 就像邻里的某个小朋友从电视剧里知道养老院是什么意思,有一次他冲着奶奶发脾气说:“等你老了,我就把你送到养老院去”害得奶奶难过了半天。 2帮助孩子练习有自信地说话,而不是大喊大叫。 作者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说会越来越利索,每次遇到他想要做得事情,作者不同意,她就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找出5个理由来说服她答应。 而这样做在无形当中就锻炼孩子思考能力,谈判的技巧,以及熟练地使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 3当亲子沟通进入激烈的情绪阶段时,给孩子做个好示范。 离开现场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我得先离开一会儿,不然我会感觉自己说出一些并非本意的话,我先让自己安静下来,这样我才能公平地听见你的想法。 4要敢于对孩子承认“权威并不是永远正确的”。 就像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比如因为自己情绪不佳,当孩子闹腾时,我瞬间火冒三丈,吼他。事后我又觉得自己过火,不管怎样,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所以我向他道歉。承认自己并不完美,请他原谅。 所以要想建立一个牢固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敢于自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四):重要的不是怎么说 而是在于怎么做

最开始看到这本书标题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真能吹!

虽然我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了,不过小时候的记忆都还蛮清晰的,即便是我这样在儿童时期被不少人称赞的“听话好孩子”,也几乎没有真的把大人们的话放在心里。再看看各种社交网络因为教育孩子问题导致自己情绪崩溃的父母们,就知道这是一见多么艰难的任务。

不过,当我翻开书中的第一章后,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个告诉家长怎么把孩子“管好”的方法论。而是通过真诚的语言告诉家长们:

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简单说该去怎么做就去怎么做,而是会像一位认真的学生那样模仿着父母的行为、言语、习惯、甚至是思想……然后不出意外的变成一个迷你版的家长本人。

这么说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自己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各方面像自己,这在我们东北叫“随根儿”。

可是当人们自己为人父母后,却仿佛将这个简单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作者身为一名亲子关系的专家,讲述了许多身为成年人看了以后都有些汗颜的故事: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母亲发现自己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仿佛开始对金钱方面特别计较,已经到了能为几毛钱的糖果和好友决裂的地步。这位母亲完全无法理解自己和老公明明不算抠门,怎么女儿会变成如此锱铢必较的人?

直到作者与这位母亲深入交谈后,才发现原来是最近一段时间,她一直因为房贷问题和老公算账,忧心家中的财政问题。他们在探讨这类问题时从未避讳女儿,因为觉得女儿年纪这么小根本不会懂得这类事情,可实际上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总是能超过他们父母的想象,于是这个小女孩也开始以自己的视角忧虑起了金钱方面的问题。

当然,书中讲述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的例子不止这一件,比如作者遇到过总对自己子女发火的家长,父母还会一边检讨一边说:“自己的脾气就是这么急,生起气来就是控制不住啊!”

作者这时会礼貌的反问他们:“面对给自己发工资的老板时,也会这么控制不住脾气吗?”

类似的事情我本人在生活中几乎每一刻都能看到,还记得春节期间,我去一个长辈家拜年后留在那里吃饭,在席间正一边吃东西一边刷短视频的表姐夫偶然抬头看到了他儿子正在拿着不只是谁的手机看游戏直播,于是斥责一声:“一天天的,只要我不注意就在那里看手机,这学习能好的了?”

说罢一把将手机夺了过来,放到一旁,然后继续刷自己的短视频。看着小外甥的眼睛盯着自己老爸手里的手机,我完全都能想象得到他心中的吐槽。

当然,考虑到表姐夫有时回忆自己小时候他父母的教育就是不听话就挨揍,走完出门打麻将去,这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吧!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读后感(五):如何说话孩子才会听,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1、 都说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的关系,那亲子关系应该是最简单了的吧!父母这么爱孩子,孩子应该都是爱父母的吧! 但是等真正当了父母的人才明白,其实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最难把握的。说多了是唠叨,说少了又怕没有教育好的。 但是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对他的爱其实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但是难得是能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爱,去给予。 只要我们能做到尊重孩子,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的问题,一切都会变好。所有高明的沟通技巧都远不及发自真心的爱与尊重。  2、 首先得明白,孩子是迷你版的,我们只要你在教训她的时候,你才会注意你的分寸,你在教育他的时候,你才会更多的去反省自己。 父母的话随口一说,很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生奠定的基调。孩子成长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父母说的好不好。 当你在认真的考虑自身的问题,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心态会平和很多。能弄清楚孩子的问题,跟你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那你至少说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会更有同理心。这可能就更容易达到真心与孩子对话,只有这样子,孩子才愿意去听。 我们常常觉得说做父母更重要的是去说教。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完全搞错了。 教育是必须有互动的,只有我们说了,他愿意听你说的才有效。 如果一味的说,而另外一方没有反馈,那我们说了又有什么意义?沟通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能流通。  3、 我们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绪问题。 现在很多的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好,主要是自己情绪处理不好,一旦小孩子身上发现了一些什么问题,我们总是会利用坏情绪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我们会这样说,你怎么总是这样,说了多少遍你也不改,或者说一旦遇见某些事情,劈头盖脸的就骂,或者说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去批评。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领导也对我们这样,你会舒服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所以就这么专制。 教育我们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问题,而且不要让孩子当我们大人的出气筒。只有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沟通,我们的沟通才有效。  家长要让孩子有说不得权利,我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主见呢,那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发表自己主见的地方,或者说一切都被家长管控了。 当孩子成长以后,他没有这种习惯,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良好的沟通,跟孩子商量,而不是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将来是要过他的人生。 听话的孩子成长以后,他没有自我管理这种习惯,你将来还是更操心。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有远见。 从一开始就要明白,孩子只是陪我们走一段时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处理人生中的问题,最后能做到放手让他自己去闯。 每个成长中的父母都可以读一读这本《把话说进孩子心里》,至少可以让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