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100字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100字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是一本由[美]梅丽莎·达尔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一):自我疗愈,自由成长

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时刻,有时候会觉得丢人现眼,有时候会觉得难为情,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不管我们心理活动如何,逃避心理在这个时刻是非常强烈的,甚至恨不得钻进缝里去。 读了中国致公出版社的《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一书,发现其实尴尬这种感受,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面对了,或许也能像书名那样,一旦可以放声嘲笑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自由了,摆脱了旁人的影响。 本书由[美]梅丽莎·达尔编著,秦鹏翻译,未读出品。主要从尴尬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尴尬感受,如何面对尴尬感受三个部分,带领我们充分了解尴尬感受,以便于我们可以自如面对,正如书中贝尔说:拥抱尴尬,直面情况会变动尴尬这样一个事实,能让我明白,事情并没有很糟糕。 直面我们隐藏的偏见,以及迷思和误解,是一项艰难、累人并且尴尬的工作。我们都会有惰性思维,习惯了一种思维模式后,很多事情都会按照同样的模式开启,不愿意过多的思考,以及面对觉得棘手的问题,因为处理起来确实很困难。 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越是逃避的东西,有时候藏的越深,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某个时候,它会在特定的情景下跳出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唯有勇于面对。我们说回到尴尬感受这个事,当我们能正确看到的时候,只要我们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勇于面对,直面人生,正视自我。 有两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第一,学会如何对自己好一些;第二,学习如何忘记自己。 对自己好一点,可以让我们保持精力充沛,正能量充足的人,相对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和期待;同时照顾好自己,也能更好的照顾家人;先学会了爱自己,才会知道如何爱人。 忘记自己,可以让我们跳出尴尬感受的怪圈,有时候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维逻辑禁锢了,要学会归零,也有一种说法叫空杯心态,大同小异。忘记我们原来所拥有的那些感受,才会重新正视自己。 总体来说,本书还是值得一看,书中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实例来剖析尴尬感受,来引出自己的观点,不过需要有一点耐心哟,部分地方还是有些晦涩的。让我们自我疗愈,自由成长,放声嘲笑自己,并不可笑!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二):生而为人,真的费力而尴尬吗?

几乎每个人踏入社会之前,身边的“过来人”都会语重心长地说,“先做人再做事”。做人是一门学问,有的人用一生去探索,有的人很快“开窍”,一路开挂大步走上人生的巅峰。不过,貌似没有人告诉你,当你遭遇挫折,很尴尬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如何去保护自己呢?

这就是我阅读《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 你就自由了》这本书的初衷。只不过,虽然这本书是一本不完美社交生活自洽指南,但翻开书页你会发现,美好的生活并不会不请自来,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心灵鸡汤,表面上更像是一本心理学的科普书。

比如,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叙述社交生活中的一些真相,“大多数人都很擅长了解一个群体对他们的总体看法”,“我们的个性中有一些方面是别人看得到而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对话中的沉默状态超过4秒钟气氛就会变得尴尬,等等,让你在这些科学的分析中去发现并接纳真实的自我。

在有理有据的论述中,你对这些社交规律的掌握,不知不觉处于一种牢固的状态。我阅读过很多商业书籍,他们的社交建议经常显得富有条理且干货满满,很容易就能描绘出一幅思维导图,告诉你可以“1,2,3,4”地去做。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干货略显浅薄,你对它们的认可程度,往往取决于阅历,而这种判断真就靠谱吗?

书中有个观点我印象很深,“如果你特别擅长某种活动——打高尔夫球就是一个很贴切的例子——过多的自我关注会让你把这件事搞砸”。往往大家觉得,关注某一件事,会让这件事进行地更顺利,而作者通过介绍外部监控理论,指出事实恰恰相反。

这让我想到了呼吸这个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事。你在走路、看书、做饭的时候,你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在顺利呼吸,但是你把关注点放到你的鼻子上,你会听见呼吸的声音,这时仿佛呼吸声增大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哪一种呼吸状态最顺利,恐怕绝大多数人选择前一种——不用刻意关注。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在社交聊天时,不用刻意去组织语言,随意的、自然的、放松的言论,比谨慎的措辞更富有人格魅力。在认知共情中,“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但与这些感受保持距离”是作者在陈述中的建议之一,类似的建议在书中不少,并且带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的支撑。

这不是一本迎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工具书,大家甚至可以忽略标题上的“嘲笑”、“自由”等字眼。所谓的嘲笑,是让你放下包袱,并勇敢面对、勇于去改变,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通过自嘲去缓解面子上的尴尬。所谓的自由也不意味着放空,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

一本好书,字不在多而在精。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不在于立马去施行,而是给予启迪,鼓励大家寻找自己的社交之道。生而为人,确实费力且尴尬,拥有智慧和耐心,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努力地去寻找心安之所,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三):尴尬与社死,原来是不存在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尴尬”这个词,看起来就很不舒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很多尴尬的瞬间,例如:打完招呼才发现认错了人,衣服穿反了,意识到自己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等等。而且这些尴尬瞬间不是即时性的,之后还会忽然在某些瞬间想起那些丢脸的事情,例如睡觉之前。我们对尴尬的讨厌与对立,在大众流行词有所体现,尴尬得头皮发麻,脚趾抓地,还有社死这种老词新意的表达方式。这一系列词汇的背后是人们的共鸣心理。但是别担心,本书将带我们解读尴尬本质,普遍性以及心态的调整。

作者梅丽莎是《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2014年,她与人共同创立了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有多篇科普文章刊登于《父母》杂志及“今日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上。书的一开始就是她参加了一个真人秀节目《窘迫》,当众读自己中学中二时期的日记,作者几度因为难堪而读不下去。就像我们不想看中学时期的QQ空间一样。而参加节目是作者为了“尴尬学”的研究,她想要自己品味揣摩尴尬的心理,分析尴尬,她已经开展非正式的调查近30年。

尴尬不是害羞内向敏感人的特质,而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时刻。尴尬不仅是心理上的不舒服,也会有躯体反应。而尴尬的本身,其实是带有轻微不确定性的自我意识。

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写道:“如果我们不常常为自己感到深深的尴尬,自我认识的旅程便尚未开始。”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尴尬,让自己从来不尴尬就像锻炼自己不再呼吸一样离谱。

试着去理解接受尴尬,甚至是珍稀尴尬是非常有必要的,尴尬是一种冲突,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呈现自己,以符合特定观众的期望。我们在努力营造自己喜欢的人设,是自我认知。外界对我们的看法评价是他人认知。而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会不一致,当我们意识到不一致的时候就出现了尴尬,而我们想努力表达自我,竭力让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统一起来的努力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而每一个人都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沟通时,放松下来,不要苛求自己做的不够好,

戈夫曼写道:我们的关系是一个“可能没有尽头的循环”,彼此之间不停地隐藏和揭露真实的自我,这也有助于解释当你尝试将不同圈子的朋友融为一群时的尴尬。

理解尴尬之后就非常简单了,直面尴尬,既然每个人都会尴尬,都会有冲突,那就放松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与他人。不要把自己的人性给抹杀掉,就是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要把他人的人性给抹杀掉,也就是无限神话他人的完美,将他人的评价奉为圭臬。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对自己和他人不切实际的认识,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放松下来,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四):尴尬?没什么大不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恐”一词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贴上了“社恐”标签。而人们之所以会成为社恐,或多或少都与他们之前的社交经历有关,一次或多次“社死“的经历,致使他们慢慢地对社交产生恐惧。“社死”是什么?百度百科告诉我们:社死,即社会性死亡, 其含义多为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 说得简单点,就是“尴尬到死”。那么尴尬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尴尬?阅读这本《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梅丽莎·达尔,《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 2014年,她与人共同创立了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The Science of Us),有多篇科普文章刊登在《父母》(Parents)及网站“今日新闻”(TODAY.com)等主流媒体上。 而在此之前,梅丽莎已经有了多年的 “尴尬学” 研究经验, 大多数人经历的尴尬,梅丽莎都深有体会。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梅丽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尴尬”专家。

梅丽莎和那些花时间研究“尴尬”的意义是什么的人沟通后得出结论:所谓尴尬的意义,其实就是当你完全、彻底地将自己至于尴尬境地时的感受:畏缩,肚子体验到生理上的、本能性的收紧,脸颊发红,手心出汗,以及内心的恐惧。当然,如果你在现实中体会到了上述感受,那么你可能真的遇到了“top级”的社死现场。毕竟,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向大多数人提问:对于他们而言尴尬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只是下面这些:

▼ 尴尬就是大家全都默不作声的时候。

▼ 尴尬就是你不知该做什么的时候。

▼ 尴尬就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是你经常无话可说,或说不出话的情况。你会想尽快摆脱那样的境遇。

通常情况下,尴尬是由内而外的。人们之所以会尴尬,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自作多情”。有时候人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时刻都活在所谓的“别人的视线”里,自认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或意外,都会招来旁人“嘲讽”,殊不知,别人也在忙着关心自己,根本“没空搭理你”。

二,“多管闲事”。明明是同行之人的行为举止引起了周围人群的关注,而你,仅仅因为出现在现场,仅仅因为“焦点”是你认识的人,你就“感同身受”,“尴在他(她)身,尬在你心”。而很有可能,那个最该尴尬的人根本毫不知情或无动于衷,一切都只不过是你白操心。

如此看来,想要避免或是减少尴尬,并不是没有办法。只要平时不那么“自作多情”,有时候甚至可以神经大条一点;对于他人制造的“吸睛”场面,不要“多管闲事”,少一点代入感,有时候甚至可以心肠硬一点。即便真遇到了尴尬的事情,不妨自我嘲笑一下,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读后感(五):自黑也是一种境界

豆瓣上有一个社会性死亡小组,里面的故事一直作为我的欢乐源泉:拜托路人假冒家长给班主任打电话,结果他把我和班主任的名字搞反了;在公司睡午觉,结果说梦话大喊我要辞职;手滑把吐槽工作的消息发到工作群,点撤回时还点成了删除……这些尴尬到可以用脚趾头抠出两室一厅的场景让人当场去世,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如何才能化解尴尬,摆脱这种丢脸丢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境界呢,从这本《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不完美社交生活自洽指南》就能找到答案: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刚刚拿到书时,看到这个日本轻小说一样的标题,我还以为是一本鸡汤文,根本没想到内容竟然这么扎实。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梅丽莎,按照她的自我介绍,她正式研究“尴尬”已经两年多,而非正式研究已经接近30年了,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本书在作业亲身实践的同时,充斥着大量研究成果、科学文献,让本书的理论基础、权威性、科学性有了很深的展现,这本书也有相当的厚度,内容非常充实。PS:随书赠送的贴纸其实蛮好看的~

在书中,梅丽莎详细介绍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尴尬经历,从尴尬是什么,尴尬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尴尬,我们如何避免尴尬等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每个尴尬的经历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读起来很有喜剧效果,在每一个故事中,作者也穿插了自己各个阶段的想法,让整个故事读起来代入感更好。虽然书本内容厚重,每个故事篇幅很长,里面还有各种文献和研究,但是反而是金句频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

在着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未知的事物围绕在我们周围,这些都有可能带给我们尴尬,也总有人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其实最容易脱离尴尬状态的方式就是学会放声嘲笑自己,这就是类似于自黑的概念,自黑是一种境界,在自我解嘲的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下的自我释放和治疗。这样我们在面对尴尬时会逐步发现,虽然这件事情仍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并没有什么什么大不了,我们可以简单的一笑而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