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克思小姐》的观后感大全

《马克思小姐》的观后感大全

《马克思小姐》是一部由苏珊娜·尼基亚雷利执导,萝玛拉·嘉瑞 / 费莉西蒂·蒙塔古 / 奥利弗·克里斯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小姐》观后感(一):以爱为名的束缚

想不明白豆瓣的评分为啥那么低,看完后感觉很震撼,启发思考很多的问题。

虽然是人物传记,但骨子里是探讨女性平等解放的问题。撇开学术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女主的父亲就是一个渣男,和女仆私生儿子,而自己的妻子是青梅竹马,历经7年等待终于成婚的爱人,婚后也是一生挚爱的伴侣和同志,前面对爱情渲染得多感人,后面的事实就有多残酷,更不用说让女仆和妻子一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让朋友承担私生子的虚名。女主的丈夫,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真正的丈夫,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渣男。而在那个时代里,学识出色经济独立社会能力出众女主为何以爱的名义将自己捆绑在一个渣男身上呢?剧中隐约提到是女性对男性精神上的依赖,男权对女性在更深的思想层面的束缚。

电影拍得极好,用最平静简单的语言不动声色地揭示出一个个锐利痛苦的事实和残酷的真相,最后一段吸食鸦片,象征精神上的麻醉,而突出的摇滚旋律和舞蹈反映了女主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也许她是用自杀的方式解放自己,和渣男彻底解绑。

《马克思小姐》观后感(二):救人者不能自救

20210619SIFF@金城大戏院片子结束,坐着愣了好久。我可以给7.2分,考虑到女性题材和女性班底以及女性至今的地位可以再加0.3分。马克思小姐为之奋斗的工人和女性的权利,自那时起至今贫富差距更大了,女性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提高但是在你我身边呢?仍时时可见男性恶意的凝视。可见马恩那套作为一种学说虽然极具想象力但是所谓的主义却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在社会财富和人性都没有进化到那个程度时,只是被个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神化成搞独裁的工具。一个有缺点的人有道德瑕疵(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有个别私生子啥的都特别能理解)一旦被供进神坛,连自己亲生女儿都受不了,对她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幻灭,丈夫的彻彻底底的渣是双重打击,债台高筑是最后一棒。其实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作为妇解先驱,她一直活在父亲和丈夫的影子里。她的母亲更冤,作为一枚贵族小姐远近闻名的白富美,打小就坚定地要嫁给她爸,从此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孩子死了三个,丈夫出轨女仆生下私生子(最后是三人合葬),自有好基友兜底收养。话说恩对马这是什么样的情什么样的爱?估计jenny肠子都悔青了,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女主都go ahead了为什么还要自杀?请注意彼时的她是在130年前,她的困境对她来说确是无解的绝境,这种局限性导致了go ahead 反而是一种勇敢。确实主义如同摇滚乐,带着反叛,带着超前,甚至也带着哲学思考,但是自嗨一番也就足够,拿它来拯救地球是不是磕药磕嗨了?步子太大是会扯着蛋的。

《马克思小姐》观后感(三):马克思小姐——在清醒的意识与令人失望的现实中徘徊

作为一部以英语叙述的意大利影片,讲述了卡尔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的半生。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影片超级还原历史人物。

前半部分稍显无聊,从马克思去世的1883年开始讲起,直到艾琳娜去世的1898年,时间跨度过大,而试图叙述的东西过多,不仅记录艾琳娜的社会活动经历,也描绘她与伴侣爱德华相知相爱到婚姻出现裂痕的过程。

以旁观者视角,我自始至终无法理解,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位倡导女权的社会活动家,艾琳娜为什么会爱上爱德华。影片给我的感觉是两个人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看对了眼,在美国访问期间挥霍组织的资金谈恋爱。相爱的过程草草略过,甚至让我很难在一开始便对这两位主要角色产生什么好感。

这种不理解的情绪直接被我代入了影片的下半段,由艾琳娜第一次真正见到了爱德华包养在外、甚至被哄骗结婚的情人开始,她意识到“女性如同工人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一般被男人剥削。”然而,即使有这么清醒的认识,她还是选择留在爱德华身边。周围的友人都不喜欢爱德华,她也知晓自己留下并不快乐,但她仍然忍受着爱德华一次又一次的背叛。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对艾琳娜生活中巨大的割裂产生了同情。白日里,她面对成百上千个女性演讲,呼吁女性独立、争取自己的权力,而在夜晚,她恰恰是自己渴望唤醒的女人们中的一个,丈夫在外挥霍无度、寻花问柳,而她只能在家苦苦等候。这种生活的错位让艾琳娜痛苦,而她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无疑使她更加痛苦。

现在又回到那个问题:艾琳娜为什么会爱上爱德华?

是纯粹的爱?这份爱明明让她痛苦。是世俗的枷锁让她难以离开?也不尽然,她一直是一位勇于破除枷锁的斗士。

我的理解是,艾琳娜的一生都在失去,失去姐姐珍妮,失去是精神导师也是亲近家人的父亲马克思,失去亦师亦友的恩格斯,失去亲密的朋友奥利弗,她对人生的高度觉解——使得她难以寻找到精神寄托,更加加剧了她的痛苦。而当她遇上以快乐为人生核心与目的的爱德华,即使她明白爱德华“不是真正爱着我,只是爱着我这件事让你快乐”,她还是选择与爱德华在一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领自己暂时脱离令人失望的现实,沉溺在看似无尽的快乐之中。

影片中艾琳娜与爱德华合作表演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片段,几乎就是对艾琳娜生活的预言。她与父亲的关系如何,影片并未着重描写,不过我想,她应该更愿意被人叫做艾琳娜,而非马克思小姐。父亲的成就太过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这成就了艾琳娜的人生,但也限制住了她的人生。

而她想对爱德华表达的几乎都浓缩在了那几句台词中。娜拉对丈夫的呐喊未必就不是艾琳娜对爱德华的呐喊。令人遗憾的是,娜拉最终挣脱了束缚出走,而现实中的艾琳娜尽管同样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幸,却依旧无法挣脱。短暂的意识沉沦无法磨灭冰冷的现实:社会活动与感情生活的双重失意、不知节制的伴侣欠下的沉重负债,在最后的最后,艾琳娜彻底放任自己的沉沦。她在房屋中尽情地舞动,大脑中是奔放的摇滚,可即便这样,她的沉沦依旧是无声无息的——丈夫依旧在房中昏睡。

《玩偶之家》散场后,爱德华的友人笑谈:“娜拉为什么不干脆死了呢?”这也成了对艾琳娜结局的预言。生活不是戏剧,看到最后,我由衷觉得死亡是艾琳娜最好的选择。

当然,除了爱情,导演想在本片中表达的有很多,这就导致我觉得处处都是没有好好收尾的伏笔,比如艾琳娜的小侄子、或者是在工厂演讲后看到的受伤工人的贫困家庭,我期待着影片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对这些信息有所延展,可是并没有。

最后提一下影片的配乐,风格强烈的摇滚乐为本来沉重的影片增添了一丝活泼又荒诞的气氛,也有效帮助宛如ppt一般的照片【梦回红与黑】推进了时间线。

《马克思小姐》观后感(四):《马克思小姐的爱与自毁》

埃莉诺·马克思(Eleanor Marx)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他的妻子的第六个孩子和第四个女儿。

电影中,埃莉诺·马克思与自己同居多年的伴侣爱德华·阿夫林(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共同演出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了她本人的人生写照以及预言。可惜的是,她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也正是这样的结局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为什么一定是要自杀呢?一个背负着人类宏观理想的人,一个身边围绕着那么多伟大灵魂的人,一个帮助了数不清的民众的人,最终还是逃不过自己的人生剧本吗?

埃莉诺从小受着马克思的影响,成为父亲理论坚定的支持者,也在父母死后继续整理着他们的文献并持续投入在父母的理想之中。不可否认,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着正确与先进的思想使埃莉诺成为坚定的信众,但也有着对于父母的深爱——孩子天然地对父母的爱,令其坚定的走着父母的理想之路。这份对于父母的爱不仅在她的事业中体现,也在她的爱情生活中出现。

不得不说,埃莉诺在电影中一直强调的她所深爱的爱德华·阿夫林与她的父亲卡尔·马克思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虽然爱德华·阿夫林并没有卡尔·马克思的影响大,但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支持者,并且他们本人在感情中都有着自私的一面(尤其是对自己的伴侣),但他们的能言善辩也会把自己的爱对自己的伴侣展现出来。这种割裂的表现在二人身上都有所体现。同时两人都属于生活上没有经验的人,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处理金钱。或许正是这样的相同与熟悉的部分,才是埃莉诺所深爱,哪怕被伤害无数次也不愿意放手的部分。

当发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私生子实际上父亲卡尔·马克思与仆人的私生子时,埃莉诺痛苦至极,无法接受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父亲幻灭的事实,也无法想象自己的母亲燕妮·马克思在知道真相的这段时间是如何消化这份痛苦的。但在同时,她也经受着自己的伴侣爱德华·阿夫林的背叛。当家中的账单每天都在增多,爱德华还在四处借账。埃莉诺在账单中发现了大量的鲜花订单也仅仅只是抱怨了两句,并没有怀疑爱德华也没有对其盘问。直到爱德华在外面结婚的一个小姑娘跑上来家门,埃莉诺才真的认清了爱德华真的背叛了自己的事实,她没有责怪小姑娘,反而好心提醒对方爱德华跟她结婚的证明上签的是笔名,并提醒姑娘被爱德华戏耍了。回到家中,看着醉酒的爱德华,埃莉诺仍然悉心照料着,她在这件事后也没有拆穿过爱德华。或许此时的她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母亲在知道父亲的私生子之后仍然照料着父亲。

但是爱德华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久,突然的消失一段时间后,再突然的出现,每当回来后都会有需要埃莉诺照顾的病痛。埃莉诺的姐姐们也在劝她离开爱德华,但是埃莉诺只有一句话“这是我爱的人,我知道你们不对付,但希望你能尊重他”。直到一次爱德华又是在病得厉害的时候回来找埃莉诺,埃莉诺也只是恳求爱德华不要再做伤害她的事情了。在与自己的哥哥(前文中发现的父亲的私生子)聊天时,对于爱德华的评价也只是一句“他是患有道德病的人,他天生不懂得道德这东西”。或许真的如此,又或许是她的自我欺骗。只是不管如何她都坚定地选择深爱着爱德华。

然而当一个人对于他人的爱付出超过对自己的爱时,灵魂会承受不了。她先是将自己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家庭,接着将爱奉献给工人和女性,最后她把爱奉献给爱德华。唯独,她忽略了留给自己爱。当她像圣母一般播撒着自己爱——世人都称赞为纯粹的爱时,她的内心枯竭了。或许这才是令我深感惋惜的地方。一个如此美好的灵魂消逝在不懂得爱自己的痛苦中。这或许也是大部分女性的写照,她们将一生活在如何照顾他人、如何讨好他人、如何爱他人……唯独忘记了应该先爱自己,自我的消逝掩藏在大量的家务劳动、照顾孩子、帮助工作中的“巨婴”端茶倒水、赡养父母、管理身材讨好丈夫……但是外人又能说些什么呢,当一个人选择装睡,谁又能叫醒她呢?最后她们又会享受着外界颁发的“伟大的母爱”、“贤惠的妻子”的牌坊。智慧、伟大,强大如埃莉诺·马克思小姐也逃不过如此的命运。

正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写道的“奇迹中的奇迹”就是海尔茂真的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像尊重一个人一样尊重娜拉,两人可以真正像夫妻一样生活。又有多少女性像埃莉诺一样在等一个“奇迹中的奇迹”。不同的是,娜拉选择远离海尔茂,埃莉诺选择用自杀结束。如果你是剧中人,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