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脏简史读后感摘抄

心脏简史读后感摘抄

《心脏简史》是一本由[美] 桑迪普·乔哈尔(SANDEEP JAUHA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脏简史》读后感(一):让我喜欢上医学的书

高考结束以后报志愿的时候家里建议我去学习医学,当时一想到要解剖就吓得要死,死活不同意。现在年近40了,今天读到这本《心脏简史》莫名感动起来,一方面感动于我们的身体器官,每一种不同的器官都是一个奇迹,心脏这个器官从我们是胚胎的时候,他就开始跳动,知道我们的生命结束了,它还依然在跳动。心脏是唯一的脱离我们的身体依然能运行的器官。心脏在人的一生之中大约要跳动三十亿次。 而心脏对于人类来说还拥有很多特别的意义,医学不发到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心是我们灵魂的所在地,人们的生命活动和思维意识都是由心来主宰,所以古有王阳明“心学”,现在我们知道大脑才是思维和情感的器官。但这不影响心脏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造物”。 这本《心脏简史》让我喜欢上了医学,也许我没有机会再学医学,但是对医学的兴趣已经被它点燃。

《心脏简史》读后感(二):人真的能被自己吓死

最近在读《心脏简史》,这本书的作者是桑迪普·乔哈尔,他是来自印度裔的美国人,他是一名心内科医师,也是一名专栏作家,他还有两本著作《实习医生》和《执业医生》,他现在是长岛犹太医疗中心心脏衰竭项目负责人。

这里面提到了两个故事,人还真的能被自己吓死。

第一个是作者的祖父,他的祖父去世时57岁,在他去世的那天早晨,他被一条蛇咬了,当时被负蛇咬伤非常正常,所以他的祖父也没有在意。到中午时他的祖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吃过午饭以后,他的祖父陪着他的爸爸一起去大学参加面试,正当他们坐在石板上休息时,村民们经过,手里提着据说是咬到祖父的蛇。祖父一看居然是眼镜蛇,顿时祖父的脸就白了,说了句“我怎么可能活得下去”然后倒地身亡了。

医生尸检发现他的祖父是死于心脏病发作,并不是被眼镜蛇的毒液致死的。祖父很有可能是对毒蛇的恐惧,引起他心肌梗死,导致他“心源性性猝死”,这也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现在已经有很多报道证实心脏疾病与个人的情感挫折有关。

第二个是他讲述了《疗愈的艺术》一书中写了一个案例,医生说服判处绞刑的病人采用放血的方法,会没有那么痛苦。

犯人躺在床上,四肢被绑,双眼被蒙住,然后在犯人的手臂和四肢挠,让犯人有种错觉自己被放血。装满水的容器挂在床的四个角上,然后开始放水,刚开始速度很快,然后变慢,造成一种血要流尽的错觉。伴随着水流越来越小,犯人也会越来越虚弱,直到水流停止,犯人也死了,尽管他一滴血也没流。

这种猝死在现代也非常常见,中年人、婴儿都有可能猝死,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猝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是情感的聚集地还真有道理呢。

《心脏简史》读后感(三):悟心

悟心 ——读《心脏简史》 禅宗里,经常讲说一心。如平常心,清净心,真心,回向发愿心,菩提心,等等。这些心也有各种不同的寓意。有的代指情感,有的代指意志、信念,还有的代指哲学的本体,不一而足。人们常说的心也是不同的,但是多数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去,一个是虚拟情感,属于无色无形的;另一个就是实体的心脏,那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一个器官。 前些年看过一部外国大片,《勇敢的心》,很精彩。这里面的心,是双重指向的,既可以指的是精神意志,也可以说它的实体心脏。因为,片中有一段悲惨的情节,主人公的心脏被挖出,在广场上被众人围观,跳动着的心,让每一个观众都震撼不已。影视剧的表现当然要具有巨大的张力,然后才能产生巨大的情感效果,才会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而实际生活中,心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部位。 记得在卫校学习的时候,老师就用教具讲解心脏的构造,以及它的功能。并且,有一堂课里,还给大家用听诊器听了心脏,分辨几种杂音和健康形态。那个时候,心脏就有些心律不齐了。不过是功能性的,而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存在。也就不必去担心什么了。后来,自己的状况有所发展,属于窦性心律不齐,有些传导阻滞的情况,心律不齐严重,让心脏忽然觉得停掉了,而身体会出现巨大电击般的感觉。并无太好办法治疗,吃了一些药,慢慢缓解了情绪,也就恢复过来了。 心脏的疾病带给人的不是一般的困扰,而是十分巨大的威胁。因为它是不停止跳动的,从生到死,只要停顿了,立即人体就会出现巨大的反映。身边有心脏病的人是很多的,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后天的似乎更多一些。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心脏更换瓣膜,甚至整体更换心脏都已经完美实现。但是,这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疾病,并且这种治疗的高昂成本还没有降下来,在医学技术的普及层面上,也还有许多进步和扩展的空间。 读了《心脏简史》这部书,令人有了很多的联想,可以说浮想联翩。尤其是一些回忆,更加让人触动情感。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通过文化回忆,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对历史的观察,然后娓娓道来,成了令人有阅读兴趣的一部文化科普著作。这也许是它迥异不同并受到欢迎的一个原因。 本书有三章,《心之隐喻》《心之脏器》《心之谜题》。第一章可以概括为介绍历史,第二章则纯粹是关于心脏治疗的各种技术性普及以及发展历史。第三章又回到现实之中,生活的琐屑和微小都与心脏的跳跃产生了某种关联。健康的体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掌握和了解心脏的原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之进行治疗和保护。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 2022年10月13日

《心脏简史》读后感(四):介绍心脏与相关医学的自传

这本《心脏简史》的作者是心脏科医生乔哈尔,他从自己的一次体检写起。开篇似乎有些意味深长,帮助患者与心脏病作斗争的医生最终诊断出自己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并存在斑块。应了那句话:怕什么来什么,治什么得什么。但作者没有继续讲他是怎样摆脱疾病困扰的,而是笔锋一转,回到了1953年的印度,开始了漫长的回忆。原来,这一切早就存在预设。他的家族有心脏病史,遗传性疾病先是夺走了他祖父的生命,然后是他外祖父。因为这些变故才让作者成为了一名心脏科医师。

看到这里,也许读者会以为是一本个人成长史,但作者同步带入病理知识,将心脏科的医学发展娓娓道来。例如,他祖父的死因很蹊跷,本是被蛇咬到,但没有出现任何中毒迹象,可是当蛇被捕到时,作者的祖父发现这是条携有剧毒的眼镜蛇,随即心脏病发作,导致猝死,也就是常说的吓死了。这个有点类似于杯弓蛇影的故事引出作者对于心脏工作机制的介绍。原来,人类的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有关联。惊吓、恐惧、快乐会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造成影响,它们通过肾上腺素催快心跳、增高血压,或者是起到相反的作用。人们大多熟悉前者,因为受惊吓时心脏砰砰直跳的感受都体验过。但作者指出,那种影响副交感神经的“安乐死”其实也存在,书中提及一个类似于“温水煮青蛙”的大鼠实验,当大鼠发现已无改变现状的可能时,便会迅速屈从于死亡,呼吸减弱,心脏跳动放缓,血压降低,结果加速了死亡的到来。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神经系统影响心脏工作,心脏也向大脑反馈自身的状况,因此,心脏状况不佳的病患不会奢望自己的精神状态能有多么良好。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把读者带入复杂精妙的心脏器官中。不管怎么说,虽然心脏病的发作凶险,但也得承认,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情形相比,从上世纪下半页开始,心血管领域的医学发展最为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而这也要归功于科学家们在之前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想治疗心脏病,必须先正确认识到心脏的功能,也就是血液循环,在人类历史上,发现这一奥秘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因此,作者笔分三路,一路讲人类对于心脏的认识历史以及心血管领域的医学进步;一路介绍他的家族史与自己的求学、行医经历,回忆当然都围绕心脏展开;一路叙述现在自己克服疾病的经过。三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又各表一枝,读起来引人入胜。

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叙事生动,译文准确流畅,在阅读过程中令我们不忍释卷。总之,这是本不容错过的医学科普读物。

《心脏简史》读后感(五):浅读《心脏简史》

心脏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心主神明。“也就是说,心脏主宰了我们身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如此重要的器官,它平时是怎么工作的呢?

来自美国长岛犹太yi疗中心心脏衰竭项目的负责人桑迪普-乔哈尔,根据自己的亲人经历和工作中的与心脏病患者打交道的经历,用一种拉家常的语气,向我们科普了人们对于心脏方面研究的历程,写在了这本《心脏简史》中,读起来很是过瘾。

这本《心脏简史》共分为三部分,Di一部分从作者家族的长辈因心脏病去世引出,为什么他会对心脏这个脏器充满好奇,甚至将这个好奇的心态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并提到了作者实习期间的那种心慌无措,从而跟我们讲起了心脏医学的的起点。

Di二部分从作者当实习yi生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yi生,里面有不同患者需要接受不同zhi疗方法。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仿佛跟着作者在亲历这些事情,这些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了yi院,在yi院里所接受的zhi疗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这一切借助的一些科学仪器,又是从什么时候看开始的呢?

第三部分讲述了911救治病人的经历还有父母亲患病的经历。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自传,但里面所带来的对心脏医学的科普,读起来却让人多了一层深思:心脏zhi疗不仅仅只是表面zhi疗那么简单,因为患者家属也需要温暖的抚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