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读后感精选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读后感精选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是一本由罗伯特·M. 波西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读后感(一):空间,正是这趟航程的全部意义

一本关于旅行,关于旅行之中的相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哲学,关于你以为的爱情和情欲。我们或许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但是天堂就在某个地方,藏在哲学深意的背后。食物与食物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止表面上那些,每一项事物还有其联系之后都拥有着“禅宗”的深意,书中随赠的册子也介绍了禅宗的含义,说到底就是人法合一。

书中的主人公叫做斐德洛,他在一艘船上的旅行之中遇见了一个女人莱拉,两个人之间的相遇干柴烈火。在经过那一夜之后,斐德洛被莱拉所吸引,于是开始不断想要了解莱拉,并且他开始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于莱拉进行解构,而在这个过程中,斐德洛的“禅宗”就在这些结构之中不断渗透出来。

起初的时候,斐德洛对于自己和莱拉的发展迅速发出了一些感悟,有些人为了追逐另一半往往要消耗很久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好像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收获枕边人。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属于快餐爱情,毕竟在如今这个各种交友软件横行的世界,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缘分的一种。我们想要的或许并不总能实现,在一些能够接近的地方,收获一个看似可能的结果也并不全然是坏事。

在我们对情欲上头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过多地思考,只有当情欲消退我们才能去思考一些本质。斐德洛则开始寻找莱拉身上的“良质”,而在这之前斐德洛说自己会将自己的想法分门别类,给每一条想法都标记上不同的标签。只有将相关的信息都分门别类,我们在寻找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快速,尤其是斐德洛还设置了一个“垃圾”的分类。在这个分类中,所有的信息仿佛到达了一个缓冲区,它们被重复思考之后最终会逐渐消失,这样就不会占据我们有限的空间。

而所谓的良质是在理智与情感之外的第三种元素,人们因为良质才能够和谐相处,而我们能够看到良质的时候我们就离禅宗更加靠近了。从对于莱拉的良质的形而上学,斐德洛开始探索宇宙,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都会拥有不同的理解,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同别人争吵。道德体系有很多中,但是我们并不能让我们完全说服别人,或许最终的结局就是放过自己,融入这个世界。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读后感(二):给“禅修”划上一个圆满的圆

罗伯特·波西格曾在朝鲜半岛战争中服役(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佛教感兴趣),之后在印度学习,随后又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哲学。他是一位启人深思却有点古怪的老师,发展了一套复杂的理论,试图通过运用东方思想,比如“禅”,来桥接西方哲学的二元分裂。

这一次带来了《莱拉:一场与道德的探究》,它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海上续篇。书中的主人公仍是斐德洛,这次旅行的交通工具不再是摩托车,而是船,旅行之地由公路变为海上。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主要是对摩托车的关注,也就是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在这里作者提到人们对科学认知的两种情形,即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而作者似乎极力想将古典和浪漫融合为一,进而提出了“良质”思想,“就是想要在古典和浪漫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良质似乎就是关键所在”,但是在文中并没有给良质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对于这一点,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谨是这么理解的,“良质”主要是指某种融合西方浪漫主义传统与古典理性主义传统的更高级的精神存在,比如一个优秀的摩托车手在维护摩托车是所达到的那种“物我两忘”的状态。

而这部《莱拉:一场与道德的探究》则是对莱拉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的探究,但重点还是在“良至形而上学”方面。他乘船旅行,在船上被莱拉吸引,通过主角作者对她的疯癫进行解构,思考她身上独特的“良质”。在这本书中,对于“良质”的探究更多具有了哲学价值的维度,探究最多的是“什么是好的或是道德的”这一问题。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无法定义的“良质”,在《莱拉:一场与道德的探究》中有了答案。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全球思想很激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很多自由人士,他们崇尚左派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有很多嬉皮士不断涌现。当时的美国反战运动蓬勃兴起,嬉皮士运动方兴未艾以及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对美国传统的思想精神价值产生了具大冲击。

罗伯特·M·波西格用这样一个故事,或者说小说、游记、追索,在故事中单纯对莱拉的的研究,从而上升到对人的及对美国精神世界的探究,莱拉是一个具有精神分裂的人,像极了此时美国的精神思想,各种文化高度分裂的现实。

他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观观体系下,构架了一套自己的“良质”思想,最终确定了“良质”得定义。同时,波西格也凭借他的哲学小说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文化偶像。

波西格说: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二元世界之外、也就是心和物、理智与情感之外的第三种元素,是能够把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的元素。良质是让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

读了罗伯特·M·波西格的作品,似乎给自己的价值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对事物以及人的认知更为多元化。比如在人和工作的关系上,人必须对工作有某种情感,也就是有关心之情;人必须能判断什么是好的,以及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人要接受变到更好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变化。人要超越自己的情绪,要去了解万物运行的方式。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读后感(三):你见过那只鸭嘴兽吗?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是波西格继《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之后的作品。两本书之间的关系是暧昧而纠缠的。事实上,其讲述的主题和形式甚至语言、思维方式都截然不同,但我仍建议希望阅读《莱拉》的读者首先了解一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内容,尤其是《莱拉》中主人公斐德洛在《禅》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这会对理解《莱拉》助益良多。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斐德洛的良质理论

读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人应该对第一人称叙述者所讲述的“邪恶的鬼魂”斐德洛印象深刻,斐德洛能够彻底地理解讲述者本人为了虚假的声名和认同感而背弃真理的做法,并且鄙视他安于被群体接纳的观念,斐德洛知识价值至上的行为方式为世界所不容,因而丧失了发声的方式,仅仅在他人的脑海中留下思想的碎片。斐德洛对良质的形而上学的追寻贯穿终生,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提出对良质的系统而严格的定义时丧失了一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第16章)。

波西格与儿子克里斯

这也因而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位被他者讲述的斐德洛,又是如何追寻良质的形而上学?他拥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显然被第三方描述是无法呈现的,而这些恰恰是《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所呈现的内容,《莱拉》因而被视为《禅》的续编,斐德洛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经验和思考的主人公,可想而知会是一场更深刻的精神探寻。

与《禅》相似,《莱拉》也有一条现实的故事线,但不同的是,《莱拉》的故事更加具有一种虚构感和荒诞感。斐德洛在行驶帆船的船舱中醒来,身边是前一晚在酒吧狂欢时遇到、并与他春风一度的莱拉,斐德洛在旅程中思考良质形而上学的同时,还需要处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并以思考的结果呈现来解决和应对身边的人和事。

当然,《莱拉》的重点并非讲述的故事,不在斐德洛的现实旅途,而是在于斐德洛精神上的探索,探索的中心仍旧围绕“良质形而上学”。作者借斐德洛之口提出了一个生动的譬喻,即“鸭嘴兽困境”:早期的动物学家将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区分,但当他们发现鸭嘴兽时,震惊地发现它既可以像爬行类一样下单,也可以像哺乳类一样哺乳。鸭嘴兽作为一块无法放进整张拼图的拼图板,因而被人们视为“奇迹”、“谜团”甚至“悖谬”。但鸭嘴兽本身并不悖谬,而是人们的认知出了问题。

同理,斐德洛认为,人们对宇宙的解释方式,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唯物—唯心,实际上都可能是上述故事里的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人们总会发现一块拼图板、一只鸭嘴兽。与其继续机械地划分不可能完全解释一切的理论,不如整体打碎,让以价值为中心的“良质形而上学”来衡量一切,拒绝心与物的分立,而是交给价值的力量来解释。因此在良质形而上学的理论中,道德体系并不唯一,而我们今天的道德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更进一步讲,因为这种非唯一性,“静固”的模式是不合理的,而是应当探索“跃动”的模式,从而获得完全的自由。

在故事的最后,斐德洛的思考迎来现实中的“自由”结局,莱拉得到了钟爱的理查德·瑞乔,瑞乔得到了钟爱的自我正义,斐德洛得到了钟爱的跃动自由。

讨论哲学的作品难以简单地评判其对错,但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莱拉》,波西格呈现的并非古板的说教,而是哲学生动的、从萌芽到发育逐渐生长为参天林木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禅》中描述了一种智识的教育方式,那么《莱拉》就是以梦幻般的文字呈现出智识由0到1的跋涉旅程,借由简单的故事,读者沉浸式地伴随斐德洛的思考而思考,其启发意义可能要大于许多以“哲学科普”为名、却以“哲学史大纲”为实的通俗哲学作品。

华章同人此次出品的《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从书籍设计到周边都诚意十足,正文册是淡雅的银色硬精装封面;附有《无界之海》小册子,包含波西格访谈、导读和拓展阅读;两本册子以上开口的函套包裹,清爽、纯粹而富有禅意,如同波西格的气质一般——失去头绪的时候,记得做做减法。

(2022.11.2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