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摘抄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摘抄

《日耳曼尼亚》是一本由[英]西蒙·温德尔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2,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耳曼尼亚》精选点评:

●这本书不太行

●游记+历史散文

●历史的另一种记叙方式,颇为新奇,但是阅读体验似乎可以更好一点。

●这不是本史书,是个人色彩很重,在感悟里写些历史故事的游记。 看了两章,看不下去了。

●虽然作者自谦这“只是一本消遣读物”,但其实功力颇深。不过,它被引入中国来,可能会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读者不大习惯这样的写法,在开卷前可能会有相当不同的预期,因为它乍看像是写历史的,但其实颇讲究词藻,更不遵循一定的时序(或许是因为作者假定英语读者对德国都已有了基本了解),可能会让人感觉不适,甚至觉得“写得有点乱”——它最适合的分类可能是文化游记,一个在英国很发达而在中国极弱的门类。实际上,作者虽然是在写德国,但其绵里藏针的文风却是非常英国式的。

●游记散文的同时叙述了德意志地区从查理曼到二战前的历史,当成历史专著看会失望,当成德意志风情历史介绍还不错

●这是一本饶有趣味、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书,可以将读者一次又一次带回德意志经历过的重要年代,重新认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碎片式历史,覆盖了欧洲大历史,改变

●没啥干货,更像一本游记,过多的放在了景色与建筑的描写。

●不是严谨的历史,不是轻松的游记,不是文字优美的散文。是一桌没有加工好的饭菜!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一):被华丽的封面吸引,但是内容低于预期

1.我的一位朋友能讲流利的德语和意大利语,他曾向我吐露在分别使用这两种语言时,他感到自己的性格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说德语时,他一丝不苟,严肃理性,言语辛辣,疏离的冷漠中带着十足的礼貌。 而在说意大利语的时候,他变得善于表达,语言富有感染力,生活充满混乱的乐趣,同时也更受欢迎。

2.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在游览德国十次以上之后写了一个游记,由各种各样的小散文组成,总体上来说,跟我的预期不太相符。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二):在历史和现实的拼图中“发现”德国

«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是一部德国通史,讲述了自罗马时代至二战结束,纵贯两千年的德国历史。然而,相比于普通通史按照线性时间顺序书写的方式,这本书通过“历史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绚烂多彩、引人入胜的“另类”德国史。

作者西蒙·温德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德意志迷”,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数十次走访德国和奥地利,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历史资料,著成本书。阴森巍峨的古堡、金碧辉煌的宫殿、美丽宁静的村镇、各具特色的展馆……从塔西佗笔下的“野蛮人”,到中世纪林立的城镇,再到近代犬牙交错的诸侯国,以及德意志三个帝国的兴衰荣辱,一幕幕各异的景色,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德意志艰难而不凡的历史,像一块块历史与现实的拼图,带领我们走过德意志发展的历史长河。

纵观德意志的历史,最让人唏嘘的就是其支离破碎的国家结构,对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以及对于自身发展和定位的迷茫,这与德意志这个欧洲心脏,在文化、思想、经济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鲜明的反差。在罗马时代,不同的民族如走马灯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时代更迭,这些罗马人口中的“野蛮人”构成了德意志民族,但德意志的历史中,却有意无意的避讳自己的出身,将自己描述成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德意志的领土陷入了诸侯林立、支离破碎的境地,七大选帝侯主导国家,但地方领主、教会领地、自由城市星罗棋布,进入了野蛮生长的时期。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三十年战争以德意志为主战场展开,几乎将德意志毁为白地,但普鲁士却借机崛起,虽然普鲁士一直致力于对德意志的统一,但德意志的领土内即无民族的概念,也没有政治的中心,各势力之间仍只能维持一个松散的联盟。直到普鲁士相继赢得了普丹、普奥、普法战争的胜利,以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组建了德意志帝国,才慢慢走上了民族融合和国家建立的轨道。然而福兮祸之所倚,对外战争的轻易胜利,使得帝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被冲昏了头脑,错误的国家定位以及国际形势估计,使德国又陷入了两次大战的灾难之中,随着德国的战败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德意志终于涅槃重生,走上了当今的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作家而非严肃的历史学者,作者西蒙·温德尔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充满人文精神的主观意志,他流连忘返于德意志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精美的名胜古迹,遍尝各类食物而褒贬不一,尤其对于德意志的文化赞叹有加,而对那些王公贵族修建的奢靡享乐的宫殿城堡,歌功颂德的纪念建筑嗤之以鼻,“不过是炫耀虚荣的出格行为,以及古代世界中极力展现慷慨与宽宏的方式,在人们的记忆中,永恒不灭是应当受到报偿的美德,谁又会对金字塔的修建者表示同情与怜悯呢?”

对于想要从细微处了解德意志历史以及民族气质,特别是想要亲身探访德意志历史的人,«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绝对是你游览途中最贴心和细致的导游,带领你在历史和现实时空交错的长廊中,漫步古今德意志。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三):充满荆棘的民族历史食用指南

写在前面,被约稿至今发出这一篇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冒着被2编辑大大骂死的前提,又托了一周的时间,重新重头的看了一遍这本《日耳曼尼亚》。比起之前上次那本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系列的《哈布斯堡王朝》,很惊喜的我发现,这本新书的写作角度,真的不硬,可以说对于想了解德意志的读者来说,门槛不高,第一人称的视角还是非常友好的,别当成严肃的历史,就当成游记,那看起来真的不费劲。

我的建议就是,请把它当初单独的小故事来看,举个例子,从书的前言看起;

日耳曼尼亚,最早来自于高卢语,也就是上述图片中,我们看到的绿色的部分,最早是由古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凯撒先使用的。

日耳曼民族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信条,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信奉着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那本用他们名字命名的《日耳曼尼亚志》。和我们的书名一字之差,却展现了更为详尽的,日耳曼人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特别关注的人性价值:自由、坚毅、正直、淳朴。尽管沦为了罗马社会的殖民地,但是这个民族中的还未达到罗马的堕落、腐化、淫荡、不自由和虚伪。

我们大多数人,知晓日耳曼民族,多数都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的伟大,其实欧洲的历史可以说是由这三大民族写下的。反观现代的德国和奥地利两国的领土,只是历史上德意志帝国疆域的一部分,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一直以来就就那些难以界定的边境问题充满了争议,往往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上述就是书中交代这个长久故事的开篇和现状。

本书的作者西蒙·温德尔,为了梳理本书的逻辑线,我想他一定做了很多的设计,德意志历史的琐碎程度近乎和欧洲的所有国家有关,所以在严谨的历史考证之外,书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信息,着实他打破了传统范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传递信息,以时而幽默时而犀利的语言进行叙述,让读者获得全方位的、充满愉悦感的阅读体验。

像是书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通过:

79页:围墙小镇 90页:政治体制简述 96页:日耳曼部落 119页:勃艮第诅咒

141页 帝国行政圈 等内容,从细小的点中,我们更是容易体会到这个民族的转变,包括他的融合和迁移。

141页 帝国行政圈的部分中,他考证了卡夫卡的名作,《审判》和《城堡》中的细节,对当时官僚主义层层积压的社会做了剖析,包括宗教改革,战争压力,结盟和反戈,一直到拿破仑占领期间问题的延续等等。

不过我还没有完全看完,再有亮点的部分,还会继续更新的。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四):从一盘散沙到国家统一,德国走过了漫长的千年之旅

最近几天,在美国和德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或者说争论,“肇事者”自然还是美国:原因是美国五角大楼正式向德国提出质问,要求德国完整缴纳北约军费,否则将把美国基地从德国撤出,转移到更值得信赖的波兰境内。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回应说,拒绝与美国进行任何和解,不会多缴纳一分钱军费……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都举足轻重。不过,像今天这样敢于怼美国,在德国二战后的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美国的肆意妄为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而德国历年来所积攒的不满也到了何种程度。撇开这场争论究竟如何结束先不管,单是来回顾一下德国之所以成为德国的历史,就很值得一说。虽然在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时长,在这一点上德国不及美国;但就厚重的历史感来说,德国人还真的可以在美国人面前说道说道。毕竟,德国的历史,是可以从843年时由《凡尔登条约》分割而形成的东法兰克王国开始算起的,迄今为止也已经将近1200年!

想当年,在德国还远远未能成为今天的德国,也就是公元前后,罗马帝国辉煌一时的时候,现如今的中欧地区,也就是被罗马帝国称为日耳曼尼亚的地区,分布着多个以日耳曼人为主的部落。虽然他们还只是部落形态,但却不由得别人轻视。比如,尤利乌斯·凯撒就曾经如是评价:高卢人虽然好战,但还算文明;而日耳曼人则是野蛮未开化的民族,对罗马人和高卢人是严重的威胁。不过,辉煌一时的西罗马帝国,最终还真的是亡于东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

从东法兰克王国开始,德国的历史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跋涉”。现如今的德国历史,历史上曾有过所谓的德意志“第一帝国”“第二帝国”以及“第三帝国”。“第一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神圣罗马帝国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常常处于一种“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而“第二帝国”则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经过数十年间和丹麦、奥地利与法国的三次战争,一个统一的德国至此才真正成立,并由此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的所有基础;“第三帝国”也就是纳粹德国。战后德国分为了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至1990年两德完成统一,这就是目前的德国。

经过将近1200年的“跋涉”,在今天,德国不仅仅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国家。虽然仅就领土面积而言,即使是在欧洲,把土耳其计算在内的话,德国只能排在第7位,不及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法国、西班牙和瑞典;但没有人会认为德国不是一个大国。与领土面积上的“无可奈何”相比,“德国制造”的名次要靠前得很,德国足球也曾经四次夺得世界杯,确实足以扬眉吐气。

而且除了足球和啤酒,德国能够让人记得住的地方其实还有一大串长长的“名单”。这一点,在英国著名大众历史作家西蒙·温德尔撰著的《日耳曼尼亚》这个“大部头”就得到了充分的回顾与再现。虽然曾经是“一盘散沙”,虽然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德意志的一举一动却曾经以及正在影响着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与此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建筑和诸多文化元素——当然,西蒙·温德尔也不无揶揄地谈及了德意志那奇怪的食物、城堡、疯狂的王子!不过,单说食物的话,英国的食物似乎也不怎么样,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更何况,究竟谁是“五十步”谁是“一百步”还真不好说……

无论如何,能够把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德意志写得如此丰满鲜活,并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单就这一点来说,西蒙·温德尔干得还是很不错的!

《日耳曼尼亚》读后感(五):《日耳曼尼亚》:不同角度之下的鲜活德意志

希特勒一直有一个梦想,甚至可以说是妄想,并且为此做出了很多的规划和努力,疯狂而偏执,那就是要建设一个新的柏林,让它成为“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因为在希特勒的心里,“柏林作为‘世界之都’将只能媲美古埃及、古巴比伦或古罗马,而不是伦敦和巴黎!”

其实,“日耳曼尼亚”这个词语并非希特勒和纳粹所创造出来,“日耳曼尼亚”是古代欧洲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在那里生活着很多的部落,其中,以日耳曼人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凯尔特人、波罗的人、斯基泰人和古斯拉夫人等等,所以,日耳曼民族其实也是欧洲古代名族中非常庞大的一支。

在之后的数个世纪当中,日耳曼尼亚的部落组成受民族融合和民族迁徙的影响,逐渐又分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日耳曼人可以说是很多民族的大融合。

那么日耳曼尼亚与如今的德意志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可以在《日耳曼尼亚》找到答案。

与其说《日耳曼尼亚》是一部历史书籍,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游记,从山河建筑,到风土人情,西蒙·温德尔用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将德意志的编年历史与当地的文化和风景相互结合,让历史这件事,不再枯燥又严肃,反而可以在其中的一些奇闻轶事中得到深刻的思考;也让原本在人们心里有着严肃而偏执的刻板印象的德国,向世人展现出来它在另一种角度之下的独特趣味。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中曾这样评论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里的神圣罗马帝国,跟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帝国并非同一个,甚至都不算有什么直接且合法的关系。

曾经的罗马帝国是欧洲古代的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后来分裂成了许多的小国,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几乎都会罗马文化为荣,那是很多国家都自称是罗马正统,然而却因为很多原因并没办法证明自己。后来日耳曼人经过不断前移,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因着日耳曼民族中的鲜明的罗马帝国的痕迹,以及中世纪君权和神权对立,封建君主和基督教时战时和等种种因素,于是“神圣罗马帝国”便由日耳曼人建立起来。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统治谱系被认为能够一直追溯到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松散,名族众多,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之后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这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帝国更加支离破碎,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世人认为,帝国权力顶层由说德语的决策者把持,让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为德意志之后的一些列行为打下了基础。

虽然伏尔泰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并不能当成金科玉律,但是说其“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查理四世之后确实如此:

它不神圣,因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初皇帝的加冕,要经过教皇的认可,实行加冕涂油礼,象征国王与教会的联合,表明合法性和神圣性,然而查理四世之后,帝国的皇帝不再通过教皇的加冕,也不再试行涂油礼,所以它不神圣;

它也非罗马,因为被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虽然他皇帝的头衔是得到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承认的,但他血统是日耳曼人,更是日耳曼民族历史的奠基人,这对于传统的罗马人来说,就像一个野蛮的民族,所以它非罗马;

它更非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皇帝由七位主诸侯选举出来的,皇帝权力的辐射越来越小,各地区诸侯实力反而越来越强,这有谈何帝国呢?

查理曼大帝本人、包括他所建立的这个帝国,其实与现在的德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他的权力中心是在法国,而且,查理曼对于德意志的统治,其实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休无止的残酷战争,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巨大帝国的分裂给后来的历史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痛苦地说道:“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德意志),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是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之所以发出如此感叹,是因为德国的历史中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的,我们上面说查理曼大帝与德意志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德意志的真正建立者,其实是普鲁士人。

德意志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在圣地建立了一个军事修会组织,叫做条顿骑士团,他们身披铠甲,拿着印有代表着普鲁士精神的十字图案的装备,凶神恶煞,甚至残酷地将婴儿投入火中,几乎成了恶魔的代名词,事实上,条顿骑士团是“德意志骑士团”的代名词,他们对于占领的土地有着实质上的控制权。

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征服了东普鲁士,从此再波罗的海地区扎下了根,在此期间,条顿骑士团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将这里不愿结盟的部族彻底消灭,使德意志与欧洲建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紧密联系,后来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并且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同时也是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

条顿骑士团在马尔堡的时候,曾经应腓特烈二世的要求,为无私救济贫民和病人而在24岁就因疲劳过度去世的年轻寡妇伊丽莎白修建了一座十分华丽的早期哥特式教堂,并且为她的遗骨打造一顶黄金王冠。这座教堂在宗教改革时期有幸被保留下来,才得以让后世目睹这个杰作。

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希望能够依靠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后来,普鲁士先后发起了三次王朝战争,先后分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与法国,并且最后于1871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加冕称帝,改称德意志帝国,该帝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西蒙·温德尔笔下的《日耳曼尼亚》让我们看到德意志严肃、偏执、冷酷的刻板印象之下的另一面,鲜活而生动,它就像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从地理环境,到人文景观,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讲;原来,那个诞生过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的国度,曾有过那样长期四分五裂的状态。

德国统一的这条“铁血道路”自然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埋下了伏笔,而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甚至也可追溯到这个原因,西蒙·温德尔结合多年游历德国的经历和严谨的史料记载,让战争可以通过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度被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是极其吸引人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