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坡道上的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坡道上的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坡道上的家》是一本由[日] 角田光代著作,春天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99,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坡道上的家》精选点评:

●作为一位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养育孩子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压力。 这部“避孕神剧”看到一半,我就已经感觉到沉闷的心情了,女人身上担当的角色越多,就会不断积累焦躁和牢骚。所以伴侣的选择真是很重要!让我想起德善父亲里一句台词“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呀”,我对未来的自己没有多大信心可以做好这些事情。如果可以,不结婚生子是最好的吧。

●角田的描写真细腻,有些地方真实到可怕,不过无论过程如何纠结,结尾处还是引着读者回归到善的方向上。台版译文是有个别字句拗口,但,不要紧,简体版已经被我修好了!p(# ̄▽ ̄#)o

●看了剧又过来看书。我们永远不是别人,要怎么才能起码的对别人多一点理解呢,在我看来女主的精神压力不是戏精。

●絮絮叨叨,内容有重复。但是不妨碍哟我喜欢

●我也不是不懂作者想表达的不同人对语言有不同理解,不过同样的故事也不用讲n遍这么啰嗦吧,说女主是头脑不好都算客气了,怎么什么都能联想到自己身上去?被害妄想症?小孩子也真的是特别讨厌,从头到尾都在哭都在闹…真的是读来非常无谓的一部作品

●读完了,小说里发生的很多沟通问题,都和日本社会是个高语境社会有关,大家默默猜疑默默消化负面东西默默转身,或者在沉默中爆发。并不仅仅是女性承受压力,男性也是如此

●当我们尽情畅谈时,我们谁也不是,不是母亲,不是妻子,也不是谁的女儿。ps.代入感很强,但心理描写太琐碎了,情节也略有拖沓,在审视他人的过程中审视自我,从个体经验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我觉得大家实在是应该去读读,角田光代这本书不是只写育儿的困境而是在说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不友善,以及女性承担的压力太大。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去看的,因为我们的同理心就是之前一点点丧失的现在需要找回来。

●原著力道更大

●【藏书阁打卡】 蜗牛的推荐是“单身男女,婚前必读”,不知道编辑想表达什么,是想警告不要结婚还是说不要杀死自己的孩子,讨厌这样的标题党。 我还是想从本质上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 人为什么要孕育新的生命 如果说人类只有一件事可以展现其意志,我觉得那就是创造他人的生命。这世界之所以毫无慈悲可言,只因人类被如此的选择逼迫而已。人并非生存,而仅只是被迫生存。 2. 女性在社会角色中天生的弱势 是女人你免不了要结婚,结婚忙于家务似乎是女性的天职,结婚后免不了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天性会让你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女性因为婚育而处于天然的弱势,男性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占了这个便宜。 3. 原生家庭的影响 书中的两位女主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子,而是家庭的影响导致的。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一):坡道上的家

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贴近于现实,身边和新闻里见过太多的“里沙子”,真实的让人觉得压抑。

作为女儿害怕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不够优秀不够富有; 作为妻子当代社会给了女性太多的压力,经营生活的同时成就自我于普通人而言实在是太难;作为母亲以血肉孕育一个独立的生命,但是要说有多少选择性其实也是没有的,控制自己教育好孩子着实是门深奥的功课;作为儿媳法律带来的亲人关系没有血缘为基础没有感情为后盾用道德礼法理智来维护的平和能持续多久?作为朋友其实也就是个熟悉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度能给彼此提供的帮助安慰多数都趋于表面。

我们有如此多的角色,困于人际关系网,但当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当我们深陷于生活和情绪泥淖时多数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你指导人生,但是其实并不曾了解实际情况也并不能提供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是一时的高高在上口舌之快。这样的冷眼旁观陌生人给的已足矣,完全不需要亲近之人再提供不是吗?

你以为亲近关系的淡漠已经是最极致了吗?其实不然,往往亲近的人就着亲近之便精准了解了我们的喜好,弱点以及恐惧,也许这些是曾经打动我们的捷径,但在某些对峙时刻,这些就成为了能精准刺伤我们的利器。出自亲近之人止口的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字眼却总拥有深深戳痛我们内心魔力。

不希望成为里沙子……即使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二):生而为女,非常抱歉

两年前,一部名为《坡道上的家》的日剧,聚焦丧偶式育儿、新手妈妈的焦虑、女性在原生家庭和丈夫的家庭中被不断挤压的无助等,在日本当地乃至我国国内都引发了不小的议论。最近拜读了电视剧的同名原著小说,这段阅读经历,让我深深地觉得:生而为女,非常抱歉。

因为选择的是台湾繁体竖版的译本,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大量的繁体字以及不习惯的编排顺序,一度让我的阅读进展的非常缓慢,很多部分甚至需要一个一个字慢慢地阅读,细细地理解。但不可否认,《坡道上的家》的确是一本文学性及社会价值都非常高的女性读物,值得细细品读,因为很多段落描写得太过逼真,非常贴近生活,逼真到让我这个尚未婚育的女性都不禁汗毛竖立,压抑不止,这种压抑不是恐怖片里刻意制造出来的效果,而是你醒过神,发现原来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地“绞杀”一个人并不需要绳索,仅靠那些包装着义正言辞的所谓的“正确”就足矣。果然能够理解女性读物的更多的也是女性吧。

不同于绝大多数人,我没看过那部同名日剧,所以阅读时既没有剧透的束缚,也没有太多感情的设定,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小说主要讲述了专心在家育儿的主妇里沙子有一个正值小恶魔期的女儿,虽然丈夫下班后也会偶尔帮些忙,但育儿的疲倦和旁人的意见让里沙子日渐失去信心。正当焦头烂额之际,里沙子还被选中作为候补参审员,连续十天参与一桩案件的审理。不得已之下,里沙子只能每天把女儿寄放在婆家代为照顾,再去法庭聆讯。这次的案件,是一位与里沙子年龄相仿的年轻妈妈水穗,“失手”将自己八个月大的亲生女儿溺死在浴缸的虐童案。虽然听着被告人丈夫的证词,即使大部分的参审员都认为被告的丈夫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但里沙子却有着说不出来的疑惑,而接下来夫妻双方家长和朋友们的证词,更让里沙子觉得宛如看见了自己的人生……

小说靠着两条线推进,时间上是被告人水穗的那桩虐童案为期十天的审理;情感的这条线,则是候补参审员里沙子聆讯时不断代入的自身经历。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里沙子在水穗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婚姻和育儿家庭;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却在几乎围绕案件本身和里沙子身边的每一件事中照见了自己。可能有似曾相识的场景和对话,更有不知不觉的被无视和潜移默化中的压迫。

这些年,我也有读过一些讨论女性问题的书,但唯独这本《坡道上的家》真真切切地给我描述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画面,真实到仿佛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身边。我非常感谢这本书的存在,更感谢自己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读到这本书。

小说里的女人们,从水穗到里沙子,在她们的婚姻生活中,所有的事情的评判标准都是:家里的男人是否满意、是否满足大众对女性和母亲的定义。她们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生活中,最终被“驯化”成丧失基本的判断力,任由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被别人牵着走。

有多少女孩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变得没有自我,变得易于依赖别人?又有多少女孩曾经为了满足别人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让步和妥协?还有多少女孩在真正经历了不幸的家庭生活后才幡然醒悟自己走错了方向?抑或是明明发现了走错了方向却依然忍气吞声一辈子?

并非女性生来敏感和脆弱,而是那些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的隐刺真实存在着。那些世间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所谓的“应该做的事”,什么“我在外面工作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你连孩子都带不好?”或许真正应该接受审判的,是那些严苛的“标准”和把这些视作理所应当、轻而易举的人们。

“我们谁也不是,不是母亲、不是妻子、也不是谁的女儿,没有任何包袱,也没有名牌精品、工作、前男友,还有其他年轻母亲来束缚我们,有的只是天真的自信与活力满满。或许我们能回归本心,面对真正的自己也说不定。”

希望更多女性可以读到这本书!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三):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有孩子的妈像根草 高崇评读《坡道上的家》

我们的社会赞美母亲平凡而伟大,有没有想过平凡的背后,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伟大的背后,她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琐碎繁复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一种重压,她们以“母亲”和“妻子”名义默默无闻地进行义务劳动,孩子与丈夫都看在了眼里,可谁表示了感激,只会对她在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心生埋怨。

当她们从职场退下来,家庭就是她们最后的主场了,再也没有退路,她们拼尽全力守住这里,而这里的人和事可能会一再地让她们无声地崩溃。

我们来看看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小说《坡道上的家》,“她的作品常以尖锐的选材刺入社会的痛点,又以柔和的笔触叙述当代女性人生的艰难。”这部小说被改成了同名电视剧,自播出后便好评不断,其中涉及的现实问题,在中国也引发共鸣。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不过,中国女性肯定会觉得,那些经历是熟悉的,仅仅是看小说的简介,你就会以为是在写自己或是身边的某位妈妈:为了育儿放弃职业生涯,却因此失去了最后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再多的辛苦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丈夫帮忙再少都会被外界赞扬;育儿中有无数的疑问和困难,却只会被敷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故事的梗概是,里沙子刚生完孩子不久,专心在家育儿,正为了小恶魔期的女儿焦头烂额,竟被选为候补的国民陪审员,被审判的对象,是一名杀害幼女的妈妈。里沙子坚持每天出席法庭聆讯,经过8天的公审,随着庭审的深入,证据、证词,作案细节、被告的内心告白,逐渐披露出来,里沙子却发现被告和自己是如此相似……她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遭遇,变为被告席上的嫌犯?”故事讲得四平八稳,对白却发人深省。

小说中的人物,表面生活光鲜,其实,她们内心的烦恼与隐忧一直挥之不去;她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而这些不是缺席,就是迟到;她们既依赖家庭,又想逃离。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周围也司空见惯。

结合国内的情况,继续这个话题。你可能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说是一对90后夫妻起诉离婚,双方都不要孩子,法院判决的结果是不让二人离婚。在我们的印象中,离婚双方都会争抢孩子的抚养权,双方都不要,让我们觉得有点意外,更意外的是这个的判决,法官既违背当事人诉求,又以人为本,儿童的保护被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这个普通的离婚官司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有人批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有人认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没有资格做父母;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太自私,只想自己过舒服的日子,不愿照顾他人。

这个新闻是个极端案例,不具有普遍性,不过在这之前和之后肯定还有这样的夫妻。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进行评论是容易的,如果了解当事人的真实处境,可能会理解他们的决定。普通人一旦做了父母,想要摆脱“爸爸”或“妈妈”的标签束缚而拥有自己的生活,就会让自己陷入到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境地。我们的社会不够宽容,生活更不会宽容,当一个人连养活自己都困难的时候,养活另一个人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在养育成本愈加高起的今天,谁能保证持续20年不间断地投入把孩子抚养成人?如果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那个金钱成本与时间成本更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

想想单身的时候,经常与朋友聚餐,看电影,旅游,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买就是了,钱不够就刷信用卡超前消费,那时,你不用考虑买房子的事情,在上班的地方就近租一个房子就可以了,有钱租大房、缺钱租小房。结婚之后,买房就成为了必须,然后,又有了孩子,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房贷与孩子像两条锁链,紧紧地把你束缚住。你的诗与远方,只能留在过去或未来,你的现在只能以家庭为中心,生活的内容只剩下工资、房贷、柴米油盐和孩子的补习班与兴趣班。

都说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堡垒,最珍贵的东西都在里面。可是,它也可能是一个没有高墙的监狱,把你长期地困在里面。我不想如此悲观的就这么结尾。我们看到了问题,这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我们不要回避它,要正视它,解决它。让回归家庭的女性感到幸福,让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女性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以及每一位男性读者,从我们开始,不要让夫与父的角色长期缺位,不要让母亲或妻子独自背负生活的重担,不要再忽视她们的孤独和倦怠,不要在她们无助的时候,选择逃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