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100字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100字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5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精选点评:

●搭配台大社会学教授孙中兴的公开课《孔子社会学》看,真的有不一样的体会。 真诚 心安。

● 最近听到周围很多人的人世无常,悲欢离合,再加上我有些心态上的动摇,挺需要一剂“情绪镇定剂”。 所以我选择重温一下儒家经典,用经典开导自己。 这本书我后面会详细写写自己的收获。 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公开课本身就浅显易懂,比较权威的台湾教授去解读,更容易吸收;短短几小时,就可以来一次头脑洗涤。、

●-_-这本书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西方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儒家。傅先生并没有把儒家局限在诸子百家里,而是把它放置在世界哲学的体系中讨论。仅依次介绍了五大儒家经典的要旨,而且还用哲学的理性来考量荀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是否属于真正儒家,最大限度地为我们千年来对儒家的误解和疑惑。

●古代文人尊孔为“圣”、为“神”,有过度神化之嫌;连带着后人也对孔子有错误认识。要么就将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么就把他当作迂腐的老夫子。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孔子处事灵活,“无可无不可”。大部分人对儒家仍停留在老印象里,缺乏正确认知。主要就是澄清谬误,为儒家思想作新解。

●如果我有这样的老师就好了

●人性向善,非性本善,一字之差,判若鸿泥。在傅老师的指导下,重读经典,拨开迷雾,找寻真正的儒家。

●一本读了可以随时提醒自己,确认方向的书。

●儒家心软,道家心硬。好的哲学让人平静,助人解决问题。最深刻的哲理先人早已为我们提点开示。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父母都健康,兄弟无灾无难,这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 孔子认为,人的差别在于内心是否坚定。一个内心坚定的人,就像拿放大镜放在太阳底下,可以将阳光聚焦起来,产生一个焦点,能够把小草点着。人活在世界上,如果有一个目标,就好像有一个焦点,就会产生惊人的能量。如果生活散漫,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就像温暖的阳光,一辈子也点燃不了任何东西。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宗教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宗教有三点特色:第一,肯定人性不是完美的,人生的实况不是理想的;第二,必定反对、抗议、消除人间的罪恶;第三,坦然接受一切苦难,视之为磨炼、涤净、解脱之途。 荀子: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还是课好听,一言不合就激愤,书四平八稳的全给整理没了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一):心有儒善,春暖花开

中国学生有个习惯,課堂上不会提出疑问,只会应同。

就如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但没有人会问,已经本善的人性,为何还要行善?

陈佩荣教授在《陈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

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向我们讲解真正的儒家之道。

孔子的人生观以“仁”为中心思想一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二):Notes

学习儒家目的不是让你在社会上更容易与人相处,而是了解人性本身是什么。人一旦真诚之后产生了不安与不忍,勇敢照着去做就是行善了。人性不是设定向善而是儒家对人性的洞见发现了人性向善,这也是儒家最大的成就。

择善固执是发现善之后加以选择,并坚持下去,这也是人生受教育的过程的过程与目的。 止于至善是设定人生最高的目标,代表人生永远不能停止。曾子说“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如此,人生就有意义了。

傅佩荣说:自己的人生观当然是采取儒家的立场,以真诚为主。我与自己相处,则是用道家,发生任何事都很容易想通,没有这个是就有别的事,发生了就面对它,没什么好烦恼的。天下事怎么可能完全依照个人的意志呢。 笛卡尔除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还有他的座右铭:“永远不要欲求能力之外的事”。我所追求的都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不好高骛远,胡思乱想,这句话就足以使我一生都很快乐。

我的人生观让我生活愉快,但不坚持别人与我相同,我以儒家与人相处,儒家让我真诚,因而产生自信;我以道家自处,道家重视真实,所有存在之物道家都会欣赏,所以我自在。

活得真诚而自信,真实而自在,人生怎么能不快乐呢?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三):看了 傅佩荣教授的新作《先秦儒家哲学》,想说两句

首先声明:我是很感谢傅教授的,因为看了他讲解的《易经》,我才稍稍入了门。以前读了10多年书,一遇到讲“易”的部分,我都是跳过去的。所以,我算是“私淑”傅教授吧。 但是,在观看 傅教授讲解的《易经》,我注意到了他的“性向善”观点。不敢苟同。 今天,读《先秦儒家哲学》,明白了他为什么会从“性本善”,转而持“性向善”。他讲了一个小故事:80年代,他在耶鲁大学读书,去拜见了一位神学院的教授,讨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结果被反问到答不上来,——于是,开始怀疑“性本善”论了。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小故事,那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不但没有“格明白竹子”,反而大病一场,开始严重怀疑朱熹的“格物”精神。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他是在北京“格竹子”的,这一年才21岁。按说,在这个年龄,他没弄明白“格物”也很正常。到了34岁,王阳明在北京认识了毕生的好友湛若水,偏偏湛若水就把“格竹子”格明白了。(《泉翁大全集》里有记载,可去查证。) 如果仅仅因为王阳明“格物”不通,就怀疑朱熹的“格物”精神,这也太偏激了吧?——怎么人家湛若水,就能“格”明白呢? 王阳明因为自己的思想与朱熹不合,一直耿耿于怀。 到了后来,他看到了朱熹晚年的书信,恍然大悟:他与之不合的是朱熹的早年思想,与朱熹晚年的思想是和洽的……于是,豁然释疑,把朱熹的书信编成了一本书,叫《朱子晚年定论》。 近来的学者,一向推崇“陆王心学”,殊不知王阳明的讲学,大多是从《程氏遗书》里面借思想,借证据。王阳明不敢妄自非议“二程”,王阳明的传人居然大张旗鼓,挥笔相向。 到这里,说的有点远了,打住。 另,关于“性本善”,先儒讨论的太多了。我就不说了。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四):系统的了解了儒家的思想

中学的时候开始接触文言文, 记得那个时候刚开始接触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有时候不能只顾着学习而不去思索这件事情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光顾着思考而没有学习同样也学不到东西。 孔子教育弟子讲究因材施教, 每个人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理解问题的态度,使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 而孔子门下的弟子也因为各有各的特长,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到他的门下。 而经过了几千年之后,仍然有很多人推崇儒家思想。

傅教授治学严谨,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展现温故而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是一本解读前秦儒家哲学的书籍。 首先提到哲学,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个词很深奥。 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儒家的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如何解读呢?

傅先生这本书里面从三个方面出发, 第一,澄清概念,用哲学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从这点出发,解读儒家思想。 第二,判定标准,阐述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准则, 是谁来定这个准则,怎么定, 理由是什么。 第三,建构系统,哲学有着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阐述人类以及自然界。人类经常是思索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 我到哪儿去的疑问, 如何阐述清楚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才是哲学的意义。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这本书之中被定义为先秦儒家哲学,是因为从秦始皇开始的帝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与帝王制度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真正的儒家强调的是修身,(修养自己)。而帝王制度下修身并非是帝王对自己的要求, 而是对百姓的要求, 这与儒家的思想并不相同。 所以在这本书里讲述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作者分别在不同的章节里面讲述了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的部分, 从儒家的产生说起,提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 提到了孔子《论语》中关于处事的观点。 这本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的书籍里有着儒家的思想以及孔子对待食物的态度的解读。 如何去看待一个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有多少人相信, 而是在更多年之后听到这些话或者这些文字,依然能让人佩服当时这些对话的说法。

现在还是喜欢读《论语》里面的内容, 一些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些如何学习的看法,读起来都很受用。 傅先生系统的讲解之后觉得有的地方理解的更透彻了。

E 2.�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读后感(五):儒家伦理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儒家思想,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一,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到了战国中期,孟子以孔子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并且发挥自己的心得,提出“性善论”,推动着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孟子之后又出荀子,荀子倡言“性恶论”,并重新整理了儒家典籍。

在学术界,孔、孟、荀被认为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在《先秦儒家哲学》一书中却认为,将孔孟放在一起,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他看来,孟子的思想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基础,对儒学进行了发展,而荀子虽然整理过儒家典籍,但从他的根本思想来看,与孔孟的思想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傅佩荣认为,把孔、孟、荀都称为“先秦儒家”是不合适的。

同时,傅佩荣在《先秦儒家哲学》一书中还指出,自秦始皇开始,中国便进入了帝王专制的时代,因此,真正的儒家学说在秦朝以后,就不存在了。从本质上来说,儒家学说与帝王专制是根本不相合 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民本主义,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在帝王专制的时代里,是断断不可存在的。

傅佩荣认为,自秦汉之后,帝王采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这不过是“表面上打着儒家的招牌,背地里使用法家的手段”。

在《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里,傅佩荣从《论语》、《孟子》、《易经》、《大学》和《中庸》这五大原典入手,不仅梳理了这五大原典的要旨,更把儒家哲学思想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诞生的儒家哲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实用价值,这种实用价值,突出地表现在调整人际关系,以及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准等方面。

比如说,傅佩荣在书中一再强调,“善”是自己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并不是生来就具备善良的品质,而是具备向善的追求,在追求“善”的过程中,人实现了人生的圆满。在儒家的伦理哲学观念里认为,人生来具备向善之心,这颗向善之心才是人能够成为圣贤的基础。

人,应当用一种仁德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而一个人也只有带着仁德与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对待人生时,他才能活得快乐。有些朋友平时经常说,自己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过一种快乐的人生。而在儒家看来,当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人性,能够帮助他人得到安顿,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只有向善的人性因为行善而得以实现,人才能活在喜悦和快乐之中,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去做,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美好而和谐的,那么人间就会成为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这正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学习儒家伦理哲学的意义。

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时期,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在这样的乱世里,天子失德、民不聊生,人们价值取向混乱,之前的礼制和价值观也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世间善恶混淆,人们不能分辨善恶,就算分得清善恶,可行善之人未必有好报,行恶之人未必有恶报,于是,人们不再愿意行善,反而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坑害别人。这就是人性中的阴暗面。但,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肯定人具有追求良知和善性的能力,肯定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磨练而成为圣贤。

作为一种具有深远社会价值的学说,儒家伦理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先秦时期,是儒家学说的形成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相对来说却是最为正宗、地道的。秦始皇虽然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可是,自秦汉以后,儒学思想也沦为了政治工具,反而是到了现如今,这个没有专制的时代,才是学习儒家学说的好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