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由杨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有时候,真的,当你遇见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你想不想主动与他交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颜值。其实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也始于他的颜值。 当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封面上大大的文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很吸引人。 简约的封面设计,黑红白三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认真可靠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书就是一本可靠的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态度决定全部

拿到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我边看边思索。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看到此书,人们都会连线到自己的生活,从而进行反思。

我想到两个场景:

第一个,是近期在网上公众号中发的比较多的几个动图,比如在田地里,之间几台机械有序排开向前走,前面的庄稼纷纷倒下被收进机械中,后面的斗中,玉米或是葡萄等等其他都已有序放好,如果需要粉碎的秸秆也已粉碎撒回大地。亦或是进行播种,农夫们只需端坐车中把手中的秧苗放入面前的小盒子。然后公众号问:请猜这是哪个国家?

第二个,化工厂突然发生泄漏,英勇的消防员奋力抢险,拯救民众及财产若干,并及时扑灭了险情,新闻中庆幸。“万幸”没有发生爆炸事故。这个就不猜了。

我们不讳言发展中的问题。但人如果总活在问题中而视若不见,那也就不会再有什么发展。当我们看到有些国家出产的东西就是质量保证的时候,我们不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的问题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从最初就把事情做好。

质量零缺陷(照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三):从质量零缺陷来看企业管理

从质量零缺陷来看企业管理 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这本书名一开始很容易给人混淆的感觉,以为又是一本鸡汤文,不过欣慰的是它是以中国品质系列为前端,强调质量体系,从质量零缺陷来解读中国制造业的精益求精,从而引申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全面发展。 全书通过一个三人密洞寻宝的探险之旅,分析三个人做事、看待问题上的区别与不同,从而引申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原则及其重要性,解释了为何最终寻得宝藏的是汉斯,而并非他人,是他一开始面对任务时的那份从容和果断,对事态的把握和谋划。 更多的还是“零缺陷”博士,通过与三位学生之间解疑答惑的交流,将质量管理的话题,通过各种案列分析,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多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与质量体制、企业文化、人事管理、问题预警系统、客户需求和服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上,就是从最小事情做起,用代价最小,建立质量的零缺陷的体系,从而收获最大空间的利润。 零缺陷,不说就说不会出现错误,而是从一开始用心做事,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更可能地规避人为因素的错误出现,减少在中间的损耗,减少损失,真正做到节约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有了深意。这是从高层管理到一线员工,都必须达成的共识和态度,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断金。在态度上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才能在工作落实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把产品最好,把控质量,才能更好地迎合客户的需求,生产出创造利润的产品。 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体制,行为可依,有理可据。 质量达到零缺陷,对差不多说不,用精益求精的方式,发挥匠心精神,形成做事的格调,合理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市场的变化,应对市场的转变,真正做到打败商业对手,占有市场份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四):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 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五):节约时间就是要从少犯错开始

文:薇薇爱阅读

年初读过一篇《差不多先生》, 什么是差不多先生呢? 估计大家都认识。 他干什么都是差不多就行, 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对待外物,只要差不多就行了, 何必那么较真儿呢。 以至于最后因为看病没有找对大夫,差不多也是一样的这种态度下,医治无效了。 人们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大一样, 有的人认为他挺想得开的, 什么都看得开, 最后给了个封号“圆通大师”, 但是这种释然, 可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 却也经常性的存在。

早些年听了一个相声也是跟这个差不多先生一样, 马大哈净闹笑话, 领导让去外地采购,单子上写了个猴头, 但是这猴头去哪儿买呢? 最后采购回来一车的猴子, 说这样的猴头也算符合要求,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需要采购的是猴头菇, 采购回来的却是猴子。 让人哭笑不得。 让去采购附子,结果领回来一对父子, 还非要说是亲父子。 不懂装懂固然是后果可想而知了, 不得不把工作又重新再来一遍。

生活中类似这样一次没有成功,出了问题再返工的事情屡见不鲜。 因为没有注意到小数点,把数据搞错了, 因为没看清楚截止时间,最后不得不加班加点。 因为没有看好客户要求,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客户不满意,要求索赔。因为记错了发音,读错别人名字的。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不论是像上面说的差不多先生,还是下面说的马大哈, 结果都是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看着很多的文章或者体系文件里面的要求, 都是90% 、99% 大于95% 等等, 貌似100%这样的事情,人们自己都觉得很有困难。 可是你想想, 产品出厂合格率99% 那么不合格的1%到了任何一个人那里,对于他来说都是100%的不合格。 很多行业不允许有错误发生,类似航天航空,医学,包括我们经常乘坐的公共交通, 如果晚点了的话, 那么等车的人心情是怎样的呢? 对于他们来说, 晚点率多少没有什么印象, 结果是他们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晚点了。 这个不到100%的差异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100%了。

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好》让人拿起来读就放不下。 怎样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呢? 不妨来书中寻找下答案。

提前计划好,少走弯路,少犯错,这样比来回返工要高效率很多, 也自然是大家都喜欢的一个结果。 谁不喜欢和高效率的朋友做搭档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