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民审判》读后感1000字

《全民审判》读后感1000字

《全民审判》是一本由[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民审判》读后感(一):你想让上帝给你知识,还是给你五百亿?

如果有一天上帝降临人世,而且就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对上帝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你是想要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宇宙真理,还是想让上帝给你无穷无尽的财富?

《全民审判》读后感(二):审判上帝与自我审判

这是一场黑色幽默的闹剧,当上帝化身为人时,人类的精神寄托崩塌了,全世界都在营销关于“上帝”的概念,大发“上帝”财。人类把精神寄予虚无的神明,赋予神明完美的一切,他是全知全能的,当神走进人类的世界反而不被接受,甚至送上了审判席。信徒都期盼上帝降临,这是一种执着的信念,其中包含着无法自救的无奈和对救赎的期盼,当神真的降临世界,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时,神还是神吗?人越是对自然无能为力越是对神虔诚,越是生活落魄罪孽缠身越是期待得到救赎,当人有了足够的权力和欲望以后,神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神变成了一个代号,一个可以用来赚钱的工具,信仰渐渐走向崩塌,有的人推倒了“神”自己变成了掌控世界的所谓的神。书中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辨、正常闹剧的营销、各种思想的碰撞不可谓不精彩。当上帝高高在上时,人怨他不作为不拯救他虔诚的信徒,当上帝降临人世,人们又审判他。这场审判到底是关于上帝的还是关于人本身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全民审判》读后感(三):存在?

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简单来说,我们存在于这个世上,本身就是存在的证据。但当去掉身份证号、社会档案、住址这些社会性证明之后,我们的存在就不被现存的社会制度所认同,这与我们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相矛盾的。这是否证明我们只有在社会制度之中的存在才有意义,脱离于社会制度的存在即不存在?或者说我们只有在对现行社会产生价值时,我们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类本身的存在即是存在;但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存在反而需要更多的外在的符号来佐证,失去这些外在的符号之后人的存在就难以证明,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当我们所盼望的救世主外化成一个实体的、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却无所不知的人物时,人们最开始会惊讶于他的超凡脱俗的能力,而当发现他并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就会将他当做罪魁祸首或者泄愤的对象。

把上帝当做造物主,只不过是人类想给自己的行为找个替罪羊罢了。人类发展至今天产生无数问题,但人类花在解决问题上的精力绝没有花在推脱责任上的多。找寻问题的原因并非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推脱责任,所以,上帝也终归逃不过人类的审判。 上帝来到人间,终究成为闹剧。 人类丑态百出,亦在意料之中。 这本漫画讽刺了社会强加于人的各种符号、无底线商业化、阶级固化、从众、极端、虚伪等人类社会或者说是人性的各种问题,无数个反转让人惊讶于作者的构思;而涵盖的内容涉及哲学、物理、文学等诸多方面,让人惊叹于作者的博学。非常推荐阅读!

《全民审判》读后感(四):审判上帝or审判自己?

《全民审判》是我看的欧洲艺术漫画大师马克-安托万·马修的第二本绘本。第一本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方向》,脑洞大开,让人大为惊艳。这本《全民审判》依然如此。在《全民审判》中,一开始马修就给出一个惊人的命题:如果上帝降临人间,会怎样?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上帝真身来到人间,虽非有意,却仍掀起一场人类的狂欢。一场全民审判,到底审判了上帝?还是审判了人类自身?

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大家面前,没有社保、没有档案、没有身份证、没有住址……没有这些外在的信息,是否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这又让人联想起现实中曾经出现过的无奈事件,比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为“证明我是我”、“证明我爸是我爸”。除了感叹各种证明文件的繁琐、低效,是否想过,某种程度上,人早已被这些附加的信息所捆绑,稍有缺失就寸步难行,以至于极度依赖这些附加的信息系统。当然,这些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但这些便利掩盖不了另一个事实,脱离了这些外在信息,似乎很难证明自己的存在。

故事中,在没能提供任何附加材料的情况下,还是给上帝进行了登记,于是这个名叫上帝·上帝的人正式进入了人口系统。他开始存在了。

《全民审判》读后感(五):吵闹的法国人

马克-安托万•马修又一本漫画出了中译本,与《画的秘密》那圆熟的技巧、精妙的想象不同;与《方向》那晦涩的沉默、难解的意图也不同。《全民审判》喋喋不休,充斥了概念、名词和观点,在虚构的外表下是法国当代思想生活的写实。

所以,我对这本书,并不像一些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富含多义,或是拥有开放性结局,或是表现大众传媒对人类思想的塑造(再造)。 表面上看,这本漫画是在批判媒体的无孔不入:故事开头,是媒体在“再现”上帝降临的景象;故事结尾,又是媒体在“解说”这个上帝可能是大公司产品的制造。甚至可以说,这本“漫画”本身也是媒体的一类,读者(我们)也被邀请进入了这个媒体贩售“神迹”的场域。

我则不然,我更多的认为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上帝活了,还来到了人间(或法国)并展现了“神迹”(或科技),从而引发了热衷于沙龙聊天的法国人的热烈讨论。因此,在我看来,这个漫画当然是讽刺的,但不是讽刺媒体,而是讽刺法国人。

漫画的主体内容其实就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审判。实际上,这部分与其说是审判上帝,不如说是法国人在辩论各类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且,连清洁工都能就上帝创世谈出一番很深刻的道理。这个谈哲学的清洁工的设置是很“法国”的。

第二部分则是上帝的“神迹”被证明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者很清晰的勾勒了几个方面:书籍(知识)、人工智能(科技)、梦、宗教、商业、艺术、电视(媒体),这些方面里,媒体只占了一小部分,而这些均可以视作“法国思想”的衍生物。

早年间,我看过一个法国电影,叫《解放军在巴黎》(1974年拍摄),很有意思,描写了68年的中国人穿着军装跳着红色娘子军,成为了巴黎的统治者,但电影不是表现中国,而是表现在“红色中国占领法国”的情境下法国人会有何反应,是讽刺法国70年代左翼文化的。

我觉得,这本漫画也大致是这个意思吧。德国人说上帝死了,嘿,我们法国人说上帝复活了,既然复活了,那就到咖啡馆里坐而论道,看谁辩得过谁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