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电影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安德烈·巴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一):电影是什么?

看到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表里有《乡村牧师日记》和《关山飞渡》——一部是罗伯特·布列松的代表作,一部是美国西部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由得想到一本被誉为“电影的圣经”的电影理论书籍。书中一篇文章专论《乡村牧师日记》,三篇讨论西部片的文章多次提到《关山飞渡》。这时,有一种感觉,重读此书的契机到了。十年前未能通读全书,是被一个接一个陌生的概念给吓住了。“本体论”、“木乃伊情结”、“现实渐进线”、“圣迹心理学”、“完整电影”、“幻想破灭感”、“六面透镜”、“透明性”、“构成性意识活动”、“集体性复现表象”、马尔特诺声波、“垂直性”主题与“水平性”叙事、“绵延”……都是些什么鬼?安德烈·巴赞评论电影,旁征博引,除了电影本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绘画、戏剧、小说、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哲学……如今,虽然读完全书,但是依然搞不懂——《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二):一点笔记

事物的影像也像时间的延续,仿佛一句可变的木乃伊。——巴赞

书概要线路1:电影基本构成——电影拍摄手法——电影的文本极其相关性——电影表现手法分析

线路2:探险电影——儿童电影——西部片——超西部片——纯电影——写实电影

摄影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而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

电影是一种瞬时影像,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构之以诗意的探险,赋之以科学的精神。它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时间维度展开。

声音部分为影片制造时间厚度比印象更明显。

声音的厚度具有情感色彩。

喜剧是冷眼管擦的结果。

儿童电影常常以拟人化手法进行。

分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使其更贴近观众,更真实,引人思考。

蒙太奇往往是导演要表达的话。导演是在用电影写作。伟大的导演首先是形式的创造者(修辞学家)

原著仅仅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忠实性是一种气质的相近,是导演对小说家的好感与致敬。影片是小说的姊妹篇。电影扩充了小说。

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电影似梦境,梦中影像与电影影像一样都是非彩色的。

影片成功——演员定型——观众喜爱——制片商炮制——人设

任何写实手法都带着失真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三):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艺术

第一本电影理论书。从本体论,蒙太奇、景深、叙事等技巧处理,电影与小说、戏剧、绘画等古老的艺术形式比较,西部片等类型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探讨“电影是什么”的美学问题。

1.巴赞从摄影摄像本体论出发,认为摄影的出现使机械复制客观世界成为可能。

2.探险电影。比起拍摄“探险”的完整性,险象的残存片段更加激动人心。

3.《寂静世界》对深海的拍摄是一根本性创新:人类的想象由碧空深入大海。

4.谈及蒙太奇的使用,使场景始终处在非真实性中。禁用蒙太奇,完成动作的完美的空间流畅性与统一性。“现代导演利用景深拍出的镜头段落并不排斥蒙太奇,而是把蒙太奇融入他的造型手段中。”景深结构将意义含糊引入影像结构,表现事件的真实时间和时间延续,蒙太奇则用想象和抽象化的时间代替。

5.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改编既要忠实原著,又要不断创新,达到一种奇妙的忠实。电影的真实与戏剧的程式的辩证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区别,并非“在场”问题。银幕空间与舞台空间,“在戏剧中,戏剧性来自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中,戏剧性是由背景推及到人。”

6.绘画和电影。电影一定程度上是对画家和画作的歪曲。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但从实用与美育的观点来看,有助于普及文学作品与绘画,挽救了另一门艺术。

7.“有一种文艺评论,它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

8.克鲁佐在绘画电影中的时间性元素。

9.西部片的史诗风格与悲剧的英雄使其历久不衰。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四):一个没有拍过电影却被写进电影史的人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以电影的发展史为起点,辅以大量的影评,通过对提及的电影发表的评论文章,阐述电影在探险中的运用、蒙太奇的运用、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美国西部片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的现实主义影片。

这本书

表面上是在讲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是针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

表面上是对多部电影发表影评,实际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

表面上是在讲述各类型电影的特点,实际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

表面上是在分析拍摄电影时运用的技巧,实际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

表面上是在讲解各类型影片导演的风格特征,实际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

表面上是在讲述电影与三种传统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

表面上是在阐述意法苏美四个国家电影艺术的变迁,实际上是在暗中阐述自己的电影理念、世界观和电影观。

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小说可以搬上银幕,但是总要经过改编。电影不能变为小说。

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从舞台喜剧片转移到电影戏剧片,重点不在于把戏剧的戏剧性转现于银幕上,在于把戏剧的戏剧特点保留在银幕上。

绘画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拯救绘画,既看到绘画在群众中普及,又省去绘画所需的文化素养。电影表现的是以画作的抽象为出发的二次元现实。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五):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

自用摘录+笔记

说实话,读这样的书既让人兴奋,又不时感到不自量力:除去德西卡和罗西里尼几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外,书中提到的太多影片都没看过,再加上巴赞多用哲学化的语言去剖析电影的概念和具体的影片,并不算非常的reader-friendly。这样的书,注定要边补课边细读,所以留一篇长书评for tracking。

初步读下来,《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被禁用的蒙太奇》和《非纯电影辩》这几篇读来醍醐灌顶,对电影艺术的本质有了更彻底的、体系化的理解。

1.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本体论是巴赞电影理论的出发点。“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无须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解释现象时表现出来”,”摄影的美学潜在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

2. 被禁用的蒙太奇

《战舰波将金号》将蒙太奇的艺术推向高潮,巴赞却是长镜头的爱好者和蒙太奇的批评家,他不拒绝蒙太奇但反对滥用蒙太奇:“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被禁用”,“人们一再对我们说:蒙太奇是电影的本性,然而,在上述情况下(巴赞分析了《红气球》的镜头语言),蒙太奇是典型的反电影性的文学手段。与此相反,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3. 非纯电影辩

这一篇是对改编自文学的电影的辩护,巴赞在其他篇目亦有讨论电影和戏剧、绘画的关系。早期电影多为原创,随着美国和欧洲电影的发展,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越来越多,部分电影评论家认为这是电影艺术的退步,巴赞认为”电影的题材似乎已经用尽技术能够提供的一切手段(无声电影时期,几乎所有的电影语言均已经出现)。此后,再靠发明一个加速蒙太奇或改变一下摄影风格都不足以打动观众。电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剧作时代“ 巴赞列举了诸多成功的改编作品,提出”电影的存在先于它的本质。批评即使能做出最大胆地推论,也必须从这种存在出发”

TBC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