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摘抄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摘抄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莉丝•默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一):亲子育儿

不同的立场看会有不同的体会,把主人公当成小孩,看她的成长过程,这样来读这本书,比当成励志书来读有意思一些。书名有点不合适,其实无关哈佛。书本身比较好读,没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值得思考,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物资,家长,朋友,教师各种人物以及生活,学习,打工等等各种经历,包括社会机制,给孩子的性格所带来的影响。都很有意思。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二):莉丝给我的思考

高中看过同名电影,直到大学才把书看了。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最后走进哈佛的校园,到成为一名著名的演说家,实在非常不容易。在看这本书的过程,我在寻找一个答案,究竟是什么让莉丝做出了人生拐点的选择,去选择重新上高中,开始跟以前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母亲的死对她的影响也是蛮大的,她看着周围的小伙伴,开始思考问题,开始意识到没人能给予她安定的住所和充足的食物,她没有依靠,她想到的是只能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她开始思考她未来的路,她决定要拿到高中毕业证甚至申请大学。昨晚看完这本书后在网上看了一个15分钟的莉丝的演说视频,她所讲的恰好是书本最后几章的内容。其中讲到到纽约时报申请奖学金的事,即使看到其他申请者无比的紧张不安,她却因为不知道事情有多困难而淡定自若,这也是她演讲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启迪,正因为不知道事情有多困难,所以无所惧。现实中我们在做一些事之前,往往会有好事者告诉你这个事啊好难的,很少人成功啊,我们大部分人会因此害怕,或者动摇前进的路。联系到自己已经大三了,正在着急地找实习,想到名企实习但是害怕自己进不了,因为名企的竞争是很大的,而对自己也没啥信心。但听了莉丝的演讲,我觉得在做事前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去想这件事有多困难,而是做好准备自信地面对。我总结了一句貌似不恰当的话,就是“无知所以无惧”,当然这无知非彼无知,我们不需要知道的是这事情有多难,有多少个竞争者,而是无所畏惧地尽自己所能完成。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三):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做出选择

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与小伙伴分手后,谁会愿意放慢回家的脚步?

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食物,谁会愿意到加油站被追赶?

如果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谁又会愿意睡在别人家的橱柜?

这是莉丝·默里的童年。

确定目标与实践目标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只是凭空想象与用行动付诸实践有着天壤之别。

莉丝·默里令人敬佩之处,正在于她在混乱的生活中,并不是说读书便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她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够坚定不移的贯彻。

当你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寄人篱下,你的朋友们在屋内开派对饮酒狂欢时,你能够独自忍受内心的孤独,在喧闹与烟味弥漫的走廊上专注学习吗?

莉丝·默里可以。

我逐渐理解到,考上一个好学校,得到一张好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就此成功。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你为此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遇到不幸,我们必须学会克服它。

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不只有你自己,不要沉溺于自己的悲伤。

要机敏,勇敢,为自己争取改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勇敢行动,选择希望。

不管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商务人员,不管是医生还是老师,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有了意义。

无论怎么样,生活都会继续,而我会向前。

上帝赋予我平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赋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赋予我智慧,让我发现事物的不同。

2023年2月,记于25岁一事无成的我。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四):活着并一直在路上,美好未来正在奔向你!

近期学习上有些懈怠,感觉努力这么久一点结果都没看到,都有了想放弃的念想,所以决定暂停一下,看本励志的书给自己加加油。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想着这大概就是讲一个小女孩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考进哈佛的励志故事,当阅读产生共情后我便非常期待着那张哈佛的通知书,而读的结尾邮递员出现的那一刻我也跟着释放了,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荷花定律”。

但结尾这一段突然触碰我,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过去,这张纸变的不那么重要了,结果好像也不那么重要了。

结尾原文:我不能把萨曼莎从她的家庭中拯救出来,但是我可以做她的朋友。我不能改变卡洛斯,但是我们可以保留那份友谊,让自己好起来。我不能治愈我的家人,尽管我很想,但是我可以原谅他们,爱他们。 我还可以选择努力为自己创造一种生活,这种生活绝对不会被我的过去所束缚。 看着邮递员越来越近,我意识到这封信,这封来自哈佛的信,无论里面写了什么,都不会打破我现有的生活。而且,我渐渐明白,无论这儿会发生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我的生活绝对不会被外部条件所控制。如以往一样,我的意愿会决定我的生活一步一步向前。

我想起了《老人与海》,当抓住机会时我们拼尽全力,一刻也不放松,面对一次次的困难也未曾有过放弃,而努力后一切化为泡影又回到起点,我们只是稍作休息继续前行。也想起了自己,想起三年前自己一无所有,来到这个小镇从新开始。就这样顺其自然的给自己制定新目标,然后一个一个的去完成,没有要停下的想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好像就是习惯了要努力前行。

我一直坚信“荷花定律”,相信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为今天全力以赴就好,美好的未来一定正在奔向我。但一直努力看不到结果时我也有过犹豫,也怀疑过自己,甚至一度放弃颓废过。但每次新年许愿都是希望明年健健康康,这样好有足够的力气对抗困难或是迎接美好。

人生是一场修行,风雨过后,最终我们又在喘息之间踏上了不可预知的新路程,挑战新的困难,就这样好好活着一路前行。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明白两者的区别。

《风雨哈佛路(纪念版)》读后感(五):马小书 | 《风雨哈佛路》:坚定不移地努力,到底能不能改变人生?

我们是谁,并不会因外在而改变。

我并没有看过《风雨哈佛路》这部经常被人提起的电影。

单纯看书名,以及一些简要的介绍,会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励志书,大概里面会描写她有多惨,然后靠自己逆风翻盘,大概五五分的比例,多么地励志。

但是当我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意识到我错了。已经到这里了,书中还在描述她的“悲惨”境遇,只是在快要结束的一小部分,描写了她的逆风翻盘,并且也没有写她在哈佛的经历,而是以一个等待哈佛录取结果的隐喻结束了本书。

莉丝·默里(Liz Murray)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纽约贫民窟),父母吸毒,15岁时无家可归。后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中四年学业,以全优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就像我在前文所说,太多的“悲惨”描写。读到一些莉丝自己“选择”的悲惨遭遇,我常常会在心里大叫,“莉丝,为什么要这么糟蹋自己?为什么你不能像你姐姐那样呢?”(因为她姐姐和她是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没有像她那样“惨”)

像莉丝这般不幸的书中还有其他人,甚至是莉丝的姐姐,但为什么莉丝却成为了莉丝呢?——那个坚韧的,学习优异的,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莉丝。

我本以为自己可以列出一二三,但却发现“爱”这个词,足够了。

莉丝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而不爱她的父母、姐姐、朋友,她没有不去爱这个世界,这是莉丝独特的地方。

当她的姐姐莉莎,对总吃鸡蛋而不是鸡肉发出抗议时,莉丝会轻轻地说“鸡蛋也挺好吃的”。

她理解如果她的父母不那样去做,会十分痛苦。如果自身能控制,是不会那样做的。莉丝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而责怪自己的父母,她憎恨的是毒品和毒瘾。她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自己。她很享受某个可以和父母独处共度的时光。

莉丝的这种爱和真诚,还给予她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她精明世故的前男友卡洛斯所说,“莉丝,你和我认识的其他小姑娘一点儿也不像。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告诉你,我相信你,就是这样。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莉丝的父母虽然吸毒,但也没有不爱他们的孩子。

莉丝的父亲,带着她去垃圾堆里淘宝时,发现莉丝面对路人异样的眼光时很尴尬,便目不转睛地盯着莉丝说到,“莉丝,你感到很难为情是吗?我才不管他们在想什么。你认为对你好的东西,你尽管向前冲去努力争取,不用管他们在背后胡说些什么。”——如何忘记别人对你的评价。

在莉丝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后,报纸刊发了她的故事,太多的陌生人关注到她并开始给予帮助。

有一个小细节很打动我。

一位母亲,自己没有钱,看到莉丝的报道后,不知道自己能提供些什么帮助给莉丝。就当她给自己女儿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她可以给莉丝洗衣服。就这样每星期一次,她信守诺言。当莉丝在学校学习11门课程的时候,这位名叫特丽莎·特里的女士给莉丝洗衣服,“莉丝,我能做的不多,但我知道我可以做这件事。”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佛门公案——千金为半,二文为满。

白话:

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里来想布施,而身上只有两文钱(那时两文钱是很少很少的)。她就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供养寺庙,因她心诚,方丈亲自为她诵经忏悔。过了几年,这个女子被选入宫廷做了妃子,享受人间富贵。她带了数千银两再到寺庙来供养布施时,方丈却只命他的徒弟为她回向。

这个女子就问到:“为什么我穷的时候,只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今天我带了几千银两来供养,反而不亲自为我回向呢?”

老和尚说:“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但是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真切,所以我让徒弟给你忏悔就可以了。”

心真诚,布施虽少,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做了妃子,免不了带着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心不真诚,德就损了,所以实际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

还有一则贫女供灯(出处:《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第二十)的故事。因引用字数限制,感兴趣可戳链接:贫女供灯

莉丝重大的转变,来自于她母亲的过世。

她看到自己的母亲因为没有选择,而只能去别的男人那讨生活;自己的父亲接受过教育,却没有选择,只能住在收容所里;曾经的她,吃着前男友卡洛斯留下的食物,没有选择;她也意识到,即使是朋友,也不可能替她来付房租。经历过的这些,让她在内心深处坚信,“只要我能从高中毕业,我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低谷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无法走出来,曾向一位朋友反复诉说。这位朋友告诉我,“你要知道,你和我说这些,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我还是会照常过着我的生活。”(大意,这位朋友不是冷漠、不关心的意思,而是提醒我)我特别特别感激我这位朋友对我说的这段话。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心里知道,但不如一个人亲口告诉我们。我们最终是需要,并且只能靠自己走出来的。她只是让我提早看清了这个事实。

从此,莉丝开始了求学之路。莉丝接受了自己身上的一切,她坦然的描述,告诉别人,别人也得以了解她,从而获得了一些机会。

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像她原本认为的那样,有一面墙,把她这种境遇的人和富裕、拥有健康生活、光鲜明亮的人割裂开来。

这堵墙,有的时候,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心间。 在过18岁生日时,莉丝并没有许愿,而是选择原谅了父亲。她不想犯母亲生病过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错误。莉丝写到,

这本书的描写很细致,我不知道莉丝是怎么记住那么多细节的,但或许是她所承受的苦难太多了,以至于让她无法忘记。

读这本书,我经常有的一个状态就是,哭的泪流满面,一种心疼、痛苦混杂的情绪。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她那种居无定所的感觉,就是早晨醒来,并不知道自己今天晚上要睡在哪里?是朋友A家,还是朋友B家,还是火车上或者是某个楼道里?即便是在朋友家,也要在他们的父母睡觉后,偷偷溜进去,然后睡不上几个小时,就要在黎明,他们的父母快要起床前,再偷偷溜出去。她常年睡眠不足,也许能睡上3-4个小时都是奢侈。

佩里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他并不觉得那些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差生”,就应该被放弃。他团结了其他支持他的老师,为主流教育中的边缘学生服务。佩里老师奉献了一切,只为看到自己的学生能抓住第二次机会并取得成功。

幸运的是,佩里和莉丝相遇了。

佩里老师给莉丝的感觉,很奇特,没有评价,只是认真的倾听,可贵的平等。莉丝在这样的氛围里,也被激发了,她打开了自己,把自己倾泻而出。

莉丝本来在“焦急”地等待邮递员,因为关于哈佛申请的结果已经发出了,她是那么地在意结果。 可是当她和佩里老师谈话后,获得了成长时刻。 佩里老师是这么对她说的:

我们是谁,并不会因为我们有了多少钱,我们在哪里工作,我们拥有了多高的职位而有所改变。我们美好,仅仅因为我们就是我们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独特的自己。

这些话,让莉丝有了“我值得”、“我有权利放松”的想法,还有了关爱自己的意识。我也意识到我是有多么的傲慢(指前文看她太苦,想让她和她姐姐一样想法的时刻),原来她并没有学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自己的悲伤,莉丝没有抵制,没有逃避,她终于意识到,自己那些无形的收获:对父母无尽的爱,真挚的友谊,智慧的老师……她获得了久违的(或许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安全感。

莉丝面对邮递员的到来,变得很坦然,她知道该写的都已经写在信封里了,什么也改变不了。该做的她都已经做了。

这时,书里又重复了那句话,那句妈从毒贩子手里得到的戒毒会硬币上的话:

就在写书评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个成长时刻,莉丝已经学到了这段文字的含义。

她不能拯救她的好朋友萨曼莎,但是可以选择依然做她的朋友;她不能改变卡洛斯(前吸毒男友),但可以保留友谊,让自己好起来;她不能直接治愈自己的家人,但可以选择原谅和爱。她可以选择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过去所束缚。

她意识到,这封来自哈佛的信,无论里面的结果如何,都不会打破她现有的生活,她还是那个她。无论发生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她都将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其实,在莉丝决定开始全力以赴学习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莉丝的脑海中,“如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一个目标,从早上醒来就为之努力,那么到底能不能真的改变我的人生?” 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了。

往期回顾

马小书 |《臣服实验》:西方版“无为而治”实操手册

书评系列首发于公主号,欢迎扫码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