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锦瑟无端》读后感锦集

《锦瑟无端》读后感锦集

《锦瑟无端》是一本由梁由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锦瑟无端》读后感(一):率性而作,眼观独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诗向来飘渺、惆怅,梁由之从中择出四字《锦瑟无端》作为他十年自选集的书名,又贴切,又美妙。书中的篇篇文字,不受羁绊,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记录下许多值得吟味回忆的人物、事件、书籍和景致,读来确有故人远去,流水易逝的怅惋之感。

全书共分五卷,前三卷为单一主题的历史写作,分别选自梁由之十年内出版的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百年五牛图》(本书节选“关于鲁迅”一章)、《大汉开国谋士群》(本书节选“张良”一章)等;后两卷为“杂缀”(散见于网络、报刊的文章)和“序跋”。如此编选兼顾了内容、文体、篇幅及写作时间的平衡,较全面地反映了作家梁由之近十年的写作与思考路程。梁由之申称自己写作“一向很任性,一凭己意”, 随笔所之,自成一体,是“天马行空不中绳墨的野狐禅”,可就是这些有感而发,信笔而书的文字才好看、精彩,不如世俗的窠臼。

比如他评说余秋雨(《旁观余秋雨》),有肯定有否定,有理有据,论述充分明了,既不似余杰般把余秋雨贬抑得一无是处,也非“挺余派”视余的“文化大散文”独步古今无出其右。梁由之认为余氏散文自成一格,“算是写下了一些花团锦簇的好文章”。另一方面,余在大节上有瑕疵(写作组核心成员)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让梁由之不喜欢余的原因是:一,余氏一向托大,自视甚高,不肯认错(余孽和文史错误);二,在政治上精于权衡算计,见风使舵,投机取巧,“鄙其伪也”;三,远离大众,忽视民瘼,帮忙帮闲,自得其乐,只会凌空蹈虚,不敢谈时政、教育、民主等话题,缺乏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良能。

除了作家这一身份,梁由之还是闻名的丛书策划人,主持编选过好几部轰动一时的文集文选,如海豚社的《海豚文存》、中信社的《梦路书系》和辽人社的《回顾丛书》等等。特别一提的是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的《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三卷,截取中国百年历史上各个节点的重要文章,以勾勒出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如此宏大的主题,非有大视野、大手笔不可为。简言之,无论是率性而为的写作,还是眼观独到的策划选题,梁由之作为作家和出版人对现代化转型时代的文化传播都具贡献。

《锦瑟无端》读后感(二):文人的哀愁

作家梁由之的《锦瑟无端:十年自选集》正如他自己所说,写作上任性,一凭己意。可以说,十年的自选集,是他最喜欢的文章,没有规律,从古至今,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游记,甚至有对当今作家的评价。在他的文字中没有虚伪,对待历史人物他给予了旁观的评价。

本书一共五卷,主要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前二卷写历史人物,西汉军事家张良,大文人鲁迅;二是三、四卷笔者自身的感悟,杂文,涉及到游记、对老人的爱,还有对当代作家余秋雨的短评;三是最后一卷,带来了九篇不同著作的序跋,看到了作者十年的出版之路。

文章整体上看有些散,内容又无归类而言,但当一篇篇读完之后,依然发现作者无论是古代的张良,还是大文人鲁迅,著名作家余秋雨,包括他自己,都有着不同的哀愁。

张良,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楚汉时期多次献计,成功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可是他一生不易,背负着仇恨,一心想向秦始皇复仇,因为刺杀失败,使其开始新的报仇方式。而后虽然帮助刘邦完成建国,但是刘邦生性多疑,众所周知同为开国元勋的韩信被杀,也让他在朝为官心有余悸。对于张良,我不仅为他的仇恨而哀伤,同时也为他的政治生涯的不顺而愁。

书中有两处写文人比较深刻,一位写鲁迅,另一位是余秋雨。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客观的讲述了鲁迅的一生、作家们对他的褒贬评价。学生时代语文课只要讲鲁迅的文章,必经过无数堂课,因为他讽刺的文风,暗藏的玄机,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可是再读鲁迅,你会非常的喜爱,他会把社会中的小人物刻画到极致,如深深印在人们头脑中的长褂孔乙已。在作者的文章中看到了鲁迅的哀愁,对于国家,对于弟弟,对于封建婚姻。对于国家的悲愁,鲁迅弃医从文,用犀利的文字清醒麻木的国人;周作人,他一生最爱的人,却与他决裂,他哀伤;对于封建婚姻的哀愁,鲁迅不得不接受,他的原配妻子独自生活。后来与学生许广平相爱,走过后半生。而另一位当代作家余秋雨,笔者客观的批判了他的作品,会有一种对国内文学的哀愁。去年我也看过余的《空岛》,结构简单,故事单薄,主人公不清,这可是我们当代的著名的作家,作品畅销全国,可是写得都不如高中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用这十年的自选集回顾着古人,回顾着自己,三卷《从井冈山到九疑山》中用日记体记录着巡游中的点点滴滴,而在《只有爱是不会忘记的》中又讲述着朋友、父母的离世,瑜儿的成大,平凡人的生活!

《锦瑟无端》读后感(三):无 端 的 漫 游 ——梁由之《锦瑟无端》读后

喜欢读相识作者的书,承教之外觉得亲切。熟悉的,能勾起许多回忆,思绪飞腾起来,不知所终,是一种享受。尚不熟悉的,通过阅读渐渐增进了解,弥补了相见恨少的遗憾,比身边多见面的人还添了几分心里的熟稔。过去人写信,常有“见字如面”的说法,现在有了视频微信,用不着“见字”,也可以“如面”了。我图清净,不上微信,还是愿意享受“见字如面”的感觉。不过也不容易,不是所有文字都能够见得到作者真面目,特别是堂而皇之的出版物,真率无碍、见性见情的文字不多。遇到了,我会珍惜,读过之后,也愿意对等相待,坦诚地谈些看法。深圳梁由之的《锦瑟无端》,就是这样的书。

这是由之兄十年作品的自选集,长文分别选自已经出版的三部专著,一些散章集自为报纸开的专栏和序跋文字。从《百年五牛图》中选出《百年树人:关于鲁迅》,从《大汉开国谋士群》中选出《张良》,不用说,自然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写他人写出得意了,必对所述之人有浓厚兴趣。由之说,“读鲁迅本人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著述,颇有年月,兴趣日增”,“爱看他把针在棉里埋伏的那样漂亮,爱看他居高临下似笑非笑地调戏对手,也爱看他把深沉的愤怒控制得那样有力量”。然而,光有兴趣不足以动笔,“鲁迅实在太大,关于他的言说实在太多,关于他的误解实在太深太重。”太大,太多,是普遍认知,而误解的深和重,为作者特意拎出,暗示着他对鲁迅的兴趣由单纯欣赏转向深处的人格探究,也为他“写出些许趣味和新意,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开出一条新路。从后人的种种误解入手,力图还原一个本真的鲁迅,文字虽然仍是偏于叙事,却多了一些辨析的色彩,客观上有了对手,情感就免于浮泛,旁征博引,紧扣住自家判断,学者思辨,出之以草野口吻,客观冷静的陈述,隐含着雄辩意趣。鲁迅诸多文字中,作者特别看重其书信,特别是写给青年友人的信,于揭示鲁迅的内心世界,可谓别具只眼。说到写《张良》,由之坦承,“从小倾心于军旅之事,对于刀光剑影,逐鹿中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直心目手追,无限神往”,及至能够弄些文字,便想纸上谈兵过把瘾。童年的这种烂漫心性,几乎每个男孩子都曾有过,却未必能带到成年的文字中。究其实,入世规矩多,文字的规矩更多,一心想着循规蹈矩往往泯灭了童趣,反之就要冒不被社会承认的风险。由之骨子里有些不信邪的种子,又不希图以写作换取现实功利,敲打起文字来只是有感而发,由着性子泼洒自己的喜怒爱憎所思所感,大开大阖,信笔而书,细腻处颇见跌宕,酣畅处不掩得意,有时故意卖出个破绽,旁支别趣,读者错愕之际似乎能听到他调皮的笑声。写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误中副车,气氛何等紧张,刀光椎影之余,作者横插一段后世文人膝下无子,常以“中副车”自我解嘲的逸闻,一处闲笔不论有无深意,叙述节奏得到调节,文气活跃起来,避免了转述的枯滞,这样的文字本身读起来就有意思。按照纪传的顺序,写到“功成身退”,该是《张良》的终篇 ,作者却意犹未尽,于后单续一节 ,全然不顾前面的叙事格调,专论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读后细想,才觉出这一节论述的有无,其实大有干系。这样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仅以生平事迹而论,确乎无法说透解开,有此一节,虽然打破了全文圆润的格局,却提供了一个锁眼一把钥匙,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历史必然性,昭然若揭。

凡此种种不中绳墨不守常规的文路,由之戏称之为“野狐禅”,反而成就了他的独特的叙述风格。我是喜欢这种叙述风格的。虽然说性情入文,古已有之,然而,一些倡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人,往往只盯住了“不朽”二字,不愿意见到曹文后面还有“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告诫,功利之心太切,枉生出许多杂念执念,障蔽了本心,文字的气息不对,哪里谈得到真趣。这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了。窃以为,由之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除了个性使然,应是做过加减法的功课:动笔之前做加法,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有用无用的材料大量占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动笔后做减法,减去事功心态,减去讨好读者心理,减去生怕不被承认的从众念想,减去陈规俗套的诱惑,“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独对电脑,一意孤行。这一加一减之间,心沉了,笔轻了,性情自然随文字托出。

比较而言,由之善于长文,短制稍逊,文字的锤炼,尚有较大空间。以个人偏好,我最喜欢的还是《从井冈山到九疑山》,平淡中有些说不清的味道。表象上这是一部旅游日记,心理空间远比地理空间开阔,文字富有弹性,纪游并不在意游,情寄山水实在心系于人,闲中寓茫,静中有乱,这是写自家心事的文字。家事股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却有显有隐,雪泥鸿爪,含而不露,细节状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真意就在文字后面,每当记下“感受复杂。睡得很晚”处,回溯白日记事,才约略猜得出几分。眼前之景,邂逅之人,心底之事,实在与虚幻,感发与记事,杂然不觉彼此,浮世中几个女孩子的剪影,颇有耕堂笔下风致。这也是与书名最相合的文字。“怎么时间宛如流水逝者如斯?怎么遭遇了如许值得吟味记忆的人物事件书籍景致?怎么写下了这些文字?怎么就有了这本书?”万事万物,聚散离合,看似无端,实则有道,刻意去寻,徒生惘然。随性一些,对自己、抑或对他人,都是一种解放。为文之道,大抵如是。读罢《锦瑟无端》,曾致函由之:“兄的山川、历史与文字的三重漫游,是我很认同的生活状态。写些赞许的话,也含有自诩的味道。”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应。我愿由之的三重漫游,随着年月开出新的天地。

谢大光

2016年3月13日于津门落花斋

(谢大光,作家、编辑,曾任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家》杂志主编、《中外散文选萃》杂志主编。

《锦瑟无端》读后感(四):《锦瑟无端》:快意江湖写人生

《锦瑟无端》:快意江湖写人生

拿到厚厚的一本、精装封面的《锦瑟无端》,我感到压力沉沉,会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呢?

然而我错了。

没想到一口气读下去,再也刹不住兴趣,一个晚上,就把一本书给读了一大半。

久违了,这种爽心悦目、甘之如怡的感觉。主要原因,是我仿佛又回到了网络阅读时代,重新感受到了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网络文字风格的劲风吹拂。

《锦瑟无端》的作者是梁由之,这本书是他的十年自选集,其中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单独出过书,现在汇集在一起,可以看出作者清晰的写作路径。书中介绍,他2005年登陆天涯社区,开始文字生涯,十年来,战果辉煌,从已出版的著作里各抽出一部分,合并起来,又成了一本新著,令我辈也是舞文弄墨之流,艳羡不已。

回顾了一下自己,几乎与梁由之同时,或者可能还早一点,我也在天涯社区上出没游荡,乐此不疲,只不过梁由之混迹的是“闲闲书话”,我痴迷的是“舞文弄墨”,在那个版块里连载小说。网络的互动性,激发起欲罢不能的写作热情,而网络的自由空间,又可以让自己天马行空,肆无忌惮地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那种畅快感,必然带来行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我记得连载小说时,点击率一天就有一万多,跟贴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催稿的、猜测的、建议的,无一不激发着你将下文进行下去,瞬忽间,有一天,我发现已经写了五十四万字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后来小说出版,删到三十二万字,实际上,把小说里的套叠着的故事删去了几条线索,简洁了故事,单纯了人物,最终以小说《好女孩,谁赐我》问世,我觉得不枉网络此行。

看到《锦瑟无端》,我可以想象得到,在我每天打点“舞文弄墨”板块的小说连载的时候,梁由之肯定也与我一样激情四射,在隔邻的板块刀锋锃亮地挥洒“写作的快感”。这就是目前收在书中的“关于鲁迅”一篇长文。我可以感受到梁由之在写作此文时的策略,就是恰到好处地在文字中露出一点指名道姓、蓄意挑衅的锋芒,拉扯进几个当代的名人,作为练拳脚的标靶。在网络上写文,你想有反响,就必须装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派头,罗列出几个假想敌,然后彻底抛开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把炸弹一古脑地扔过去,你这样的地毯式轰炸,总归要广种薄收地炸到几个名人的粉丝,立马你就会看到含讥带讽的跟贴应运而生,它们如骨附疽地跟随着你的主贴,主观上,这些挑战者向你发起“全武行”的反击,令你有一刻忍不住晕头转向,差一点就要拱手投降,逃之夭夭,但客观上,他们顶起了你的文章,令你的渗透着心血的贴子时刻高居榜首,让万众翘首回望,反而坚定了你持久作战、越战越勇的决心,所以,每一个骂你的人,你都觉得他们是为你抬轿子的人。如果他们的语锋缺乏力度,你说不定还可能撩拨他们几句,让他们犹如西班牙斗牛一般血脉贲张,加速向你顶来。

在《关于鲁迅》一文中,梁由之稔熟地运用了网络文章的潜规则,先把那些非议鲁迅的各路名家,毫不留情地损了一顿。

比如,周扬被梁由之揭发出,他是鲁迅最反感的人。“鲁迅对他的厌恶和轻蔑,在其所有论敌中,如果不排第一,起码也算是相当突出的。”(P94)。其实我想,周扬只不过是鲁迅的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中的最憎者,在敌对阵营里,被鲁迅抨击得更为不堪的大有人在。

讥讽过鲁迅的山西作家韩石山,立刻遭受到了梁由之的人身攻击式的嘲弄:“作为一只久已不能下蛋的老母鸡,一直在体制内混饭吃的老‘老山药蛋’派‘专业作家’韩石山穷则思变,改换面目干上了‘酷评家’。……我……哑然失笑:就这老哥,也配评说胡适、鲁迅?”(P88)这里把韩石山的现实状况想象成“穷”,但是韩石山在那里卖书法,又有体制保障,他想开骂,估计也不是出于“穷”。

对谢泳“排击鲁迅推崇胡适”,梁由之也没有给他好颜色,“谢泳近年思想没有突破,以吃老本居多。破例成为教授后,忽然变得心平气和,大谈他本来所知不多也并不擅长的‘学术’。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识者深思。”(P91)

对这些仍然霸占着文坛上的一个山道的名人,梁由之写下了快意江湖的性情文字,确实叫人读起来是到嘴到吐,字字珠矶。我们的纸媒文字恰恰有太多的掩饰,太多的模糊,扑目所见,都是华丽的词藻,却不见丁点儿喜怒哀乐的锋芒,看起来死气沉沉。梁由之的写作,深刻地烙印着网络写作的痕迹,所以才能保真着网络上真性情写作遗留下来的那份不作遮掩的童真、那份不作藏掖的愤怒,还有那份直面知识权贵的堂吉诃德式的勇猛。

在《关于鲁迅》中,梁由之最为大胆的举动,就是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冠冕从胡适的头上移到了鲁迅身上,并且从一个旁证的证据里,找出胡适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P114)此语在文中曾多次引用,以证明胡适自己也视鲁迅为“自由主义者”。不过,这句话转引自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周策纵之口,真假难辨。总之,梁由之在书中带着一种冲锋陷阵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果断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梁某认为,正是鲁迅,而不是别的任何人,才为自由主义真正杀开了一条血路,客观上帮助胡适等人打开了言路,使得开窗、行宪成为可能。”(P117)借着这个话题,作者还对当代中国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行了冷嘲热讽,认为“他们的见识和文采都比较差劲,却自以为是,褊狭固执。他们不懂鲁迅,不懂毛泽东,当然也不懂胡适。”(P114)。

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梁由之著述的风格。在《关于鲁迅》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基本上是以意贯气,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对鲁迅进行全方位的点评,而是按照鲁迅的各个侧面,比如鲁迅的爱情、兄弟情、收入状况等各个比较接近八卦兴趣点的侧面进行了一番纵深扫描,提出了一些颇为新鲜的观点与看法。在当代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文章里,作者另辟蹊径,努力去接近一个常人化而又不凡的鲁迅内心,的确给人一种非同凡俗的新的启迪。

书中的第一部分《张良》,应该属于文化散文吧。不过汉代历史已经被人们嚼烂了,要从中讲出新意还真的不容易。梁由之迎难而上,努力近距离地忖度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触摸与掂量他们的行为动机,把历史上不合情理的古怪逻辑厘出一条合乎情理的解释,应该说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已经达到了。比如作者认为黄石公“大约是张良为了保全自己而制造出来的烟幕弹”,(P50)就很有一点《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男孩实话实说、一语道破的味道。

如果论真性情的表达,我倒是最欣赏第三部分《从井冈山到九疑山》,这完全是原生态的游记实录,它的可爱处恰恰是作者无意成文,信笔所写,但点染的恰恰是一路而行的真情实感,书中寥寥几笔,无一不是直指眼中所见的真实状况,这时候,我们才觉得散文的冗赘与浮华实际上阻隔了我们对直观世界的洞察。而更为有趣的是,作者不着遮掩地对特殊职业的女性也动了好奇心或者叫恻隐之心,折射出的却是作者恪守的道德观的强力内质,以及相应的文人怜香惜玉的柔肠百结。比如作者写道,他与那些特殊职业女性进行了“略谈”,并给了她10元。然后作者的议论颇有意思:“推已及人,想起鲁迅日记中的有关记叙及批鲁家们的心解,又想起方舟之的名文《淫者见淫》,不觉莞尔。”(P216)《淫者见淫》这篇文章在前面作者也多次提到,作者用在此处,作为保护自己的盾牌,虽然有一种小题大做之感,但也显现出作者对自己清誉的维护,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无际无涯,读者也禁不住在作者的文字面前“莞尔”了。

《锦瑟无端》读起来舒服,看起来畅快,勾起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毕竟它是一个选本,可以让人按图索骥,很容易能够找到作者的更多的作品,在作者的快意写作中,感受作者的丰富内心与睿智表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