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

《编辑力(珍藏版)》是一本由(日)鹫尾贤也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一):不能速成,但可以慢慢理解和领悟

本书对于我而言GET到最实用的有三点。一是“策划三角形”的均衡。价值、实现可能性和销路不可或缺,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同样重要,编辑不能偏废其一。我们经常碰到的是过多地考虑它的价值,在实现可能性上做的像个外行,在销路上很傻很天真。二是一定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对所有事物感兴趣,并且能敏感地捕捉到很多信息背后的东西,然后巧妙地将这个变成你创意的灵感转换,不然真的会很惨,循规蹈矩,平平而已。三是我最缺乏的,就是编辑的人际学。可以说是一种意义上的客情维护了。做惯了文字工作的我已经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还是电话恐惧症。很惨。想到的补救办法是强制性要求自己,把维护客情的电话、短信交流列在工作计划中。一步一步慢慢突破自己吧!

书里说的其实是每个编辑能遇到,并且能感受到的。对我而言书本里所说的更多的算是前辈的总结与提醒,没有新意,不能速成,但可以慢慢理解和领悟。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二):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日本人的书有啥特点呢?实用性强,以术为先。因此,大家大致能够明白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案头书。

如作者所写,书并非是一般性的商品,它没有多用途性,也没有普遍性。但它也确实是商品,因此注定无法逃脱商业化的魔爪。因此还是从购买行为出发来说本书的内容更为明晰。

作者观察读者买书,如果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翻阅,而如果目的性不强,则会看看序言、前言、目录及几页正文。我在这里就从目录的结构上做简要的介绍。

该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回答了编辑是什么,编辑干什么,怎么做个好编辑等问题。不能说三个部分谁更重要谁是次要,但是从内容上,大致可以论断一下适合几类读者来看。

如果你是外行人,其实第一部分对你来说更为重要。大致明白编辑平时工作的简要流程即可,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为平日里媒体塑造的编辑形象平个反。

如果你是刚入职的编辑,可能第二部分比较适合你。第二部分分别就工作的各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个环节还有可衡量的标准及工作实操,对于尽快上手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如果你是一个老编辑,或许第三部分是你最为看重的。编辑工作的心态,书籍的未来以及与作者关系的维持,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实际决定了一个编辑工作生涯的长久与否。

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编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珍藏,可以随时翻阅以获新知。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三):编辑力:编辑小白入门必备!

编辑力是日本作家鹫尾贤也的作品,根据自己三十年来的编辑经验,总结出来的大实话。这本书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对于刚入门的编辑小白。

本文分了三个模块来讲编辑这个职业的性质和意义。分别是编辑是什么?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做一个编辑应当怎么做?

第一,编辑是什么?作者用了几十页的内容分析,最后总结出,编辑的概念,就是一个工作复杂,无法准确定义的岗位,它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一切的食物,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有关的工作,需要有完整独立的人格。

第二,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

策划与创意,策划力是编辑的生命线,需要具有独立个性和独创性两个特征,做一个好的策划,需要借用策划三角形来考量,即,价值,实现可能性,销路。策划三角形越大,证明这个策划越好。

约稿与构思,所谓约稿,就是通过写信,打电话,面谈,邮件等方式将自己所知的事物传达给别人,以引导作者。

构思,就是作品的架构,需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进行架构。

接下来就是催稿,审稿,校稿。

第三,就是编辑怎么顺利完成工作?

编辑只要能够出书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能让书销售出去,或者回收投资,都是编辑应当做的事,包括和作者要处理好关系,编辑就像硬盘,而作者就像软件。

最后,作者用,编辑就是所有无用工作的积累,把编辑这个职业做了一个总结。大概意思就是,编辑做的工作非常之多,是一本书从头到尾的参与者,设计者。

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明白,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对出版社有了一定的认知。

对于想要从事编辑这个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看!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四):一靠嘴二靠退

编辑跟作家类同,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根本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职业。琐碎拉杂啥都干,像旧社会的女人,而且还得有男人赚钱的本事,也难怪干编辑尽是女人了。商业社会,要赚钱就赚钱,也可以又好又赚钱,可是这时候有些东西总是会跳出来坚持一些虚无缥缈的个人精神,强调内容格调。说白了,书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它的意识形态的归属,这种精神产品的“格高志远”的品性,或者人们对它的如此印象和人们盲信教育产品、服务的实用性,才是让出版业和编辑清苦自矜的根本。 说实在的,这都过时了,编辑不职业化,出版社不产业化,迟早被新媒体淹没了。纸张也不过是一种上千年的媒体形式而已。商业时代,内容就该当信息来处理。区别的是载体和相应的独有的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卖纸张、油墨组成的成品的。现在纸张和油墨种类多丰富,但是我们做的产品相比却那么单调,这不是书籍本身形式的问题。 书籍可以是空白的笔记本,可以是剪纸,可以是简笔画填色板,可以是字帖,可以是纸模,可以是贴纸,(以上这些是不是果然最能卖钱?),可以立体,可以平面,可凹可凸,可薄可厚,可大可小,纸也可以不是植物纤维……可能性是无限的,关键是需要设计和创意。即使是最传统的书,也是可以做出新意的。短板印刷越来越便宜、高效、高质、方便,迟早有一天,出版社会卖不出去一本书,那时候恐怕读者要买几页就是几页了,对书本身的崇拜也会渐渐被驱魅的。编辑不过是在靠印刷机和油墨活着的,说更明白点,基本就是靠网点、四色,再加上烫金、过油、凹凸、模切这些活着的,还有承印的纸张,玩的不就是纸张装潢么? 这样落后的产业中,也只有靠编辑自己闯了,出版社能提供的就是一块牌子,难道不应该有和知识界的关系吗?嗯,所以附属于大学的出版社不愁选题,而且可以自认不是野路子跟风造废纸骗钱咯。为什么编辑在哪都是一副操内务心力交瘁、敢怒不敢言、想出头还挺不起腰杆的样子?还不是行业缺资金缺创意,编辑只能一靠嘴二靠腿了,没什么内心的骄傲和坚持可言的。所谓编辑力本身耐人寻味,看当下,更当图志于管理和分工吧。

《编辑力(珍藏版)》读后感(五):Notes: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

1、编辑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编辑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俄日全额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

2、对“书”的认识:书是带有特殊文化性的商品、“锅”之类的商品有广泛的用途。书却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书是特殊的商品,这是出版——尤其是书籍必须少量多样生产的原因。

3、编辑工作流程:

取材——策划——编辑会议——约稿——催稿、审稿、修饰稿——完稿——整理稿件、排版——清样——封面设计、印刷、看打样——出书——营销、书评、广告——发行——人际网络。

4、策划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实现可能性——销路(核算盈亏)

5、编辑策划“书”考虑的类型:解读时代、满足人类潜在欲望、基础知识、新知、翻译作品、艺人书、工具书、对社会的警示、学术、摄影绘画

6、编辑策划时需要的创造力:变形、变通和加工;极小化、极大化;系列化和限定范围;汇整;翻译

7、策划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根本没有秘诀,除了磨练提升自己的感性和感觉外,别无他法。对所有事物都架起天线。全方位的吸收、学习,自然会产生策划。

8、没有徒劳无功这回事,所有的努力和学习都是磨练。

9、审稿时要注意:

(1)有意义、经得起学术评论,有影响力

(2)有话题性、可以期待社会的回响

(3)能够长久作为基础性知识而阅读

(4)新鲜的主题、新颖的切入点、新奇的创意

(5)作者本身成为卖点

(6)多年的力作、发现珍贵的资料

(7)文笔优美

还需注意(1)写的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

(2)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

(3)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呢?

(4)字里行间有透露作者的心声和真实的一面吗?

10、处理稿件时考虑:

(1)设定读者的年龄层、性别、职业

(2)设定销路,是长销书还是畅销书

(3)作者对书的期望,版面、封面设计等

(4)在书店如何上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