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警察与新赞美诗》的读后感大全

《警察与新赞美诗》的读后感大全

《警察与新赞美诗》是一本由笑咪咪杀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察与新赞美诗》读后感(一):书有副作用,购买请谨慎

也有读者反映,读了《警察与新赞美诗》之后,发笑不止,甚至产生副作用,不分场合地点动辙发笑,有的甚至直接笑翻打滚无法HOLD住等。针对这种情况,权威人士及时指出,读者可在每日晚19时许,自行打开CCTV1、13及各地方台之新闻联播进行适当调整云云。

《警察与新赞美诗》读后感(二):警察警察,拿着手枪

警察警察,拿着手枪。

文/兰州老咪

相信真没几个人亲眼见过警察拿手枪站在面前,那不出事了么?警察,往往是一袭黑衣,如芒在背的眼神,你很少注意但不经意又在身边出现。看到笑咪咪杀手《警察和新赞美诗》中枪套里裹着红绸的枪、挂警衔的厨子照片,和这种脸谱化的既有印象是有太大的出入。仿佛和行踪神秘的明星一起进了澡堂子,原来警察把后脑勺给你看和你自己的后脑勺区别并不是很大。

警察总被缩写为粗线条,是早期的啄木鸟到各种大案纪实铸就的又干又酷的铁血硬汉,显然《警察和新赞美诗》是不同的。它用天然的第一人称的展示使你无从对号入座却又似曾见闻。鲜活的形象老练地隐藏在流水帐样的叙述和公文尺牍的书写积习中。作者的身份其实是不用介绍的,看完书你不信他是警察都难。亲身经历加上本色的语文,相信作者想要的是写和读之间会心的互动。笑咪咪杀手无疑是个狡猾的作家,他躲在真实的后面,然后知道读者已经听到了他的冷潮热讽。

《警察与新赞美诗》读后感(三):泪

@阿丁 : 不是欧亨利,是@笑咪咪杀手 感觉有点儿浪费了,里面很多都可以整成小说。

《警察与新赞美诗》读后感(四):一个知情者 ——荐《警察与新赞美诗》

文/弹指庐

城市生活有一个好处,就是会把每个你不熟悉或不愿意熟悉的人,都能锻造到大同小异面目模糊。这些人躲在居民楼、菜市场、办公室、街道里巷等等角落,纵使是在光天化日下招摇过市,看上去依旧黯淡无光。

我们的注意力所在,除了应付生活的压力外,总是集中在电视、杂志、网络等等地方——这样又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承担某种时代的重量。

被锻造的是我们自己。你我是活在历史中的。简单点来说,看上去被我们忽视的是一个时代的人、事、物,实际上被忽略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欲望。它们未必独一无二,也许转瞬即逝,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同样转瞬即逝的我们。那些小人物的历史、市井的历史,和其它的历史一起,构成了某种訇然的历史。

手上这本【警察与赞美诗】所记录的,是一个普通时代里,寻常巷陌间的人和事。它们情感顽强欲望分明。

邴哲已经算是老朋友了。当年我们相约出行,面对一条败落的西北街道、一片土墙背阴处的残雪、一座沙漠边的废墟时,可能有相似的敏感和喟叹。一转身,当我们约场子“谈话”时,他对市井人物、事件的观察入微,和随后的毕肖模仿,每每让我措手不及。从这本书中,其实也可以寻求到我所说的这两种气质。

具有这样敏感洞察力的人,如果用一个中性的词来形容,我愿意将他的身份定位为——知情者。相比较而言,警察的身份只是一个便利而已,因它的介入而提供了参与性的叙述,增加的是这本书独然的趣味,而不是漠然的权威。

如果你也是一个——知情者,那么,恭喜,明天可以开始动手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

当然,最好是能熟练掌握语言。语言的功能有限,往往需要一些影像、声音、气味等等的参与,才有可能还原某个真实的场景。邴哲的字句似乎比较轻易就能混杂进去这些色、声、香、味,它们和文本一起,连接了城市中的情感和欲望,延展交织成为另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记忆。

此外,捎带一提,邴哲在十多年前,当我们共同经营一本地下文学杂志时,所坚持操作的就是这种风格化的文字——夹杂了冷峻和嘲谑。以至于今天我在看这本书时,虽然时或攒眉时或拍案,更多的,还是会心的暗笑。

《警察与新赞美诗》读后感(五):不求改变,只求存在感

文/ 海杰

献给强记平。 这是笑咪咪杀手新书《警察与新赞美诗》扉页的一句话,放在那页微微发黄的空白纸上,简单、干脆、空旷、孤寂,初次翻到那页时,我走神了好半天。这是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表达了,“献给xxx”这样的句式大致已经不属于这个当下了,它更适合那个凡事都得找个仪式的时代。

那个时代,人们还有点追求,比如说当个联防队长,主管火车站一带的治安,大多情况下,这个联防队长有一帮兄弟,这个联防队长的史前史是靠给别人使劲发烟,拼命跟着前联防队长使劲破案,后获得赏识,又坦然接受别人递过来的烟。当然,这后面的结局总是千变万化,像一束散射光。

笑咪咪杀手的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兰州这个从二线城市正在沦落到三线城市的治安生活链。有人说《警察与新赞美诗》要是用兰州话读,将会大为不同。我相信这样的假设与尝试,因为这个强劲而荒凉的城市用最具话本的方式承载着《警察与新赞美诗》里所讲的故事。在这个以警察为职业群体的场域,笑咪咪杀手为我们平心静气又兼具诙谐地讲述了官场、气场、人情、糗事、小虚荣、部分小人物等串联起来的啼笑皆非的事情。而笑咪咪杀手本人就是警察,这尤其好玩。

在我们时下的传播语境中,警察大致是这样的:面目可憎、欺行霸市、出警粗暴……很多时候,我们乐于骂警察,并且觉得我们的判断完全代表正义一方,而尴尬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在场”,只是通过受害者的“转述”做出判断,这导致我们的习惯性道德强势,当然这种强势来自于自我的弱势。但每一个职业,都需要一个辩护者,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让叙述更加接近现场本身。笑咪咪杀手在写警察故事的时候,不排除作为局中人搅和在一起,但更多时候,他像是翻着口供和笔录的那个人,只是,他用他特有的方式讲述了这一切。 乔布斯去世后,北京的大街上到处是乔布斯传记的广告,上面有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话我每每想起琢磨的时候,就觉得“改变”是一件多么悲凉的事。就像先是联防队长,后沦落为歌舞厅“看场子”的“银司令”;一心想当警察而不得不使劲给警察做饭,后来当了联防组头头,却最终在一次追捕盗窃犯时被一块砖正中面门“就这么去了”的“王三”……能秉持到存在感就已经是再所幸不过的事情了,而“改变”是他方之事。 曾经在兰州生活过的美学家高尔泰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接受这世间万物共同的宿命,也是一份难得的睿智”。引用这话的潜台词是,阅读《警察与新赞美诗》这本书时,我们得接受这里面的所有事实,并且深以为然,这样,我们就会接近生活的本质,并且觉察出作者笔下暗藏的惊涛骇浪。

笑咪咪杀手写作上遵照了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准确性,当一个案件结束之时,它必然平常,不被夸大和装饰,成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平淡到我们所习惯的思维无法忍受。我们的生活如同剧场般被延伸和扩展,事实上,笑咪咪杀手的文字就是不声不响,他拦腰砍断了我们对程式化的大结局期望,戛然而止,冷却到我们觉得无聊。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个问题是,强记平是谁?他为何被置于一本书的最前头,让我经常想起来,有种欲罢不能的忧伤。

2011-10-22北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