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偶遇》读后感摘抄

《偶遇》读后感摘抄

《偶遇》是一本由[法] 勒克莱齐奥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遇》读后感(一):别拉我,我是娜西玛 墨格

娜 西玛在医院的病床上大喊,别拉我,我是娜西玛 墨格。这一瞬间,我承认我被震撼了。这个倔强的小女孩,与被世人贴上坏蛋标签的电影人墨格在“阿扎尔”上相遇,他们在蔚蓝的大海上一起生活,他们慢慢了解,慢慢磨合,直至情愫暗生。他们一起寻求各个的自由,寻求灵魂的激荡。虽不被世人理解,可是这份追求让他们获得了新生。虽然墨格最后悲惨的死去,娜西玛也渐渐平淡生活!但是,那段经历将永远存留,娜西玛永远也不会忘了阿扎尔,忘了那片蔚蓝的大海!

《偶遇》读后感(二):一切都是偶遇

阿扎尔上的故事,浸在船帆鼓动的风声和大海蒸腾起的咸味中,混织在海浪划过船肚的颠簸中,让人晕眩着读完。终日飘荡、一尘不变,大段大段沉默而望不到头的日子,是啊,空荡荡的海不就是这样,永远也望不到头,无限地把人往下压。偶尔飞跃船首的鱼,贴身教她掌舵的默格,偶尔上岸认识的新朋友,强烈的争执。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未来,未来,最猛烈的思念就藏在此刻每一格秒针窜过的时间里。娜希玛上岸了,走入现实——她的学业、恋爱,她学会坚韧和残忍。默格也上岸了,走向破产和死亡,一无所有的溃败,他一辈子的错把他挤压在没有一点体面可言的逼仄的病房内。或许现实就是不值得让人铭记吧,所有寄生于现实的种种情感也不值得让人铭记吧,只有那些彼此漫无目的毫无渴求的时光,才会不动声色地剜去心脏的一部分,再也不会还回来。又是一个永恒遗憾、永恒浪漫的故事。

《偶遇》读后感(三):生命的救赎

偶遇是一本蓝色封面的书,仅仅看到封面,我就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我憧憬大海已久,我看过很多的海洋电影和书籍,依然无法满足我的渴求。

有时你可能无法理解,拥有一段传奇的人生是每个男孩的梦想,由于各式各样的阻碍和累赘,我们注定只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一次又一次的虚构,我们借此来满足我的悸动的心。而娜希塔就不一样,或许在别人看来,被父亲抛弃,母亲自戕,是一个小孩非常悲惨的遭遇,我觉得不是,如果她有一个慈爱的父亲和母亲,就不会开始这一段冒险。每当我想起我的计划和冒险,我脑海总浮现各式各样的人,我的父母,我的姐姐,我的朋友,他们和我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我被捆住动弹不得。我只能在我的脑海里畅游。这不是另一种悲惨和孤独吗。在娜希塔悲惨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而莫格,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无时无刻生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明明内心很空洞,想要爱。却不断拒绝着,最后走向毁灭,这种毁灭也是悲惨的,即使达成了他幼稚的目的。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没有得到救赎。他只是在自己那个小空间里把自己解放了,真正使他烦恼的是,他被某些人永远的遗忘和抛弃了,尽管他做出过挽回。

娜希塔的新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她正经历着她这个年龄该有的快乐,充实的生活。她直面大船的莫格的命运。因为她知道,她所看见的是生命的真实,她所经历的真实已经永远过去了。更好的接受和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她已经被网束缚住了,但她很快乐,也心甘情愿,因为她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了。

《偶遇》读后感(四):自由与沉寂的偶遇

这是一个开始就很吸引我的故事,猜中开始却没能猜中结尾。

默格给予娜希玛的是一艘向往梦想的船,向往自由的船,向往着脱离世俗的船。

娜希玛的父亲,因为追求着自由与梦想,抛弃妻子。或许是吧,但从头到尾,也没有露过脸。不知是自由的召唤大,还是家的依恋更甚却身不由己。再谈默格,这是一个因为想要逃离破旧不堪、无法生存的家。之后,一个人,苦苦挣扎加上不择手段混迹电影圈、收获金钱与名声。因为欲望,沉湎声色;因为追求,浪迹天涯。或许,怀着一丝对女儿的依恋,他对娜希玛潜藏着深情,带着他上了船,寻找自由;也是因为 这份深情,又让她下船,不想耽误她。而娜希玛,则将他视作父亲,那个身上有着一份追求却尽管有着诸多瑕疵的人。当默格想要突破这道界限时,娜希玛是抗拒的,因为那不是她所以依恋的那段记忆的他。

文中那条船,亦是一种象征。从意气风发,到航迹遍布各州,再到最后被抵债、被遗弃甚至被爆炸沉毁与它曾经翱翔的海底。这是一份从光荣到寂灭,从自由到禁锢再到自由的追逐,却不免苍凉。

印象深刻还是修道院的那名女生。虽已忘记她的名字,可是作为问题少女的她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自由的梦想和想法。放在我们身边来看,或许是一种自然,可是对于禁锢的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可以追寻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性的,却是美好的。

2015年11月

《偶遇》读后感(五):纯净的小汹涌

一个月前,在喧闹的三里屯pageone,在一排不显眼的书里,我翻到唯一的一本,封皮不大新,于是我有些犹豫。读了两页,觉得作者太会写船了,脚下似有液体流动,像浪一样把我堆起。我于是把它带回。

这书多纯净啊,描写比故事本身更纯净,质感像无尘的丝绒。有点乌托邦,因此在稍一浮躁的日子里,我就读不过三十页。我喜欢它的人设,一个生活里缺失父亲、寻机上船出走、又扮成男孩的姑娘;一个不能见到女儿、同时有跟年轻姑娘有关的伤痛回忆的过气电影制片人。主题呢?这故事除了闪回插叙,几乎是单线叙事,但主题却。

“他大笑起来,‘这丫头把我们给耍了。’……他用脚推了一下堤岸……要忘记陆地上的种种烦恼,没有什么比简单的一脚就让陆地消失更好的了。”

“他想在年轻女孩的眼底,独处自己许久以前在这类世界登场的感觉。”

“他也淡忘了她就像一只动物、一个熟悉好玩的小生命,这回使他隐约想起萨里塔(他的女儿)。他痛恨罪恶感,因而变得更恶劣。他毫不客气地抓起她的手臂强迫她起床。”

“他们坐在提防的另一边,海明如明镜闪烁。尽管春风寒冷,阳光依然灼人。在她身边,他忘了自己的年龄。他忘却自己的孤独,经济问题、前妻的怨恨,以及对自己女儿的忽略。他发觉自己从未有过女朋友。那些她认识、供养,拉到船上的追星大床上或带到旅馆房间里的女人,都如幽灵一般消失了踪影。现在他寻回她了,一切都将焕然一新。”

“他想要重新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他要一望一切。现实是一道明朗、谣言的光线,线因紧绷而使人痛苦。”

作者完全可以把这种人设摆弄得更显眼,但他没。他一点都不在乎故事的纯净,在该细腻时不担心会让读者失神,堆出大段的心理描写、氛围描写、气象描写。我读出了作者的淡然,以及平静。生命里当然不止那一段浮光掠影,偏是那一段,让他浮华、无根、浪荡的一生,到达了生命的高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