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雕塑小姐》经典影评有感

《雕塑小姐》经典影评有感

《雕塑小姐》是一部由Jennifer Siebel Newsom / Kimberl执导,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 / 查尔斯·巴克利 / 科里·布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雕塑小姐》影评(一):《雕塑小姐》

断续看完这部记录片,我发现女性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的女性会发现会了解,天呐我居然用的是“发现”,可见女性被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太久,至少我自己在高中甚至是大学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真正的认识到,直到最近的时间,我开始接受知识输出知识,也尽可能将其内化。白幼瘦不一定是美,美丑身材不是评价女性的第一反应,女性被认为不太可能成为领导,女性做出的成果比男性强很多倍才会得到男性一半的认可,这好悲哀!离谱!

从今以后,我会觉醒,我会改变,我会努力,我会鼓励支持女性,如果女性都不和女性站在一起,那怎么改变现状,怎么改变固有印象,怎么改变文化。加油!

《雕塑小姐》影评(二):雕塑小姐

1.这个世界我们离不开媒体,那么就要去了解媒体,媒体正在塑造这个社会,塑造我们的政治,塑造全民语境,塑造我们下一代意识,生活和情感。 2.各个行业由于性别歧视女性领导缺失,女性榜样同样缺失 3.电影剧集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单一,偏向于二十岁,即便是女性英雄角色也只是被塑造成fighting fuck toy,多只是满足男性欲望的客体 4.媒体对女性新闻人的外表审视更加事无巨细 5.我们对权利的看法,受到了媒体对权利的看法的影响,而媒体对权利的看法,是男性对权利的看法 6.女性在新闻中总是不被报道 7.女性要大胆的说出,写下自己的故事 8.媒体没有强有力的管控,将暴力与错误的性关系展示给大众,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社会暴力的产生 9.强调男子气概伤害的就是男性,男性表达感情的迟钝与无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塑造的。 10.女性相互帮助与指导时,会形成难以置信的强大力量

《雕塑小姐》影评(三):觉察社会的刻刀,我们拒绝被塑造。

媒体和资本是如何塑造社会和大众的,最可怕的是,我们对这种塑造浑然不觉,只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影响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如此显著,媒体让所有人认为女性只有通过外貌才能获得价值,年轻貌美性感,(在中国我认为这种形象可以细化为年轻貌美性感温柔纯欲好嫁风),当女性更注重外形而非专业,当你深信自己天生缺乏领导力只能做男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服务者(所谓幕后工作者和在台下鼓掌的人),你的退后给了男性更多的空间,他们因此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社会空间。而这些男性将会提拔更多的男性,这种话语体系将会进一步固化不合理的女性形象和固化性别的阶级地位。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社会——男性和女性都被刻板印象绑住,性别身份先于自我身份,没有人是自由的,女性在其中尤其遭受歧视和剥削。上野千鹤子说:女性主义是要构建让弱者也能好好生活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我们要先看见,然后才能去做。这部纪录片是一个窗口,推荐给所有所有的女性。

《雕塑小姐》影评(四):抛开性别解决问题,男人事,女人事,各种性别者的事,皆为天下事

其实看完很生气,很难过,但还是想要冷静,可能是我尚且比较幸运,或是这瞬间我尚且抱有希望。这个纪录片需要理性客观看待,我们能睁开眼看见问题,确实很好,但重要的仍然是解决问题,愤怒无法解决问题。不论男性女性,我们都有不同的焦虑,我不否认男性同样遭遇着其他不平等的对待。而这个纪录片只是呈现了一个广泛而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全体人类的问题,单单责怪质疑某一方某一群体都不公平,是人类全体共同制造问题,引发焦虑,最后解决问题也需得是人类全体。 而必须要指出的是,女性群体在这个社会问题下受影响最大,相貌焦虑,强调外在,忽视思想与头脑。就如纪录片所说,就算是女性中的最高领导人,在采访或者报道中,也会受到针对身体的语言侮辱,能想象吗?报道称呼希拉里为bitch,采访女性政客的时候追问她有没有隆胸,节目中讨论党派女性领袖是否整容,似乎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她最大的谈资仍然是外貌身材。 在主流媒体中,直接或是间接宣扬的思想都是关于相貌和身材,男性的确也会收到身材相貌上的侮辱,但是女性接受到的是男性的许多倍。因为相貌焦虑、身材焦虑而患上厌食症的大多是女性,你可以说是因为女性比男性脆弱,那你有没有想过,会不会是因为男性没有遭受过女性在身材与相貌方面的焦虑,没有天天经历着网络与现实的轮番轰炸,没有人会在你耳边说太高了不美,太矮了不美,太胖了不美,太瘦了不美。 一个永永远远都达不到的完美标准,在社会大环境的鼓动下,这种完美又似乎显得理所当然。 如果一个人曾经遭受这些,不管他/她坚强与否,都是会受到影响的,脆弱是内在个性和外在因素导致,而非性别。所以这样的社会问题,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不论性别。 看了纪录片有感而发,本文是某一簇萤火的肤浅想法和尝试。也是受了鲁迅先生的鼓动,希望火炬和太阳早日照亮我。也想说纪录片所说并非皆是真理,只是社会其中一面镜子。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 [注:即使] 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鲁迅

《雕塑小姐》影评(五):胡乱回忆

哈?三天前标记的时候还是《雕塑小姐》,三天后豆瓣词条换了翻译,变成了《被误解的女性》,笑死。 五星推荐给所有的女生。媒体政治对于女性环境的不友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潜移默化的,不像身边具体的人或事,被伤害时就即时发现,然后在成长中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弱势。而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女性对传输的思想已经习以为常,走向政治高层的女性寥寥无几,很多女性在权力争夺中,被媒体和大众舆论审视的是她们的外貌,情感,婚姻,而不是首先关注她们的能力。 片子是美国拍的,所以是从美国过去的新闻数据里分析。中国只会比这更糟而不会更好吧。 观看过程中,让我最触动,回想到的,感到痛苦的,是我忽然意识到以前无意识的厌女时刻。 小学第一个班主任是很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大学刚毕业,工作第二年带的我们。她很喜欢班里的几个男孩子,一个个子高挑,皮肤很白,走路不拘小节。记忆里他经常流着鼻涕,红领巾皱皱巴巴,像油条。有次夏天他在上课的时候把鞋子脱了,然后闻了闻,老师看到说出来,大家都笑了。他数学成绩很好,老师总是夸他很聪明。还有一对双胞胎,个子不高,长得很像。双胞胎本来就会最容易成为焦点,或许是因为班主任在备孕,她对他们的关注度高到所有同学都能意识到老师很喜欢他们,经常会在课间把他们叫到讲台旁边,一脸宠溺,然后问他们一些与课堂知识无关的问题,逗他们玩。 不想写了哈哈哈哈哈哈,就这样吧,累了。反正就是记得几个数学不太好的女孩子会被老师说很笨很蠢,然后印象很深的是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女生被老师揪着马尾把脑袋往桌子上按,以及个子很高的一个女生,被她用手指戳脑袋,说她是傻大个。 其实她也有喜欢的女孩子,反正很复杂吧。总之那时候强烈感知到了偏心的概念。 以及自我和身边同学的厌女,班委竞选时,更愿意让男生当,会觉得很多女孩子事多小气,而男生就不会。这种刻板印象被强加印在脑海里很多年,甚至觉得现在依然存在。 哎反正完全是被外界强加的想法,口口相传,很小的女孩子就被烙印上了一个标签。记得小学班里还有一个女生经常玩到头发马尾凌乱松散,开朗张扬,老师就会说她很疯,好像不规规矩矩的当一个淑女就是一个错误。但她很自信,语文朗诵很好,老师经常点她名字起来读课文。后来大学看到她发出国以后的照片,和小学的时候一样漂亮的笑容,真的很美。

一些想到的过去片段。生活中自我厌女的时候真的很多。对男生不会有的评判,会对女生有。对女生没有的评判,有时候也会对男生有。性别的议题确实挺有意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