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史》读后感1000字

《电影史》读后感1000字

《电影史》是一本由(美) 艾伦 / (美) 戈梅里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史》读后感(一):电影术

对于电影,学术界分为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三部分。在《电影的意义》一书中,认为还应该有一个部分,那就是电影术,即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与电影相结合。

尽管罗伯特艾伦著的书名为《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但我认为,他最大的突破是将传统的电影史学观和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技术等结合,并将电影史的发展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改写了以往尤其是电影史书写时的“影片、导演”介绍的刻板程式。

当然,这本书还涉及了重写电影史时要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史学观。如,美学电影史打破了唯杰作传统,技术史打破了伟人论等等。

《电影史》读后感(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思维导图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处处提醒我去质疑那些我已相信的既定规范,也提醒我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影史的无定性。按自己的逻辑和话语整理了思维导图,提供一个理解骨架。(未完待续…

并且用本书的拆解思路,以《芭比》为例子,去探究-比如好莱坞对《芭比》的宣传策略如何使用了互文本和纳入类型轨道等等都很有趣。作为美学的《芭比》,作为技术的《芭比》,作为经济的《芭比》,作为社会的《芭比》.....也许这样还原会更周全。

《电影史》读后感(三):史学观念的重构——第一章“作为历史的电影史”的笔记

《作为历史的电影史》是《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绪论。正如电影理论研究的是电影的本性、特质和功能,这片文章研究的则是电影史的本性、特质和功能,它是关于电影史学的理论。作者在开篇便提出一系列问题:电影史是什么?电影史究竟要研究什么?电影史研究所得的本质是什么?电影史家用什么材料进行加工?电影史家在他们的工作中进行了那些探讨,对这些探讨又应如何评价?总结之,作者想要讨论的是电影史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哲学层面。关于历史研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念。作者在文中对主要的史学观念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实在论”这一较为合理的史学观念,它既解释了历史研究的本质,也提供了一个研究历史的方法。

首先,作者先把电影史放在整个电影学研究领域来给他确立坐标。电影学包括电影批评、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电影史作为电影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的写作也常常涉及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我们说,要了解一门学科先要去读它的历史。笔者本人进入电影研究的敲门砖便是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不过,电影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分析某部影片或思考所有电影本性和潜质,而是试图解释电影自起源以来所发生的变革,并说明一些经久未变的电影外观。

接下来,作者把视角扩大到整个历史研究领域。电影史学作为电影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理清楚历史学的问题是讨论电影史学的基础。作者提到一个中“中学生史学”:史学家的的阐释可有可无,事实一经排列就会自己说话。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它忽视了历史研究必然存在的主观性,也是对历史研究目的的误解。历史学家并不同于收藏家,他们对过去的研究是要解释一组特定历史状况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状况在后来所导致的结果。历史学家都抱有一个信仰:对过去的了解有助于对现在的了解。

作者总结了四点关于历史研究的固有观念:历史事实看作是完全不依靠那些使用它们的历史学家而存在的东西;主张历史的真实是由这些事实显露出来的;把历史学家的任务限制在作为这些事实的不存偏见的收集者和排列者的认范围之内;为“理论”对于历史解释的客观研究工作来说(最多)是次要的或(最坏是)可有可无的。这些观念代表一种经验论的认识论。该理论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理性认识并不准确。在这一认识论之下,历史成了独立于历史学家而存在的东西。作者对这一观念并不苟同。首先,历史事实并不是所有过去发生的事,而是当一个历史学家为了建构一种历史分析而决定利用某个事实时,这个过去的事实就成了一个历史事实。比如中世纪的有大量宗教活动的记载,它们成为历史事实,但并不代表这一时代比其他时代更少世俗味,只是因为那个时代关于世俗方面的记录被认为没有保留价值。因此,历史学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他们只选择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实。被发现的历史资料并不能自动说明某个问题,需要历史学家对它们进行解释。黑格尔也谈及史学家的选择性,主动性:“一个平庸的历史学家也许相信或假装相信自己是宽容的,只听任资料摆布。即使如此,他在思考中也决不是被动的。”另外,历史学家的文化和哲学取向影响他们对历史解释。比如克罗宁写俄国女皇卡捷琳娜的历史时,流露出了他对女人的态度。总之,历史学家的工作需要选择、阐释、评价和判断,因而他绝不会是完全“客观的”。

而后,作者把历史研究与科学研究做了比较,继续说明历史研究并非纯粹经验决定的本性。在科学研究,科学家可以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事实是以覆盖率诸规律的形式“自己说话”,而无需科学家作出“超越现状”的解释。历史则是开放的,无法用封闭式的实验进行研究。历史学家即使创造一个与过去发生的事实一模一样的实验,但这两者却绝不会等同。因此历史学家无法得出一条准确的公式去解释过去和预见未来,他们只能从历史事件的遗迹上推测其原来的样貌和生成的原因。

从行文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经验论态度是鄙夷的。接下来的一节作者便开始探讨经验论的对立面——约定论。该理论认为科学或史学并不中立,而是夹在研究者和现实之间的一组透镜和滤色镜,持有不同世界观的科学家或历史学家会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在语言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世界是被语言并借助语言建构起来的。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出,世界是由科学理念构建成的,而不是由科学理论解释出来的。程式一经变革,现实即随之改变。同理,在约定论看来史学的理论方法也是约定俗称的,其解释并不等于现实。因此,约定论无所谓哪种理论能得出最符合真理的结果,而只关心理论的内部逻辑、美学特质或有用性。

经验论注重历史事实,而约定论注重历史学家的解释。两者都揭示了历史研究的部分本质,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或极端性。于是,作者引出一种新近出现的科学哲学:实在论。与经验论的出发点一样,实在论认为世界存在不以科学家为转移,科学的目的是解释世界。但经验论解释现象以观察到的规律作为终点,而实在论认为我们只能观察到现实的一个部分,所以还要去解释产生可见事件的生成机制之运作的描述。现象容易观察,但现象背后的机制却难以直接窥探。世界是由机制构成的,理论的任务是提供这些机制的描述模型。

行文到这里,作者得出了他的结论,即把实在论设立为较为合理的电影史理论。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认知到史学的本质:历史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生成机制。这些机制多种多样,并且各自的力量并不均衡。电影的生成机制主要是这四大块:技术、经济、社会和美学。

最后,作者尝试应用实在论制定出一套历史研究的方法。以美国电影第一次成功的商业放映为例,作者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四个步骤: 一、描述现象,解释现象的意义。 二、对个别机制的分析。 三、说明这些机制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四、确定这些生成机制的重要程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