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摘抄

《里斯本的故事》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吕迪格·福格勒 / 帕特里克·波查 / Vasco Sequeira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斯本的故事》精选点评:

●用耳朵的伟大证实眼睛的伟大,很有意思,最后在导演与收音师的对话中反思了作者/导演意图在后现代的解构语境中是否仍然必要的问题:背着摄影机拍下的视频能称其为电影吗?即作者/导演意图完全缺席的影像是否具有合法性?哪怕是建立在文本自成意图的意义上?(一群猴子坐在电脑前胡乱键入的文本是否是具有文学的合法性?)收音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导演的意图尽管不应该也无力垄断对作品的解释权与所有权,却仍然非常重要,请大胆去看、去听吧!

●莫名想起尤利西斯的凝视。文德斯的创作关键词就是焦虑:最开始是在德国社会里,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然后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纪录片来化解。“录音师”这一形象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他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给唱歌的女人~

●观影盘点期,看过补脚印

●好完美的电影,看过之后,去过的,没去过的,谁不会爱上里斯本呢?

●In the light, even sounds glisten... Movie never dies!

●像冒险故事,骑士在胶卷和城市之间的空隙寻找国王留下的足迹,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实际正相反),向伪神祈求一种“全知镜头”以统领混乱不堪的影像世界(本质是用现代性观点驳斥后现代主义)。骑士说,醒来吧万能的王,面对文明,享受过程,拥抱感性。国王只是抱着圣杯眼含热泪,不自然地从嘴里吞吐出召神的咒语。骑士见状按下录音键,录下国王不在场时土地沉睡的声音。

●电影安静 甚至沉闷。但我并不困倦。因为它细腻 动人。如果有机会 去欧洲走那些小路就好了

●a film about film itself

●电影是留住某个特定的瞬间,还是某段记忆?片中片的黑白影像太美、佩索阿的文字太美、音乐太美。看完瞬间爱上里斯本。/2019重看,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象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一):里斯本的故事

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二):里斯本的故事

尤利西斯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声音变得突兀和敏锐。片中的收音师走遍了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采撷朋友默片影像中需要的声音,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悟这座城市,也为我们呈现了眼睛所忽略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声音的灵动是城市的脉搏。背着摄影机拍下的视频能称其为电影吗?即作者/导演意图完全缺席的影像是否具有合法性?哪怕是建立在文本自成意图的意义上?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三):里斯本的故事

里斯本是真实的自然的,用摄像机纪录看到的里斯本是主观中的里斯本,而将摄像机背在后背,纪录自己看不见的景物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Friedrich希望的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摆脱掉自己的动机性,这也是二十世纪许多艺术家尽力达到的一种效果,亦带着一种对主观局限的恐惧。在摆脱主观的聚焦后的影像似乎更为真实,然而这样,不过又陷入另一种主观性之中,摄像镜头不过是你背后的眼睛,同面部的眼睛一样地局限。在无目的的行为本身就蕴含了目的,如同盲人摄影抑或固定镜头的摄影,也都在这一行为本身中赋予了某种期许,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一个聚焦的主观的行为,如同绘画,写作。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四):沉浸在里斯本的声音里

被种草了里斯本!尤其结合电影放大了声音部分,更想去当地体验了:全是鸽子的广场,拐角处的电车,仿佛5分钟步行距离的海边,停靠了些许船只的码头,晚上的大桥,晾在外面的衣服,天然洗衣房等。跟着电影,跟着男主,跟随声音漫游里斯本市中心。

被导演色彩丰富,画面结构的舒服呈现方式深深吸引,打算2,3月份把导演的电影都看完。自《完美的日子》的第二部Wim的电影,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故事情节:①额。。。中间小男孩的不时闪现,让我怀疑过男孩是不是幽灵,被他朋友派来告诉男主一些事情的。②乐团的出现很出彩,主唱和乐手们都很优秀。主唱女孩子的天籁之音,能让人一下子脱离现实,跟随主唱的思绪飘到九霄云外。不过男主有点闷骚的这个性格,偶尔YY,说出心声的画面有点反差萌。导演是不是怕故事太单薄,所以特意插入了一段不是很适合的恋爱情节呢。。哈哈哈

《里斯本的故事》观后感(五):《里斯本的故事》随便说点

视觉与听觉,这两个电影创作与观赏中所要求的感官在场,在本片中被具化为担任不同制片工种的人物角色——电影导演弗雷德里希与收音师菲利普,并由此在不缓不急的叙述中切入、引出“电影本体”的问题。

临近结尾的弗雷德里希自述,拨云见雾般,将电影与“知觉”、电影与“真实”关系的问题清晰显露出来。前者,联系的是后电影时代、影像泛滥/影像洪流状况中的知觉钝化问题,在此背景下,导演宁愿从影像中消泯自我的“症候性表现”与收音师敏感于蚊子声音的“强知觉能力”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牵扯到影像的“真实”与“真实感”问题,“越是摇手柄,距离这座城市越远”,但不经眼镜污染的“纯洁影像”也只是一种“影像垃圾”,此处似乎正表达着影像的真实永远是“主观真实”的悖论——以弗雷德里希的异化性思考来说,巴赞的影像真实论绝不能成立(在电子时代影像真实论也将进一步坍塌),

形象与真实物的真正重合只有在不经眼睛过滤的情况下才存在(当然这一思考也值进一步深入,即“摄影机”也是一种“机械眼”)。

文德斯在本片中借弗雷德里希之口对影像提出了怀疑,但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赋予了负面思考一个极为光明的答案——在这个时代中,影像创作者仍然能够重拾激情,使作品采集攫取感人至深的“魔法”瞬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