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100字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100字

《货币文化史Ⅰ》是一本由[美]比尔·莫勒 / [德]斯特凡·克姆尼切克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一):不仅是货币史,也是希腊罗马史

精罗狂喜之书,包含大量拉丁铭文和索引文献,不知不觉中还能复习拉丁语。

由于希腊罗马经济高度货币化,罗马钱币成为了古代钱币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有足够充分的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和考古诠释来形成比较全面丰富的古代货币图景。本书的核心是在区分铸币与广义货币的前提下,明确铸币与“国家权力”和“军事需要”的关联,同时多样的广义货币仍然通行,尤其是较低阶层。

尤为有趣的是详细描述了铸币过程和相关技术流程,只是(后人想象复原的)图纸还不够多。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二):希腊罗马的铸币史

这是数卷本的《货币文化史》的第一卷,由西方著名的货币历史学家集体撰写,学术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

中国铸币以文字为主,西方铸币则主要是图案,尤其以国王的头像为主。这是一个挺有趣的差异。中国铸币主要是铜币,西方则采用金银贵金属。

从统治角度来说,货币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本卷主要讲述了希腊罗马时期的铸币技术和货币文化影响,细节非常多,这是以往类似货币史所不多见的。

钱币尤其是铸币对罗马帝国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罗马帝国的北境与铁器时代已经货币化的地区大致对应,这说明拥有 货币的社会更容易被征服。货币作为一种通约的媒介,能使不同的价值和文化体系趋同,因此在贸易、征服和殖民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货币文化对历史的影响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三):看一枚硬币的边缘,有着没关注过的文化

把白纸蒙在硬币上,用铅笔用力描摹,就能画出硬币的图案。这对于童年玩具不是那么充裕的我来说几乎算得上是非常喜欢的课余活动了。一枚硬币,表面看上去只有正反两面,但再不同的时期所代表的含义往往不尽相同。《货币文化史I》将目光聚焦在希腊罗马时期,通过货币所携带的信息,去回顾那个时代的生活,角度别致且吸引人关注。

一枚钱币的诞生需要分几步?没想到了解文化的开端是从了解铸造工艺开始的。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种事物所携带的文化基因自然是从诞生伊始开始,尽管铸造是由获取原料,制作坯饼,印模等几步构成,最终进行铸造这一步,但确实每个环节深挖都有其特色在里边。

为雅典钱币铸造提供主要白银来源的劳利昂矿在公元前404年雅典和巴格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暂时衰落,‘其中的原因令人唏嘘。战争期间约有20000名奴隶,包括一些熟练工在内,在被雅典抛弃后转投了斯巴达。遭遇银矿生产停止,奴隶逃亡等重大打击后,雅典人最终输掉了战争。

但钱币的生产不能随着银矿的停工而停滞。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雅典不得不熔掉了帕特农神庙的几尊胜利女神金像用以发行应急金币。这就体现出“事急从权”的必要性--神庙中的金像的重要性与维持zhengquan的稳定相比较,还是后者更重要一些。不然如果城邦被敌方攻陷,神庙的命运大概率会被烧毁--想要瓦解人的意志,重要的不是鞭笞他的身体,而是摧毁他的信仰。没有什么比毁掉神像更让人的思想流浪的方式了。幸而雅典认识到了这一点,仅仅是输掉了战争,而没有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现在还能发现使用金像铸造的金币见证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也是以货币为首的许多文物对于现世的意义--如果没有实物,过于久远的时间发生的事件可能就被划为“神话”,“传说”,只有实实在在地物品才能作为历史的注脚存在。

货币因为其流通性也对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录。历史记载是很难向彼时彼刻的普通日常倾斜的,这是无奈,也是事实。幸好我们还有可以研究的货币在。有趣的是,货币并不仅仅是铸币--在中东和埃及,谷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经历时间的洗礼可能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的唯一与货币有关的行为是称重。这也可以说明,只要存在,总会留下痕迹。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四):货币维持了世界正常的运转

在移动支付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有一个广告宣称不久的未来,人类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满足衣食住行,这个广告距今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当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设想已经成真,在这十年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支付方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形式,从实质的纸币、支票到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虚.拟.货币……而今还有多少人在使用实质的货币呢?货币已经由一种有形的存在,日益在网络世界中,脱离了物质形态。

而距离大规模使用金属作为货币的时间,似乎也只不过几十年的时候而已,从当时流通的货币去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不失为一个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货币也成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和工具,让人们得以从它身上,窥见多元经济和道德世界。

由社会科学家比尔 · 莫勒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全球40多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的《货币文化史》,对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作了专业的论述,旨在着力展现一种全球化视野,将政治、帝国和种族动态纳入研究框架。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其中,第一卷《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涵盖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世纪铸币出现,到公元5世纪西罗帝国衰亡,其间也穿插讲叙了铸币发明之前的货币形式。

本书从货币对生产、国家治理、宗教、日常生活、艺术、权力等各个方位,进行了研究阐述。借由货币历史的发展,对罗马历史有了另一个视角的解读,以及罗马货币制度的改革,是如何导致了货币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在古代历史上,货币的发行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而希腊城邦的繁荣与罗马帝国的形成,也基本有赖于钱币诞生与发展。可以说,研究透彻了货币的历史,基本上也就研究透了罗马的这段历史。

时至今日,货币已经演变成了新的模式 ,但无论何种形式,货币都是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手段,在未来,人们在研究当下这段历史时,或许也会从我们所使用的货币形式,去研究这段历史,去发掘其承载的历史和信息。

《货币文化史Ⅰ》读后感(五):如果你也有好奇心

本书并不是一套科普向的读物,也不以时序、国别等惯用章节予以编排,每个章节更接近独立单元,适合相关爱好者查阅学习。

首先下个暴论:《货币文化史》并不是一本友好的科普读物,但它适合作为相关爱好者的收藏或参考文献。

本书7个章节,并不是因时序、国别划分,而是不同作者以各自的研究面切入,探讨某一个话题,当然在编排上也顾及了“由浅入深”的一丢丢需要,开篇从读者通常会关心的有趣的话题着手:它是为何而生产制造的,又是如何生产制造还有分配的?

本书不止一个章节(即不止一位作者)强调了“军费开支优先”:在近代福利国家出现之前(20世纪上半叶),军费开支一直是任何文明或国家预算中开销最大的项目。本书中对此结论给出了多个实例以佐证(第2章)。

生产工艺技术(见第1章)很莫名的成为了我比较感兴趣的点(?)。以今日之眼光,铸币生产和流通在古代社会也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或许是古代社会比较早建立完善的一条产业链)。从原料获取开始,贵金属与贱金属采掘、冶炼,金属币的制造,铸币厂管理,运输(物流),皆在公元前的希腊罗马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流程和管理体系(“罗马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向市场提供新铸货币”)。在此基础上,2-6章节以不同切入点探讨了货币用途(国家控制、与仪式/宗教的相关性、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和延伸出的意义(货币图像的艺术价值及带来的身份认同)。

货币与仪式/宗教的相关性似乎是众所周知的结论,第3章以考古成果作为例证,总结了货币成为仪式/宗教的媒介的原因(也是古代铸币的一些共性)。在这里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即后过程考古学、情境考古学或阐释考古学中,宗教概念已经不那么常用,而关注物质文化的“仪式”或“象征”层面。第4章相对来讲比较浅显,因为是和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此章概括了普通市民使用货币(铸币)的三大领域:经济领域(零售商品支付、借贷、赌博)、仪式领域(圣所)、丧葬领域,另外即便在古代,钱币也有其收藏价值。当然,铸币在古代也并不是唯一的货币形式,碎银、实物(比如谷物乃至肉制品)一直流通于市场上。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摘录,算不上心得。虽然我在强调本书章节编排不以时间为依据,但内容显而易见都是关于古代货币(按概述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5世纪,地理上以欧洲,主要是希腊罗马)。可惜我对古钱币包括图像设计、管理等接近一窍不通,因此我的简要记录就到这里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