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美联储的诞生》是一本由[美]罗杰·洛温斯坦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一):因恐惧而生

美国人对“集权”的恐惧让作为国人的自己体验了一把文化不同的思维差异,以此为衍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文化的差异,就我们国家而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贵君轻这样的思想可以说传承在了骨子里,几乎每个国人都这样的道德观,而想要夺权的人不论如何都必须扛着为国为民的大旗才可以在道德上存在着,被天下认可。

美国人似乎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仿佛只是应对外在矛盾的一个共同体,在内部没有过多的黏合。全靠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支撑着这一切的存续,他国的战乱为他们输送人才,他国的内耗为他们提供剥削的机会。勇者最终也成了恶龙。但不可否认的,也正因为这样强调个体的文化思想,促使着他们去在客观规律上去尽可能的构建一个可以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客观标准,而不是依靠文化道德。我想这就是他们的法律意识的由来。

美联储的出现给予了他们一个金融武器,一个比他国更高效的金融制度,就可以成为武器。配合航母舰队和美军基地维护着这看似公平公正,实则由具体人控制的存在,资本主义文化下的利益最大化,将利益越过人本身的思想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其需要维持的制度成本。不断需要转嫁的成本,和需要不断维系的军费,也不知当年为了维系本国金融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了今日剥削全球的恶龙,是不是构建他们的人所想的。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二):转《美联储的诞生》书评

对于美联储来说,保持其有效性、独立于政治是至关重要的。

大多数美国人知道1787那一年炎热的夏天发生在费城的故事,冗长的辩论诞生美国宪法,弥补了《联邦及永久联合法案》的不足。通过长时间争论和有原则的妥协,针对联邦权力大小的争议、美国民主机制的构思都最终解决了。

另一方面,极少有美国人熟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周期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胁迫的历史,这些历史创造了一个有效的美国中央银行系统。几十年的热烈辩论终于在1913年使得《联邦储备法案》生效。这是作者罗杰·洛温斯坦所讲述的有趣故事《美联储的诞生》。现代美联储的行动、由行动引发的持续争论和该机构的管理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只要你参与其中或者对此感兴趣,这本书都值得细细捧读。

政治、不和、决定和危机在《联邦储备法案》生效的故事中达到顶峰,也是这本新书的核心所在。洛温斯坦曾写过好几本有关经济和金融的书籍,他在新书中构建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妥协和阴谋(这些是通过国会批准的关键)以及创造《联邦储备法案》的关键人物。

洛温斯坦描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朝着工业经济转型,就如同我们今天正在朝着信息经济转型一样。从新技术和日益增长的全球一体化,到许多美国工人的工资和工作状态对比极少数人手中的巨大财富,这些力量都推动了政策变化,产生了伟大结果。正如今天的改变也是如此。

洛温斯坦强调了当时和现在有关美国金融系统的辩论中许多的相似之处:中央银行的管理和权力、它和私人金融机构的关系、国会监督的适当权限以及许多其他东西。和如今一样,当时的辩论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是美国历史中所特有的时期:中央政府小心谨慎、对于银行的敌对情绪、以及农民、商人、制造商和金融家在许多不同领域有许多利益分歧。洛温斯坦所描述的美联储建立前的金融危机有力地展示了对于美联储来说保持其有效性、独立于政治是至关重要的。

美联储成立前的历史中不断重复出现金融危机,美国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1907年的恐慌达到顶峰。现金短缺之严重,用洛温斯坦的话来说,这个国家似乎“倒退到了以物换物的阶段”。这些危机虽然严重且频繁,但很大程度上源于现金流动性而不是广泛破产。洛温斯坦解释了为何秋收时节会周期性发生金融风暴。没有中央银行,因此无法调整货币供给,或借钱给那些受流通性压力的银行,给工人付工钱,以及提供资金购买农场品等,这一切都推动了利率上升,较少了可用信贷。

洛温斯坦用更广泛的角度,对比了这一时期欧洲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和美国的金融不稳定。他展示了美国所欠缺的东西:一个中央银行机制,能够动员储备。在整个系统中作为有偿付能力银行的最终借款人,提供“弹性货币”,适时地减少和增加流通货币。

洛温斯坦也对参与美国中央银行创立的关键人物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些赫赫有名、有些已被人遗忘。被人认为是民主党和平民党领袖的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展现了伟大政治家的风度,放弃了他长期反对创建中央银行的想法。他的支持对于《联邦储备法案》通过国会至关重要。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他在书中被描述有着几乎和林登·约翰逊一样的圆滑手段,哄骗、施压、围堵国会成员来支持立法。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起草了被称为《奥尔德里奇计划》(这是《联邦储备法案》的蓝本)的提案,主张美国应该模仿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另一位是几乎被人遗忘的移民金融家保罗·沃伯格,他在几十年中一直提倡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

多亏了罗温斯坦的这本新书,那些快不为人知的有关19世纪和20世纪金融大讨论以及美联储诞生的故事,能够在美国历史中占得一席之地。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三):【转】《中国证券报》书评

19世纪后期,正如托克维尔等人先前预料的那样,美国经济实现了强势崛起。南北战争终结了奴隶制,之后美国迎来踊跃的城市化发展浪潮,工业迭代发展很快,也出现了金融繁荣的局面。

但与欧陆强国所不同的是,当时的美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不稳定,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统一的货币,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美国经济至少受到了伦敦金融城的强烈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连续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2年、1907年爆发,不得已求助摩根这样的金融寡头出面救市,才控制局面。当时的人们不得不承认,美国也需要像欧洲国家那样,建立一个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货币,建立金融监管制度,稳健实施金融政策。

但美国的中央银行应该怎样建立,要不要纳入政府直管,还是说仅仅是银行业的同业组织,美国的统一货币又该如何发行,美国政府应当在金融政策领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的问题,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引发有识之士之间的激辩。1913年推出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不同于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接近于政府机构与私人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机构。

这种设置极其有效地保证了美联储的相对独立性,美联储可以按照自己对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解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但与之同时,美联储也因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还规避了问责,而被批评为只代表华尔街的利益,甚至被描绘为邪恶银行家操控美国金融、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工具。

畅销书《巴菲特传》作者、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红杉基金董事罗杰·洛温斯坦所著的《美联储的诞生》一书近日被引进到我国出版。这本书受到了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保罗·沃尔克等人的高度评价,认为非常清晰而生动地描绘了美联储的创立过程,揭示了“政治家与银行家、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规则与自由裁量权、独立与问责制”这些而今仍在持续的命题,当初是如何在各方利益主体的相互妥协下达成共识,并发展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这样一套制度设计。只有读懂了基于妥协的美联储制度设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金融市场上美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

全书开篇首先描绘了19世纪后期因缺乏统一货币和中央银行,而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扰。当时的美国人都倾向于认为,统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将解决经济混乱,但相当多数人都担心出现欧洲央行那样的央行模式并导致政府权力的极大扩张。

书中指出,美西战争后,美国政府遭遇严重的财政负担。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莱曼·盖奇主导发行了2亿美元的债券,还努力增加国民银行的存款,像中央银行行长那样让盈余资金流入流通领域。1901年,盖奇还出手干预了一度出现恐慌的金融市场。但盖奇的一连串努力,并不足以平抑当时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1902年,华尔街再度爆发金融风暴,股市崩盘,银行储备跌至法律规定的最低点。

也是在这一年,之后会在美国金融改革和金融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银行家保罗·莫里茨·沃伯格,从德国移民到了美国纽约。沃伯格清楚地发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开始热衷于向美国政界和金融界的头面人物推销央行和统一银行的改革思路。而另一位在金融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量级人物,是当时的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奥尔德里奇。奥尔德里奇长期抵制行业监管、铁路管制、劳工保护等进步主义改革,却在晚年转向沃伯格,成为其中央银行改革计划的热情支持者。

华尔街对待建立央行和统一货币的态度,显得微妙而复杂。银行家们当然清楚改革的好处所在,但如果由进步主义政治家推动实施的改革,很可能会导致美国政府成为银行家的主宰者。

改革在1907年加速到来。这一年美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银行崩溃,银行储备用尽。哪怕是最反感央行和统一货币的政界人士,也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管摩根出手拯救了美国的银行业,但批评者仍然尖锐指出救援行动中,银行家们仍然在不惜一切的追求利润。公众开始赞同建立中央银行,但反对赋予私人银行家过大的权力。

奥尔德里奇率领考察团远赴欧洲,对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进行了详细考察。《美联储的诞生》书中指出,奥尔德里奇考察团当时看到的欧洲,正值战前社会和谐的最高水平,中央银行扮演了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这对于之后形成的奥尔德里奇方案产生了重要的方向性影响。沃伯格在此期间(1907-1913)一直扮演着央行和统一货币必要性的宣传者角色,他利用了公众对于华尔街的憎恶心理,指出建立央行可以帮助乡镇银行,使之摆脱华尔街的控制。

《美联储的诞生》下半部分介绍了奥尔德里奇方案在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以及公众舆论中引发的激烈争吵。1912年总统大选获胜者威尔逊曾长期反对金融改革,仍然笃信自由放任的理念。但有利的一点是,威尔逊厌恶垄断,却愿意正视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有意愿和热情在自己的任内出台政策解决缺陷。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政界、企业界的不同头面人物,在促成威尔逊放弃反对中央银行计划观念的过程中所各自发挥的作用。

威尔逊批准的改革方案,是混乱中的妥协产物。在当时,银行家对于改革并不满意,因为储备系统引入了联邦控制,这让银行家深感不安。而那些长期质疑银行家的利益主体,因为储备系统交由银行家运营(成为了银行家的银行)而感到不满。改革方案统一了货币,但却取消了存款保险的条款(这一条款将在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重新确立),这为1929年大萧条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建立美联储,最有意义的是以一个统一的储备银行,替代了过时的相互独立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体系,扮演美国经济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对美国银行业进行组织和监督。本书指出,无论1913年的改革法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美联储的创建“弥补了美国的银行和奥尔德里奇所看到的欧洲发达的银行体系之间的差距,并使美国为金融领导地位做好准备”。这一体系不是完美的,还会持续的迎来质疑。但需要的是,所有有关美联储的质疑,参照点往往是“完美的”央行和货币,所以不免流于苛责。

《美联储的诞生》读后感(四):美联储的诞生

美联储,一直被世人称为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金融机构,也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然而其诞生过程十分曲折,在美国诞生最初的100年,金融市场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也没有统一的货币。这导致了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工业水平已成为世界第一,然而经济实力只能称得上世界二流,连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货币都比美元稳定。美国经济危机频发,货币市场每过几年就会崩溃一次,银行也基本上每过几年就会迎来一波“倒闭狂潮”。这就是美联储诞生前的背景历史。那么,非常神秘的美联储怎么成立的?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政体,《美国宪法》规定,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它的司法权,也有部分的立法权,所以一个州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看来说,一个国家没有中央银行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各个州说,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中央银行管我们呢,如果有了中央银行,则我们就等于交出了自己的钱袋子,这怎么行?

独立战争打完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试图建立一家中央银行,可是遭到各州的强烈抵制。但是在汉密尔顿和他的追随者看来,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在汉密尔顿的坚持下,1791年,国会批准在费城成立美国第一银行,但只给了20年的经营时间,到期后,需再予批准。第一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公司,既发行货币又从事吸储放贷业务,而且大概有70%的股份握在欧洲私人财团手里,因此,与各州地方银行的关系一直别别扭扭。1811年,20年限期到达,续营报告在国会未获通过,第一银行被迫关闭。

1812年,英美再起战争冲突,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全国金融市场,银行业陷入一片混乱,四年后,麦迪逊总统批准成立美国第二银行,由各州议员把持的国会仍然坚持给出二十年的限期,1836年,第二银行重蹈覆辙,到期被迫关闭。

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两次试验,透露出美国建国初期小农经济的缺陷:小镇居民担心央行会主要成为纽约和费城资金拥有基层的工具,而不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不会是一个国建的银行。他们恐惧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恐惧财阀力量对社会资源的控制。

在后来的70多年里,美国那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居然没有一家中央银行,整个金融市场放任自由。银行业一方面蓬勃发展,另外一方面又经常发生市场崩溃的金融危机。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895年和1907年,美国先后发生了6次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风波。1895 年的美国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以至于总统克利夫兰不得不向大富豪摩根求助以解政府燃眉之急。1907年美国经历的另一场经济危机,也是靠摩根调动资金才转危为安,他因此被誉为“政府的保护神”。

1903年,来自欧洲的银行家保罗·沃伯格将一份如何将欧洲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介绍到美国的行动纲领交给华尔街银行家雅各布·希夫,这份文件随后又被转交给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后来的花旗银行)总裁詹姆斯·斯蒂尔曼和纽约的银行家圈子,最初大家觉得沃伯格是在异想天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沃伯格这个行动纲领的正确性。

1907年金融危机之后,建立中央银行终于成为美国人民的共识,但关键是,怎么建?以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央银行?

如果按照当时欧洲主流的做法,中央银行应当是国有,但是美国长期以来认为,如果让联邦政府掌握了中央银行,则政府的权力过大,将来会难以制约政府权力,形成万恶的专制政府,最终会让美国成为英国那样的专制政府,而这也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所竭力避免的——避免成为英国那样的腐败专制国家。所以,如果建立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人民会更加恐惧。

保罗·沃伯格需要应付的难题是,如何隐藏纽约的银行家将主导美联储这个事实。19世纪以来,美国中西部广大中小商人、农场主饱受金融危机的浩劫,对东部银行家深恶痛绝,这些地区的议员不可能支持纽约银行家占主导的中央银行。

沃伯格为此设计了一套由12家美联储地区银行构成整个系统的天才解决方案。在银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美国货币和信贷发放高度集中于纽约地区这一基本前提下,提议建立各地区联储银行,只不过是给人造成中央银行的业务并没有集中在纽约的假象罢了。

还有一个体现沃伯格深谋远虑之处的就是,将美联储总部设在政治首都华盛顿,而有意远离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纽约,以进一步分散人民对纽约银行家的顾虑。

沃伯格的第三个困扰是,如何产生12家美联储地区银行的管理人员。最终成为《联邦储备法案》的提出者,国会议员奥尔德里奇指出,中西部的议员普遍对纽约银行家有敌意,为了避免失控现象,所有地区银行的董事应该由总统任命,而不要由国会插手。但是这造成了一个法律漏洞,《宪法》第一章第八节明确规定由国会负责发行管理货币,将国会排除在外,意味着美联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宪法》。后来这一点果然成了很多议员攻击美联储的靶子。

在威尔逊总统的支持下,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创建联邦储备银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美联储的制度设计赫然是互相牵制的“恐怖平衡”的结果。美联储是一个名为国有实为“纯粹”私有的中央银行。对于美联储的控制权,沃伯格提出“国会控制美联储,总统任命董事会成员”的原则,形成了一个看似绝妙的由“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的体制结构。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美联储成为美国的控股机构。从此,美国成为了一个伪装成国家的私人银行。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设计是全世界中央银行中最复杂的,这是因为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美联储能够保持一定独立性,不为个别集团控制,能够相对公正地代表各个地区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整个系统包括联邦储备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准备银行、约三千家会员银行及3个咨询委员会。

在机构设置上,美联储由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构成,前者隶属联邦政府管理,后者则是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管理。12个联邦储备银行分别对应的12个联邦储备区,分布区美国本土全境,分别为: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及旧金山。这个复合式双重结构,举世唯一,看上去叠床垒架,无比繁复。美元纸币其实是由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发出的。每个地方联储都有一个自己的编号,从A1,B2,C3……L12。每张纸币上都印有这个编号以便确认发钞行。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东均为当地最重要的私人银行,董事会成员则为银行家和大学校长。他们的参与,体现了私人资本及地方州的利益。他们所分得的利益是固定的6%年利息回报,近年来的总数额大抵在15亿美元到20亿美元之间。

美联储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 )。他们每年要开八次会议,每隔六周一次,决定美元的基准利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由12个人组成。7个人是联邦储备局执行委员,其中包含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员5名。这7个人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14年,可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这7个人一旦上任,就不能由总统单独罢免,而需获得国会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剩下5个名额给12个地方联储银行行长。纽约联储银行行长固定占一席,剩下4个席位由其余11个地方联储银行行长轮换。而这个占着位置不动的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微妙所在。

从名义上说,美联储是独立的中央银行,但正如所谓的“司法独立”一样,美联储虽然不受司法和行政权的制约,但是难以避免受到华尔街金权的影响。美联储制定的政策,最终服务对象不是别的,而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期,金融和实体经济还可以共生共荣,当发展到瓶颈,美联储一般只能牺牲实体经济保金融。

现在的美联储通过利率和银行储备金率控制银行的信贷,彻底摆脱黄金和白银对贷款总量的刚性制约,让货币控制更具“弹性”;同时美联储还被赋予了买卖政府债券的权力,从而也就有了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能力;此外由于美联储拥有了弥补经营费用的征税权,摆脱了国会的控制。鉴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美联储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看法和政策都举足轻重,对外汇市场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