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1000字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1000字

《下一个大机遇》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蒂安•特维施 / 卡尔•尤里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一):标题党

创新的竞赛,就是机遇之间的竞赛。有人形容曾经的中国是地下有黄金,个别几个拓荒者,现在却是遍地是黄金,可也遍地是人。单纯从发掘需求的角度看,也许每个公司或组织都能找到可关注的盈利空间,但是如何取舍选择,筛选机遇进而实现变革和创新则是一种学问。作者大体分了下类,内部发掘的机遇、外部机遇、战略拉动的机遇、近景机遇、远景机遇。最后应该确定最佳机遇、建立最优机遇组合。但具体应该怎么做,什么都没说。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二):名字不好,不如直译为《创新竞赛-一种创造和选择独特机遇的方法》

下一个大机遇,听起来感觉像关于宏观经济或产业革命的书,但实际是一本商业工具书,就像平衡积分卡、商业模式画布等。

略读一下,仅供参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把一些比较新的工具(比如《蓝海战略》等书提出的价值曲线)串起来,形成一套工具集合,用于企业创建新兴业务投资机会组合。

这本书确实对于每个工具的介绍不够仔细,但是可以进行延伸阅读研究,或者请作者创办的咨询公司(不知道有没有,但很多商业工具的创造者都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进一步实施该商业工具)帮你实施这套商业工具。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三):创新的机遇

《下一个大机遇》在说明创新是一个不断创造巨大价值的体系的独特产物的同时,也提出一个“创新程序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似乎也注定了一定程度上不好理解的矛盾。创新是创造新事物,属于新生的分化,而程序是再造同样的事物,属于自我分裂,如果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要抽象的看待这个概念。如果你能明白创新是系统的创新,那么文中所阐述的创新机遇就容易理解了。不过老实说,这种“机遇”的表示有点让我读得很沉重,甚至有点痛苦,因为这个机遇不等于我们所知道的机遇。而且你也会发现创新与机遇两个概念是混淆的,有时两者的联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自然,略显有点牵强。阅读的过程,我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本讲的是机遇,还是创新?当翻到最后的译者后记,发现这样一段话:创新往往被比喻成一次灵光乍现或者一串飞扬的火花,在创意涌动与略带幸福因素的灵感中跌宕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改变,而这种灵感想法的浮现被称为“机遇”。那么就好理解了。

创新要有自觉性,你需要从内部重建,把个人的力量与团队的资源集结,为创造机遇提供条件。如果你没有寻找机遇的激情,那么机遇很难会出现的,更不要说创新。内在的机遇,关键在于你的视角。你能在这个系统找到闪光的节点,机遇也就自然出现。内在机遇相对于外在机遇,有一种自主性,似乎有明确的目标,与较少的风险。可是如果你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那么把眼光放在外界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彩蛋,如果你有心的去找,自然会找到机遇的存在。

如果运气使然,你拥有很多的机遇,那么就意味着你不得不去筛选机遇,以及确定近景机遇与远景机遇。但是一定要记住,真正的机遇是在对趋势的预见中。你所选的机遇要符合现在的状况,不是天上人间的不着边,也不是盲目的大冒险,机遇的选择需要的一种足够稳健的策略。当然,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机遇都掌握住,该放弃的要放弃,你总得把有些机遇留给后面的人去发现,你要的是最佳的机遇。机遇的实体化过程是无法预测,什么都可能发生,所以对结果持有保守一点的态度,也能为自己的后起之路埋下伏笔。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适合团队创新阅读的书。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四):创新创造价值

创新创造价值

发表于2012-05-25 19:47:01

这本书本质还是在谈创新管理,或者换个词“设计管理”会让人更容易理解一点。创新创意创造落到实际,变成机遇,于是就有了创新之争便是机遇之争的命题。其实还是将创新的话题从实验室里推出,向前又了走了一步。

在本书中,原理很清晰,但是将创新与机遇挂上钩,这种说辞多少还是有点让人费解。“团队集结号,从内部创建机遇”,其实就是团队内部的头脑风暴,脑力大PK,创新竞赛等。而寻找外部机遇则是早已存在的外包业务,各种竞标,各种有奖征集,各种行业领域内的发掘和扩展,这样说比较容易理解。事实上,书中这方面讲得很是详尽,比如感知外部机遇,引导从地理位置引进创新、辨别市场潜能的特殊产品公司,辨识领导者的创新活动,倾听独立发明者的想法,和大学合作等等。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介绍有点浅,那么后几章关于创新战略的一系列分析应该对实际有所帮助。如果你做过市场营销分析,或者产品分析,那么向前走一步,让你的产品有所创新,有所不一样,那么这就是创新战略帮你解决的问题了。不管是市场前景分析、人类学知识运用、还是技术解决方案透视,这个被作者称之为“创新战略审计工作”的创新程序就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评估。

书中有大量的技术性图表,比如分析近景机遇,能否短期盈利;建立最优机遇组合,1+1不总是等于2;管理远景机遇,让成功的概率最大化;确定最佳机遇等等,各种图表及真实案例的分析,一目了然,而且会让你的商业计划书写得很漂亮。

机遇无所不在,然而是否把握住机遇,特别是是否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地把握住机遇,并实际创造出价值,这最为现实和重要。定义你的创新前沿----在市场地图之外选择不去寻求的机遇,仔细考虑你的实力和战略。也即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机遇纷生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是否能抵制住诱惑,是否有把板凳坐穿,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决心和毅力,也绝对是一种考验。书中也有提到一些产品在斟酌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考量,而让产品起死回生的案例,这种权衡其实也是把这小事做到了极致。

在关于创新及创新管理两件事上,最后都变成组织文化的建设,尤其是组织内的创新文化建设。最后一章节里有提到一些组织创新的方法,我想这对企业应该也有一些帮助。

《下一个大机遇》读后感(五):制造混沌杀出去

在混沌中增加新业务,在顺序中增加利润。——乔尔 斯佩拉(Joel Spira)

当读到上面这句话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要结束了。如您所见,《下一个大机遇》可不是一本名人名言集锦,然而里面多少总是要引用一些的,尽管作者本身就是信息管理学方面的权威人士。而这句话在我的感觉中不符合西方成功学叙事模式已经到了可以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浑水摸鱼”想重合。这与教你创造和选择机遇是显得多么的格格不入啊。

即便对于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来说,你告诉他机遇是由你自己创造的,他基本上都会点头称是,但当你说:创新工作的机遇管理可以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时候,你还觉得他会信以为真么?不能,不单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告诉你,我们绝大多数本身就应当量化的专业都提不出一个标准,更何况是比ARTS(相较于理应量化的science)更显得无法规整把握的机遇呢?机遇是对价值如何被创造的预测,而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不确定因素就是笼罩在未来价值头上的阴云。对不同领域的个体,机遇预示着不同的未来,即便他们都能被成功的开发,有些最终成长为创新会让你新生,有些却因为无法持续发展使你白费功夫甚而进入另一种困顿当中。通过对五十个最具创新性的公司进行系统调查,人们发现创新成功的关键并非是更多的投入,影响创新,也就是影响价值的包括特殊机会,开展一个创新竞赛,默克和lunar都通过竞赛对撞出的火花找到了本公司的高价值产品,成功的占领了市场。而这本书和其他同类著作的差别在于,作者强调,不要认为竞赛就需要争抢而可以不顾基础逻辑,人人都会使用竞赛来则取最优,但如何管理创新竞赛则很少有人论及,而这一点正是作者想重点强调的。

接下来的五个章节中,作者分步为我们梳理了创新竞赛在时间中使用的几个关键不同要素,探讨了怎样集合更多机遇的工具和技巧,利用个人或团队的力量帮助我们尽享寻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和提升后甄选最具潜力的机遇,准备将最好的创意填补进创新组合的缺口。每一章中作者都举出大量的实例帮助读者理解,比如我们人手一个的mp3播放器,如何在人们认为已经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时,ipod横空出世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这些例子不单具有验证性,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足以凝聚相当的诱惑力,就像我在评论开头引用的那句话一样,感觉不知道啥时候开始,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也开始变的老奸巨猾了。实在不行,那就干脆制造混沌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