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京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京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京传》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传》精选点评:

●我对南京这个城市本来没什么感觉,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南京好有意思啊。上次去还是十年前。回头去踩一踩。

●职场最开始的几年曾经在南京生活过,最大的感受就是南京真的是一座充满了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到处都是名胜古迹,到处都充满人文的气息。这本书通览了从东吴到民国的南京的历史,六朝古都,帝王之气,可惜都是短命的王朝,也许因为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也许太过美好的文化生活让人失去斗志, 总之充满了悲凉的气氛,王朝的更新战火的弥漫苦的都是人民,但是每一次在一片荒芜上南京总能顽强起立,开始下一段辉煌,致敬。

●1.南京的底蕴始于东吴,并随着六朝的北人南渡越来越完善 2.南京人重视王气,怀有一统中国的目标 3.因为无数次的杀戮,所以南京人心中最重要的是和平 4.南京极易被摧毁,但拥有快速复原的能力 5.南京在东吴建都后,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有巨大的引力 6.历史的种种原因使南京在繁荣中总带着一丝凄凉 7.总之,南京传不仅是南京的历史,更是中国的浓缩史

●秦始皇命李斯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破了南京的风水,成了南京短命王朝的注解,从孙权建立东吴,到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叶兆言以百家讲坛的口吻道出了南京的斑斓前世,炫目的朝代更迭,走马灯似的一幕幕历史事件的上演,通过叙述及文献佐证,道明了这个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各个朝代的风气和人物特点,有条理但不枯燥。'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当年诸葛亮的评价早就为南京日后的地位埋下伏笔,但今日的南京似乎太没野心了点,发展的都没有苏南一带好,仿若始终做着偏安一隅的旧梦。这个风水的局可以破一破不?

●国破钟山在,城春草木深。叶先生把南京的历史掰开了揉碎了后捏起来,要告诉我们的是,谁拿一把刷子,都能把任何小姑娘画成美颜博主,况且她又是有着那么厚重基础的,有你牵挂人的,一座城。

●在即将离开南京的日子里,读了一本讲述南京往事的书,又在朝天宫看了一场99件文物看南京的文物展,真的对这座生活了快七年的城市有了很深的感情,这里有我七年的大学生活,在很多个景点留下了自己的回忆,见证了南京厚重的历史和如今快速的发展,有我熟悉和喜欢的人还在这座城里奋斗,最后半年,好好和这座城市和城里的人告别吧

●昨天在书店大概翻了翻,觉着没啥意思。第一章讲东吴选都城,又是吴郡,又是镇江,又是武昌,憋了半天,吊足了我想知道南京为啥会脱颖而出的原因,但最后却来一句什么“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有些事情,定下来就定下来,定下来就再也不会改变。反正南京人挺高兴,转眼就成了首都人民,何乐不为。”这是逗我吗?看到后面说: “左思的《吴都赋》有这样的句子,‘起寝庙于武昌,作离宫于建业。阐阖闾之所营,采夫差之遗法’。仔细想一想,肯定又是文人的想当然。……。有时候,历史实在没办法当真。” 我才明白,既然历史有时候没办法当真,你这所谓的《南京传》的“传”,是不是你这个叶“文人的想当然”呢?而且说实话,叶作家的这个文笔,似乎也太一般了点。

●科学、明晰、亲切、活泼

●27#在回京高铁上读完最后一点。南京这个城市有些悲伤的滋味。11-10

●159。作者的文笔也太好了 尤其是每一个章节的小标题。

《南京传》读后感(一):读完南京传

南京作家叶兆言写的南京史,娓娓道来,非常好读,是了解南京(江南)历史入门级的恰当选择。

作为南京大作家,对于南京和南京人的评点,估计只有这个本土才子自己说出来,才不会让乡人觉得冒犯吧。

除此之外,叶兆言的江苏历史写得也不错。一个城市有这样一位作家,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这是一个作家对家乡的奉献。

《南京传》读后感(二):说我话多 转书评了

看了十个月,看到近代史之前隔了三个月才重新拾起来读,因为近代的南京历史读起来还是挺心痛的。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近代以前的历史更迭中南京已经遭受了太多磨难了。六朝古都辉煌的背后也是战争的残酷本质,没有旧王朝的覆灭就没有新王朝的重建,这些只能通过战争得以实现。

被列强侵略是民族之磨难,但王朝之兴衰,政权之交替,这些不可避免的战争是人民之磨难,难道不也是民族之磨难吗?太平天国的混乱对南京而言是多么沉重又致命的打击,但在史书里却还算得上是一段正面历史,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难道说只有那三十万生灵值得被疼痛悼念,而这两千年间的黎庶涂炭都不值得让人们为之默哀甚至不值得被提起吗?(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想法竟然是,我什么时候能将生活活在政治之上,我真是太不喜欢政治了。总在被迫痛苦思考。)

《南京传》读后感(三):南京人写的南京传

八月底从南京回来的时候,恰好赶上《南京传》出版。一直到国庆假期才读完。

全书的框架是以南京建城为起点,随着中国王朝的兴衰递进,描绘着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至新中国建国,南京不在作为首都而止。

南京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史,能看得出来叶老师在书写时的克制,没有一不小心就脱离南京这个主题继而放大到描写某某王朝的背影,这很难得。

南京城从汉末民风彪悍的吴地兴起,经过南朝的浸染演化,渐渐变得温文尔雅又似乎若不经风。历史的洪流裹着着这个身不由己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极深,大意是南京就像所有文人墨客的命题作文,谁都可以来打点一番,而其中的翘楚甚至是和南京不沾边的外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时却道不清一方水土。难得的是,作者叶兆言却是个地道的南京人。

最后,南京人写的《南京传》,值得一看。

《南京传》读后感(四):《南京传》读后感

读过两章,觉得叶兆言这种较随意的写法不如程章灿老师的《旧时燕》涨知识。然而越往后读,印象越改观。程是从学术角度对典故进行考据,叶则以时间为轴,站在南京人民的角度,穿越各朝代,细数这座城的繁华与纷乱,在叶看来,南京人民要的是和平安宁,不在乎什么龙盘虎踞金陵王气。南京真是数次站在了历史舞台中央,从孙权定都始,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北方纷乱,衣冠南渡,“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文化中心时的金陵,或真或假,飘过了风流的魏晋风骨,语句不加雕琢铅华,个体突出。风流一曲后庭花开短,门外楼头王朝换。隋军屠城,晚明流俗,清朝两江总督,太平天国战乱四起,列强来袭,北洋政府、国军共军你方唱罢我登场。叶在书中说,写南京的好句子都是局外人写出来的,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六朝文物何在,回首更凄然。谁怜远游子,心旌正摇摇。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秦少游在“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的时候写到“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傍晚暗黄色的月亮挂得很低,我看着若隐若现的月亮,漂在当代的六朝古都里。

《南京传》读后感(五):还算客观

地方大多有志,更不论南京这种不知多少朝的都会,虽说地方志少不了牵强附会,强行贴金,以卷帙浩繁也能强行堆积出文化底蕴。但也有十分可读之处。 正如作者所说,南京从来都是一个能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它永远是某个王朝逝去的背影,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王朝的避难所。 今年去上海读书,室友是合肥人,长居南京。看他在读《南京传》,问如何,他说,还行。 一天他看着看着,突然猛地合上,一身大骂,指给我说:“你看,他人身攻击!”我一看,书中写着“南京人都是鸭子,死了,嘴壳子还硬”。因为他愤愤的表情,我记住了这本书。 摘录: >>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 这些记载说起来似乎都言之有理,无一不显得太空洞,都太像传说,像虚无缥缈的九州禹迹一样,你说有就有,说没有也不碍什么事,反正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 >> 文化有时候就是一种沧桑,就是无中生有 >>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 应运而生,应运而亡。 >> 历史永远属于胜利者,失败者还能被怀念,已经相当不错。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