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riumph of the City的读后感大全

Triumph of the City的读后感大全

《Triumph of the City》是一本由Edward Glaeser著作,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9.95,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riumph of the City》读后感(一):Glaeser对古城保护的观点

由一位经济学家来写一本关于城市的书,最大的贡献便在于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同于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发展经济学对城市的未来始终是乐观积极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普及,受教育人口的最终选择永远是城市,所以越是能提供便捷、高效、丰富多元的城市将越是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知识人口。在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这“不是坏事”。

书中大部分论述除祛展示Glaeser是为出身正统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之外,还展示了他知识涉猎极其广泛的一面,这算是一个亮点。

唯一一点看似“异见”的在于关于对古城保护的看法,Glaeser非常推崇对古城的拆除式重建,譬如1853-1870年间巴黎的重建,这一点和梁陈以旧城保留为主的学术主张非常不同。

《Triumph of the City》读后感(二):不功不过的科普读物

其实这本书去年四月回harvard时,就在coop买好了。眨眼间放在书柜都快一年了,眼见中文版在国内如火如荼,业内人士纷纷引为圣经,我才想起来看。

个人对glasaer的期待是,用城市经济学的视角来描述城市的现象,凡事能有个理由,而非简单现象的罗列。这本书最初的两章还是很有见地的,有三个观点颇得我心:成功的城市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城市创造财富更有效率,城市吸引穷人而不制造穷人。

可是看到第四章tenement就失去耐心了...怎么说呢,nothing new。其实这些案例,不管是detroit的兴衰,纽约的转型,对于业内人士来说都耳熟能详,而tenement和urban sprawl翻两页就知道他要怎么来说这件事了,这不都是必修课urban theories and interventions里面的内容么...同样关于slum的话题,这本书十分流于浅显,最后总还要扯扯美国种族隔离这件事,远远比不上《落脚城市》的全面和详细,对第三世界国家一手资料的分析。还有,车轱辘话反复说,同样的一句话几乎每一章都要扯一遍,cities are not built of buildings, for buildings, but people...(大概是这句)

所以打算看看关于伦敦那章还有点题的那一章(urban success)就弃书了。如果这都是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中国的城市写作者们就更应该无鸭梨了。

《Triumph of the City》读后感(三):Triumph of the City

城市的地位和未来

花旗和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最近出了一份报告,预测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如今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创造了80%的GDP;而每年有6000万人进入城市生活,所以到21世纪中期就会有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都将来自城市。

关于城市的重要性,Triumph of the City里面引用了一个研究结论,在数字化的世界,人们的群居、面对面交流,对于促发创意、提高生产率更加重要。

传统和现代建筑

城市发展和传统保护是互相矛盾的。这是我最认同的Triumph of the City中的观点。因为听厌了保护传统能让城市发展的更好的观点(还有什么保护性发展),以及这样做在文化和历史上的意义。城市的发展就是需要更多的建筑,动不了传统地区,就只能向外扩张。

保护传统对城市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在上海,传统建筑以石库门风格的里弄建筑为主。可以想到的还比较集中的区域包括:田子坊,现在全开着小店,单纯是个小资的旅游景点;静安别墅,本来也在走向田子坊的模式,现在所有的店被清理掉了,成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居民小区(居住体验并不舒服,有能力外迁的住户都走了);建业里,内里已经被改造成售价上亿的私宅,沿建国西路的一排估计也要规划成新天地那样的商业店铺。在传统法租界的里面,仍然保留着一些洋房,如今的居住者是红色后代、新兴富裕阶层和外国人。剩余的,就是各个年代建造的已经破旧、逼仄的民宅。

在北京,胡同的消失几乎被认为是北京灵魂的丢失。我不知道城市的人们有多少比例会去胡同(忘了南锣鼓巷吧,如果保留胡同就是给大家开店的,还不如拆了),又有多少四合院成了官商的私邸,住在胡同里的居民,有多少人愿意冬天跑出去上公共厕所。

Triumph of City里有更多的描述,包括一些数字,论证保护传统和开发城市之间的成本/收益。在我来看,城市的价值应该是和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给更多的人机会。保护传统,让人们能够了解历史,或者保护美好的建筑,是有意义的;但是大规模的保护,限高,禁止开发内城,毫无价值。

城市的发展路径

Triumph of City里,讲述了很多城市的历史和现在,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在中国的城市里,北京/成都/重庆/大连/广州/杭州/上海/天津/深圳/苏州都已经被EIU的报告列为120个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兴衰,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故事。目前为止所有的故事演变,更多的都是top down的,也许未来一二十年,能看到一些自下而上的内生式的城市变迁模式。

《Triumph of the City》读后感(四):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铺成的。

当下,全球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之中。在发展中国家,每个月有5百万人从乡下移民到城市之中。

作者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cities “our species’ greatest invention”。

作者罗列了城市的好处:

在城市聚集的影响下,聪明的人互相触碰;

专业化使得人类更有生产效率;

城市的居民对地球更友好,因为比起那些没有汽车就没法出行的偏远的地区人来说,城市居住者可以依靠走路,公共汽车或者火车。

proximity makes people more inventive, as bright minds feed off one another; more productive, as scale gives rise to finer degrees of specialisation; and kinder to the planet, as city-dwellers are more likely to go by foot, bus or train than the car-slaves of suburbia and the sticks.

本书写的清脆简洁,一点儿也不枯燥,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小说读物。

本书来列举了各个大城市繁荣或者取得成功的优势,比如东京、纽约和新加坡成功的经验。

接下来,作者列举了失败的城市以及原因。底特律本来在19世纪是个有活力的城市,到了20世纪,只剩下3大汽车公司和几十万员工。底特律还具有深深的“大厦情节”edifice complex。这不正是中国城市的写照吗?今天去宁河、汉沽和开发区转了转。到处是崭新的办公大楼,成片成片的居民楼,还有体育馆,各类公交站,放佛这些可以阻止一个城市的衰落。

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建造大片大片的空房子。

作者的3个观点可能引发争议

第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The first is urban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认为城市中的贫困也有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城市中的贫民区能得到干净的水源。

第二是建筑的高度。

The second is the height of buildings.

他认为高楼和低楼都有可爱之处,高楼的优点是便于利用空间,降低房屋的价格。

第三是关于城市的扩张。

住的分散看似更加环保,其实不然。

Living out of town may feel green, but it isn’t. 其原因为drive too much and walk too little。作者的观点是 China and India choose density over sprawl and public transit over the car.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