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1000字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1000字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本由黄蘅玉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一):了解孩子

对话孩子从实战的角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家庭对孩子的深刻影响。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对于我而言是难以把控,需要极其耐心对待的生灵。

他们聪明、敏感而又感情丰富,爱他们也要学会怎么爱,与孩子相处是一门大学门。

作者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丰富经验,也只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人性是难以了解的,我们只有一步一步的去体验,去尝试,去验证。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二):愿诉说被倾听,痛苦被安慰

1.

“儿童是特殊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只有当儿童体会到自己被尊重,他们才会习得尊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作者在全书列举的案例,由十八年儿童临床心理咨询的经验所得,比单纯理论的书籍更加富有温度和画面感。孩子的世界看似单纯简单,从这些案例中,却窥见年幼的孩子所呈现出的丰富和敏锐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谈到通过艺术表达来访者内心的无意识,四岁的孩子画了一幅画,画中高高的三个人是继母和父亲的家庭,画底下小小的几个人,是她和妈妈的贫困窘迫的家庭。

例如六岁被生母虐待的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那个被他丢弃到角落和楼下的娃娃,孩子说,妈妈会把娃娃丢到角落,娃娃会感到害怕。说起这些,就好像在诉说别人的经历。

例如目睹父亲癌症去世前前的惨状,回家噩梦不断的孩子,需要紧紧抱住妈妈。咨询师让孩子把想象中的父亲的样子画出来,笔触之下,想象中的样子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咨询师说,孩子内心的死结一旦解除,就有机会获得健康的发展。小孩尽管年岁小,但是感受力丰富远在大人想象之外。小孩的恐惧、焦虑和担忧等负面情绪,也和大人一样,只是有些能够自我消解,有些在内心积聚拥堵。如果这些拥堵的问题,没有及时被大人看到,也超出孩子处理的能力负荷之外,心理问题就容易形成。

因此,对于孩子的尊重,是相处的前提。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尊重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才不会拘泥于家长的眼光,忽略孩子眼睛里的世界。透过孩子的眼睛看问题,那些被关照的情绪,有机会得以抒发和引导。流水不腐,流淌出来的情绪,得到积极的反馈和引导,能够帮助孩子建立重要的安全感的根基。

没有这些生动的案例,恐怕难以想象孩子的内心也会呈现出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而加拿大的福利体制,为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了治疗和缓冲机制。

2.

“心理治疗通常不是治疗师一个人的工程,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工程”。

加拿大学校配有心理咨询服务,一旦升级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转介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是团队工作,而不仅仅依赖个人。如情况严重,医院会配合开具药物,学校能够允许学生休息一段时间。如果家庭的抚养能力有限,孩子可以被送往寄养家庭,每周还会获得政府的补贴资金。

所谓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开始萌芽的时期,就投入精力和资源加以缓解,而不是等孩子带着问题长大进入社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对于接受心理咨询态度,在加拿大也已经成熟。从作者的案例看来,孩子呈现出重到自闭,轻到焦虑,都有家长带着孩子,或孩子个人前往心理咨询来寻求解决方案。相比国内目前的状况,恐怕是跟发达国家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当我们自己在面临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还是刚刚兴起的消费习惯。在政府没有投入补贴的情况下,承担心理咨询的费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对于孩子日常心理问题疏导的求助,就更加考虑欠缺了。恐怕只能要求自己平日多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来学习怎么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持,包括咨询师团队、家庭、学校和社区、医院。系统的协同配合,让来访者获得多角度的支持,这是靠咨询师个人所无法达到的。发达国家的福利体系,是肉眼可见的优势,不知国内何时可以配备。

无论是儿童或者是陷入996职场危机的父母,生而为人,但愿诉说被倾听,痛苦被安慰。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读后感(三):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编辑手记

结识黄蘅玉博士缘于前同事的介绍,这位编辑老师很看好黄博士的作品,但因各种原因,还是把书稿推荐给了我。现在想来真是十分幸运的一件事。也要谢谢这位老师。黄蘅玉博士是加拿大BC省注册临床心理治疗师,加拿大BC省注册临床心理治疗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在心理健康机构和医院长期从事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儿童与家庭心理治疗、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以及综合医院非住院心理障碍病人的团体心理治疗。

和黄博士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虽然没有面对面,但是书面的文字反而更方便了我们的沟通。愉快地发现我们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都从事着(从事过)一线的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特殊儿童支持等工作,于是一拍即合。之后的合作就变得轻松而顺利了。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如约在2015年7月出版,能在2015年上海书展闪亮登场啦!这本书记录了黄蘅玉博士在加拿大从事儿童(按照加拿大法律,未满19周岁皆为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8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安全至上、与儿童的自然对话、多方位对话等4个篇章,儿童心理健康一瞥、儿童心理特征的认知、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危机警示、自杀危险度评估、高危个案处理、危机干预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等20个章节,以生动的个案展示了儿童心理治疗的规范化、人性化、团队化以及儿童特性化的实际操作方式。书稿以实践案例为主,解读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对网络成瘾、抑郁、焦虑、自杀等困扰和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作详细分析。并介绍了加拿大儿童心理健康保障的社会体系及其运作方式。黄博士以扎实的理论学识和多年实践经验助专业人士探寻心理支持之路,为父母长辈开启亲子和谐之门。

说实话,审读一本自己所学专业的,由资深专业人士撰写的优秀作品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都没有什么可以“炒作”的话题和资本。与其说是审稿,不如说,我已经先于大家,拜读了黄博士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感动!

感动于黄博士18年在一线扎扎实实的工作,不仅帮助了无数的孩子和家庭,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素材,使本书具备专业性的同时,具有可读性——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读来时而让人紧张、时而让人伤心、时而又让人开怀。案例中的孩子在黄博士及其同仁的帮助下,有一些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有一些的结局却令人唏嘘。黄博士把他们每一个都详细、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且请各位读者自己照一照!

感动于黄博士对孩子的尊重。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要尊重孩子,书名《对话孩子》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对抗或者操纵!黄博士对孩子深深的爱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这样的情真意切是任何一个真正爱着孩子们并和他们朝夕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审稿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我以前的学生们,他们也时常让我头疼,可我还是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并希望他们好好的。

感动于黄博士对写作的执著。作为一个20世纪90年代已经旅居加拿大,现已在那里安家定居的人,黄博士不同于国内的高校老师有非常大的科研压力,也不同于一些所谓的咨询师需要靠出书立传扬名成家。她只是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家长、咨询师、治疗师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为了孩子而奔忙的人们。

这本书在正式出版之前,我们想了很多名字,比如《对话儿童:资深心理咨询师访谈实录》《美丽“心”世界:资深儿童心理专家咨询治疗实录》《父母该知道的孩子心理》,等等,但最后还是遵循作者的本心,用了平实而又意味深长的名字《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

书的封面和彩插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为此我和美女美编煞费苦心。封面上的图片是书中的一个叫蒂亚(Tia)的孩子画给妈妈的画,制作封面时,我们俩一眼相中。出来的效果还是非常惊艳的!但在当时我们做了两个不同底色的封面,找了很多同事、朋友帮忙,请他们提供一些意见,大家非常热情,各抒己见,两个封面不分伯仲,这可难倒了我这个天秤座的责编。一边是黄博士的信任——由我决定封面;一边是美女美编的心血成果——抛弃哪个我都舍不得……纠结了好久,决定让我那不到22个月,却已每天自己选衣搭配的小女儿给点意见,小家伙一眼挑中了现在这个封面,试了几次,她都坚定自己的选择。我先生笑着说:“既然你们是《对话孩子》,那就听听孩子的吧。”于是,悬而未决的封面就这样决定了。如果各位读者,喜欢这个封面或因这个封面注意这本书,甚至买下这本书,那还要给我家的小妞妞记上一功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