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纣王》读后感1000字

《纣王》读后感1000字

《纣王》是一本由康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纣王》读后感(一):何以纣王

《纣王》封面

康赫曾解读过《纣王》:“他以亵渎者骇人的蛮力逼迫道德世界说出它最为骇人的秘密,他如此直接快速地超越了仅仅作为个体施展其恶行的悖谬和可笑,并在不可克服的扭合了万物冲突的生命整体的困厄中自毁生路。由此这黑暗天使散发出不容侵犯的光辉,他的毁坏行为之深刻足以缔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生命本来可与之在这里签下一份欢快的契约。 然而,一切却突然结束了。在他的毁灭发出刺眼的光芒,照亮如此丰富的生命奥秘的地方,人们掉过头去,去拥抱一片甜腻的阴影,以抚慰他们的恐惧。在本该出现崭新世界的地方,一种高明的储蓄艺术诞生了,并通过反复循回,成为传统。”

——基于如此,康赫以周人灭商为背景,对史书中的纣王进行了颠覆。

纣王的暴虐、挥霍、狂傲和隐忍且处心积虑的西伯姬昌形成鲜明的对比。二十四场戏让读者欲罢不能,看到最后纣王对妲己说“我的王后,我的血管里游荡着不安的野兽,只要活着,我就不能平静。这是我从商人先祖那里继承的秘密,这不改变的秘密,需要我们有一天自甘灭亡。”

《纣王》读后感(二):野蛮的亵渎者

这本书花了大概两个小时,一气呵成读了下来,不仅因为本书篇幅短小,还因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太熟悉了。

童年看过很多版本的武王伐纣故事,但主线都是讲述武王姬发与身边的奇人异士共同推翻纣王的暴政,而纣王的形象也一直是昏聩无能、愚蠢残暴、沉迷女色,这样的纣王形象在大众的认知中根深蒂固。

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纣王的认知,故事开篇非常惊艳,由酒师、铜匠和大巫师相遇的场景作为故事开篇,由于纣王爱好烈酒,酒师不再酿造令人克制清醒的淡酒,铜匠变着花样制造酒器供其享乐;纣王不敬鬼神,使得从前备受尊重,主持祭祀的大巫师沦落为一个无所事事、终日醉酒的闲人。本来这样的纣王形象已不稀奇,但这三人称其为“大力士”,让我一时间竟没有意识到这是在讨论纣王。

而接下来纣王与妲己对战争的谋划,纣王在武力上轻易战胜恶来,并且还有纣王与西伯的博弈,呈现出了一个残暴嗜血又离经叛道的霸主形象。正如封面上的文案所说: “他以亵渎者骇人的蛮力,逼迫道德世界说出它最为骇人的秘密。”

纣王就是这样一个野蛮的亵渎者,他不敬鬼神、不受约束,所有的行为都只出于本心,他有野心,但又不会隐忍此时的欲望。可以说是一个跟西伯这种正统的君王完全相反的形象,纣王像一个自毁者,眼睁睁地看着一切消亡。

故事中以小鬼对纣王的评论来串联每一场戏,专注于对礼仪和规矩的强调。而西伯和武王能获胜的关键也是因为注重规矩和克制,审时度势,使令必行,禁必止,上下齐心。宗庙之礼、君臣之道、百姓教化诸事,以使神鬼有别,上下有序,君臣百姓各守其位、各从其礼。这样的治世之道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历史都是由胜者书写。纣王这一故事也让我开始思考,这些人物其实都无所谓善恶,也并不在意众生的生死,只是成功的手段不一样罢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句子也很顺畅,又像是阅读白话的先秦古文,有远古先民质朴纯真的气质。

《纣王》读后感(三):胜利的失败者

看书时间:2022年7月14日

纣王,也叫帝辛。 “王”与“帝”,都是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但“帝”同时也指上帝。殷人认为商王死后可以“升天配帝”,商王祭祀先祖时对其先王也称为“帝”, 他们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嫡系子孙,借助“上帝”与人间“下帝”的配合,便利自己的统治。

这本书像是一个戏剧的剧本,但是纣王的形象依然跟《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形象差不多,都是荒淫无度,蛮不讲理,滥杀无辜,陷害忠良,最后导致国破家亡的。

纣王为了纵情享乐,便加重了赋税,将钱粮储备得满满的,开始扩建宫室园林。先是搜集、捕捉大量的狗马、野兽、飞鸟,和新奇的玩物,用以填充宫室和园林,之后又召集了大量的艺人聚集到沙丘的离宫别馆,并着手建造方便寻欢作乐的“酒池肉林”。

要说纣王昏庸无道,只会贪图享乐,怕是说不过去,毕竟他天资聪颖,智慧很高,还是个大力士。不然其父亲帝乙不会立帝辛为太子,毕竟帝辛还有两个哥哥,而在商代时,也没有硬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商代中前期还有“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帝辛能被立为太子,想必帝辛定然不会是一个纨绔子弟。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这里面的妲己也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妖女形象。比干是纣王的亲叔叔,又是先帝的托孤大臣,三朝元老。 妲己上演了一出假装心绞痛不久于人世的假象,然后跟纣王说要救妲己必须服用七窍玲珑心,而有七窍玲珑心的只有亚相比干。为了救妲己,纣王命比干献出七窍玲珑心。比干悲愤之下剖腹挖心,比干最终还是死于非命未能逃脱妲己的魔爪。

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并没有将纣王的血脉全部斩断,而是封了一块地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试图复国,没有成功,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杀,然后另立一脉子姓殷人微子启为殷人之后,并分封到宋国。从那以后,在殷人的国土很少再有真正意义上的殷人。

《纣王》读后感(四):窥一斑可见全豹

虽然是简短的几场戏,但一场戏的开幕与结束,也应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与另一个朝代的兴起,而在这两个朝代更替之间又发生了什么?让这本戏剧告诉你答案。 商朝的衰败与我印象中的大差不离,只是具体是如何从表面的衰败渐渐走向衰亡的,这里面的细节并不清晰。故事的一开幕就是醉醺醺的大巫师。 像商朝,我们了解到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甲骨文这种文字,多用于占卜祭祀,就直接反应了当时的帝王做事之前是要问问天的,看看是否顺应天命。可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一个大巫师,现在喝得醉醺醺的,已然不被纣王重用。另外酿酒的酿出巨烈的酒、做酒具的工匠做出乱七八糟的款式酒杯,或是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或是已经没有什么规矩限制他们的行为了,但无论是这些工匠还是大巫师,都说明了当时纣王对于规矩已然不重视,社会已经礼崩乐坏了。 再来看看纣王这边。躺在酒池肉林边,怀里抱着妲己。 “大王,炮烙之刑完成了吗?” “确实如此,我的王后。” “大王,得找个人试一试这炮烙之刑。” “确实如此,我的王后。” …… 妲己凭借绝美的姿色,左右着朝政,纣王已经许久不上朝了。不上朝其实问题也不大,有事就处理没事就散会,也是一样的。可是他沉迷酒色,已不复当年之志。有大臣建议取消炮烙之刑,结果被纣王一剑刺死,还感慨“试验炮烙的人又没了。”又假装病恹恹的想要比干的心,结果一个一心系在江山社稷上的大臣就这样给整死了。到这个时候,纣王身边已经没有能够重用的大臣了,而他自己早已褪去光芒,英姿不再了。 话说周朝,一开始姬昌被关了多年,在商就快要不行的时候被放了出来。姬昌觉得既然他不行了,那我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加上早些年替纣王南征北战已经打下了很多地方。而这些地方只要稍微一推动,就会站在商场的对立面。纣王的骄奢淫逸奢靡之风,令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少。姬发在姜子牙的指挥下轻松拿下。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纣王,写的是两个朝代的更迭,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纣王,也非姬昌姬发之类,而是恶来。他是纣王的扈从,却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唯一爱好就是珠宝。他跟纣王说,把珠宝什么宝贝放他家里去,他给鉴定真假。等武王来了,他又说可以把武王的珠宝也放他家去,他也给鉴定。这天下,他是武王的,他的东西也是武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像恶来这样的人,左右逢源,活得最是自在。因为老板都知道,他自己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他贪财,但是他是活得最快活的。 整本书看完,纣王妲己荒废朝政,贪玩成性,姜太公远筹帷幄之中,姬昌深谋远虑,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的性格特征。当然,他们只是代表,一个朝代的后来居上,总会涌现出一批能人异士,另一个朝代的衰亡,总会因为失去了民心所向……以史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虽是特例,但也可以窥一斑以知全貌。

《纣王》读后感(五):一个新的纣王形象

当我们提起纣王的时候,我们印象中首先想起的还是史书中和演义小说中所为我们呈现的形象——一个好色、暴虐的君王,酒池肉林、宠信奸佞、贪婪昏庸、残暴无道的糟糕形象。但是,真实的纣王就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形象塑造中就没有什么恶意吗?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些历史人物曾经的定论也在调整。而在《纣王》这部先锋戏剧之中,就蕴含着重新塑造纣王形象的含义。

这本先锋戏剧的作者康赫是浙江人,在北京居住已经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家庭教师、专栏作者、网站主编、项目策划、日报记者等多种工作的他,积累了丰富的履历和经历。他以长篇巨制《人类学》而峥嵘尽显,而《纣王》也不过是他所蓄积的激情的一次迸发。凝聚着他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纣王在这部戏剧中的形象,不仅仅局限于暴君,那样太普通、太平凡,也太无趣了。历史书上已经给了纣王,也就是帝辛定论,这位统治三十年的商朝末代君主,于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在位。作为帝乙的小儿子,因为嫡出而继位,天下称之为纣。作为一个聪明、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王,他可以很好地实施他的统治。但是由于宠爱妲己和任用小人,导致许多诸侯的叛离。曾经囚禁西伯,而又将其赦免,从而为自己的灭亡打下了基础。而他的亲属,哥哥微子逃跑,叔叔比干被剖心,另外一个叔叔箕子装疯。在牧野之战之后,大势已去的纣王跳入鹿台的大火而死,从而结束了他的一生。而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中更是极尽抹黑之能事,荒淫好色,残暴舞蹈,穷奢极欲,几乎所有负面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他。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吗?

在康赫的笔下,纣王的角色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君主,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错误,一种雄伟的英雄气概笼罩在他的身上。他不屑于一切阴谋诡计。很多事情,他即使看穿了也只是冷眼旁观。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面前的一切障碍。他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去破坏那些软弱的人所设置的幻象。破坏、破坏,用强力在变成衰败腐朽之前尽情消耗,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这种自信,这种力量,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至于他的对手,更多的是一种小心谨慎和顺天应人的思路。西伯通过贿赂和一种无比残忍的行为脱离囹圄,但是,重返自由后他却步步为营,明明已经吸引了大多数诸侯,然而还是不愿意迈出那取代的一步,而是将重任交付给他的儿子姬发。

戏剧中还塑造了其他栩栩如生的角色,比如宠姬妲己、宠臣恶来、忠臣比干等等,这些角色各有个性,值得在阅读中进一步分析感悟。这部先锋戏剧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纣王形象,也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