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100字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100字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本由[加]约翰·麦顿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 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一):人人都有数学天赋

你是否曾因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而苦恼, 觉得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在《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这本书里,或许会改变你对数学的认知。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数学家,然而,在30岁之前,他没有显露出太多的数学天资。作者在书中写到: 每个人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和天分,数学是一种人人都能够且应该掌握的认知工具。但很可惜,太多人过早被贴上了“学不好数学”的标签。

这本书不仅仅能降低学数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可改进我们某些错误的直觉,多数错误的直觉则构成了错误的底层逻辑。越是底层逻辑影响范围越广泛,程度越深,所以,一旦改进了底层逻辑,将深入广泛地改进我们的人生。

这本书里深入探究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能抽象思考、使用数学的能力,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之一。可能也正是这种天赋让我们与其他人大致相似且共享某种普遍性。数学给了我们能力以创造大量技术,并认识统治自然界的规律与模式。它也使我们能够透过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让万物面貌各异的表象特征,以更抽象的视角,发现它们的相同本质。如果每一个人抽象思考的天赋都能被开发,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与其他人类伙伴的共同之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有成效的社会,并以那些从未体验过数学之美或数学之力的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我们都被大脑不可靠的启发式思维、非理性偏见和思维捷径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犯数学和逻辑上的错误。当下的世界状况只是放大了这些弱点和后果。这就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他们的全部智力潜能尤为重要的原因。

作者认为,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基础数学,更多的是学会如何看出模式、如何进行逻辑和系统的思考、如何进行类比、如何感知风险、如何理解因果关系等关键技能。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越复杂,我们就越需要数学这种强大的认知工具,需要拥有化繁为简的数学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更理性和系统地评估风险,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二):摆脱“数学困难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数学,对我而言,是非常难以理解、应用的科目。我回忆在高中时学习的那两年,糟糕的数学成绩将我标识为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我的高中数学会考成绩仅为C。距离代表不及格的D,可能只差几分。直到硬着头皮到了大学,初次接触导数、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比较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后,仍然是在测验中丢盔弃甲,成绩惨不忍睹。时至今日,我仍然将自己的数学成绩太差,归咎为天生缺乏逻辑思维的基因,因此我的数学思维始终停滞不前,根源就在于此。但再往家族上一辈中,却发现父辈们当年的数学成绩普遍向好,可是偏偏在遗传过程中,将逻辑思维的优势基因遗漏了我,难不成是那些DNA片段发生了转化?

因此我看到书名《数学面前人人平等》时,认为这个书名似乎没有考虑到绝大多数数学困难户的感受,相比较头脑灵光,逻辑思维天生就很敏捷(比如大脑算术速度很快)的少数学生来说,数学是体现他们具备学习能力优越性的绝佳载体,老师们往往以数学成绩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数学面前,愚笨的大多数学生群体,同少数聪明学生群体之间,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怎么会“人人平等”呢?我很好奇。因此,我怀着质疑的态度,开始读加拿大学者约翰·麦顿的这部作品,他以自己的亲身学习、研究数学教学的经历,以及多年后,他人应用约翰·麦顿数学教学研究项目JUMP中的方法,成功将广大数学困难户提升了数学思维,冲出数学囚牢的故事。这个教学方法,一定有其不为人知的神奇之处,这部作品的引进,可能会带给国内相关教学研究者不同的新鲜想法。

诚如作者约翰·麦顿所言,“相信数学很难的人,也倾向于相信大脑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学会多少数学”这个观点,没错,我就特别认同该观点。我想起一篇文章中的例子,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去世后,欧洲科学家曾对他的大脑组织进行过分析,也确实发现了不同常人大脑的地方,有些位置的神经元回路比大多数人的更短。这可能是爱因斯坦本人能够获得物理学成就的某种决定性原因。相反,我恰好认为自身数学思维不够优势,大概也有大脑结构的先天性问题吧!

我正在认真研究作者在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也同样期待能够领会到JUMP方法,哪怕只是皮毛也好。它也许会给我为教育子女学习数学方面,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三):正确认识数学,让生活更美好

进入大学的前三天,基本都是在讨论:来自哪个城市,学的文科还是理科(我们专业文理兼收),高考成绩。而一些同学的总成绩与单科成绩总是容易让人慨叹,“要是你数学和其他科目一样到90,可能我们就做不成同学了。” 数学成为划分成绩的标签,好像一点也不让人奇怪。如果说小学时解不开的是教材后带星号的拓展题(比如一边放水一边蓄水的水池等等),初中是练习册中中规中矩的几何图形逐渐变得抽象来寻找关于角和线的规律,那么高中就是最后两道大题和单选里的11、12题。基本上一张试卷中的得分点在下发到手中时就有数了,而如果数学学不好也基本很难选择理科作为后续的方向(但是现在与几年前好像已经不大一样了,但是理科科目之前依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可是学不好数学对于生活的影响结束于学生时代结束吗?当然不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小有积蓄后,单纯的活期储蓄收益往往不能让人满意,而这时选择哪种产品,如何分配资金,不同金额的配比一年或几年后所获取的收益高低光是听理财顾问的往往心里没底,需要自己上手算一算;家中的房贷是提前归还合算还是按照合同按时按期支付合算,自然也需要计算...这些题目已经与升学,与成绩无关,却和生活息息相关。细想想如果因为”想到数学就头疼“、“多点少点无所谓”,是不是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乐趣?而将目光放长远,假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家长无法解决的同时传递给孩子“数学学不好也没什么,有其他选择”等类似的思想,对于下一代的人生是不是不知不觉间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呢?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止于数学这样一门不同学段的必修科目,更是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思想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基础的概率计算、理解统计术语、进行估算等能力不仅是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理性思维对于一个清醒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而吸引人学习数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为动力,除了是老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也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四):你也可能是数学天才

提到数学可能是很多人上学时候的痛,多少人因为一科的偏离导致人生轨迹的偏离,总以为主要因为男女大脑的组成部分差异导致了女生更难理解数学。所以带着这种生理结构上的差异理所当然的就放弃了数学。而我就是其中相信差异放弃数学的笨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就会后悔当时的草率。

数学面前 人人确实都是平等的。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只是炒着大锅饭,没有精力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他们能接受的味道,毕竟大家都是不一样的食材,怎么可能做出来的饭大家的吸收都一样。也很能理解现在的教育模式为何这样,不能说老师不尽职还是没能力,只能说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能因人而异,这就导致了不可能计划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规划。

好坏之分。其实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能不能跟上老师自己的节奏的学生,之前看到过一段视频片段,上课一个走神老师已经写满了整个黑板。数学就是这样,一个出神就跟不上逻辑,一个逻辑跟不上整堂课就放弃了,放弃几堂课整个数学就放弃了,总是怪性别年龄的限制让我们学不懂数学,理所当然的逃避成了学不会的借口。了解自己试着把对数学的失望捡起来,其实我们都能学好数学,不管是性别还是年龄。

作者也给我们介绍了他经过研究总结出了JUMP课程,通过对老师给学生用此课程方法授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成绩,还举了几个特别的学生。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书中作者配合着要表达的内容列出一些数学题供给大家练习,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而是觉得超过了思考范围,索性放弃思考,当你看完作者给你列出解题思路之后,你才恍然大悟,要比想象的简单的多了,只是被过去数学阴影笼罩着习惯性逃避问题。

数学逻辑性很强,如果大家都把数学学好,现在的生活可能超出人们想象的进步。面对数学有时候就是面对人生中的一个个问题,不是无法解出答案就意味着放弃逃避,不是你不会解决而是不想解决。从书中我们看出作者不只是光从老师这头解决问题,还应该从自己自身找问题,学习并不难,难的是都没有找到方法。一起跟着作者结出一道道看上去很难得数学题,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厉害。数学面前你也可以是天才。

《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读后感(五):始于焦虑,终于方法

我读这本书的起因是作为家长的焦虑,因为数学是现代人学业及日常生活的基石。如果我的孩子数学不好?身为典型的东亚家长,仅想象就足以让我焦虑。阅读之后,我明白,限制孩子学好数学的不是智商,而是学习方法。“一万小时理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方法。

本书的作者约翰·麦顿,曾经为数学困扰,大学时微积分离挂科只差一条钟形曲线。他毕业后写剧本,为了弥补收入而为辅导机构工作。模仿名家写作和辅导中小学生的数学,这两项看似不相干的工作,却令他意识到模仿、分步骤反复训练是学习新知不可或缺的方法。带着这些思考 ,他30多岁重回大学,学习数学,最终他的专业研究获得加拿大最高的博士后奖学金。曾经为数学及格而挣扎的人,最终成为数学优才。因此他的思考及多年从事JUMP项目的实践经历及成果,相当具说服力。

JUMP项目是作者读数学博士的最后一年在自己的公寓发起的项目。JUMP是Junior Undiscovered Math Prodigies四词的首字母, 意 为 “未被发现的少年数学奇才”,作者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大,数学成绩的差异来源于不当的教学方法,而非智商。所以这一项目旨在引导教学者以结构化探究的方法,把具体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步骤,再反复训练学习者。经过20年的推广与实践,北美已经有20万学生与教育者以JUMP作为数学指导课程。国内也注意到这一项目的成果,有专文探讨这一项目的特色及启示。

可是这本书并不是谈JUMP项目,那将变成教学者的指导书。实际上这本书面向每个人,面向我这样为孩子前途而焦虑的家长及为数学焦虑的孩子。所以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为什么也能学好数学,为什么JUMP项目以数学教育为目标?是因为从认知科学看来大家都能学好数学啊。他擅长把认知科学的理论结合进数学教学的实例来讲解,比如如何用数轴来解答“同余问题“。读者读这书时可能会想起”一万小时理论“,因为他也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但他侧重于以结构化探究的方法把难题分成各步骤来反复训练,在解决一个个小难题的过程中建立信心、理解基本概念,而他分解的方法符合人类思维的特色,比如类比、可视化一些数学概念等等,以此让学习者理解数学。

我不能说这本书一劳永逸地让我轻松解决各种数学及生活中的难题,但这本书为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是一本解题书,而是一本讲解“解决问题的艺术”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