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脑传读后感精选

大脑传读后感精选

《大脑传》是一本由[英] 马修·科布(Matthew Cobb)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传》读后感(一):《大脑传》书评

本书的作者是名科学作家、神经科学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动物学教授 。 该书不仅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决选名单,还被世界有名生命科学期刊《细胞》杂志推荐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都应该读的科学史”。

每个人的大脑可以说都是非凡的结构。 一直在想人类的脑是如何产生思想的器官又是怎样的运作机制开始工作的呢? 本书作者历数了人类对脑认识的曲折演进历程,讲述了脑科学研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这是一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科普著作。它用有创意的手法描述了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还启发了我们未来该如何做脑研究。作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常常迸发出一些闪光的思想。推荐阅读!

《大脑传》读后感(二):关于我们一直在努力理解大脑但却始终一无所知这件事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本科普,会给我介绍人类有史以来对大脑的理解。事实上它确实也在给我介绍人类如何一直在努力我们的大脑,但我万万没想到,这么厚的一本书读下来,我们最后的结论竟然是——我们很可能对大脑一无所知。

这本书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一代代对脑感兴趣的研究者如何借助其他领域的认知进步带来的新的隐喻试图推进人类对脑的认知。从最早“动物精气”的猜测,到看到液压系统之后借用这个隐喻猜测人类的大脑是不是也是这样运作的,再到电被发现之后再次猜测神经系统是否是用电来传递,接着电报出现了于是人类又开始猜测既然电报能传递信息那么大脑是不是也这样传递信息,后来计算机又出现了……虽然每一次我们似乎都在对大脑如何运作做出不尽正确、不听被怀疑和证否的猜测,猜到最后也不敢说我们理解了大脑,但这个过程似乎也恰恰揭示了关于我们思维的一些真相,比如当我们是试图思考一个难以看穿、没有实体的存在时,我们依赖于隐喻。而我们在其他看得见摸得到的领域,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生物学,所得到的新的进展也在以隐喻的方式为大脑的研究者提供灵感和线索。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讲的是神经科学现在的研究结果以及各种研究的核心方向。在这个部分我看到了很多心理学和生物学科普里常常提及的实验,也有一些在介绍AI的科普中出现。在这个部分里,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fMRI其实是不靠谱的,同样不靠谱的还有“人脑有爬行脑/哺乳动物脑/高级人脑”这个我多次在心理学科普里读到过的说法。这两个话题在心理学科普里出现的时候往往以科学的形象出现,言之凿凿,似乎很靠谱的样子,现在看来是真的看看就算了,不用太相信。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回顾来路对未来的展望。总之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①我们对大脑其实还一无所知,②我们对脑/意识这种黑箱式的存在的理解严重依赖于跨学科的隐喻,③但也不比对神经科学失望,有一些局部的认知还是靠谱的,只不过我们还在盲人摸象的阶段。

《大脑传》读后感(三):我读《大脑传》之感受

《大脑传》是英国曼大动物学教授、神经科学家、科学作家马修·科布教授的一部作品,在《大脑传》中,作者以脑的隐喻为切入点,介绍了人类脑的认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以及那些做出伟大发现的科学家。从心智源自心脏的观点到把脑视作机器的机械观,从电与神经活动的关系到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学说,从神经信号如何表征信息到脑功能的局域化定位与分散式分布之争,从把脑看作一成不变的电路到把脑视作一个具有可塑性的网络,作者历数了人类对脑认识的曲折演进历程,讲述了脑科学研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以上是度娘百科所说)

对于我来说,《大脑传》就是作者记述了若干年,上千年来人类对脑的认识的变迁过程,当然这其中,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些在作者看来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作者以辩证的态度叙述了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大脑发展的历史,进步,以及作者对未来的展望。

这是一本值得被推荐的书,作者的行文流畅,对事情的描述有理有据,虽然大脑的发展与研究对于科学家来说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但未来可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不久,或未来的未来,人类一定会对大脑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更为准确的认识,我们能够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甚至我们可以设计改造我们的脑。

分享书摘:

1、亲身体验对理解的重要性。

2、知识是可以独立获取的,而不是只能从古人那里照搬过来的。

3、信仰,而不是事实,仍然是知识的本质,并且构成了欧洲学术世界的框架。

4、消融掉某个结构会引发行为上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发生改变的行为就一定定位于脑的这个部分。

5、脑的功能既有分隔也有整合。

6、自闭症所表现出来的社交互动缺陷可能是镜像神经元功能失调造成的。

7、不同的结构显然可以产生相同的功能。

8、如果你分裂了脑,你就分裂了心智。

《大脑传》读后感(四):真理的曙光

这是一本集中讲授有关大脑的质量很高的科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循着历史的时间线,简述了人类对大脑认识的过程,直到进入真正意义的了解结束。后一部分则分为不同的侧面,综述目前几十年对大脑研究的所得。这种编排的方式读起来感觉很是合理。

下面说一说我想到的几个问题。

本书的前半部分给我一种强烈的烦躁之感。我一直这样假设一个情境:假如我为了了解大脑,断断续续读了五百年前到现在所有人写的关于大脑的书,那么最终我一定会被它们气疯。我一定大叫自己浪费了巨大的精力。这个简直令我暴怒的假设,深深地提醒了我一个问题:我有限的精力该如何运用?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它简直是一个历史性地大问题。但我倒是有一个粗略的解答: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普,新的一定比旧的好。

本书的后半部分也给我一个早已有之的疑问的证明:很多人对大脑、或说人类神经系统、人类意识现象的复杂性打了马虎眼。就像本书的前半部分给我们的启示的一样,我相信200年后本书后半部分的所有内容都会一笔勾销。注意,这与物理学之类的基础学科很不一样。比如牛顿三大定律永远不会一笔勾销,在它的适用范围内将永远使用下去。但脑科学不是一回事。牛顿要解决的是复杂表象之下统一的规律。研究大脑是要复述这复杂表象的本身。“涌现”是一个必须去努力理解的概念。还有“复杂”。

老生常谈的“意识现象”,应该一刀切地去掉全部现代哲学式的提问,这些胡话也只有故弄玄虚无视事实之人还在耍弄。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在闲的难受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大多数都是不得要领的,被它们带跑了。要知道现代哲学对意识现象的描述所使用的那一套语汇系统本身就是语义含混不清自相矛盾的重灾区。如果你用这套胡话去回答它们,很可能一张嘴就错了。不是所有人都对哲学范畴内的对语言的使用方式能够保有足够的警惕和敏感的。亲爱的读者,记住,所谓哲学家的文字中,诡辩的比例是最高的。

我不在此阐述我对“意识现象”与脑科学研究的基本面上的认知。而且本身这件事也与脑科学研究无关。脑科学研究只需在局部去探究意识现象便够了。“究竟什么是意识现象?”这类问题,从逻辑上讲,不但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也不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便可回答。这类问题甚至仅仅是语言、语义上的问题而已。

在有关意识现象的脑科学研究中,有一个大问题还是有意义、有必要、有趣味的。那就是“自我”的感觉从何而来?什么是“自我”?这个“自我”属于“意识现象”的局部,就像我上一个自然段说的。达马西奥谈论大脑的科普书倒是很重视这个问题,但他最近的一本书《万物古怪的秩序》中也没有说清。这本《大脑传》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

《大脑传》读后感(五):神经元到元宇宙

如果从分类来看,笔者认为本书应该归为科学史性质的书籍。围绕大脑,或者说更广一些的神经系统书籍并不鲜见,本人不多的阅读里能够想到的就有4-5本可以归于此类。但是与此前几本阅读相比较,本书给笔者的感觉是全面但是并不深入。“泛泛而谈”或许正是科学史书籍的特点,此前阅读的《量子传》等书籍也不乏这些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对于科学史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大部分读者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是寻找进入对应领域的契机,因此尽可能覆盖研究的整个领域是这类书籍最重要的目的。本书以时间为序(而不是代表性科学家),对以大脑为名实际上涵盖神经系统乃至更广泛交叉学科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不以代表性科学家而以时间为线索,实际上透露出了神经科学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或者说矛盾之处:什么是神经科学。虽然本书名为《大脑传》,但是在开篇作者即说明,本书所覆盖内容不仅超过了大脑也超过了人类本身,甚至从整本书的安排看,已经超出了生物体的范畴。神经也罢、意识也好,他们所涵盖的领域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让人难以找到一个收束的领域去涵盖他。当然,也不是没有书籍做到这一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本书同样也提到的埃里克·坎德尔在其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中就以更为收束的笔触介绍了神经科学发展的历史。神经科学之所以涉及范围广泛而难以总结,一个关键的原因就蕴藏在本书中,即它是一个交叉性质极强的领域。早期的意识演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一度走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而后进入生物科学领域,神经科学的研究也非常的多样。从早期的汤与电之争,到中期的还原论研究方法适用性的讨论,再到深入基因领域的研究。可以说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物理、化学再最终回到颇为混沌的生物本身,一波三折中成就斐然,但是带来的问题却更加多。可以说神经科学研究是非常典型的知道的越多越疑惑的领域。

这种疑惑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诚如本书所言,在“未来”部分,作者写下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看到从理论上来说,仍然有非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厘清。但是神经科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向应用领域。在还原论地支持下,事实上需要对尽可能多地神经元和更多的神经递质展开研究、绘制其生物图谱,但是这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人类自身的神经元图谱何时探寻不得而知,但一些简单哺乳动物的神经元图谱绘制就足够研究人员“喝一壶”。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对这些尚未明确的理论进行运用。可以说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名的一系列运用,正是与意识黑箱同步产生的新的黑箱。我们既无法打破人脑与计算机间隐喻的黑箱,同时却又在创造新的黑箱。当我们使用某些一知半解的原理去训练时,我们究竟是在模仿人脑自身还是在创作新的怪物?进化论的研究大抵支持,生物进化并不是工程师模式,并不是为了特定模式设计某些生物物质,因此还原论的思想能够运用在大部分生物研究中。但是反过来,人类以工程师思路设计的人工智能、开发的新算法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它们是否会从设计走上进化之路呢?我们无从回答。谁能知道我们是否正在走进赛博朋克之梦呢?

回到《大脑传》一书,如果说它的“过去”与“现在”部分陈述的是事实的研究,未来部分就是在带领读者一起走入梦境,但是这个由人类自己编织的梦境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无从知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