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读后感大全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读后感大全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一本由朱永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一):阅读,生命的伴侣

朱永新的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一部关于阅读与教育的随笔集。作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对阅读肯定有诸多心得;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对教育自然可说道一二。借阅读理解阅读,在教育里接受教育,不期待都不可能。

阅读是认知世界的窗口,人的一生都在阅读。从母体诞生,睁开朦胧的双眼,新奇的世界精彩纷呈;年岁稍长,能识字了,书山连绵不绝,书海浩瀚无边;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丰盈的现实值得仔细地感知领悟,体察把握;还有星球的运转,秀美的山川,脉搏的悸动,细微的情感等等,都需要我们去阅读。人在阅读中成长、积累、充实,也在阅读中圆融、达观、衰亡。

与广义的阅读将人的所有认知都纳入不同,狭义的阅读主要指在书山书海里徜徉,即古语所谓“读万卷书”。朱永新《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里的阅读,应该指狭义的阅读。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语,虽是对人类整体而言,但作为构成整体的个体,每个人的进步,同样离不开书籍,也离不开阅读。从这个角度考察,无论怎么阐释阅读的作用都不为过。所以,朱永新反复强调,一再重申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的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或有拔高之嫌,却令人不得不赞佩再三。

与阅读一样,教育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每个人从其他个体、组织等等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新能力,提高新水平的过程,比如阅读朱永新的《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对我就是一种教育。狭义的教育,则多指学校教育。朱永新《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里的教育,指的应该就是学校教育。

阅读既是教育之始,又贯穿教育始终。教育与学习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一方面,没有教育,何从学习;没有学习,教育何存?另一方面,教育是人生特定阶段必需经历,即学校教育;而学习却永无止境,伴随人的一生。阅读,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更别说专门学习的学校教育阶段了。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阅读,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虽或源于前人,却的确抓住了中文教育的核心要义。

阅读必得指引,指引得当可事半功倍。在印刷品泛滥的当今,简单地号召“开卷有益”已不可能,必须有更准确精当的指引;编书目,不失为指引阅读的好办法。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同事们当仁不让,“这些年来”,“先后研制了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的书目”。姑且不论这些书目究竟如何,只看其涵盖既注重学校教育阶段,也旁及更为广阔的空间,就可感知其中的那份情怀与痴心。

乌云过眼,阳光永恒。阅读就是乌云背后的阳光,焕发灿烂的光芒,驱散阴霾,照亮人生前行的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好更高。让阅读成为每个人人生不可或缺的伴侣,应该就是《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出版发行的深意所在。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二):个人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表达

认识朱永新老师是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接受记者采访,侃侃而谈而有富有思想的表达,让我对他印象深刻。进一步的认识,则是通过他的官方简介,更加认识到他除了是一名官员之外,还是一位新教育的实践者、全民阅读的推广者。

再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朱永新老师则是通过阅读他的散文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通过这本书,全方位认识到了朱老师的为人、性情、爱好以及对事业的追求与思考等内容。通读全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朱老师是一位将个人追求与家国情况完美融合的学者型官员,并且将他这两种追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他对教育的关注与阅读的喜爱。

对新教育,他全神贯注孜孜以求。对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实践与思考,贯穿《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全书的始终。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什么是新教育?新在哪里?我们从作者带有深情的讲述中,对这个概念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新教育“新”在理念的多元、实践的多元、成果的多元。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新教育不仅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更关注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发展,追求一个完整健康而又幸福的教育全周期目标。朱老师和他的团队,把新教育在中国大地的发展与推广、让更多家庭和学生受益、推动中国教育变革作为崇高而光荣的使命。

他坚信“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在本书第四辑《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的诸篇文章中,朱老师通过与新教育同仁的书信,集中展示了他的追求与抱负,这是他将个人理想与报效国家的伟大事业有机结合的执着实践与探索。是什么支撑他一路披荆斩棘越走越远?是使命!他说:“走在由梦想而理想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不知凡几的苦难,我们承受了种种不为人知的误解,为什么我们从未退缩,为什么我们的同仁越来越多?——是使命!”具体而言,就是四大使命:是一种为重建心灵凤凰涅槃的使命;是一种以生命为笔不懈书写的使命;是一种让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使命;是一种对中国教育添砖加瓦的使命。真是因为这样崇高的使命,朱老师们才当仁不让地将千千万万师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并以勇敢的时间和大胆的探索,让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从中受益。

朱老师推广新教育与他酷爱阅读密不可分。在《回望阅读这一路》中,他说“新教育诞生的直接起因,就是一颗心被阅读点燃的过程”。

对于阅读的爱好,朱老师把它当成了生活的方式,融进了生命的血液。朱老师因为阅读的一段感悟,给我非常深的触动,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因为阅读和推广新教育,朱老师与众多的名师成为了知己朋友。在本书中,朱老师用大量的篇幅深情回忆起了他与于光远、南怀瑾、星云大师、王蒙、冯骥才等名家大师的交往,让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朱老师的良好人缘,也感受到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无限乐趣。

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朱老师把读书当成生命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情,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读书,我们能跨域时空、穿透古今,与那些优秀的灵魂来一次灵魂对话。世界上再远的路、再险的山,脚步不可以到达的地方,通过阅读也可以到达。阅读是真正能让人快乐而幸福的事情!

朱老师为人师表,在他的个人追求与报效国家的事业上,他通过阅读,进而通过新教育的实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三):杂花生树的阳光阅读之旅

杂花生树的阳光阅读之旅

——读朱永新《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 冀宏伟 朱永新的《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犹如杂花生树的随笔集。在这棵树上,枝缠叶绕,满目琳琅,有教育的真知灼见,有阅读的心得体会,有名人的独特解读,有思想的视通万里。《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受众范围十分广泛,父母、子女、友人、老师 、学校皆为我用,可以是随身陪伴随时阅读的口袋书,也可以是架上珍藏的资料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新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在朱永新的《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里,使人领略到伟大的教师曼德拉说过的“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折射出的伟大力量。能够聆听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如何对待儿童教育,怎样尊重理解儿童:“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可以见识王蒙关于大学教育的忧思批判与震耳发聩的学者呐喊:“市场化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急功近利、学术腐败、不良竞争、道德失范、价值沦丧,在一定意义上是礼崩乐坏。” 关于教育和教书育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时代感,感觉朱永新本身就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一位有头脑、有心灵、有创意、有理论、有实践、有文采的教育家,正在进行着认真的有时候是苍凉的努力,因为有了这簇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的新教育实验的火种,使人看到了教育的崭新希望,令人颇感欣慰。 阅读《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一次关于阅读的全新认识,理性升华。关于阅读,朱永新的观点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教育。毫无疑问,家庭是培养孩子阅读最重要的起点。”朱永新的建议是,从父母陪孩子的亲子阅读开启孩子的阅读之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在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行万里路,是为了看自然的风景;读万卷书,是为了看精神的风景。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可以到达;眼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抵达。” 精神浮躁的年代,何处寻找灵魂的家园,有人说,要么阅读要么跑步,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强壮精神,运动强健体魄。 关于如何通过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朱永新以古今中外,举一反三的金玉良言,以普通网友的“不翻书,生活就会给你翻脸”;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哈维兰的“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像优质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可以使你看到生活的细微之处”;白岩松的“读书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德国作家黑塞的“只有当书籍将人带向生活、服务于生活、对生活有利的时候,它们才拥有了一种价值”;台湾商界奇才陈茂榜的:“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哲理性格言警句,阐述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这些关于阅读的名言,我们大部分人都懂,只是由于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使我们忽略忘记了阅读。朱永新像一位温故知新的良师益友,苦口婆心地提醒着我们,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难,也要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因为阅读是生活中最美的姿态,最美的状态,能够把这个姿态和状态定格多久,就拥有了多久的幸福美好。进一步讲,阅读同样需要选择,关于选择怎样优秀的著作,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朱永新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泥沙俱存、良莠难分的海量图书面前,我们的确需要认真选择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书。书有新旧之分也有优劣之别,选书的诀窍,就是选择经过时间的洗涤依然熠熠生辉的书。”这里就涉及到阅读经典的话题,经典就是经过时光的检阅,历史的淘汰,最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精神文化营养,阅读经典永远不会过时,阅读经典,经典咏流传。 第五辑以诗意的长歌短笛,吟诵着教育的幸福,赞美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歌颂守护教育事业的初心。像一朵装点教育田野的花朵,朴素芬芳、温暖睿智、寂静欢喜。 没有官员著书的距离感,没有学者立说的生疏感,只有循循善诱的亲和感,感同身受的亲切感,阅读《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本身就是一次穿透乌云,拥抱阳光的阅读之旅。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四):一本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受益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儿童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快乐和幸福的书。

这本书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国际阅读推广IBBY-iRead奖得主朱永新的散文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该书作者不仅在教育界享有盛名,同时还分别主编教育类、阅读类书籍若干,所著书籍曾经荣获过国家级大奖,因此,作者应该属于学者型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和哲学深度。具体到作者新出的这本《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散文集,暂且不看内容,先只看书名——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就给人以拨云见日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无尽力量。确实,教育与人启智,阅读给人以智慧与力量,而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所在。

该书由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作序,称其为《思想的散文》。冯骥才在序文中写道:“我们无法从这本散文集里,纵观他对新教育系统的思考,然而我们却能从这些自由自在散文的篇章中,从他有情有义的状物述人、谈文论道中,被他种种思想的片段、心灵的偶得、精神的探究所触动,所启发,跟随着他一起饶有兴趣地感知生活,咀嚼事理,思索未来。这便是这本散文集送给我们的礼物。最美好的礼物是精神的礼物,所以我们阅读。”

这本书内容共分五辑。

第一辑是作者所记述的叶圣陶、于光远、星云大师、冯骥才、王蒙等作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这些名家、学者的思想与生活,回忆与其中部分人员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继而描摹出他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情趣,展示了他们严谨、豁达的人生。

第二辑是作者关于读书与教育方面的文章,题目就是“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作者在这一部分前9篇文章中,重点阐述阅读在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在《回望阅读这一路》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新教育组织在全民阅读推广过程中所做的努力;《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一文,更指出阅读力就是精神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凝聚力、就是幸福力,最后以国家层面对阅读的推广和倡导,进一步提出全民阅读,让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以四篇文章的篇幅阐述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如何有时间读书、应该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其中如何读书不仅适用于领导=干部,更适用于所有喜爱读书的人,如:目标导向,制定系统读书计划;针对问题,结合中心工作读书;学思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详有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注重积累,争取成为一个领域的“小专家”;共同阅读,带动大家一起读书。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经典的电影和简写本永远不能够替代对原著的阅读。在后面的几篇文章中,分别阐述了在教育中,老师、家庭、父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母亲的角色,作者写到一是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二是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三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篇,作者鼓励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原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行动,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要求写作者应该为创作优秀的作品不断追求和坚持,才能拥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第三辑是作者自序、书评一类的文章,如作者对冯骥才的书的评价,对金波的儿童诗、赵丽宏的散文、周国平哲学著作的推介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观点,如在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中,作者这样写到:“阅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我正是从那宁静而深邃的美中,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那源自一种理想的力量。……他的作品通常不会直接鞭挞丑恶,而是热情讴歌美好;不破不立,他是以破为立,用尽全力去挖掘、呈现美好,从而让丑恶自惭形秽地退却。”这毋宁说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不如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准绳或者宣言。儿童是纯洁的,他们的思想中也是美好和善良的。扬善,也正是儿童文学所承载的使命和职责,引导儿童在美与善中快乐成长。

到了第四辑,就是作者从2010年到2020年节日期间对新教育同仁的节日寄语,作者带着我们从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带着使命带着爱,用理想规划人生的选择,高扬起信念之帆远航,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迎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在这一部分,作者向教育者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要求他们做贵人,不做匠人,让思考为行动导航,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并指出教育就是拨开眼前乌云的唯一途径,作为诲人不倦者,爱是教育的火焰,要以理解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以智慧为燃料,以宽容为润滑,以行动为基石,从而帮助莘莘学子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五辑是作者历年来的感怀诗和关于教育方面的诗歌,以诗歌的形式来追寻先贤的足迹,聆听大师的声音,尤其是《阅读的力量》这首诗歌,可以配乐朗诵。

教育走进心灵深处,阅读洗涤我们的心灵。在朱永新的这本散文集中,上述的干货还有很多。从狭义的散文分类来说,他的散文已经很具有哲理性,因而应划归哲理散文的范畴。所以,这本散文集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还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大家在阅读中各取所需,在教育中各负其责,共同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让孩子轻松进入理想的殿堂,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五):为何孩子不爱阅读?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提升你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这本《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作者朱永新对教育和阅读的随笔集。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它的出版其实是在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儿童第一。

北京大学的教授曹文轩也对这本书里的理念非常赞同,因为朱永新倡导的教育是把读书和阅读还有教育相结合的,其目的就是以孩子的幸福童年为出发点,然后再谈教育。

第一部分是对教育界的大师的缅怀,而且在其中有对这些大师的教育理念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部分是讨论关于全民阅读的内容,里面深刻的谈到了读书中我们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该如何读书,该读什么书等等。

第三部分则是探讨了朱永新老师对于儿童文学以及学校教育的关注。这个部分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因为里面可以看到朱永新老师深刻的文学观念,以及他如何看待儿童文学。

第四部分就是对于新教育的思考。其实一直以来,教育家们从未放弃过探讨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而对于朱永新老师来说,好的教育不应该以成绩为目的,而应该将教育融入到人性之中,去感化教育的父母和孩子,让他们可以用同一个目标,一起去追求成果。

最后一部分就是欣赏朱永新老师的诗歌,里面有很多围绕儿童教育的讨论,这些诗歌都是以另一种形式去表现阅读和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看到孩子的精神成长。

朱永新老师是新教育的发起人,也是国际阅读推广IBBY-iRead奖的获得者。他在教育上的理念是非常超前的,而且通过增加阅读的讨论,让我们能够对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

这本《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更是让我们能够看到教育背后的力量,孩子的童年不应该是被朵朵乌云掩埋。用爱去构建和谐的家庭,然后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更加自主投入。

教育不应该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一股脑的都只交给学校,所谓的言传身教,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爱阅读,那是因为家长在家都在玩手机,为什么还要要求自己的孩子都个个饱读诗书呢?

其实教育不应该只是孩子的,一整个家庭投入爱和精力去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才能够更好地让教育发光发热。孩子的童年也不应该被一个个补习班所填满,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这样做,那么一个个补习班只会让他越来越讨厌学习。

这本书适合所有的家长去阅读,如果你对教育感兴趣,这本书也非常适合你,相信你不会失望。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San蝶,关注我,不书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