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摘抄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摘抄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是一本由张大春 向阳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锁线双封图书,本书定价:65.8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一):教学相长也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是根据电视节目《同一堂课》而来,在节目大受欢迎后,书籍也来啦!

引言部分讨论教和学,两者之间是什么样一种存在,到底是学生单纯接受老师的知识,还是单纯为了学习?答案都不是。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也。是知识论和教育轮的相结合,教育的过程中施受双方的互动的过程,师与生互相共同进步。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似乎正在慢慢遗忘“教学相长也”的道理,只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记住,能刻板记下就行。所以《同一堂课经典语文》应运而生。

书中的那种教学方式,让阅读的我同样回忆起曾经自己上学的那个时间。会发现,他们那些上课的方式,交流,是我从来没有过的,甚至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

很多我上过的课文,回想曾经的教学,就只是简单讲解,课后背诵,一节课就这样完结。不会花时间来穿插其他,没有结合人生经历的见解…

就比如说《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从前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单纯觉得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对师父忠心,却从来没想过,这也曾是一只普通的石猴,也曾一无所有。在经过后天的努力才一步步成长起来。

对于唐僧见解更是片面。胆小,懦弱,盲目善良…却从来不知道唐僧只一平凡普通的肉体凡胎。说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却又何止。历经万般艰辛,佛祖心中长存 一刻未能忘记心中“信仰”。

这些那些,所有都是我们人生前路的指明灯。

在书中可知,每个老师讲课都是两三天,有人认为耗时费力,不如多学几门,不要浪费时间。

但这真的是浪费时间吗?我们都知道造房子建地基,耗时,但却从来没有人会胡来。因为地基是建好一栋房子的关键,地基成房产成!

两三天的学习,道理如出一辙。打好基底,万丈高楼方可平底起,“积淀”是人生最好的进步。

学习,不光是学习课本知识,更是学习人生知识,传授你往后路途经验,替你提前勘探。

“同课”,是小朋友爱上语文课,懂得人生道理!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二):上同一堂课,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在同一堂课上,教学上课的形式被改变,使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不再拘束于传统的课堂,这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

不同身份的人来担任老师,有演员、作家、纪录片导演等各个行业的前辈。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和领域来传授上课知识,使上课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如此,还包括室外课。例如陈晓卿导演的四堂课全都是采取户外的形式,很新奇。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是将文化教育公开课《同一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编排而成的书籍。《同一堂课》开始于濮存晰老师讲述的《桃花源记》,结束于濮老师讲述的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收录了第二篇文章。濮老师见孩子们第一面时,是孩子们去国家大剧院后台探班。当时正值濮老师出演话剧《林则徐》,濮老师在话剧休息日时为学生们讲述这一首诗。之后一节课时,濮老师安排小朋友们表演话剧选段,还有两个小朋友临摹林则徐的画像;表演话剧时,濮老师告诉小朋友们要根据前两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小朋友们自己的了解,更生动更贴切地诠释林则徐先生的形象,符合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林则徐先辈。

有的老师也从讲授课程中找寻自我和过去。蒋方舟老师讲授的是自己偶像张爱玲的《天才梦》,当她读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自己与张爱玲有相似点,在某些体验中两个人的生命线条以相似的形式起伏延展。陈晓卿老师二十五年前第一次来到讲课的地方—龙脊,拍下了自己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龙脊》。在这二十五年中,每次来龙脊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渐渐感受这个地方发展,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到改变,陈晓卿老师也深有感触。 课堂上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蒋方舟老师在问大家谈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孩子们都写一些优点。反而,孩子们都坦白而诚实地剖析自己,将自己的缺点讲出来。蒋老师鼓励孩子永远保持这样一份天真的坦白。陈晓卿老师本来是要通过室外课在田野上烤鱼,为大家讲述“火”的利用的重要性,但鱼没有提前腌,孩子们几口鱼肉下肚,纷纷说不好吃。我看到这觉得十分好玩,这就是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这也是这种新式课堂的有趣之处。

通过同一堂课的学习,体验特别的上课方式,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三):告别沉闷的语文课堂,让语文“兴奋”起来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这个系列的书,我是和儿子一起读的,因为他这个“新晋”小学生认字还不够多,于是我就临时充当了他的“阅读指导老师”。虽然自诩为老师,其实真的是有点愧不敢当,因为和这本书中每一堂课里的老师比起来,自己的讲解实在是有些寡然无味,只不过和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比起来,胜在多识些字罢了。

正因如此,《同一堂课经典语文》也有了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个共同阅读的过程,对于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堂受益匪浅的语文课,他学会了如何学习经典语文,而我则学会了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其实语文的范围很广,除了常规的遣词造句作文,更关乎着人文、历史、哲学等文化方面的知识,正应了那句“文史哲不分家”。然而在目前常见的传统课堂上,大多情况还是以背诵的形式来推动语文的学习。

可是如果孩子们只是不停地背诵所谓的好词好句,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却根本无法真正的理解这些好词好句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和文化内涵,又怎么能够在考试、或者日后的生活中运用起来呢?不仅如此,他们无法感悟到其中的文化之广、文字之美、文学之韵,又怎么能够对语文的学习建立起兴趣呢?

语文语文,本就是一种语言的文化,而文化正是其重中之重,如果因为错失文化兴趣的培养,忽视语文思维的建立,而让孩子在最好的学习年龄里没有能够感悟到我们中华语言、汉字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之美的话,那岂不是太遗憾、太可惜了吗?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中所介绍的语文学习形式,就是以解读文化的、生动课堂的方式,来推动语文的学习。它是文化教育类节目《同一堂课》的同名图书,由张大春老师和向阳老师主编,请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代课老师”,譬如演员濮存昕、惠英红、徐帆,作家刘震云、麦家、蒋方舟……

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十五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形式,也推广了“经典语文”的概念,让文化传播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堂课,是徐帆老师给孩子们讲解的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非常熟悉,但真正存在于我们印象深处的又是什么呢?是翻铁道?还是买橘子?恐怕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背影》这个故事的背后,不仅仅是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父子情深以及儿子对于父亲的怀念、感恩,而是掩藏这一段长达十一年之久的父子关系恶化的伤心过往。那么有了这一层背景上的解读和了解,再结合文中的诸多细节,是不是更容易体会到父亲那如山般的拳拳父爱呢?

徐帆老师在这里开篇就向同学们发出了“警示”——千万别学朱自清!为什么?因为他对父亲的理解来得太晚太迟了,迟到那冰封十一年的父子关系,才融化没多久,父亲就撒手人寰。

这是多么遗憾又多么让人心痛的经历,所以徐帆在课堂上深情地告诉孩子们:

“我希望你们平时如果有什么想跟父母说的话,委屈也好,思念也罢,都能够及时地告诉他们。充分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就像张大春老师所言:《同一堂课》让教育与受教育者发现,原来语文如此令人兴奋。

诚然,好的语文学习方法、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经典语文”的普及推广,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语文思维,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

语文的学习不该是沉闷枯燥的,它同样可以“兴奋”起来。

《同一堂课经典语文②》读后感(四):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上一堂语文课了?

最近在看《小舍得》,作为家长,我看出了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作为老师,我看出了对语文课的担忧。各种“升学面试”看奥数,看英语,看特长,唯独没有以“语文”有关的方面作为参考标准,语文,不值得被重视吗?

争来争去,有没有想过,人生追求的东西很多,好的学校,高的分数这些于我们的人生相比,其实很微不足道的。而语文课,于我们而言,学到的东西可不仅仅是分数的问题,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人生该懂的,我们都在语文课上学过了。

你想想,作为学生,你有多久没好好上过一堂语文课了?

我也在静心思考,作为老师,我有多久没有好好上过一堂语文课了?

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是美术课,户外课,写作课……

《同一堂课 经典语文》这本书,实则是一堂语文课的拓展课。它解答了语文课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该怎么教。作为一个老师,我看得心潮澎湃:我也想让我的语文课堂变成这样。

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想让孩子们在户外,找找何首乌,看看斑蝥,听听鸣蝉,尝尝覆盆子,甚至可以画一画自己心中的百草园,这幅画该多美;讲到《狼》时,让孩子们扮演一下狼,揣摩一下狼的心理,再分享一下自然界动物的“聪明手段”有哪些,这堂课该多有趣呀;讲到《我的母亲》和《背影》时,我也很想跟孩子们分享一下我的母亲和父亲,难道孩子们不想谈谈自己的父母亲吗?这些带着只能真诚的情感写出来故事那一定很有趣,无论是悲是欢,我们总会在分享中获得慰藉,这,不就是语文课的意义吗?

语文课里有什么?语文课里有戏剧,有戏曲,有音乐,有……

这些代课老师,有作家蒋方舟,麦家,刘震云,有演员濮存昕,惠英红,蔡国庆……每个代课老师都有各自丰富的经历,虽不是专业老师,但是,从自身特长切入,给学生的语文课带来了一股新流:语文课可以很丰富,里面不仅仅是汉语拼音,不仅仅是语法文章,也可以是戏剧,也可以是戏曲,甚至可以歌曲,可以用一切形式来演绎语文。

每一个都可以是语文老师,你上一个老师的语文课,你就能感受他的人生。

科班术语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语文老师”,因为,在应试教育系统里,对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考核还是很严苛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定法”,教学,亦无“定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正如这些代课老师,或是演员,或是作家,或是歌唱家,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自身的修为,不仅仅是知识修养,更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他们把他们的经历揉碎了放在课堂里,让这一节课更丰富,内涵更深厚。

反观当下,我们的语文课有什么?有大纲,有题型,有套路,有陷阱。真正的语文教育本不该是应试教育,而更应该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