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读后感精选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读后感精选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是一本由[美]马克·泰勒(Mark C. Taylor)著作,雅理译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RMB 69.00,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精选点评:

●介绍了近200多年以来被科技重新塑造过的人类社会。

●实质上是关于现代性的一本书,作者译者文笔都不错

●实际上是一部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简史,视角太过宏大,线索太过繁杂,以至于难以把握要领。当然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肯定是很重要的,因为我总是想着快点把它看完……

●通俗易懂

●太过通俗了...但是还是能看出泰勒早期对德里达与解构的偏重现在已经转变成另一种不同模式,或者说,已经成为了自身叙述风格的一部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整体思想更加精熟。

●翻译特别好

●从民众生活各角度对加速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宗教和金融领域着墨更多,但并没有回答书名中的那个“为什么”。另外,开篇的两个极有价值的关注点,即加速导致长期记忆和远期规划的逐渐缺失,后文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全都淹没在了一堆历史背景之下。对于看过其他相关主题书籍的朋友,不建议阅读。

●很有启发,范围很广,翻译可以更好

●从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消费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不断增加的速度正在撕裂一切。气候、金融系统等复杂系统(进化复杂自适应网络)一旦达到临界状态,微小的改变即可引发灾难性的崩溃……选择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走向未来的同时,未来也在走向我们,我们对未来最切实的回应是耐心等待。

●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主要是感同身受 时间和金钱的高度满足大概会造成人类这种非理性生物的消失吧 毕竟高速发达的社会不允许毫厘之差 但同时也感受到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读后感(一):中文翻译,原著伤不起啊

翻译真心不怎么样。才看了不到二十页,随便举两个例子,“way of organizing production”被翻译为"生成组织方式",明明应该是“组织生产的方式”,"no telegraph network without railroads and no railroad system without the telegraph network"被翻译为"没有铁路就没有电报,没有电报网络也就没有铁路",哈哈哈,一读就是错的呀。应该翻译为“没有铁路就没有电报网络,没有电报网络也就没有铁路(网)系统”。总之看出来,一来译者不够认真,二来相关知识面不给力。这样的翻译,使得很难给一本原著好书打分。。。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读后感(二):(不会想标题)

不停地工作,却对工作的内容不加思考(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理性?)。这就好像中世纪人们面对上帝的态度,认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自己死后的命运,却还不停地做,其本质只是一种摆脱焦虑的行为,而非对工作本身的认可。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讽刺的是,现代人继承了“不断工作”的这一习惯,却忘了这个习惯的源头。即使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信教了,或者至少不相信当时新教徒的观点,但因为没有审视过这种生活状态,所以依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

这种逃避的心理,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找事情做”这一方面,也是在事情的快速切换之间。这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当想要的东西太多,又想迅速得到,就总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着下一件,不停跳换,又件件不如意。对于很多人来说亲密关系可能也是这样(希望我自己不会)。又想到弗洛姆说的:“Modern man thinks he loses something — time — when he does not do things quickly; yet he does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he gains — except to kill it.” 在工作时,希望尽快做完以放松。但假如放松只为逃避,一会后就会立马变成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又不得不投入工作以逃避。不得不承认我自己也经常这样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读后感(三):我阅读的第210本书|书中包含大量精彩绝伦的论断和观点

1. 缘起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我坦言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之后购买阅读的,但是忘了仔细看它的副标题——“从马丁·路德到大数据时代的速度、金钱与生命”。不过读完之后,发现整体还好。书中包含大量精彩绝伦的论断和观点,当然也有部分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叙述。本书作者是马克·泰勒,哥伦比亚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出版过30多部著作,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从作者简历也可知道,这本书哲学味比较浓郁。

尼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跑得太快了,如今你疲倦了,你的幸福才赶上你。这句话被印在了书的扉页上面。而致谢的第一句话是:写作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开篇的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速度越来越快,每一天的时间越来越少,能做的事情却并不多。而且,当身边满是来来回回穿梭的人的时候,我们却意外地感觉到:不但写作是孤独的,阅读也是孤独的,连生活本身也是孤独的。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导言叫做“速度的陷阱”,里面有这么几句经典的话:第一个是作者的判断,今天高速发展的金融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的救赎经世论世俗化的顶点。作者把今天的社会的起点定在了宗教改革上,这是一个新的论断。马克·泰勒还说:当所有的事情都开动起来,所有的人都忙得停不下来的时候,就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我们走得越快,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越没有时间,我们就觉得我们有必要走得更快。人们的生活已经陷入反复挣扎的境地。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总共有10章。第1章是精华内容之一,标题叫做“对速度的迷恋”。在这一章里,作者告诉了我们速度这个神奇的东西是怎么出现的,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他指出:如今的高速世界其实是非常晚近的产物。老外写书,往往从自身的一些经历开始讲述。比如说本书作者就是从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农场、矿山、火车和电脑开始讲起的。这种来自身边的思考,让人觉得有很强的亲近性,愿意去阅读。在这一章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知识点,讲的是火车座位的设计历史。作者提到,最开始的火车其实是面对面坐着的,全部是分割的包厢,直到后来才采用了固定的座位模式,而且分成一排一排的,且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他还提到,我们对于现在速度的担忧,其实在历史上也一度出现过。当年,所有的父母都会担心小孩坐火车会受到影响,因为火车速度很快,所有的景色扑面而来,和他们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完全不一样。作者还下了一个判断:叫做城市扩张得越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诗人,把乡村生活理想化。说得真好呀!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2章叫做“看不见的手”,这一章读起来非常枯涩,实际上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来分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果对经济史没有基本的了解,读到这些名词就会崩溃,比如说凯恩斯、阿奎那、奥卡姆、亚当·斯密。还好我曾经有半年的时间,一直都在制作一门关于经济史的研究生课程的PPT,基本上把上述这些人的经济思想和他们的主要观点,都简单粗略地阅读过皮毛。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3章叫做“时间至上”。这一章讲了一段人类如何计算时间的历史。文中说到,测量时间的设备与人类一样,本身都非常古老。在西方计量时间,一开始只是一种宗教活动,此后才逐渐世俗化,最早的中世纪钟表匠是一些生活极为规律的僧侣,他们的祷告和仪式都严格遵循着时间表,需要准确的计时。而在工业革命之前,日照和季节的自然节律调节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基本上都是本土化的,各地都不一样。文章里还说:手表是1900年左右在英国推出的,当时只是一种时尚的标志,一直到接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手表才被用来同步调动军队。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之前阅读有关延安历史的情节,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最开始其实也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一直到林迈可给毛主席郑重其事提出书面建议,大家才按照准确的时间计量方式来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3章中,有一件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说的是早期工业社会的情形。那时候,人们娱乐、休息和工作的时间被严格划分。近代的工作时间标准化和规范,其实开始于19世纪的劳工运动。最开始,罗伯特·欧文在英国提出一个10小时工作制的要求,几年以后变成了8小时工作制。他们的口号是:8小时劳动,8小时休息,8小时睡眠。现在想一想,如果能严格按照这“3个8”的方式来生活,日子是多么美好啊!然而事实是: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今天的时间已经被完全占领了,8小时休息和8小时睡眠,已经成为不可奢望的梦想。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4章和第5章基本内容是一样的。第4章叫做“网络购物”,第5章叫做“网络化”。网络是把我们带入高速发展的世界,让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一个悖论是:加快了速度,时间并没有被节省下来,而是生活的节奏变得更快。在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详细分析:目前围绕着我们生活的这些屏幕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划分为部门来工作?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购买那么多不必要的东西?作者的知识视野非常开阔,横跨不同的学科。比如说在网络化这一章中,他其实讲到了通信的发展历史,而且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他的结论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崭新的联网世界中,物质和非物质的流动相交并且加速,直到真实和虚拟资产正在变得无法区分。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6章叫做“无效市场假说”。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比较多,阅读相对困难。这中间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是这样的,英格兰的女性平均每人有22件衣服挂在衣柜中从未穿过,他们一生将会平均花费201,000美元在衣服上。还有另一个观点是:更多的选择不一定更好,反倒往往使人的生活更加紧张。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7章叫做“被连接分割”,观点比较新颖,精彩论断不断。中间有一个细节,就是关于当代电子产品对人类阅读习惯的影响。之前说过,这其实已经不是第1次,而是第2次出现。上一次是印刷术对人类阅读产生的影响。印刷术出现时,所有的父母都担心阅读纸质书籍不利于小孩的健康。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父母一代曾批评过沉醉于阅读书籍的孩子,而现在电脑出现了,父母一代同样批评沉醉于使用电脑的孩子,但这一次他们却鼓励小孩多阅读纸质书籍。要知道,许多年以前,父母对阅读书籍同样持批评态度。还有一些观点,比如说:随着被安排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失去了对重要工作的判别和推动;多并不总是好,都重要的结果是都不重要,选择带来了焦虑。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马克·泰勒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一些我们日常想到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高度去思考。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8章叫做“极限金融”。作者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金融领域,从经济的角度告诉我们速度为什么越来越快,而时间越来越少。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全球金融网络的基本知识。作者提到:美国市场上目前所有的交易中,有70%以上都是算法交易。而这些算法一旦被创建和选择,交易者就失去了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也就是说,目前的金融市场,完全运行在一堆预先设置好的各种算法中,我们参与其中,实际上根本无力控制它。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9章叫做“生活的再程序化,心灵的去程序化”。作者提到了在电子阅读世界的“F型阅读”。如今的这一代人,未来将与我们这些传统人,在阅读、创造甚至思考上,都有完全不同的思维习惯。主要观点是在打印和印刷术出现之前,单词之间是不分开的,也没有标点符号。中国古代也是这样的,阅读需要自己断句。那些手写出来的手稿也是非常不规则的,充满了错误,卷轴都是边展开、边收拢,所以他们永远不能被整体地掌握,因此人类的阅读在以前是非常线性的。但电子阅读改变了这一状况。人们可以通过点与点之间的链接进行跳跃性阅读,也可以一目十行地进行整体性阅读。正如打印改变了文本生产一样,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正在改变人们阅读以及写作的方式。在这一章里边,作者还特别提到了如何写作的问题,特别是那种非创造性的观点性写作,即提出一个论点,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现别人怎么来叙述这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实在是讲得非常好!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第10章叫做“大崩溃”。我摘录一些好论点供大家欣赏。许多人面临的选择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还是更多的金钱。技术进步使得许多人可以每周工作4天,甚至一年只工作6个月,但当面对着“更多的时间还是更多的钱”这一选择时,大多数人都持续地选择了更多的钱和更少的时间。长久以来,我们都是被训练着去奋斗,而不是去享受。工作成为美德,休闲成了缺点。工作得越多失去得越多,失去得越多,就不得不更多地工作。资本主义利用的一直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人们花钱去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奢侈性消费被认为是必须的。当生活慢下来,我们才可能仔细反思,经常冲击我们以至于我们都忘掉了的东西。

《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是一本能够让你深入思考的书,作者马克·泰勒讲到的太多观点和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时间、速度和金钱,这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命题。怎么看待这三个命题?如果不进行阅读,不看别人的观点,我们对这些概念也许完全是模糊的,但当你阅读一个对此思考比较深入的人的观点时,我们也就获得了收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的原因。如果对一个话题感兴趣,你就应该先去看一看别人对这个话题是怎么认识的。了解了周围的人对这个话题的认知,你提出的观点才会是新颖的。阅读使人进步!(2019年11月11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