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100字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100字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是一本由李守力著作,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6-8图书,本书定价:120.00 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精选点评:

●《周易密钥》卷一:破译、还原《周易》十二条公理体系;让初学者轻松学习周易。《周易密钥》卷二:破译、还原伏羲先天河图洛书《连山易》《归藏易》。

●守力师诠释《周易》是继承孔学传统,是经学,而且遵循象理合一,经传合一原则,特别是象的来源皆取自《易传》,这一点难能可贵读后感触颇深。脱离《易传》的易象则失去了根源,成为了“假象”、“乱象”,这是诸多《周易》注解本子的通病。(历史学家赵俪生说:《周易》解读到最后没有不胡说八道的。)特别是近八年读完了朱伯崑先生的四卷本《易学哲学史》以及《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折中》等传统易学著述后再读守力师的《周易诠释》,不得不说守力师的《周易诠释》是一部解释《周易》古经的集大成之巨著。其诠释其训诂是最接近《周易》古经《周易》原意的,而《周易密钥》恰恰是学习《周易》古经的一部金钥匙。守力师会通了《周易》的象数与义理,用统一的逻辑法则,解读了六十四卦所有四百五十条系辞。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无疑是迄今對《易经》原文、阐明《易经》奥秘的最佳著作。是學習易經必備經書,學習易經從此書入手,得正解!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无疑是我迄今所读到的最好的解释《易经》原文、阐明《易经》奥秘的著作。李守力老师学识渊博,令人惊叹。理工科出身的他,不仅对卜辞、金文、历史、训诂、天文、地理、堪舆、考古等传统学术有所研究,而且于古今中外的《易经》研究更几乎是无一不知。在《周易诠释》一书中,老师常常会将历代名师大家的见解列出比较,这样我们就省去许多时间,不用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易学书林,并对《易经》的研究脉络有整体系统的把握。老师具有过人的智慧和领悟力,在《周易密钥》中,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许多未解的千古之谜,令热衷于探索真理的读者拍案叫绝,大呼过瘾。最令人高兴的是,老师文笔生动传神,读老师的著作毫无枯燥之感,充满趣味和快乐。正如老师在其文中所说,学习《易经》是快乐的。

●李守力先生所著《周易密钥》上下两册,确乎为今人读懂《周易》大开方便法门。用翟奎凤先生的话说:值得精读。

●解经之作,包含古文字训诂,周易训诂,当代学者中的高质量作品,值得爱好者研读

●本书文字通晓易懂,考究严谨细致,论证有理有据,是李老师为易学研习者答疑解惑、拨云见日的匠心之作,非常值得入手!

●佩服李守力老师的学术功底以及感通大道的能力,为我们疏通了研读《易经》的诸多困惑,在下获益匪浅,希望有更多朋友能有机会学习这部著作。

●“为往圣继绝学”,继的是证道的方法。没有证道的方法,我们就是无道的凡夫,一生苦不堪言。读李守力老师的书就会突然眼前一亮,倏忽就能捕捉到久违的那抹阳光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一):《周易密钥》-- 绝对值得收藏的好书

《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无疑是我迄今所读到的最好的解释《易经》原文、阐明《易经》奥秘的著作。李守力老师学识渊博,令人惊叹。理工科出身的他,不仅对卜辞、金文、历史、训诂、天文、地理、堪舆、考古等传统学术有所研究,而且于古今中外的《易经》研究更几乎是无一不知。在《周易诠释》一书中,老师常常会将历代名师大家的见解列出比较,这样我们就省去许多时间,不用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易学书林,并对《易经》的研究脉络有整体系统的把握。老师具有过人的智慧和领悟力,在《周易密钥》中,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许多未解的千古之谜,令热衷于探索真理的读者拍案叫绝,大呼过瘾。最令人高兴的是,老师文笔生动传神,读老师的著作毫无枯燥之感,充满趣味和快乐。正如老师在其文中所说,学习《易经》是快乐的。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二):施文忠:赞李守力大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

施文忠:赞李守力大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

施文忠(成都明伦书院)

连山归藏,卦符茫茫。

肇始伏羲,滥觞文王。

应对亲比,顺承乘刚。

敌比妒合,公理昭彰。

有我无我,道启津梁

两仪成曌。三才有光。

四象地廓,五行天方。

六爻刚柔,七星参商。

八卦幽冥,九宫未央。

穷夭福寿,数理难状。

吉凶悔吝,周易始详。

天干地支,图书震荡。

易分道术,数别阴阳。

昔有王弼,攘臂扫象。

古风余烈,谶纬惧惶。

今有守力,凿壁偷光。

月窟天根,溯源三皇。

发明神农,穷理陶唐。

上探孔孟,下问老庄。

有匪君子,仰止周行。

2017年3月15日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三):传武:读《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有感

传武:读《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有感 周易是中华文化最古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从伏羲到文王直至孔子,从画卦到重卦和写出卦爻辞乃至荟萃出易传,历时千年,聚集了无数至圣先贤的非凡智慧。这样的一部经典及其完善的过程,是其他任何一部经典所不可比拟的。人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天书”,首先是因为他源自占卜,具有预测的功用,本身又有一套特殊的卦爻结构和符号体系,所以显得十分神秘;其次是因为他的文字非常精简、古老与深奥,即使识其字,也未必明其义,以至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不敢涉足前进。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倡多读经典的今天,非常需要能把周易完整和准确地诠释下来,非常需要有一把能打开周易这个神秘的科学殿堂的钥匙。《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了。 我是一个周易的业余爱好者。同《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作者李守力老师的相识,还是缘自网络。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博客——《国学之窗》。我在退休后,每天在网上搜索一下国学方面的文章,看到他的关于周易方面的著述,非常惊喜!2009年12月28日,我在李老师的博客上写道: “读李老师的文章,真是享受。谢谢! 印光大师说过:《易》乃圣道之源也,故孔子读至韦编三绝。年将七十,尚期天假以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 倡导学《易》,取法圣贤,幸得李老师的奉献。再一次说声谢谢!” 2009年12月30日 李老师来信写道: “欢迎传武每次都要来参与讨论!共同解读经典!” 这样,我们就开始了网上的交流。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是在2011年8月,当时李老师来京,我去看他,那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应该说,我是他的这两本书的较早的一个读者。在此,仅就自己粗浅的一点读后的感受,汇报一二。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完成《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创作,是一个壮举 注解经典,特别像周易这样充满玄奥的经典,不仅需要定力和智慧,而且需要在古汉语即文言文方面具有坚实的根基和丰富的经验,此外也还需要有创作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同类图书数以千计,其中也不乏名人和大家的著述,然而鲜有准确与无瑕之作。这就是说,门坎很高,跨越的难度很大,要完成这样的创作任务,是要有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我们惊喜地发现,李守力老师用了三年多的时间,非常胜任地完成了这次创作。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如他在简介一文中写的:“解读《周易》要过的第一关是训诂的功夫”。这切实是中肯之言。训,说教也。 诂,训故言也。也就是要具体地解释易经中古字词的意义 。我们知道,李守力老师并非文科专业毕业的知识分子,但他很高明地借助了先贤的成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写道:“秦汉的《尔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书,是易学史上公认的《周易》训诂的重要参考书。”由此我们看到了:智者无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周易诠释》、《周易密钥》为现代易学研究作出了新贡献 在周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最伟大的丰碑莫过于孔子(及其弟子)所撰写的“十翼”——《易传》!这一不朽的经典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易经的内容,而且把周易提高到了顶峰的位置!《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秉承经传合观的传统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决断。 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易传》远远超越了易经的内容,而孔子历来秉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宗旨。那么,他所依据的究竟是什么? 李守力老师的著作正好回答了我的疑问。他在《周易密钥·论周易的不传秘本<易象>》一文中指出,“《易传》是孔子编辑《易象》的产物”。他进而指出:近代将《周易》经传分开的观点是违背《周易》本义的。 在《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简介一文中,作者列出了书中的6个特色。可以说,这是在当今易学研究领域内,作者的新成果和新贡献。 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孔子在《系辞传》中说(原文是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这里,孔子指出,圣人之道,四焉。其中的第四是尚其占。显然,排斥和反对占卦,并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在《周易诠释》、《周易密钥》中,作者引有《左传》《国语》中的筮例,这是先秦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这就是说,易学不仅有理论和方法,还有案例教学。 李守力老师是山东人,多年生活在青州,无疑会受到齐鲁文化的熏陶 :“周礼尽在鲁矣!”他自少年勤修静坐,其心“虚明宁静”,四十五年来又“经历许多事变”,能写出《周易诠释》、《周易密钥》这样的“精审端正”的大作,一切自在情理之中。 2013.4.24于北京 传武简介: 1945年元月出生于陕西,人民邮电出版社编审。1963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1978年调至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教材,2008年自出版社退休后专心研修传统文化。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四):翟奎凤.《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J].周易研究,2017年(第4期).

翟奎凤.《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J].周易研究,2017年(第4期).

《周易研究》是中国大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现由中国周易学会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原为季刊,自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16开本,每期80页,2006年起改为大16开,每期96页,每双月份的20日出版。主要刊登象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与现代及后现代、易学方法论、易学与考古、易学史料学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本刊自1988年创刊以来,发行量直线上升,并于多年来长期保持在2万份左右,发行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书架·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李守力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周易诠释》与《周易密钥》是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前者以重建《周易》经学为宗旨,继承传统的经学注疏路径,融汇《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易类著作以及近代名儒的易学著作共1500余种,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后者则是学习前者的辅助参考著作,主要内容是论证“观象系辞”体例的逻辑结构以及对河图洛书、三易的研究。

《周易诠释》全书1245页,计150.6万字。作者秉持象数为根本、理占为花果的信念,融古文字训诂、卦象训诂、考古成果、经传合观、六经互证等多种解经方法为一体,在对《周易》经传的诠释上既做到有根有据,又有新突破、新发现,是近年经学诠释的一部力作。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含第一、二两章,第一章是对《周易》爻象体例12条公理和卦象定理的总结,第二章是《周易》上经30卦解读。第二卷为第三章,是《周易》下经34卦解读。

《周易诠释》写作目的性很强,就是想解决象辞关系和卦序逻辑这两个问题。《周易诠释》第一、二卷的结论是:《周易》六十四卦经传是存在体例的,450条系辞(卦爻辞、用辞)的象辞关系,大多数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遵循“一以贯之”的逻辑自洽原则。

第三卷为第四章至第九章,是《易传》解读以及帛书《易传》解读。第四章讨论《系辞传》,论及“制器尚象十三卦”“三陈九卦”及《系辞传》七例与十一例卦序,这些都与《周易》卦序哲理有密切的逻辑关系,也反映了《系辞传》编排结构的共轭逻辑。第五章讨论《说卦传》的卦象解析。第六章讨论《序卦传》以及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第七章讨论《杂卦传》以及《杂卦传》与《归藏》的关系。第八章为“通行本《易传》总论”,第九章为“帛书《易传》浅论”,这两章详细考证了《易象》与《易传》的密切继承关系,梳理了《文子·上德》《曾子·天圆》和子思《中庸》与《易传》的关系,提出帛书《易传》、鲁大史所藏周公《易象》与通行本《易传》的前后发展逻辑,以及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周易密钥》全书932页,计111.8万字。该书设140个专题,在相关主题的讨论上

有系统性推进,一些问题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全书分两卷十章。第一章“八卦卦象奥妙篇”,论述了《周易》用词与卦象的关系。第二章“《周易》体例密钥篇”,主要论证爻象、爻际关系体例,如:论《周易》“爻位妒合”体例,论《周易》的“当位说”与“初上无位说”,论《周易》的数学几何思维(爻数)等。第三章“卦爻辞《彖》《象》解析篇”,主要论证《彖传》《小象传》的逻辑结构,如:《彖传》“柔进而上行”释读,发现“十二叹时之卦”象数奥妙与微言大义,论《周易》“上下往来”体例,论《周易》“有攸往”体例等。第四章“六十四卦心得篇”,针对《周易诠释》中的六十四卦解读进行零星的引申发挥并单独成文而集结于此。第五章“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利用传统及出土考古文献,论证河图洛书与《易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六章“《连山》《归藏》《周易》的关系”,发现隐藏在《周易》中的《连山易》体系,发现《易本命》、帛书《易》等与《连山易》的关系。第七章“《周易》探源”,主要探讨《周易》之前的文献等。第八章“《周易》与科学”,简要论述《周易》与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第九章“《周易》的卜筮之道”,探讨《周易》的筮法,如:《左传》《国语》易筮言“八”拟测,《周易》“用九”“用六”浅释等。第十章“破译天干地支”,对天干地支进行探源性研究。

(文:山东大学翟奎凤)

《周易密钥(卷一、卷二)》读后感(五):曹建:易经与东方科学——迎接中国文化传统的新阶段

2016年10月22日《周易诠释》《周易密钥》新书发布会 易经与东方科学——迎接中国文化传统的新阶段 原中科院研究员 曹建 《周易诠释》和《周易密钥》的出版,是传统界的大事,经过几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在终于实现了,值得恭贺、道喜。 这两本书,凝聚着守力六年来的心血,足见他孜孜不倦、辗转反侧、精益求精,破解了《周易》并著作成书。在我这代人看来,这两本书体现了理解和运用《易经》的最近新进展、最高水平,并且是世界级的水平。 守力做学问,我欣赏他坚持了两点: 一点是基于修身治学。这是治学上的中国传统,基于《道德经》的返观论,从而避免了纸上谈兵、照猫画虎、无的放矢。这自然关联于灵感现象,归为元神或意识深层的感应。正如孟子所谓:源源不断、左右逢源。当然灵感再与经验或文字进行辨证或切磋; 第二点是从理工科角度进行典籍的现代诠释,这才能接近传统的真实或精髓。以往对典籍的解释大多从文科角度,局限性相对较大。历史上,孔子请教老子,就是人文学家向自然学家的讨教。事实上,中西两大文化的基础,都是自然科学。 我赞同用哲学方法来整理传统的识,认为大有必要。相当于西方称谓科学哲学。但是把中国科学改造成或误解为西方式的哲学,我认为很容易丢失传统的精华。同理,仅凭哲学也无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取得灿烂的文明,为什么中世纪科技的领先和发明。哲学是前提、推导和结论的方法,并人没有证明过,什么前提、什么推导而能得出阴阳爻的科学符号。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普适的定义,由此西方文化的结构是哲学和科学,中国文化则是道学和器学的结构。对《易经》的解悟、运用,历史上有过:物之理、象之理、数之理、位之理和哲之理。哲之理,是对《道德经》称谓之物的辨析,再经过老子、孔子提倡的两端辨证,类似于西方的科学哲学,而不是纯粹的思辨。中国科学有自己的认识方法论,例如返观实践以及解悟、参悟和印证等等。 由此来看,《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出版,使《易经》再次成为生动活泼的学问,证明了中国术数的科学力量。记得已故的刘绍光博士(《一元数理论》的作者),曾请导师普朗克教授支持,但普朗克回答:我不懂中国术数。之后普朗克寄来10万美金赞助。这是严谨而热情的科学态度。 传统界每走一步都是极为艰辛的。1982 年,朱灿生发表了《太极——科学的灯塔》。他从月亮的百年数据,画出一张太极图,然后从科学技术角度深入《易经》,展向四开关、非线性等等科技新原理。他说最难搞懂的是中国的术数,一定有它的奥秘。现在在守力这里得到了突破性进展,令我非常高兴、非常振奋。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两个话题: 其一,两类科学、两类医学的问题。 我欣赏荣格的评论:中国人的确有一门科学,它的标准教课书就是《易经》。但是这门科学的原则却像其他许多中国学问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则判然有别。 这里指出了两点,其一人类有两类科学,而西方科学判然有别于中国科学。这包括西方认识中西文明是两类不同的模式;其二,《易经》的性质是科学,而不是哲学。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人类有两大文化源头。现代人定义希腊知识是自然哲学。然而西方的哲学大家黑格尔反思写道:在我们看来还不是哲学的,而是物理学的(哲学史讲演录,1卷,182页);科学大家海森伯反思写道:古代哲学的若干陈述还是颇近于现代科学的那些陈述(物理学与哲学,37页)。 中国思维从大道到局部(天地人的动态系统),西方思维从细节到整体(未涵括天地)。我称作相反相成的认识指向,好比在山脚观察泰山,或者从颠顶观察泰山,必然有不同的景象或描述。《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人类呈现两类科学、两类医学是必然的。 而后经过此起彼伏的阴阳进退,是以阴为基、以阳为唱的有机过程,最终形成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标志着人类成熟的新阶段。量子力学鼻祖波尔首先指出:中西两大文化对立而互补。我从80年代就主张:人类必然也必定建立两类科学、两类医学。 这里讲述一点比较: 17世纪,西方有莱布尼兹(1646-1716),开拓了西方中国学的先河,使西方现代文化从一开始就有中国思想的陪伴和参照。这表现在西方科学大家对机械论严肃的自我批判,而充满着对东方有机论的向往。中国同期则有方以智(1611—1671),用通几表述中国科学,用质测表述西方科学,结论是:“通几护质测之穷”,肯定了中国文化的高屋建瓴。再到清末终于提出了中西两大文化的沟通方式: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莱布尼兹的二进制到荣格的心理学,都以中国文化为佐证,是典型或成功的西体中用。 但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却是偏执西方一 端,缺失中华文化的陪伴和参照。因此就不可能真正领会西方文明的精神。在我看来,西方科学态度可表述为: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但是非常遗憾,中国学者缺乏这种领会,远没有智慧层面的踪迹。虽然中国的现代思想极为丰富,但是很难看出中国元素或痕迹。换句话说,中国人并没有沿着中体西用,而以其杰出的成果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个话题:迎接第三个文明的时代。 上面引荣格评论,表达了西方的普遍看法,他们读不懂中国科学,破解不了中国文明。 众所周知,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真谛的呼吁,整整一个世纪了。而现代中国人认为,西方科学、西方医学是中国科学、中国医学的集大成者。中西文明的区别,只在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从而无视或淹没了中国科学、中国文明至今生动活泼的知识和原理。所以,中国人对西方一个世纪的呼吁则无动于衷,以至无可奉告,大大延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相关的中医西医化,就误解为中医的现代化。 两类科学、两类医学的认知和确认,必然导向一个蓝图:人类的历史使命,是融会贯通中西两大文化后,开拓第三个文明的时代。我赞同这样的预见,本世纪20年代,中国文化的真谛将开始流布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以什么境界面对并贡献于世界呢?以何功德告慰我们伟大祖先呢?这是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需要深思的,并为之努力不殆。 从刘子华(1899-1992)、刘绍光(1897-1990)到朱灿生(-2011),这块黄土地萌生着诸多东方科学革命的先驱,在呼唤着东方科学革命。1984年我首次提出这个目标。我也多次畅想中国新科学主导的未来世界。 俗话说后生可畏。从80年代传统回归热来看,作为年长者看到后生的崛起,非常振奋和快慰。我相信以守力之贡献为代表,说明中国文化传统后继有人,他们完全可能肩负东方科学革命的重担。让我们充满信心,迎接必将在中国爆发的东方科学革命,迎接灿烂辉煌的未来时代,中国的深邃智慧将再次照亮全人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