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现燕然山铭的读后感大全

《发现燕然山铭》是一本由辛德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燕然山铭》精选点评:

●作者自定义为“漫笔”,故不以学术专著标准苛求。三点可贵处:1对军事行动细节的考订,2传世文本与出土资料的核校实践展示,3漠北地理考证的一些归纳。凭此,可容忍文中颇多牢骚,其中有三观正确者、有因时境可理解者,但也有若干因立场问题导致的方法逻辑问题,有失偏颇。朋友评论:“学问乃公器,应超越时间空间”——深以为然。

●2017年8月获知内蒙古大学发现的燕然山铭,这个发现很重要,决定写一组漫谈形式的文稿,陆续写出10篇;东汉班固随车骑将军窦宪与北匈奴征战所写的《燕然山铭》刻石的文字在《后汉书》和《文选》有收录,但发现实物和发现的地点有新意;经此一战匈奴西遁历史展开新画卷,此地距离边境3000余里,之后无人再能见到此刻石;汉碑大家洪适批评刘球编书疏略但没有说他伪造,对出现的燕然铭也没有提出疑义;结合原石拓本可以最大限度接近班固原文;汉代刻碑都是代工,大书法家不为;燕然山是蒙古高原漠北最南端,也是北往南下的必经之地,刻石于此深意在;胜仗让窦宪更加膨胀,朝中很多高官因此送命;封是与皇天对话不能泄露在光天花日之下;范晔评论班固有:轻仁义,贱守节!班固死于窦宪的倒掉牵连,这块原石山铭就是班固的耻辱柱。

●金石,考古,军事,地理,经学,历史,一本内涵极为丰富的小册子,虽然是普及读物但要全看懂不那么容易。发现这通摩崖刻石最大的社会作用,便是警醒当今的历史学家,把握好手中那只笔,走好脚下路,不要像班固那样立一个参天耻辱柱。

●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北征匈奴,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燕然山,窦宪指令随军的班固撰写了一篇记功文章,刻在山崖上,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山铭》。辛德勇教授的基础史料功底十分令我佩服,虽然书中知识含量大、考证细腻,但丝毫不会让人读起来有负担,辛老师不是用盖棺定论的语气在写,而是营造一种议论的氛围,读来极为畅快。读者不是在被人说教,仿佛是在平等的讨论,这种阅读感觉十分舒服。识读拓本文字、复原北征之役原貌特别有意思。好看好看。

●激愤。

●辛神60岁生日快乐!

●前三篇是对铭文的校勘,后几篇多是借题发挥,涉及问题较多,辅以文献说得相当清晰。在上海书展参加的发布会。辛德勇教授自己说他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认为此次北征不值得称颂,是扩张侵略行为,此文也更加不值得赞扬,由此重塑了以这篇文为前后的历史建构

●「漫笔」,真够「漫」的。这本书的含量也就两篇论文吧?悳勇还是太不节制了。拖泥带水,泥沙俱下,含沙射影,有何意味?谁家的纸也不能这么可劲儿造啊…【仿悳勇文风】

●吐槽吐的真好

●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没看拓片、原石,就去写一本书,可以说自信力极强了。不过估计辛大师也未必愿意专程去一趟。

《发现燕然山铭》读后感(一):对于其中地理的两个小疑问。

第180页对私渠比鞮海的注释是今天“邦察罕泊”或者“邦察干湖”。这两个名称没有查到,仅知道在蒙古苏赫巴托省有湖泊名称是胡鲁苏台察罕泊。但苏赫巴托省在蒙古国东边,靠近中国边界。这与北匈奴朝北或者西向逃跑的方向不符合。网络上对私渠比鞮海的解释是今蒙古乌布苏省的“乌布苏诺尔湖”,在燕然山的西北方。乌布苏诺尔湖在西伯利亚与中亚之间,湖的位置与北匈奴逃跑的方向没问题,但是距离太遥远。对照蒙古国地图和谭其骧先生所绘的图(也就是书中第181页刊登的图),私渠比鞮海应该是今蒙古巴彦洪戈尔省境内的“本查干湖”。本查干湖在燕然山铭发现地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的西方,符合匈奴逃跑方向。

第184页“西海”的注释是“今喀拉湖”。喀拉湖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中间,远在中亚。对照蒙古国地图和谭其骧先生的图,根据水系和位置,西海应该是今蒙古科布多省境内的哈尔湖与德勒湖。

《发现燕然山铭》读后感(二):道德评判不敢苟同

十三万字,两天,实际阅读时间五个小时。 内含十篇,论及《燕然山铭》方方面面。 一二三讲旧传拓本、文辞、宋徽宗牵强改名事,四论刻石文字并非班固亲书,五六是全书大关节,详考燕然山地理位置与窦宪北伐上下诸事,最为精彩,七为学术争议,八为古碑旧事,九论篇名问题,十总结。 辛老师历史地理学和文献版本学功底真的可谓深厚,期间依据文献,揣度窦宪北伐决策目的,可谓清晰——但如果能置其于东汉士族与外戚斗争模式下,则会更显透彻。 其中对照地图,详考北伐过程范围与南北匈奴情况,印象最深。 不过老先生似乎气性颇大,以道德批判徽宗、窦宪与班固种种,不敢尽数苟同。徽宗的战略失误,后来南宋又犯过;窦宪作为外戚代表,与作为士族代表的袁安,对于匈奴问题的分歧,也不是可以用道德判断的。至于班固的命运和私德,我觉得似乎是不得两全。

我应该再细读《班固传》,《窦宪传》和东汉中后期历史,再做自己判断。

《发现燕然山铭》读后感(三):考据、历史和政治倾向、人生态度以及个人情绪

这十篇文章是作者为网络专栏所写,缜密程度和系统性与《建元与改元》的三篇长文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能就社会热点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组颇有见地的文章,还是说明作者学识、功力十分了得。

这十篇文章不仅是单纯的考据,也包括作者的历史和政治观点、人生态度和个人情绪。若论考据,头三篇是核心,廓清了《燕然山铭》的基本面貌、流传情况。若论历史和政治观点,第五、六篇是核心。第五篇用一大段讲徽钦往事,就论证而言大可不必,只能说是蕴含了作者思想机锋。第六篇是全书核心,篇幅最重,占到将近三分之一,把窦氏兄妹彻底扒皮,把民族主义者所乐道的大破匈奴之战还原为东汉朝廷政治斗争和窦氏兄妹利益算计的延续,很清楚的表明了作者的倾向。若论人生态度,作者在第十篇中对司马迁和班固的臧否可称是自况,让人很佩服。

不过作者在行文中夹杂了过多的个人情绪,甚至为了大发议论而罔顾事实,让人几次都有想扔书的冲动。比如作者在第16页说“腐败彻髓的朱明王朝,根本无力抵御满人的强悍进攻,八旗铁蹄轻而易举地跨过长城,入主京师,使明宫变成了清宫。” 满清显然是从李自成手里夺下的北京,而不是崇祯手里。再比如作者在143页认为东汉执金吾所统帅的仪仗兵没什么战斗力,将其比做中n海执勤的武警。不知道辛教授是不是真的去过招领教过。至于其他各种偏离主题的抖小聪明式的影射那就更是举不胜举了,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总之,这算是本还值得一读的书,但不必像《建元与改元》那样字字认真对待。

《发现燕然山铭》读后感(四):还原历史的真相

2017年七八月间,班固所做«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被发现,辛德勇有感于向普通民众介绍这一发现的背景和意义,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随笔,汇集成«发现燕然山铭»此书。本书分为三块主要内容:

(1)«燕然山铭»文字内容的确认

结合«汉书»等记录的«燕然山铭»原文,新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拓片,以及历金石学的考证,辛德勇试图还原«燕然山铭»正确的原文内容。这一部分论述,让我们了解到了比较冷僻的金石学的发展和意义,同时了解到燕然山位置的历史考证以及其存在的意义。由于辛德勇本人并非金石学或古文字专家,故这一部分的解读更多的是一家之言,其准确性存疑,但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对于古代文献考证的思路和方法。

(2)北征匈奴的战争历程

这部分主要是对«燕然山铭»背后的公元89年窦宪北征匈奴的整个事件的解读,从北征的原由,兵力的组成,行动的路线,以及延伸的行动等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辛德勇是古代历史地理专家,这部分是其专业擅长所在,故分析最详尽、最可信、最精彩。从此我们能够看到东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战略,以及此次北征匈奴内含的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3)«燕然山铭»一些其他考证

主要涉及铭刻时间、篇名考证以及文物保护的讨论,属于延伸出来的内容

«燕然山铭»并非严肃历史学术著作而是历史随笔,里面有较多的辛德勇的一家之言,但作为对普通大众一次历史学的启蒙,唤起大众历史热情的作用,还是值得称道的。辛德勇尤其对«燕然山铭»的作者班固做了犀利的批评,“其议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作为史学大家的班固,没有节操的投效权贵,为外戚窦宪做«燕然山铭»歌功颂德,却因此在窦宪倒台后牵连下狱而身死。呜呼哉,文人最大的悲哀和耻辱莫过于此。

《发现燕然山铭》读后感(五):部分情感强烈处摘抄

P94

P139

P224

P27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