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摘抄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摘抄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是一本由郭初阳 / 汤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一):初中生随笔习作集

去英国玩了一圈的一群初中生的随笔习作集,不知道为什么书评分数这么高,或许对于特定的受众是本好书吧,比如书中初中生的家长们。

个人感觉,在书店翻个五分钟,翻翻序言尾声勉强看个热闹尚可,但若想认真读,那就见仁见智了。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写成这样,大概还是不错的。

本以为是本教写作的书,或是像《死亡诗社》《文心》或是干脆就是教科书式讲授,看豆瓣评分挺高就买了,忘了看评分人数,非常后悔。序言里说写作“师古人”“师造化”,这本书既没有古人或高人,也没法指望孩子们把造化写到生动直观的地步,所以基本不算写作书。想来题目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是本写作课的书,而是指一群初中生在远方上了一堂写作课,或者说是旅游写生课,完全跟读者没多大关系。若说是为了长见识“师造化”,有的是大家名家的游记可以读,或者干脆看看BBC纪录片,来的更直接些。

特此声明,评一星是主观原因,并不算客观评价。完全因为个人原因,觉得浪费了时间、没满足期待而感到不爽,所以一星。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庸俗,欣赏不了这种有闲艺术,有待自我检讨。

若有人真想学或者教孩子这个阶段的写作课,叶圣陶、王鼎钧等等许多大家都有不错的作品书目,看看他们的书,大概也就不必想着非要不远万里去师造化了。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险远,但会心之处真不必在远。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二):将生活融入生命中

站在四十不惑的峰点,人生就这样了吗?人生有着各种体验,不同时期不同的精彩。跟着孩子们一路学习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曲子。

拿到<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正值盛夏,除却烦恼,静心阅读。读完了大部分,把它推荐给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姐姐。并反馈她这本书比去年的<瓦尔登湖>更精彩,更具有文学性。除了这些,我更惊艳于孩子们一针见血的思维能力,除了这些,我更敬佩越读馆郭老师的用心经营孩子们的心灵之家。他们带着四十多个孩子去远行,行前,行中,行后的各种准备课程。以及背后做这件事的大决心一定酝酿良久。因为他们不一样的勇气带给孩子广阔的世界与思维认知的结合,从古到今,从外国文学入手,从人性角度观察,看世界的同时看到自己。

郭初阳老师的每日日记可以作为英国旅行的指南了,一页页翻过去。孩子们的体验各种各样,有舌尖上的英国,有电话亭的创意,就地取材形成了英国性的'三红'。有注重环保的纸袋,有资源优化共享空闲时间利用的红绿灯,有英人的绅士素养在路上的体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以及小作者发现长椅的捐赠,名字刻在椅上,处处传递着浪漫与爱。相比之下,我们的那个小我在社会中体现在哪里了呢,在哪儿可触可点到'我'的存在呢。人生本是一个不断遇见自己的旅程,而除了书中,孩子教育中,社会责任中,公司经营中,有我.。我很惊悚地看到人因各种角色被标准化为各类块状形。

美好的篇章还在后面,大英博物馆,英国议会,钟声,环球剧院,莎翁故居,以及莎士比亚作品的各种文学角色呈现,还有现场参与表演,挖掘人对生命的追寻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纷扰,人的囚笼等等发人深省。

后面的十四行诗很轻快,甜美,孙太一的伦敦之旅作为结尾。希望孩子将来有机会国外读研,那样的人生岂不才开启精彩?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让我产生了远方的梦想,甚好!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三):从这里开始

缺少文学细胞的我从未写过书评,更羞于示人。而当我读完《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后,却忍不住要写上片言只语,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本好书。

这本书是几位导师带领着四十多名中学生远赴英国,14天时间边游边学,合力完成的习作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因为是多位小作者的合集,所以写作风格更是多姿多彩。

比如昝润同学的《英国的垃圾分类》一文,这本是一个挺严肃的话题,在介绍英国各种垃圾分类情况的文字中我突然看到:“I’m a bin. Drop your litter in.若用诗经体来翻译一下,那就是:桶兮桶兮,垃圾投之。”不禁笑出声来,猜想这昝润同学一定是个极有趣的人,不那么讨人欢喜的垃圾桶,在她的笔下显得那么可爱,让人一瞬间记住了英国的垃圾桶。

一般我们出去旅游,没时间也不太会注意城市街头的长椅,而越读馆的刘俊彤同学不仅注意到了还对此进行了研究思考,“当我看到这块铜牌时,终究是没忍住眼眶里的泪水”。是的,当我看到这篇美文时,当我读着其中静静流淌着的爱时,我亦是为那真挚的情感而没忍住眼眶里的泪水。

而书中陈语心的文章更是篇篇精彩,我尤其喜欢其中的《英国博物馆生存要诀》这是作者参观了十余个博物馆之后,应该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总结归纳而得出的生存要诀,非常精彩,在变与不变之间自由切换,用改变延续不变,用不变激励改变,殊途同归,长存于多变时代的博物馆及博物馆精神。文章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在一个个的小故事中对英国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如郭初阳老师在序中所言:写作的天赋没法教,而写作的技能是可以传授的。不善写作的我也许可以从阅读这本书开始,从发表这篇书评开始,如中学生般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写作的技能,记录日常的生活、描绘旅途的精彩,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有相同想法的你们要不要一起去上一堂《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呢?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四):起个头。

群里有新消息。点开,是老师在说:“期待家长们的读书笔记”。这是作业,从小到大总有逃作业心理。赶紧关了手机,假装不在线。

可书就在面前,放在桌上已经好几天了。舍不得打开。拿在手上摩挲着,手感极佳。封面设计简洁且有童趣,书名是《远在远方的写作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家我非常敬重的出版社。

我很喜欢这本书,很想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所有的喜爱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孩子有文章入编了这本书,这肯定是最直接的我喜欢这书的原因。总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仅分析了王婆卖瓜的策略。这是从外面在看王婆。可如果从里面往外看呢?有谁想过王婆一边卖瓜一边自夸时王婆自己的心情呢?我想是愉悦的,而且是非常愉悦的。这样的愉悦心情值得所有人去尝试的。

其次,我等这本孩子们一起写的书已经一年了。我知道这本不厚的书,在一年的准备时间里,被用心地打磨着。羡慕这群小作者,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文字被重视、被善待。我能默背出书里的所有章节名称:英国生活面面观、对话莎士比亚、我的十四行诗、一部剧两本书------

还有,我还知道,原本的书名不是现在这个,虽然我更喜欢原来的那个。从书的侧边望过去,知道书里有图片,我知道那些是孩子们自己拍的旅行照片,透过照片可以望见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如他们的文字。

这些小作者们写出这些文字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最小的我估计不足十三岁。这些文字不是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是他们在阅读了经典,然后亲自出走去,飞跃万里,在一个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亲身感悟写成的。当那些文字在纸上落成时,他们又一次长大了。这个过程很奇妙,应验了那句读书人最爱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经过这本书后,他们可以再加上一句:写万言字。

写作,这是一件在许多人眼里不那么简单的事,甚至逃之不及的。当有心人读完这本书时,肯定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为什么写作在这些孩子笔下不生硬、不干涩、不矫情,而且带着思想,那么自然有童趣,功力上不输成年人,甚至还会与你们产生共鸣?

我已经呆想了很久了,不想了,还是打开书,好好再读一遍。也许我会在文字里遇见自己的小时候。

《远在远方的写作课》读后感(五):远方的你

岁月只有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方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四季,书籍也需要历经这些过程才能称之为一本完整的好书。在我看来,这“春生”意味着“萌芽”即孩子们为此次英国之行所做的准备阶段,“夏长”意味着“拔节”意指孩子们在游历英国时不断汲取的异国国粹,“秋收”意味着“收割”指代孩子们将课本知识与实地体会相结合,撰写出的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游记,这“冬藏”便是老师和家长们竭尽全力想要保留和分享的成果——《远在远方的写作课》。

作为一名母亲,我很庆幸能陪伴女儿经历了这本书的四季,也亲眼见证了女儿在这“四季”中的茁壮成长。自女儿手中接过这本书开始,我便想写点什么来回馈老师和孩子们给予我的这顿饕餮大餐,但碍于我的文笔有限,实在是写不出什么高雅之作,为此还一度想要放弃写读后感的念头,可转念一想,这些孩子们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在教室之外,异国的穹顶之下,尚能用最质朴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我又何尝不可以!

非常感谢《远在远方的写作课》,你不仅给了我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英国映像,更给了我许多有关旅行和写作的启发,请允许我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我的感想,希望多年之后再次翻看时,还能回忆起这沉甸甸的收获……

一、充分的旅行前准备

奥古斯狄尼斯曾说:“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虽算不上是博览群书,但也不至于胸无点墨。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于旅行是非常重视和在行的,因为我总能把每次旅行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游有所成,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对于旅行的理解还是很狭隘。回想以往旅行前所做的攻略都仅仅停留在天气、景点、住宿以及美食上,忽略了对当地人文历史的了解,这样的做法其实让我从源头上就开始“疏远”了旅行的意义。再翻看孩子们的文章不难发现早在出行前孩子们就对英国的人文和地理非常熟悉,细致到每个历史名人的经典作品,名胜由来,甚至是用餐礼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次短途的英国之行,却能让孩子们有那么多可发挥的写作视角。这点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2、 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用叉子从立方体的一角叉下去,夹层中的芝士拉出长长的丝,肉末与意面上下相叠,像是琴弓与琴弦相依偎的小提琴,正奏起一曲悠扬的乐曲。”

“电话亭高约两米四,主体是立方体,浇筑在一个黑色底座上,顶部是弧形的,仿佛戴着一顶红边软帽。”

“按照边缘的不同,纸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平整的,一般在装袋后,服务员还会十分小心地将边缘折个两三折,用透明的胶带纸黏住;另一种则是锯齿形状的,纸质也相对粗糙一些,服务员也不会粘牢口袋,单是轻折一下,便让你拿走。”

以上片段均截取自《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我惊讶于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试想一个能如此细微观察生活的人一定是充满情趣与思想的,一个充满情趣与思想的人也必定是内心丰富的。这让我想到了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因此先生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想不到能在几个舞勺/豆蔻之年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它的影子。希望多年后的你们仍能守住这一方“丰富的安静”。

最后我也想引用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勉励自己也鼓舞你们!“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载地维持下去,到你能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