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鸦片战争读后感锦集

鸦片战争读后感锦集

《鸦片战争》是一本由王晓秦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鸦片战争》读后感(一):鸦片战争,这四个字很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鸦片战争的印象只有历史书上那一段特别刻板的表述和历史试卷上的标准答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历史教科书上不超过10页的篇幅,让我对鸦片战争的了解程度也仅仅是知道而已。《鸦片战争》这本书却用了将近1000页的厚度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也让我看到清王朝除了闭关锁国、高傲自大的另外一面。

《鸦片战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按理说我对于小说阅读应该是很快速的,但是对于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有很多字都不认识,经常需要查字典、做注释。但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复杂性,让我读这本书变得很困难。虽说是小说,但故事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有史有据的。我从未见过有哪一部小说的作者会费尽心思的调查如此详实的资料,书后附赠了十几页的图片资料,分为人物篇、背景篇、事件篇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在向你展示着这篇小说的精致与用心。

《鸦片战争》读后感(二):一部好看的《鸦片战争》

这次阅读王晓秦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鸦片战争》,给了我一次重温和重新审视鸦片战争的机会。机会难得,我把作为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在我看来,这部大部头的长篇历史小说首先值得称道是它的可读性超强。很多文字的镜头感特别强,很多历史情境仿佛就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如果这部历史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我觉得也非常不错。

这部历史小说的资料性特别强,比起其他历史小说很多虚构的成分,这本书对历史史实的处理,我觉得也是相当不错。为了写好这部规模颇大的历史小说,作者踏勘了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通读了清史料、英政府文件、英兵参战日记和回忆录,这是相当不容易,应该肯定的是,作者的这次写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作者从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美国皮伯迪•埃赛克斯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拍摄和收集了1800多幅照片和图片,录入本书里的仅仅只有100多幅。这些作者多是出自19世纪的中外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不少图片是首次出现,我是基本上以前没有看到过的。这次也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这部历史小说全景地展示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不夸张的地说,这部著作再现了当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政治生态。这部书中出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人物繁多,场面也很宏大,作者写的也是游刃有余,写出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不愧是写历史小说的老手和高手了。君臣之间的博弈,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官商之间的你来我往,民众的困惑和抗争等等,一一给呈现在在这部历史小说中。

如果读者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这部雅俗共享的历史小说绝对不容错过。通过阅读这部好看的历书小说,你不但可以全景地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还可以培养你对历史的洞见,你会对那段历史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辨证的看法。

《鸦片战争》读后感(三):永不忘历史

王晓秦的《鸦片战争》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清未民生、政治、军事的社会方方面面,积贫羸弱的国之制度下,个人艰难的求生存。无论是最高统治者的清朝皇族还是高官达贵,抑或是底层如蝼蚁般的民众,洪流携裹之下的偷生,多活一天都是如此艰难。妈难时世之下,清醒的人士倍感痛苦,世间众生相在王晓秦的笔下生动再现,历史的悲壮与不可回复,让今人重新正视那段惨痛的过往。 国之不强,民之悲矣。这部名为《鸦片战争》的小说,有正义风骨长存,有鲜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豪情。看透文字背后的真义,今人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更豪迈、更幸福。

在近代史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工业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也因为鸦片战争,中国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停滞倒退,中国进入了外敌侵略的黑暗屈辱的时代。分解那段历史,可以看到在全球鸦片贸易中,唯有中国在官商勾结谋取暴利的情况下,鸦片屡禁不止,反而越禁鸦片走私进口的情况越猖獗。一派朝廷昏庸,官员腐朽,全民为利,醉生梦死的景象。贸易的巨大利差,让所有人趋之若鹜。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但鸦片战争又不仅仅是为禁烟。“鸦片是显示剂,它把中国专制统治的腐败暴露无遗;鸦片又是腐蚀剂,使这个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体制更加腐败”。腐败倒致鸦片的泛滥,而鸦片的泛滥又进一步促成更加摧枯拉朽的腐败。虽然有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样的有识之士,忠勇之人忧患忧民,并做出一定表率作用,但他们依然只是个人力量,浪潮里的呼声,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今日重读《鸦片战争》这样的沉重历史,意义何在,便是看清历史真相,看清战争的本质,看清身边一事一物如同蝴蝶的翅膀扇起的世界大波浪。在各种历史浪潮里认清本来的面目,选择正确的方向前进。王晓秦的《鸦片战争》基于中英史料再创作而成的鸿篇巨制,以文学的手法真切再现那段艰难时世,也再现腐败的恶果。百年前的历史才过去不远,中国人的平静不过70年,然而居于忧患永不过时,反思历史,也应永不忘曾经血的教训。

《鸦片战争》读后感(四):无力回天的民族屈辱史

从古到今,若问哪个时期是国人最为屈辱的历史,毫不讳言,必然是鸦片战争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深重灾难,让一个泱泱大国接连割地,就差没沦为他国的附属国。不禁想到前不久的“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可怜的香港被一纸条约划分出去,远离祖国怀抱多年,幸好随着祖国的强大,才有与英国谈判的资本,才能重新收回香港。

因此,当看到这本《鸦片战争》时,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其内容,作为长篇历史小说,又是否立足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作者王晓秦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史料,并与国内史料对比研究,故此书也是作者在综合中英史料的基础上,多次实地走访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从而对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进行真实再现。同时书里精选了百余幅来自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照片,无不一一记录着当时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残酷的战争场面,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见证者。

故事由道光年间开始讲起,彼时的英国人为了获取暴利,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在众多有志之士的要求下,湖广总督林则徐奉道光之命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共同谋划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悉数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然而此举彻底激怒英国人,狡猾的英国政府便以此为借口,派遣远征军侵华,直接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我们会发现,中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就是太过自信,视英军为蛮夷不具威胁,消极应战,没想到英军准备充分,且对中国了解得颇为透彻。此外,在作者的描绘下,我们知道失败的另一原因,就是下属知情不报,隐瞒前线战况,甚至虚报军情。愚蠢的道光完全被蒙在鼓里,一心认为我军形势大好,不然也不会在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才恍然我军败得彻底,慌忙派琦善前去谈判求和。可惜和平只是暂时的,英军不满所获利益,再次北上进犯,直逼南京,迫于无奈之下,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妥协退让、委曲求全,代表清朝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至此,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此书回顾那段历史,时隔千年依然心绪难平,好一段民族屈辱史,好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纵然有不少志士仁人,可面被鸦片侵蚀的民众、被昏庸主宰的朝廷,一切都是白用功,堕落的社会只能步步沦陷于列强的进犯……

《鸦片战争》读后感(五):换个正史小说的角度来看历史——评王晓秦《鸦片战争》(上、下)

几百年前的虎门销烟犹未散尽,而因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则一方面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另一方面打破了闭关锁国,中国向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接受的观念。在这场战争背后,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历史细节值得人们分析呢?学者王晓秦的这本鸿篇巨制《鸦片战争》(上、下),则为读者全景似的展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前后后。

作者以学者的眼光,四处搜集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使得本书非常象历史科学的科普书。用词讲究,一言一行都符合当时人们的身份和时代特征,尤其是在重要叙事方面,更是严格的把历史上的书证原文搬了上来。可以说,这是一部截然不同于那种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的正史小说。

当然,作者势必会进行一些文学上的加工。比如在彼时彼地的情况下,人们的一言一行不可能都被纪录下来,作者就会在查明史料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增加血肉,使人们的形象变得丰满一些。固然这里面所说的话可能部分或者是大部分都不是当时人物的原话,但至少书中的话语是根据历史史料和人物身份所列的,并没有那么的突兀违和。

因此,在根据现有史料创作正史小说的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关于历史的观点加入其中,这一点就需要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书中,清政府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天朝大国,对于外国人充满了敌意和鄙视,视之为蛮夷。本来仅开放广州一处口岸对外,由于外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民众吸食成瘾体质下降,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重视。遂派林则徐禁烟。而关于林则徐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描绘成伟光正高大全似的完人,而是含蓄地写出了林则徐禁烟方法的单一、工作方式的粗暴,导致正常的中外贸易也被迫中断。

英军为讨各种费用,并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行为。此时清政府武器装备低劣、士兵战力不强、情报分析工作不细等弱点一一暴露了出来,使得英军依靠船坚炮利枪快,攻打沿海沿江城市无一不克。

其实当时英军并非不可战胜的,比如英军不服水土、疾病横行、离开军舰支持很难打击纵深目标。然而,当权者却只畏惧于敌方的船坚炮利,被吓破了胆,一触即溃,偶有拼死抵抗者却因不得法而失败。由于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从此次战争中吸取教训。

逝者如斯夫,往者犹可追。天下大势,自有其运行规律,不是人的喜怒好恶为指引,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安宁,却也从此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枷锁。只是有时不禁会追问: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化会晚一点还是会早一点到来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