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城乡中国(修订版)》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5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一):关于集体用地自由交易的一些个人看法

周老关于城乡土地权属的变更发展,以及所碰到的问题都阐述得挺好的,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好的一本科普读物~ 然而个人感觉周老有些观点比较偏激,这里说一下个人看法,不是专业人士,说得不对的可以指出...比如说周老一直支持集体土地自由交易,因为会使999人收益,1人被坑,而zf可以对那么一个人进行救助。 第一资本市场必然造成贫富差距拉大,这里的贫主要在于农民,而集体土地的交易必然导致这部分农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会不会不利于当下国情? 第二zf对于被坑的那么少数人进行救助,那么该怎么救助,该定什么标准,这种有政府保障的制度会不会造成农民们进一步挺而走险,造成无法预估的风险? 第三参考城市用地自由交易创造的巨大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带了很多问题,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虽然未来集体土地自由交易是大势所趋,但我觉得不是现在。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二):《城乡中国》读书笔记&事件时间线

五一读书,大部头,做好笔记有始有终。

这个课题太大了,又感觉和家里的变化有一点关系,略花时间整理了一下,如果再有写时间可以整理的更详细些,特别是整理的大部分是作者的材料,观点方面整理的不多,另外对于与周老不同的观点也应该花时间看看。

(重点就是时间不太多,sigh

(正文不能少于140字补字补字

(不太希望被转载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三):Good Enough

这本书有一种奇怪的语言风格。朋友指点我,这就是公家开会时的语言风格。醍醐灌顶。于是我不烦了。

这本书有一种糟糕的文学热情。但考虑到它是一连串的文章合集,以及作者的工作环境,读着读着我也就适应了。

这本书有一种游移不定的情感立场。这个我就没法忍受了。但突然意识到一个巧合,这巧合完美地消解了我的烦躁。

那就是《晏子春秋》。我为何先翻开了《晏子春秋》,而后紧跟着翻开了《城乡中国》呢?读书真的是一种缘分啊!

我认为这真的是一本新近的难得的自己人写自己国家的好书。但是也建议认真的读者要扩展阅读。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没有专业背景,所以我为同样的普通读者提此建议。比如《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比如《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甚至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都是可以和《城乡中国》的内容联系起来的。我没读过多少书,只是认为有个道理一定是对的,甚至它简直就像一句废话:读中国人写中国的书,必须配上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反之亦然。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四):简评《城乡中国》

一本用十分通俗的语言系统讲述了中国城乡关系的书。算是看过的相关领域写的最明白的一本吧,但是也确实像网上有些人评价的,问题指出来太多,方法给的太少。

总有个过程吧,取消农业税也就是一二十年间的事,包产到户也三四十年的事,但是农业的维度却是几千年,城市的出现在中国也已经有三四千年。每年三月份中央一号文件起码还是依然如故的“三农问题”,而且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来说,农业,吃饭问题确实是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与乡村反反复复,翻来翻去,农进城,城返乡,乡再进城。很多遗留问题和后出现的问题相撞。

安徽,河南,一直都是劳务输出大省,上一代进城务工,下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大多数人把最好的青春留给了城市建设却买不起当地的一套房,无法在当地落户,子女上学仍需要回老家。确实,政策上是需要背很大的锅的。

永远记得18年,在厦门遇到的那个开出租车的阜阳大叔,一句:“我们这个年纪,混的好的,都回家了,只有混的半不拉的还在这。”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承认问题。

《城乡中国(修订版)》读后感(五):土地

《城乡中国》 2022-10 城中村对于每一个来深圳打拼的人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角落了,那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也是充斥着梦想与堕落的地方。以前对于城中村形成的概念一直都停留在是城市扩张过快而把农村包围后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看了本书才知道那是个错误的概念,城中村形成的根源历史需追溯到土改甚至更早的时期。在我们概念化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人作为一个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智力也有限的生物,生活到底是难得糊涂好还是活得明白才对呢? 人口和土地从古至今一直是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土地的分配和人口的安置也是历任统治者最核心的治国大政。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要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首要关切,也正因如此,使得统治者在制定土地相关的政策时显得慎之又慎,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政策过严容易管死,过松又容易搞乱,有时候政策的一字之差效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每个人作为理性经济人都会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选择性地解读和执行政策,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出来。不管如何,明晰产权必然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比较确权才能定分止争,才是市场化和财富产生的基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