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精选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精选

《论语新注新译》是一本由杨逢彬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4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一):六经责我开生面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粗制滥造、方法“新颖”,豆瓣评分9.4,逮其《孟子新注新译》出,已降至7分。倘更有所作,其分数益低可知矣。原其《论语》之得分虚高则不过“瞽叟射箭,偶中一二”,亦可知矣。

夫“闭门造车,出而合辙”,此江有诰所以见赏于段玉裁也。今观杨子之学,吾乃知有夫“闭门造车,出而违辙”者也。

昔者戴东原、焦里堂多不自量,诋排朱子再三。唐文治《十三经提纲》卒谓戴、焦二人“蚍蜉撼大树”。此非门户之私见,实达人之谠言也。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二):论语中有六个“鲜”字

杨伯峻《论语词典》:鲜(6次)不多,少: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译注》310页)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3页:鲜:少。《论语》中的六处鲜都是这种意思。

(1)《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5)《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6)《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三):值得读的注本

看前面导言、后面附录和封面、封底,给我的感觉,“审句例”这种研究方法,只有杨家远绍高邮二王,其他学人都没太发扬。其实作者在导言部分也提到了,蒋绍愚先生也是采用相似的方法研究《论语》。但我还是读出了这种感觉,“古有二王,今有杨氏四代传承,堪称一段学术佳话”。如果删去本书的Frontmatter和Appendix,我想很多读者对本书的评价可能会更高。

优点: 作者不作高头讲章,写普及性的译注。正文部分,如1.12-审句例、2.13-SVO、2.23-谓词性结构,这些术语第一次引入时,均有说明。为一般读者考虑得到位。 很多考证,很精当,很精彩。很多杨伯峻先生译注里只给结论的注释,这里补充了论证。采用了新材料如定州汉简,评介了新成果如孙钦善、蒋绍愚先生的研究。

缺点: 作者称162例考证中,高水平的60~70篇。究竟哪些水平高,需要读者费心判断。 作者有些没有把握的考证,却写出一种强有力的论证的感觉。如导言P45说2.7的解释只找到两条书证;而正文中2.7注释,却明确说“可证”。 作者有把握的考证,若驳斥了杨伯峻先生的观点,语气又显得很缓和,让读者误以为没把握。所以又不得不与《论语译注》对读。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四):读书体会

作为一个通常经由注释与翻译来理解经典原文的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研究者,也就说是半个外行,我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1、这本书很平近,翻译和注释都很好懂,没有门槛,就易读性来说尚且好过《论语译注》。因为译注尚且有些民国时期的语言、甚至方言,古雅是一方面,但就通俗性来说还是不如本书。

2、说理很清楚,考据很详实,很可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存疑,一看就是研究出来的,不是人云亦云。我一直不大能接受那种这个通那个,这个读作那个,但又讲不出所以然来的研究,此书正好相反,几乎把所有的证据都摆在桌面上,然后再分析,哪怕你不同意他的结论,也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去打官司,不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个理会处。

3、该书的学术性也很高。很多学者不喜欢译注类的本子,觉得它们只说个大概,学术性不够,但那不是译注本身不行,而是以往做译注的人把它搞坏了。很多本子虽然署名为学术大佬,但可能是学生们做的,而且是在一段时间类突击出来的,因为专家学者不愿意花大力气干这种与评价体制无关的“公益事业”,感觉读得通了,就过关了;少数一些好一点的本子,也只是把大佬关于若干条目的读书心得编进去,不是对文本巨细无遗的研究所得。像《论语译注》以及该书这样的倾力之作实在是少之又少,近乎成为化石了,杨门的学风着实令人敬仰。这本书考证详实,于注释之外还有考据,学者可以详读,一般读者可以只读注释,雅俗共赏。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体会,希望这样的好书能越来越多,也希望杨家将能多做一些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益于学术界,有益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论语新注新译》读后感(五):《论语·乡党》: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本书205页云:

這段文字古今注者蜂起,仁智互見;而較早的鄭玄之説和何晏之説相近,我們暫從之。 唐寫本《論語》鄭玄注:“孔子山行,見雌雉食其粱粟,無有驚害之志,故曰:‘時哉時哉!’— — 感而自傷之言也。子路失其義,謂可捕也。乃捕而煞之,烹而進之。 ‘三嗅之’者,不以微見人過。既嗅之而起,不食之。”何晏《集解》:“言山梁雌雉得其時,而人不得其時,故嘆之。子路以其時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作,起也。”綜合鄭、何的説法,大意是:孔子見山梁之雌雉逍遥自在地吃著粱粟,於是嘆道:“時哉!時哉!”也就是羨慕這鳥能享受太平時光的意思。子路卻會錯了意,以爲孔子説現在正是捕鳥的好時機。於是捕而殺之並煮熟呈上,孔子不想因微小的過錯而使子路難堪,便拿著碗聞了幾下,接著站起來,並不吃牠。

杨伯峻《论语译注》81年版108页说: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并说: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孙钦善《论语本解》修订本141页:嗅:同“臭”,“臭”当作“狊”(xù恤),鸟张两翅。

《汉语大词典》引杨伯峻说:《论语·乡党》:“ 子路 共之,三嗅而作”。 杨伯峻 注:“嗅,當作狊(音殈),張兩翅之貌。

是杨伯峻注音为:音殈。而孙钦善注音为:音恤。

杨伯峻注音是《集韵》的说法,《康熙字典》:“又【集韻】呼狊切,音殈。犬視。”而孙钦善是注的现代音。因为在《广韵》里他们读音不一样——

(1)狊 [jú ㄐㄩˊ][《廣韻》古闃切,入錫,見。][《廣韻》呼狊切,入錫,曉。]

(2)恤 [xù ㄒㄩˋ][《廣韻》辛聿切,入術,心。]

中华书局音韵学丛书《广韵校本》上册525页“古闃切”的“狊”:说文云:犬視皃。亦獸名。猨屬,脣厚而碧色。

上册526页“呼狊切”的“狊”:犬视也。

“古闃切”的“狊”,曹先擢、李青梅的《广韵反切今读手册》77页把读音定为:jú。

“呼狊切”的“狊”,曹先擢、李青梅的《广韵反切今读手册》88页把读音定为:xù 。

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注音为:jú 。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下册947页引众说,“嗅”有作“呜”、“戛”、“叹”、“齅”、“狊”等说法。黄怀信自己的按语是:嗅,当作“狊”,刘、王及《集释》引三家说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