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受戒读后感100字

受戒读后感100字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精选点评:

●浓浓的市井风,当时的风俗民情一览无余。汪先生擅长写小人物的故事,足以纵观一时一地之生活百态。2019/08/21

●读惯了第三人称,读第一人称有点别扭 汪曾祺老来写的那几篇,清淡却令人慰藉 《岁寒三友》《茶干》

●今年我二十五岁,一种荒唐继续荒唐的年龄。

●大开眼界,喜欢散文式的小说。平实的语言却令人非常心动。

●标记同名小说。

●大概有一半已读过

●应该好几篇都是民国黄金十年的故事,很好看,读着舒服,像是回到那个不着急还有人情味的社会。有两篇感觉文笔很不一样,不知道怎么回事

●读完第一篇《大淖记事》,随手拈来的书签上恰好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汪先生的文笔向来是我爱极的,他笔下的一草一花,一人一餐,一景一物,跃然于纸上。

●一碗白粥,米是有米香的,煮得好的时候浓稠合宜,口感刚好。又比如说一砖豆腐,豆腐在我看来是中国人食物美学的巅峰,那叫大味至淡。汪曾祺的文字里就有一种类似豆腐的美学。

●汪先生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无论写人状物。用语简洁、准确,每个句子都精巧,意味深长。比之前读过的随笔和散文,这本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受戒》读后感(一):读《受戒》有感

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就像在看一部生活剧,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文笔浑厚轻盈,每个人物一两页就勾画出很深的特色,特别向往汪先生对人物的把握。很喜欢大淖记事和受戒。

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老汪的文字很优美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他把所有的电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打仗的,一类是找媳妇的

他依然是随时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受戒》读后感(二):记录&摘抄

《 大淖记事 》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简单的,但很生动,给你一点点铺展开那个年代那片地方那些人情,河流,砖瓦,店铺……留了一个能看见希望的结局。

《 受戒 》 关于庵、和尚的描写,轻盈又奇特,荤素不忌,四大皆不空,一句一段连起来看呢,好像有有点读者你“少见多怪”的味道,这些事嘛,其实寻常得很。然后又引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美好,对话简单又天真,小英子可爱。很淳朴。

《 复仇 》 与前两篇风格迥异,我是没有太看懂,一个人的复仇,追寻,思考,苦痛,开悟。

《 老鲁 》 平淡的叙事,苦中作乐也是一种美德,讲到吃的了,太在行了。

《 异秉 》 平淡而生动的众生百态。

《 羊舍一夕 》 “到了坡上,把羊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 这篇挺喜欢的,果园,放羊(数羊的问题我也有过),就收尾很ZZZQ

《 黄油烙饼 》 “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 “马兰……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 “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 奶奶那段看着难受,那个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有写实意义。

《 岁寒三友 》 也有泪点。

《 鸡鸭名家 》 “ 看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窜窜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捉在手里,那点轻微的挣扎搔挠,使人心中怦怦然,胸口痒痒的。 刀用了这么多年了,还是刀刃若新发于硎。 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 这篇也有意思,小鸡小鸭也写的好有趣。

《皮凤三楦房子 》 “对皮凤三其人不宜评价过高。他的所作所为,即使是打抱不平,也都不能触动那个社会的本质。他的促狭只能施之于市民中的暴发户。对于真正的达官巨贾,是连一个指头也不敢碰的。 文化XXX的许多恶作剧都是变态心理学所不得不研究的材料。”

高大头 ,其实很值得佩服了,生存的智慧。收纳达人 手工达人 心态大师……

《 小学校的钟声 》 “我们像一个个音符走进谱子里去。” 写法蛮可爱的,朦胧 意识流 罗曼蒂克。

《茶干》 哇, logo意识还有品牌意识很前卫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本来就在民间,但太多逃不过——没有了 消逝了。伤怀的。

《落魄 》 “或让她偏了头,为她拈去头发上的一片草屑尘丝。他那个手势就比一首情诗还值得一看。” 扬州干丝我爱的。为什么落魄呢,社会影响/时代因素/个人性格都是成因,但果,只能自己消化了。个体的命运。

《受戒》读后感(三):受戒随笔

这段时间没怎么读书 可读书思维发生了改变

我是个矛盾的人 既偏执又随性

比如说读书这件事 我得把划线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然后再写随笔才算完整

否则心里难受 我有病

可是最近突然想通了 这些形式拘泥了我的思维浪费了我的时间

管他在不在本子上 我会时常翻看吗

大部分时间我翻看的是写的随笔

放过自己 这么方便怎么来

受戒是一篇短篇小说 这本书集合了汪老的很多短篇

短篇的好处在于精炼短小 短时间即可读完 可容易入戏不深时就戛然而止

我喜欢读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可以和书中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可能好词好句会忘记 可能对于书中情节的描述会忘记

但是曾经产生过的共鸣 忘不了

汪老的厉害在于读他的作品总感觉像是在融入淳朴的大自然

可以闻到土地和树木的芬芳

读《大淖记事》时羡慕莲子的生活

往往我们习以为常 最熟悉的东西 越是意义非凡

知足常乐 莲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非常幸福

简单淳朴的生活也很幸福 前提是局限在固有认知中,

没有见过别样的精彩 否则一旦被打破 就会失衡

爱情的伟大仅存在于影视剧和小说中

因为难能可贵 珍稀少有 大部分情侣总会经历现实 距离 父母 人性的考验

可又有多少可以经受住呢 爱情最脆弱 不够坚固 靠着飘飘荡荡的荷尔蒙

婚姻反而更稳固 有着法律的约束 家庭的责任

互补的人像是战场上的盟友 相互扶持走的更远

而相似的人 在一起吵架还不是最要命的

可怕的是两个人抱头痛哭 无法将对方从泥淖中拉出来

最喜欢的是《黄油烙饼》 难道和我是一个大馋猫有关

不得不承认 我的共情能力 看书会哭 听歌也会哭

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哭了

里面的奶奶去世前也舍不得吃黄油 可对于所谓的“三级干部”来说

黄油根本算不得什么

阶级矛盾向来存在 我想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 就在于此

共同富裕 公平公正 道阻且长 任重道远

《受戒》读后感(四):兀那鲜活的笔下世界:谁能不爱汪曾祺?

第一次读汪老的小说,还是短篇小说这种在我看来颇难驾驭的体裁。 有些作家,非虚构的随笔(里)与虚构的小说(表)简直像两个人写的。更多的,是多少有些影子。而汪老呢,怕是很难得“表里如一”吧。 01、字里行间的市井烟火气 第二篇《受戒》带给我最多的市井烟火气之感。 一直以来,以为和尚们应该是在世俗与方外间的门槛上——我不去拉你,我也不避着你,我就站在这里,你来与不来,我都随喜。然而,这菩提庵实在太特色了。 名字俗——也叫荸荠庵。 和尚俗——几乎是按着梨园戏班标准选的,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甚至,还不一定要一、三两项,声儿大就成)。 行事俗——不兴做什么早晚课,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跟着师傅一句一句背,当家和尚屋里摆的账桌上放着账簿和算盘(得计算营收、按劳分配),可以娶老婆(还可以接到庵里住),年下也杀猪(吃肉不瞒人)…… 原本看篇名,以为是一段小和尚和小村姑之间不为世俗所容的凄美爱情,然而,通篇到底都没有一丝丝不如意,两人和和美美的,真好!那这样世俗的和尚庙,我也是要狠狠喜欢的。 02、七彩斑斓的平凡世界 《异秉》这篇里的颜色倒也并不是如何多,要知道,汪老的文字里有太多的色彩,但不知怎的,这里的最叫我喜欢。 描写七月的云多变幻(当地把这样的云叫做“巧云”)时是这么说的: “灰的、白的、黄的、橘红的,镶着金边,一会一个样,像狮子的,像老虎的,像马、像狗的。” 说博闻的张汉是这么聊名酒的: “说喝酒,他就能说出山东黄、状元红、莲花白……” 这么聊色彩有什么意思?或者没什么意思,就跟张汉也没怎么证实王二如何异秉一样,就跟这个关于异秉的故事就那么戛然而止了一样。 这就是生活吧,平凡世界的平凡生活,没有必须给个结果定论的说法,谁也没法给。 03、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 就冲着汪老那么些文章名字,我们都不难下定论:他也是咱们光荣的天朝吃货团的~ 就算再穷再苦,似乎总能找到一些平凡的吃食,并籍由这些吃食体会到生活的可爱之处。 但让我觉出诸般人生滋味的倒不是那些个讲了吃食或者酱料调味品的篇章,而是《皮凤三楦房子》。 怎么说呢,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调味盒,什么滋味都有。 挨批被抄时的淡然不屑——苦。 帮友人要回房子的促狭——辣。 房子久久要不回的无奈——酸。 量尺寸写举报信的愤懑——咸。 亲手营造过街楼的满足——甜。 不知道这位高大头是不是汪老人生大智慧的凝缩,但在实叫我佩服得不行。吃得了苦,受得住委屈,有一技之长,与人为善,尽己所能为亲友和自己争取舒适些的生活。 一个并不迂腐的善良能人。 04、执意追求与看淡世情 《复仇》篇的一开头,似是宝剑客人在慷慨赴死前回忆过往人生。并不颓废,有些莫名的小兴奋。有些遗憾,再就是有些释然。他关注着一些平凡的人和事,正因为是自己计划着,所以有些贪婪地想把这些印入脑海,但也不急迫,更不强求。 我这么说,并不是受章节题目的任何影响,因为是读了几段,生出这些感觉,然后急不可耐地记录下这几行文字时才翻看的章节题目。为此,还坐过了整整两站地铁而浑然不觉… 边往下读边揣测着结局。忽而希望这个剑客大仇得报、归隐田园。忽而又觉得,孑然一身的他与仇敌同归于尽、奔赴黄泉与家人相聚也不错。当然,更希望这些都是我的瞎想,他不过是个效仿魏晋风流、潇洒出游的名士… 到了最后,和尚手臂上的刺字才揭晓一切!唉,冤冤相报何时了——报了仇后,只剩下和尚和蜂蜜了…可甜? 05、爱和希望是主旋律 虽说是“五味陈杂”,汪老却总能把一壶苦茶煮出回甘的味道。他是把人生当成煮茶了,前头甚至中期或许都苦涩难咽,但只要怀抱爱与希望,熬到后头总归会尝到甜味儿。 第一篇《大淖记事》便是给我这样苦尽甘来之感。 家无隔夜粮的挑夫(挑妇)们,用双肩担起了生活。 挑妇们活得真叫人钦佩!那些名声啊、名分的,都是身外之物。男女在一起就一个决策标准:合则聚、不合则散。于是,就只剩下纯粹的爱,或多或少。 我想,无论过多久,我都还会记得(想象着)她们发髻一侧插着的大红花。她们身上比之斯嘉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坚韧,让我们可以相信,无论世事多么无常,总能淌过去的,毕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那大红花,又名“希望”。 06、结语 汪老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从内容、篇幅来讲,我能找到的、读过的最相近的作品集怕是阿城的《棋王》了。 还是读得太少,尤其是属于出生前的年代,并未亲身经历却又影响不小,不远不近的时空距离。 阿城的短篇小说,背景放在了乡土之间,事件颇为厚重,行文实在精炼,揭露问题却又犀利无比。词短意远、余韵绵长,读完后不免感慨唏嘘、思绪飞扬。 汪老写的也是市井乡间的事,过程表述也好、结局安排也好,看似并不如何简练,在东家长西家短、山水花草之间,多了份儿圆润,也多了点儿历尽千帆后的洒脱,更多了细密的爱与活泼泼的希望。 很难说谁高谁下,原也是无可比较的。我爱阿城的故事,也爱汪曾祺笔下的鲜活世界。

《受戒》读后感(五):于复仇中开出花来

又读了一篇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

对汪曾祺越来越感兴趣,他有太多可挖掘的了。

很是后悔,从前竟然错过了这样的宝藏作家!

《复仇》这篇小说是汪曾祺成名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身负杀父之仇的旅客到一个寺庙中借宿的故事。这一篇一改先前的美丽乡村,但仍旧充满人性美。

从开始就直言道出复仇,开门见山,很是直白,也很有武侠的风格。 《复仇》开篇便是:

“复仇者不折镆干”意思是“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

以庄子之意,是以物本身的无害,来推及人的“无心”,从而将仇恨虚无化而消解。这好像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哲学,然而又巧妙至极。

从开始就奠定了全文基调,也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全文结构贯通,逻辑严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 父亲被仇人所杀,于是男主被母亲刻下仇人姓名,终身铭记报仇。后来母亲也去世,男主出家,只有复仇这个遥不可及又患得患失的影子频频闪现。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也接男主之口,表达了复仇之余的生活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复仇的“仇”。

配上诗意盎然的散文化语言,复仇并不显得沉重。再加上男主的回忆与思考,就显得更为哲学。

毕竟父母早逝,这个只是一个从出生就给他上的枷锁。如此看来,此复仇并非彼复仇,以武侠开篇,以汪曾祺式结尾,别有一番风味。 最终,原来男主身边朝夕相处的和尚就是仇人,冤冤相报何时了,二人早就被这仇缠了一生。 和尚既是他的仇人,也是他的对照。

和尚报了仇,杀了男主父亲,却生活在悔恨中。和尚在绝壁寻找一条全新的路,而男主最终也加入到开凿新路中来。

结局没有想象中的激烈残杀,甚至没有内心的挣扎与波动,平静地结束。二人至此终于释怀,前尘琐事化为一缕飘烟,散去不见。

汪曾祺自始至终不是鲁迅那样的战士,他不是政治作家,他也不会“横眉冷对千夫指”。

汪曾祺的小说自始至终是诗意的,是人性的,是唯美的。

这“和解”的结局也体现了汪曾祺一贯的哲学观念。

汪曾祺说过:“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复仇》自始至终没有多余角色,全文只有和尚与男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从头至尾都是“复仇者”与“和尚”。 既然没有特殊称谓,那么汪老写得即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者说是一类人。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人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从生仇—复仇—经仇—化仇,最终完全消解,也是一个人精神从痛苦、挣扎到蜕变升华的过程。

汪曾祺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给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也是在表达内心的大爱,希望“孩子们”放下仇恨。 它的出现,犹如“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直射仇恨占据内心的人,给他们当头一棒,有如晨钟暮鼓。

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从《复仇》中体会到汪曾祺的大爱与温暖。

首发 公众号杂说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