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够知己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够知己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够知己》是一本由温源宁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够知己》读后感(一):我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

被大学士安利了这本书,来看看中国人的英文就是可以写得这么好。译名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Imperfect Understanding"怎么就被钱先生译成了“不够知己”呢?比起”一知半解、人物侧写”之类的的确多了些味道~印象最深的就是写徐志摩、周作人、冯玉祥、辜鸿铭的几篇了。写徐志摩"A poetic death, a child's life; ;写周作人"Has the grace of iron";写辜鸿铭"a mind that lives by resistance to w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而冯玉祥那篇倒是有点意外,也是因为对此人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上一星半点的描写,读了后发现此人还有这些。也许这也是我的“不够知”吧~

值得反复推敲研读~

《不够知己》读后感(二):人物速写

想写一本 法官小传 有细节,有态度,有温度,有法官作品,有评介。从编辑资料入手,写小文章,然后写群像,最后集成小册子。不够知己提供了人物速写的范文。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傅斯年:逆向而行的骑士

刘海粟:艺术狂徒的“狂放”与“淡定”

p9 日本,曾是当年革命理想和新知识寻求者的麦加。

p29 政治学和法律中的一些教条就必须被打破,以便为时代的最佳贡献让出空间。

p43 我们全部当得起理想主义者,只要理想主义不来碰我们的钱包。

p59 可以守善友好,却永远不会热情。

逍遥自在时高兴,面对风浪时也高兴。(指周作人)

《不够知己》读后感(三):推荐英文版本

推荐阅读英文版本。

我不太相信短篇幅的人物描写, 我的读史习惯让我总是喜欢把人物处在社会和系统环境之中去考察, 也就是说人最大的魅力是在人和人的相互作用, 人和体系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但我非常偏好温源宁先生的英文的行文和对文字把握。

温先生不仅有着旁观者的平淡从容,

有着无数的妙语连珠,和对人物叙述的一针见血。

他的英文表达的控制和驾驭能力更加 令人赞叹!

比如14页赵元任先生:he could keep silent in company without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sulky. 行文至此, 仿佛能看到赵先生与朋友围炉边沉默而微笑, 好一个“相与无相与”的朋友。

176页的梁宗岱先生:Valery's motto faire sans croire, 宗岱endores as his own. He does not, it is true, believe in God, and Progress and Immorality. But he certainly does believe in himself, in the sweetness of life, the delights of literature, and the desirability of women. 多少有自己的影子。

此书值得英文爱好者收藏和反刍。

《不够知己》读后感(四):对温源宁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

出于对民国时代的兴趣和对陆丰二字的欣喜买的这本书。

看过两篇后,对温源宁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想趁着还在陆丰的时间,到他的故居看看,于是便上网搜索。结果,在各个国家地区的谷歌搜遍关于他的文字,竟发现了他本是华侨,可没有在陆丰生活过。在陆丰可能连他的足迹都未曾有,更免谈故居。

心中不免一阵失望。

但转念一想,在谷歌上搜索阅读的关于他的点点滴滴,虽也算是imperfect understanding,但可要比故居二字来得实在。而手中的这本书,就是了解温源宁最好的方式。

如此,我还有什么好失望的?

20120829

——————————————————————

《不够知己》读后感(五):温源宁的《不够知己》读后

好久没读到如此妙趣横生的文字了,不是说“闲谈莫论人非”么?温源宁先生不但论了,居然还堂而皇之地拿到报章上去公告天下。评胡适那篇可与叶公超评鲁迅的文字相媲美,是对胡适其人及诸多成就最中肯的总结。“他有什么,就显示出什么;他是什么,就都在那儿了——在他的著作、他的谈吐、他的行为方式中”,“在他们身上,俗人、学者、实干家和哲学家的成分全都有。他们对宇宙的结构模式都有个精准的看法,写东西都有一种实干家的乐观和自信,都用明快而有权威的文笔谈论太阳底下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对是错,他们全都有勇气发表和坚持自己的主张”。评林文庆的文字偏于刻薄,然脱离林本身,所刻薄者在今日仍有普遍意义,”他真正的职业,是努力成名”,”他做事情 ,无非是钉一颗挂钉,以便挂上他的大名”,只怕我们周围那些所谓成功学的拥趸们,都可被网罗其中吧?还有辜鸿铭,他评价他 “有追求舒适生活的热情,而思想之所以值得他去探索,只是因为能够给生活增添色彩和尊严”,是个“有思想的俗人”而且 “以对抗为生”,“大众接受的,他拒绝;大众喜爱的,他厌恶;大众崇拜的,他鄙视。与众不同就是他的乐趣和骄傲。”……

所以,终究不是该不该“论人”这件事本身的问题,而是能否具备足够的才华和识见,寥寥数语便可勾画出一个人近乎通达生命本质的肖像,而且没有丁点出于一己之私加以粉饰或歪曲的主观故意。你可以认为他的见解是错的,可你不得不承认那些文字有令人会心一笑的魔力。

可惜钱钟书最喜欢的这位先生后来从了政,导致只留下这本吊人胃口的小册子。不过,以温氏高度概括且偏重于”言外意、味外味”的行文风格,只怕也没那份豪情去做数量上的自我复制。然,究竟是有一分的才能偏要闹腾出十分的成就好呢,还是有十分的才能方肯凝结成一分的成就好呢?那个白丁鸿儒皆懵懂无知地穿行于后一种境况里的时代,终究是令人神往的。

世之顶尖的评点文字非恰当时机里的大智慧大才华不可得,与笔墨多寡无关,与单纯的文学修为也无关。至于做为后来人的我们,多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有可能与人类文化史上那些顶尖的智慧或才华邂逅,并且在其光辉里沐浴那么一阵子,至于收获多少,就全看个人的造化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