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看不够的中国史》是一本由国家人文历史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一):值得认真研读的有料历史书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惶惶二十四史展现了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可以与中国史媲美,也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国人这样重视历史。司马光云:“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英国人培根则说:“读史可以明智”。所以历史是一门我们每个人需要持续学习的人生必修课。但是忙于工作生活的我们很难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历史,如果想找一本既精炼又有深度的历史书,我以为这本《看不够的中国史》是极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分制度篇、经济篇、朝堂篇、战略篇、军事篇五个篇章,全面而又具体、择要点而讲,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传承与变革、智慧与奋发,每次打开这本书,都如同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项项科学精致的制度,一件件影响深远的事件,深深震撼着我也教育着我。历史的细节有时会如蝴蝶效应一般产生巨大影响,如魏惠王不纳公叔痤之言重用卫鞅,结果卫鞅赴秦国主持变法,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秦国,埋下了亡国种子;一项实用便捷的制度有时会表现出吊诡的两面性,如宋代的急脚递在抗金中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给岳飞送去了惹人恨的12道金牌,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战国时东方六国不能尽用人才,反而形成了由外籍人士组成的大秦强国智囊,最终成为埋葬六国的先锋团队;历史很多情况下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复杂,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未必就全不知兵,即使廉颇领兵出战大概率也会败于秦军,而当时魏国粮尽,已经不允许继续采取廉颇坚守的战略;运气有时也可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如靖难之役中朱棣似乎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朝廷将领卧底级别的表现、神风相助的运气,都在关键时刻决定了靖难之役的走向……通过阅读此书,我在兴趣满满中学到了学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解答了我之前很多疑惑和不解,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书中详细的描述、深入的分析,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见了伟大先贤的伟大功绩,看到了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从中获得了奋斗的动力,提高了民族责任感和荣誉感,鼓舞和激励着我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二):历史本身很精彩

文/景志祥

很多时候,历史的故事是很精彩的,但你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市面上看到了许多历史书籍,大部分都是写得高深莫测,仿佛历史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答案显然不是的,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如果你只是将目光注意哪些高深莫测的典故,那么我们就容易错过了许多更加生动的历史故事,就好像你看到了几株大树,却忽视了浩瀚的森林。 这也是我们为啥要看《看不够的中国史》这本书了,在这本书,作者以时间为脉络,以“变化”为核心,精选制度、经济、军事、战略、朝堂5大主题、53个有戏又有料的话题,由点着面地纵向梳理了古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承袭与变革,以动态的思维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与本质,不仅还原了一个个鲜活多元的大时代,道出成败兴衰之理,更以诙谐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勾勒了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文化思想、经济格局、风俗人情和法度制度等多个领域的历史脉络。 于是,征兵、邮驿、户籍、赋税、外交、人才选聘、官制、交通运输、都城选址都不再显得那么枯燥无味,一条条的记录,让你了解到,这些不起眼的历史名称、机构对社会乃至对一个国家产生多大的影响。 书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商鞅变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成功的一次变法,通过阅读,你会发现,所谓的变法,其实就解决了两个难题——“农”与“战”。 商鞅通过变法,进一步废除了古老的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给了秦国的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解决了秦国经济上不足的所在,这也是秦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所在。 解决了这一点,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战”是指强兵,商鞅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普通士卒累积军功可以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田宅,担任军队或朝廷的官员。获得爵位者还可以免除劳役和用爵位抵罪。这一套改变,让秦国走上了一条以军功等级制为基础的社会,宗室若无军功,不得列为贵族;普通民众则可以凭军功得到荣华富贵。 “军功”给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大大改变了王侯将相世袭的局面,一支敢于打仗,敢于拼命的虎狼之师就此诞生。 当然除了商鞅变法,书中还描写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隋炀帝在何种心情下开凿了大运河,唐高祖李渊并非影视剧里那么无能,曾经靠着三万兵马一举建立了大唐,还有后来的文学家王安石为何会成为了背锅侠,朱元璋为何在废除宰相制之前一直纵容胡惟庸的胡作非为等等,这些都在书中有了解答。 还是那句话,历史本身很精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驿站,你细心去品读之下,就会发现,隐藏在这座驿站的背后故事绝对不亚于一场悬疑剧。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三):梦回千年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罗马、中国,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中三大源远流长的古国文明皆发生了中断,仅中国成为了时代不断更替和演变的过程中唯一的“幸存者”,并且延续了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沉淀了深厚而宝贵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文明其实不乏来自外界的侵扰,如蒙古帝国和女真人国曾经给中国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文明的兼容性强,没有受到过多影响。中国作为华夏之邦,又作为历史上唯一的文明古国“幸存者”,值得每个华夏人骄傲自豪。

印度人最重要的书是四大《吠陀》,犹太人最重要的书是《旧约圣经》,希腊人最重要的书是《荷马史诗》,日耳曼、凯尔特、斯拉夫诸民族最重要的书是《新旧约全经》……

他们都是神话或者宗教经典。这些民族是以宗教教义来构建社会、指导行为、形成道德、制定律法的。他们认识世界是通过“神”。中国人与他们截然不同。中国人在西方人心中最典型的印象之一是“祖先崇拜”,与上述那些民族一直在思考如何与神交流不同,中国人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与祖先交流。

我国是有修史的传统,且该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我们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还有地方志,以及私人修史等,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史书的各种典籍是十分丰富的。

但是,过去的史书典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阅读以及理解上都存在问题。一是典籍采用的都是文言文,二是采用的文字是繁体字,虽先也有简体字版,三是史书典籍过于正统,阅读的趣味性缺乏。

本书对过去史书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过去零散分布在各处的内容归纳到一起,为人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全书趣味性强,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深入了历史的长河。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四):《看不够的中国史》——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

在学生时代,历史是我的超级弱项。历史成为弱项的表面缘由大概是,上历史课的某一天我花了两分钟低头捡笔,从此再也没听懂过历史课。更深层次的缘由是,我是一名功利的理科生,我将学历史的时间都用来写数理化作业,或者在历史课上苦思冥想上节数学课困扰我许久的几何题。 因此,凭借侥幸顺利考入大学、参加工作的我其实一直存在超级大的知识漏洞。我的历史水平非常糟糕,脑内混乱的知识点让我羞于和人谈论历史事件。哲学家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我一直非常后悔学生时代的我没好好学历史。而《看不够的中国史》让早已脱离课堂的我有了再次接受历史教育的机会,这本书详尽有趣,时间点清晰,我脑内对于历史的碎片知识终于可以被妥帖还原到真实的时间、事件中了。

中国是历史之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看不够的中国史》集结了多篇《国家人文历史》上的深度好文,书中以时间为脉络,以“变化”为核心,精选制度、经济、军事、战略、朝堂5大主题、53个有戏又有料的话题,由点到面地纵向梳理了古代中国户籍、赋役、邮驿、交通、官制、礼制、经济格局、文化差异、外交策略等多方面的历史变迁。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仿佛一个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历史的得失。这让成长在当代的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接触到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在历朝历代的变化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同朝代不同执政者的区别,体味着历史演变带来的各种层面的变化。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在“唐代公务员考试的困惑,外挂为何这么多?”这一篇文章中,我才知道,原来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公平,唐代有种活动叫做“行卷”。就是在考试之前,将作品给王公大人们看,如果在这个环节得到了赞赏,那么现场作文写得怎么样其实无所谓;考场外的活动五花八门,比如王维假扮优伶,引起了玉真公主的推荐,考试还没开始,王维已经成为了解头;比如因为杜牧是高干子弟,得到太常的吴博士推荐后,因为第一名到第四名都已内定,直接给了个第五名……

这本《看不够的中国史》把历史讲的环环相扣,生动有趣,通俗性和专业性并举,非常值得深入阅读!

《看不够的中国史》读后感(五):了解历史就得找会讲故事的人!

滚滚而去的历史对我们而言是那样的遥远而陌生,它们更像是一段段的故事。而看故事、听故事,了解故事,那必须得找会讲故事的人。

同样是一个人物、同样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同的人讲出来有不同的味道,侧重点、褒贬程度、了解的深度等等,那都各有千秋。

不会讲故事的人讲历史那就会让人感觉生涩、乏味,会讲故事的人不仅仅是将历史给你讲得头头是道、妙趣横生,还能穿插进一点自己的观点与评判,让听的人也会觉得意犹未尽,像蒙曼老师的《大隋兴衰四十年》,语言诙谐幽默,共四册,却也不会让人嫌多,只觉得没读够。像这本《看不够的历史》亦然。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作者,而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月刊里摘选编纂的原创好文,集结了各路历史爱好者,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本书也不是单纯的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讲解历史,而是分门别类了一番,从制度、经济、军事、朝堂、战略等五个方面来剖析历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很多的文章更是用问句开启,让读者带着疑问去看书,或与作者的见解统一,或与作者的见解相左,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考,同时也吸引着读者去翻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去找寻答案。而且书中也附带着参考资料,更是让读者方便查找。

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制度篇里“古代的轻徭薄赋政策,真给百姓减负了吗?”作者柏舟告诉我们,历代的赋税思想虽然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是屡改屡败,屡败屡改,最终也没多大成果。最终,轻徭薄赋成为中国古代纸面上的政策,百姓的负担依然相当沉重。

这好像跟我曾经的认知有些出入,像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期,虽然使汉朝能够逐渐强大起来,但事实上汉朝的轻徭薄赋也只是相对于秦朝的横征暴敛而言,汉朝税赋低,其实低的只是田租一项,老百姓需要交很多其他赋税。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将历史完全的印刻于脑中,但是却也应该有一些大概的、真实的了解,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多么渊博的人,而是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中国子民,我们应该对过去的历史有一个简单的认知,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的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