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识大脑》读后感摘抄

《认识大脑》读后感摘抄

《认识大脑》是一本由Lisa Feldman Barrett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大脑》读后感(一):摆烂的理由-1

脑科学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人脑如何认识世界和自我。这恰恰也是哲学问题。作者在科学层面上的解释通俗生动,对涉及的科学哲学问题也做了不错的延伸。

在其他许多的认知类科普读物里经常提到“三重脑”理论。该理论中的理性、情感和本能三重区分也是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对人类行为的最佳解释。本书指出这其实是科学界最大的错误之一。

大脑结构其实类似网络系统,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自动进行身体预算。这在学术上被称为“稳态应变”,即在身体需要出现之前自动预测并做好准备,以满足身体需求。

根据这个理论,“不良行为并不是来自远古的桀骜不驯的内心野兽,良好行为也并非理性思考的结果”,“痛苦也不能代表所谓的情感大脑劫持了理性大脑,它可以证明的是整个大脑都在为预期的回报消耗资源”,特别像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内耗”。

大脑是个预测器官。在这一科学观点的基础上,作者又引申出自由与责任的哲学问题。

“大脑会根据你过去的经历和当前的情况,启动你的下一组行动,而且是在你一直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否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志,谁该为自己的自己,谁该为个体的行为负责呢?”

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预测,因此启动不同的行为。你可能无法在冲动之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有机会在冲动之前改变自己的预测。这削减了人们摆烂的理由。人不是单细胞生物,在刺激与反应之间通常有足够的时间来选择和改变。相应地,人也要为自要为结果负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从浅薄冲动走向成熟稳重的过程。

另一个有意思的科学观点是关于认识论的。人在认识世界时,与之仿佛隔着一块凹凸不平的玻璃,这块玻璃由以往的记忆和经验构成的。事物通过这块玻璃以感官数据来到人们的大脑,其中有部分被放大或缩小了,从而赋予其专属于个人的意义。这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或者诗歌作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书十分简短,前半本的讨论比较精彩,末尾两章泛泛而谈,最后的附录字数几乎要和正文差不多了。

《认识大脑》读后感(二):很好的科普

如果想通过一个理论体系了解一门复杂的学科,如果想知道一本关于大脑的科普书籍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本《认识大脑:关于大脑的7 1/2堂课》相当到位。

科普书并不是教材,不需要一个体系化,面面俱到的知识。好的科普书讲究如何给读者讲好故事,通过把该学科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遵循叙事过程串联起来。既帮助读者了解了“当前”这个学科的发生了什么,同时,又帮助读者形成了一个理论观念。在这一点上,《认识大脑》这本书相当优秀!

第一章就以“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颠覆普通读者的认知,告诉读者们大脑到底是做什么的。从这一章开始,全书围绕“身体预算”这个理论,以七个视角来论述大脑的功能与机制。

“身体预算”的学术名词为“稳态应变”,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控制你的身体 -- 管理稳态应变,通过预测能量需求,有效的采取有意义的运动,进而存活下来。

第二章是我购买这本书的理由,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拿三脑理论来构建大脑认知,包括一些培训讲师。这本书非常清楚的告诉读者三脑理论是错误的,而且为什么是错的。

第三章讲述了大脑的运行机制,神经网络。

第四章讲述了大脑的发展,神经元的裁剪等。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比较常规,如果对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比较熟悉的读者,看到这些内容应该不陌生。

第五章很有意思,讲述了大脑是如何作为一个预测器官运作的。

第六章讲述了大脑是怎样支持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

第七章讨论了思维是人类重要的进化机制。

第八章站在一个人类创造世界的角度,讨论了大脑如何帮助人类创造社会现实。里面提到的5C理论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视角颇为有趣。

这本书既不是一本神经科学,也不是一本认知心理学读物。这本书围绕相应的专题采用了一种科学散文的写作方式,很多前沿研究和理论顺手拈来,亦参杂了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社会学科。有趣的是,作者还在书中讲了存在主义的思想。让我想起费耶阿本德的观点,科学的方向是由非科学决定的。。。嗯。。。非理性引导理性!

即使学习了神经科学,这本书也不乏让读者认知提升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其学术背景毋庸置疑。书中142到146页,密密麻麻感谢了一大堆人,看来,书中的一些个人倾向性的描述至少也经得住同行的推敲。

这本书的内容总体很轻松,基本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没有复杂的理论。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基于当代研究的大脑观点。

对心理行业的读者,特别是心理咨询师来说,应该能从这本书得到很多启发。。。有些过时的观点可以更新啦。

jack pirate:心理学&心理咨询书单

编辑于 2023-03-22 20:36

《认识大脑》读后感(三):很好的对于截至 2020 年的脑科学科普

英文原版发布于 2020 年,本书的更多的参考资料:https://sevenandahalflessons.com/notes/Extended_notes_for_Seven_and_a_Half_Lessons_About_the_Brain

文昌鱼和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这个共同的祖先看起来也很像文昌鱼。这个祖先,没有大脑,只有一团细胞执行计算和控制功能。

寒武纪的生物进化出了复杂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捕食行为。捕食行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获取能量和物质的方式(在有氧呼吸的前提下)。

捕食行为,驱动了三个子系统的复杂性演化: - 感知:高精度感官(比如眼睛)和计算感知 - 计算:复杂大脑(承载复杂生命体的稳态调节,和对外部环境的建模预测) - 动力:更灵活的运动系统(骨骼和肌肉)

大脑是围绕捕食行为而演化出来的(更高效的捕食,更高效的避免自己被捕食),从而更久的延续物种基因库。

不仅仅是外部需求,其实,随着身体结构的趋于复杂,大脑也必然的需要处理更加复杂的内稳态调节任务。对内,调节稳态;对外,调节行为。两者都是为了延续基因库,这才是大脑的核心工作,它并不在乎思考这件事情。

Anatomy of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Amphioxus has the four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lum Chordata: a dorsal hollow nerve cord sup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