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摘抄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摘抄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事实重要吗?

事实重要吗?之前听到这个问题,答案是模糊的,读完这本书,答案更清晰。

——客观事件或者遭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事件或者遭遇,在这一点上大人和儿童是一样的。

———————————————————

以下是书中摘要:

1、自卑感和追求卓越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个方面,两者密不可分。

2、儿童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决定了儿童的发展。环境对儿童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客观事件或者遭遇(例如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是取决于儿童如何看待这个事件或者遭遇。

3、当儿童对新情境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人对他进行指导,他只能孤军奋战,这时敌意才会出现。

4、因而科学合理的教育任务是帮助儿童习得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

5、决定儿童发展的既不是内在能力,也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他对客观现实的解释,以及他对自己与客观现实之间关系的解释,这一点很重要。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这是一本为人父母必读的书

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 这句话是阿德勒说的。 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文主义心理先驱。 他的代表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以50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本书出版90多年,依旧是父母和教师的案头读本,被外界成为是一本书破解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密码,培养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的儿童。 书中列举了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为父母、教师揭开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帮助教师认识。 全方位地疏导儿童心理问题,帮助父母理解儿童行为,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在书中,阿德勒汲取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如何进行儿童的人格教育,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 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也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让父母和老师用正确的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自信,勇敢,独立,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言以概之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尽早读懂阿德勒,你的孩子会感谢你。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回想小时候父母给我的教育,无形中我将这些教育方式又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才明白一个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深有多远。 很庆幸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读到这本书。 阿德勒也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环境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他们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个观点对于为人父母,或者老师有极大的启迪。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孩子还小的时候,大约一岁多,他不会走路不会讲话,而且很多行为能力都没有同龄孩子强,我一度焦虑的无法入睡。 尤其看到和他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孩子,各方面都优于他,我内心就无比崩溃。 现在想想,有这种想法一是初为人母,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二是没有足够的育儿知识作为储备。 所以在成为父母的同时,我们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这书中,阿德勒以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语言,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观点与教育理念。 所以还是很推荐大家认真读读这本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三):这是一本为人父母必读的书

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 这句话是阿德勒说的。 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文主义心理先驱。 他的代表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以50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本书出版90多年,依旧是父母和教师的案头读本,被外界成为是一本书破解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密码,培养心理健康、高情商、高智商的儿童。 书中列举了5个真实案例、15种儿童常见问题,为父母、教师揭开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帮助教师认识。 全方位地疏导儿童心理问题,帮助父母理解儿童行为,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在书中,阿德勒汲取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如何进行儿童的人格教育,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 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也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让父母和老师用正确的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自信,勇敢,独立,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言以概之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尽早读懂阿德勒,你的孩子会感谢你。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回想小时候父母给我的教育,无形中我将这些教育方式又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才明白一个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深有多远。 很庆幸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读到这本书。 阿德勒也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环境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他们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个观点对于为人父母,或者老师有极大的启迪。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孩子还小的时候,大约一岁多,他不会走路不会讲话,而且很多行为能力都没有同龄孩子强,我一度焦虑的无法入睡。 尤其看到和他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孩子,各方面都优于他,我内心就无比崩溃。 现在想想,有这种想法一是初为人母,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二是没有足够的育儿知识作为储备。 所以在成为父母的同时,我们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这书中,阿德勒以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语言,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观点与教育理念。 所以还是很推荐大家认真读读这本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四):跟随阿德勒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助力孩子成功、幸福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幸福,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生。但就是有很多孩子从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家长头疼不已。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方式,都会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解决孩子童年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教养方式,现在更多以“原生家庭”的形式被我们诟病。“原生家庭”概念不断火爆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更合理的?怎样才能在既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又能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最为重要的课题。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影响世界的三大心理学先驱之一,他构建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以更具实操性,更快速带来认知的改变,并且又更贴近于所有正常人的生活状态,成为很多心理治疗方式的理论来源。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更是成为一种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他指出了每个人都有着超越自身的意愿,而自卑只是这种意愿无法达成时的心理状态;自卑反过来又能够刺激自身去满足这种意愿,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 而现在他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儿童心理学中,他写了这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用他的理论解释了儿童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阿德勒的理论之中,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有的只是在生长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不同个性的孩子。其中有些孩子为了表示出自己的诉求,往往出现了过激的行为表现,而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成了“问题儿童”,但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错误,更多来自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变相表现。 阿德勒在这本书中的很多案例,构建了大量现实的状况。比如家中有两个以上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必然会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无疑会强化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在学校,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因为老师面对的将是更多的孩子。 阿德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被冠以各种各样的标签,要么笨,要么记忆差,但孩子们的表现呢?既然老师不喜欢他们,他们也就会趋于认同这样的表现,不再继续努力,批评和责备随之而来,恶性循环就此产生,最终只能发展出悲观的态度。 现实中也有一些例子,就是因为学生突然更换了一位老师之后,立马学习成绩能够大幅的提高。而这就无疑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看到每个孩子的诉求,给予相应的关注。因材施教,才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良好发展

而对于父母来说,这样的要求更高,毕竟老师是对着面对着几十个孩子,而父母只面对自己的一两个孩子,必须时刻注意着孩子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既不能放任,也不能用错误的方式对待,这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给每一位家长,老师开启了一扇认识儿童成长心理的大门。走进这扇大门并完善认知的提高,成为真正洞察儿童心理的教育者,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