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芯片往事》读后感100字

《中国芯片往事》读后感100字

《中国芯片往事》是一本由杨健楷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3-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芯片往事》读后感(一):勿忘来时路

作为一本通俗的芯片产业史书,《中国芯片往事》以晓畅通达的语言向我们展开波澜壮阔的芯片发展画卷,从中我也能对如何缔造品牌,将名声打出去有了一点心得,特来跟大家分享~

1.质量先行

“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这句话生动表明了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性和先导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打从设计立项的阶段开始,就应当将质量放在心头,摆在一切程序的前头。

辽晶正是这样践行的!“先解决有无,再解决好坏”,依靠这样的生存法则,辽晶努力促成企业与院校人才、科研部门、使用单位的“厂外三结合”,在技术、设备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改进工艺,升级产品线,鼓足力气研制新产品。如此积累,技术理论水平和利润都上去了,从根本上解决了良品率的难题,可谓高妙!

当然了,技术的革新离不开国家工业体系在其中发挥的巨大效应,依托国有工厂编织的学习网络,我们才得以进行高强度学习,建设成遍布全国、门类齐全、具有纵深人才梯队的工业体系。

2. 服务至上

“给客户退货,我们要为客户负责,不管多么符合国家标准,不符合客户需求也不行。”

辽晶的加盟加速了川仪六厂的技术更新,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而新鲜血液的功效不仅于此!厂长制定了工程师即销售的策略,每年派人去主要的城市群拜访客户,“别动队”甚至随身携带抹布,仔细地将产品擦拭干净。而对不合格的产品也会毫不心软,马上安排进行回收。

用户苦售后久矣!当企业把隐身在后台的质量优势和服务网络搬到前台,就能出奇制胜,直接拉动销售业绩的增长!

当然,这一举措的意义不仅限于此,通过提高工艺水准,靠技术人员的跑市场打开销路,巩固地盘,实际上抬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准。

3. 直击痛点

在电子显微镜下,芯片的晶体管是一座结构严谨、章法有度的宫殿。工程师将这些图纸一一排布,汇聚成精巧耐用的产品。

这样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要如何让它走进千家万户呢? 要让宣传说进用户的心坎儿上!

很多人不想购置产品,是因为不会用,也不知道向谁求教。为打破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围墙,步步高当时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800元买电脑,免费学电脑”!步步高甚至在十余个省市设立电脑室,并聘请教授编写教材,发给有学习需求的学员。从用户痛点出发,为用户实际需求服务,产品自然是备受青睐。

《中国芯片往事》读后感(二):中国芯片在国际上屡屡受到牵制的时候,也有一批人在努力的赶超着

在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之中,芯片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成了国际社会制约中国最核心的因素,而且中国也每每受到影响,有时候不得不做出妥协。 在关于芯片的各种新闻报道之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国芯片产业依然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虽然有着一些反抗,比如华为,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芯片,但其中一些核心技术依然受到制约,依然无法完成完全的自主。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芯片产业会是现在的地位呢?关于中国芯片产业有着哪些过去的故事呢?在这些故事之中,又有哪些是激励我们不断赶超的动力呢? 杨建楷,专注于科技产业研究与商业写作,他的这一部《中国芯片往事》就带我们回到中国芯片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之中,去发掘着中国芯片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当然也从这个过程之中,让我们了解芯片产业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从整个历史的历程之中,探索中国芯片必然要走出的自主之路。

中国芯片产业起点极低,看一下中国芯片产业的开端,还处于辽晶阶段发的展历程吧。而我们能够从这样的低起点慢慢的有了现在的产业规模,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阻,也是有着一种不断奋斗的内核在其中。

1960年,锦州电工仪器厂专门成立了一个半导体二极管实验小组,这就是辽晶的起点。而在辽晶成立时,总资产只有9000元,负责技术的副厂长马占一,也只有高小学历,完全没有接触过晶体管。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完成。没有设备,就自己用土法建造;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工厂人员必须从别的方面挣钱来支撑晶体管的实验。就是这样的条件下,依然让辽晶发展出了独属于中国的晶体管产品。

而中国的其他芯片产业都是在辽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四川仪器仪表总厂也在60年代建立起了半导体产业,而他的技术主力许传江就是辽晶出身。而这时为了晶体管更好的发展,已经开始与国外接触,开始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助力发展。

中国芯片产业最为红火的时候,段永平和他的步步高成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也为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培养了大量人才。可这时的中国芯片产业依然是处于中下游水平,仅仅在打造着游戏机、mp3等等产品的相应芯片,在国王大公司的夹缝之中生存,还屡屡收到挑战。中国的芯片产业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发展壮大,迎接着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现在的我们都已经知道,芯片产业对于国家是重中之重,好在中国芯片产业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相信凭借着我们专业学者攻坚的精神,评借着我们一如既往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中国芯片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这一日迟早会到来。

《中国芯片往事》读后感(三):《中国芯片往事》:中国芯片与电子工业的“冰与火之歌”

文/石墨杨

《中国芯片往事》以人的视角,通过一线采风得来的一系列人物故事,勾勒出一个个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呈现出整个大的图景,为人们认识中国芯片工业贡献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讲述了横跨58年的全新一手中国芯片产业故事。 通过重现组织成败、产业兴衰,全面复盘中国芯片史上激动人心的时代与片段,呈现产业规律,反思沉浮兴衰,叙述经济体制改革、公司经营与人物行述,包罗科技与商业万象。

《中国芯片往事》的作者通过对重庆、深圳等地实地采风,访谈数十人,基于数十万字一手历史档案,和高达五百万字的参考资料,创作全新一手商业案例。

作者杨健楷,芯片及电子工业产业观察者,师从台湾最深媒体人电子时报前总编辑陈慧玲,先后就职于投中网、远川研究所,曾访谈A股上市公司卓胜微董事长许志翰,国产CPU倡导者龙芯创办人胡伟武、全球最大EDA厂商新思科技中国董事长葛群、知名芯片产业投资机构浦科投资董事长朱旭东、展讯创始人陈大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等业内*袖,并与龙芯、新思、展锐、华润微、浦科投资等业内明星公司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据悉,《中国芯片往事》开始有一个非常简短的副标题,叫聚变(fusion)。在作者杨健楷看来,中国芯片产业及电子整机工业的变革,是一个聚变的过程。2018年底科创板刚刚设立时,关于芯片的资料尚不多。杨健楷在那时开始研究芯片产业,将过往的书籍通读了一番,并逐个分析写作手法,得出一个结论:已经存在的书无法完全表达中国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丰富故事,且专业名词导致的高阅读门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产业的传播。于是,杨健楷决心写一本全新的书。

《中国芯片往事》一书的四个亮点

No.1 亮点是访谈手法。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基于对芯片产业和电子工业的十几位亲历者的采访,本书成为了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口述版电子工业史。

在写作中,杨健楷采访的很多老前辈都在50岁往上,最大的84岁。在和每一个受访人进行访谈之前,他会先初步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业经历,按照时间前后准备问题,然后同他们进行非常充分的交流。

No.2 采用了POV视点人物写法。这种写法并不新奇,古今中外的小说家都经常采用,受众广泛。但就目前中国的商业写作,采用POV视点写法的几乎没有,所以作者意识到了这种写作手法有很强的独特性。

No.3 本书有非常多的独家一手历史资料,作为人物故事的客观佐证。写一个人的故事,不能只写他当时做了什么,很多时候需要回到时代背景。一些老前辈给作者提供了他们手里的原始文档,如步步高的企业报,是非常珍贵的,而从互联网上找到这种资料的可能性是零,它是构成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

No.4 《中国芯片往事》最终呈现出的特点是三个“非常”: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这本书只选取未被充分挖掘、或几乎是空白的电子工业史时代、事件和人物,呈现最关键的时间段与关键人物的作为。

《中国芯片往事》探讨的命题

这个问题在写作之初并没有被明晰,杨健楷最初目的只是要写一本精彩而好读的书。而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通过多次与人交流,以及反复咀嚼书本内容,他才总结出《中国芯片往事》的核心命题。

这本书实质上探讨了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两种组织形态的变革和演进,以及这两种形态最后在商业战场上面的正面冲突。我将其粗略概括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中心化组织形态的核心是吞噬与整合。整个组织体系不断去整合别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文化非常狼性。台湾和大陆分别有两个中心化的代表,一个是台积电,一个是华为。

去中心化组织形态则好比细胞分裂。一个企业做起来后,充分放权给底下的兄弟自己干,随后不断分化出其他的公司。

步步高早在1997年时就已经分化出了三个主体,一个是做VCD的,也就是后来的OPPO,一个是做电话机通信的,也就是后来的vivo。还有一个是做教育电子的,也就是现在的小天才。OPPO在进入智能机时代之后,又分化出很多公司,如1+,vivo同样也是。

反观华为,不管是通信、手机还是汽车,始终都是在华为体系内。当然贸易战之后,形势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属于外力影响,另当别论。

中国的电子工业巨头深刻影响着本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其组织演化的规律尚未被系统挖掘。《中国芯片往事》呈现了芯片和电子工业的两种组织形态:一种是以核心技术为圆心向外扩散的组织,另一种则是以产品终端为导向、不断分形的组织。

此外,不同组织之间也存在共通之处:两者都具备制造-营销-工程,一个三位一体的工业系统;两者都是主体-外围构造,一个层次分明、自由流动、不断更新的长青组织。

《中国芯片往事》的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锦州的辽宁晶体管厂。1960年代初,辽宁锦州的经济建设派在半导体产业上面进行了一些非常新鲜大胆的尝试,应用场景主要是军工产业,如仿制飞机电台等。故事主要围绕辽晶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改革的先驱性尝试。

第二个故事讲述重庆川仪六厂。1984年,在中美芯片产业的蜜月期,几十个重庆工程师奔赴美国凤凰城,带回了一条三微米芯片生产线。经历了诸如离子注入机爆炸等传奇事件后,他们回国安装产线,终于生产出了良率非常高的芯片。

第三个讲的是步步高创业史。步步高是OPPO、vivo和小天才的前身,在大陆电子整机工业体系的形成中很有代表性。

第四个讲珠海炬力创业史。珠海炬力主要做MP3的主控芯片,它的创业史涉及到芯片设计业和深圳消费电子工业的发展规律。

为什么要选取以上四个故事?有四个原因:

第一,代表性。如果要把芯片工业写清楚,就需要覆盖每个环节上的代表事件,讲述所有重要的参与群体和要素,包括工人、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等。

第二,戏剧性。有了足够强的戏剧性和故事张力,才能够覆盖到更多的普通读者,才能有更多芯片以外的从业者和人员关注科技行业问题。

第三,揭示发展规律。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台湾到大陆,这些故事能充分说明两种组织形态的发展逻辑。

第四,实地探访。这些故事都是在实地考察中成型的。

《中国芯片往事》这本书涉及的内容不止于芯片。本书是一部科技与商业的鲜活历史教程,电子从业、投资经营、学习实践皆可用。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