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生活的秘密》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物生活的秘密》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物生活的秘密》是一本由约翰﹒阿瑟﹒汤姆森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一):动物生活的秘密

本书的作者约翰﹒阿瑟﹒汤姆森爵士是苏格兰知名博物学家、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同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动物学和植物学教师。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如《生物学史》《大众生物学》《日用生物学》等,桃李满天下,不仅在英国备受尊敬,世界其他地区都有一批忠实可爱的读者。

对于能增长小知识,撑开小瞳孔,八卦非人为的小秘密、趣事的阅读,多多益善。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二):动物的秘密怪奇妙的

在法布尔笔下的《昆虫记》里是和大有智慧的昆虫们一起生动地历险和互动,那么在《动物生活的秘密》里则是从论证中辩证动物的生活栖息,在散文式的闲逸描述中直指动物身上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很多的秘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是对于问题不尽地探索,我们就了解到的越多。这些多多益善的了解中,又让我们窥伺到不同动物习性中共有的可爱之处。企鹅在生育之时尤以警惕,但它们也会把孩子交给负责任的企鹅看管,让自己多争取一点漂流、跳水、戏耍的快乐时间。而我们尤为喜欢的可爱而腼腆的水獭更是大有浪漫精神。水獭是比企鹅更爱玩也更会玩的动物,是“全世界最爱玩的动物”,它可以居无定处、四海为家,浮浪在海上一天,任着自己漂流到哪是哪,但它又绝不会愚蠢到活活把自己饿死,因为它有着神秘莫测的狩猎能力来保证自己的浪迹生活。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产生更多的联想,想要知道:人类为什么特别喜欢猫猫狗狗,喜欢水獭、鸟类这些带有毛毛的动物,不是稀疏、短小的毛,是毛茸茸的毛,不长长毛的昆虫可没有那么招人待见,这之中是人类即便在进化之后褪去了大量毛发,也仍然喜欢毛发带来的温暖的感觉的保留感造成的,还是某种动物共有的原型会影响彼此的亲近度?不管怎么说,我们每多了解到一点生物的奥秘,就又多一点知道每一种生命本身固有的活力和生存的大智慧。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三):不为人知的动物生活秘密

大自然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平凡和神奇的生物,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也并不能了解大自然的全貌,而那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它们的秘密,我们更无从得知。 《动物生活的秘密》,作者:约翰.阿瑟.汤姆森,苏格兰最受欢迎的动物学和植物学教师,桃李天下,声望传及世界各个角落,而他的著作更是收获了众多中国读者。 企鹅,走路摇摇摆摆,像一个头重脚轻的婴儿。明明属于鸟类,却放弃了翅膀,换来鳍状肢,让它们拥有着独特的滑行方式,从鸟类中脱颖而出。看着它们摇摇摆摆地走路,以为很慢,它们却能在冰面上,每分钟走一百三十步,每步十五厘米,时速可以达到一千米。作为不会飞的鸟类,却有着自己的乡愁,跋涉千里,穿过无边的海洋,只为回到那最初的栖息地,繁育自己的后代。 为了繁育后代,企鹅也是动物中自我牺牲父母的典范。产卵前,企鹅父母不会离开去吃东西。只有在产下卵后,它们才会有其中一只下水,在水中待7-10天,才会回来换另一只的离开。 蜗牛:在你印象中,蜗牛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乌龟一样,移动速度慢,离开以前的地方后,不一定能回到原来的地方。错了,蜗牛不管离开多远,它都有着归巢的能力。可能是,它路过的地方沾有它的黏液,让蜗牛能找到回家的路。虽然,有着蜗牛回家的例子,但却没有解决蜗牛到底是靠什么去分辨的。甚至为了研究蜗牛,科学家还做了有趣的实验,让蜗牛走迷宫,本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努力,蜗牛成功走出迷宫,让科学家发现蜗牛有着能学习的品质。 囤积的本能:说到动物过冬,我们会想到,松鼠会囤食物,熊会储存自身的热量进入冬眠。那你知道蚯蚓也有囤积的习惯,它们喜欢收集树叶,拖回洞中,把它的窝布置得舒舒服服,遇见雨天还能当食物。而作为蚯蚓对头的鼹鼠同样喜欢囤积,当然它的囤积对象就是蚯蚓。它们会把蚯蚓的头咬掉,让蚯蚓无法再重新长出新的头,然后把蚯蚓收集起来构成一座活肉库。看着太不可思议,但这又是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 大自然中还有着很多,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了解它们的日常生活,探索它们生命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四):快乐开启奇妙你的探秘动物之旅

野外动物的生活千奇百怪,你知道的有多少?你知道...... 海鸟没有GPS系统,却为何能跨越万里汪洋,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巢穴? 南极企鹅为何年复一年,宁愿跋山涉水,也要回到同一个群栖地繁育后代? 我们知道蚂蚁能搬动比它体型、体重大百倍的动物,但你知道不同蚁群之间的“奴隶社会”吗? 著名的博物学家约翰*阿瑟*汤姆森爵士,在他的最新著作《动物生活的秘密》中,将这些谜团为读者一一揭开。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但是人类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却认知甚少,其实它们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性,看似神秘,却无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我们在阅读这本《动物生活的秘密》时,作者妙趣横生的叙述,让我们仿佛亲临其境,化身这些动物族群里的一员,亲眼经历着它们的奇妙生活,更能理解它们种种看似“怪异”的行为背后,是为了什么,来自原始的生存本能。 自然界中的合作共生,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幼虫其实起到了化作春泥保护花朵的作用。自然是一种合作关系,让集体生活得以延续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了解各种动物生活的秘密和趣事;同时,它也能让我们心情愉悦,亲近自然,治愈我们。 全书共分40篇, 前 10 篇文章是关于动物的,接下来的 6 篇文章是关于生命之网的。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直观生动的海洋生物网络:人吃鳕鱼,鳕鱼吃鳕鱼,鳕鱼吃鲱鱼,鲱鱼吃桡足类,桡足类吃甲虫和硅藻。 书本的后半段还用了近10篇文章介绍是关于动物发育和行为问题,和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让读者在这本浓缩的文字里,获得不少硬核有趣的动物学知识。

本书最出名的当属《乡村之声》这篇文章,它不仅引起了废名的欣赏,还在今年5月25日在《中华读书报》上获得了连载。 作者从自然文学的角度,情感地描绘了农村自然中无机或有机物的声音。 比如无机的声音:暴风雨、雪崩、森林大火、地震、洪水,还有有机的声音:树蛙、蚱蜢、蝉、鹦鹉、猴子、松鸡,这些村里的声音,各种记忆、联想和想法都聚集在一起,使人感受天籁之美。 为了体现自然文学句子的美,作者还引用了一些英国诗人的优美句子,以通过形象地表现出这个国家声音的美,如引用丁尼森的“古槐树上鸽子的闷叫”,布朗宁的“百合花闷住的夏蜂嗡鸣”,有声有色地谱写出一首充满魅力的乡村自然之声。 在后面关于进化概念的讨论中,讲到跳虾之间奇怪的“友谊”,就是它们如果腿受伤了,同伴就会帮它把腿从根部咬掉。 这是一种“断臂求生”的本能,不得不让人类感到敬畏和震撼。为了摆脱困境并自由地开始新的生命历程,放弃四肢在这种高等甲壳类动物中很常见。 姬蜂会在毛毛虫身上产卵,孵化蛴螬以活组织为食,最后幼虫在宿主身上破体而出,杀死宿主,自己的后代则获得繁衍。这些我们在科幻电影《异形》中看到的场景,确是真实发生在自然界。 在普通人看来,这种行为极其残忍,而在作者看来,却是大自然的野性本质。这是生物惊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是另一种合作与共生。 整本书读完后,依然耐人寻味,让人不禁希望继续深入了解更多生命和自然之美。约翰用他31年的博物教学经验,通过简单明了却不失生动鲜活的文风,在讲述一个个“动物世界纪录片”的同时,把动物生活的“秘密”真实地给读者。 本书也提醒我们,生存于地球上的,不仅仅只有人类,还有无处不在的动物。人类和动物之间,又何尝不是一种合作共生,弱者与强者的斗争,生命和命运轮回的关系?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真理。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五):万物与我共生

看《动物生活的秘密》第二章《企鹅:奇异的一族》的时候,几乎每一段文字都能让我脑海中浮现对应的画面。那些科普知识,那些生动的刻画,那些动物的习性,仿佛并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在我眼前一帧帧播放的动画。 我仿佛能够看到,企鹅幼崽从父母肚皮底下探头探脑地钻出,摇摇晃晃前行。 我仿佛能够看到,一圈企鹅一圈圈站立,把幼年企鹅围在最中央,为它们挡住风雪的侵扰。 我仿佛能够看到,一群企鹅趴在冰面上自由自在地滑行。 准确地说,当作者说企鹅们站立时像站岗,匍匐于冰面时像爬行类祖先,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画面是一群在冰雪中艰难行走的企鹅跟随一只趴在冰面滑行的企鹅形摄影机,被摄像机带领着队伍前行…… 想来这一定是看《帝企鹅日记》的后遗症,光是看文字回想起纪录片里的画面,我就忍不住想笑。 本书举例的对象是南极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雄鸟鲁莽好斗、恶习不改,但是当它找到雌鸟安定后,便保持绝对忠诚,与雌鸟共同抚养小企鹅。 作者并不避讳这些可爱动物的缺点,但是就是因为全面科普,更能让我觉得这些动物或者植物可爱,它们有各自的特性,有各自的弱点和长处,共同组成美好的自然界。 在看《动物生活的秘密》之前,我不敢说自己了解鲸鱼。当然,即便看了这本书,我依然觉得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我知道鲸落,那是去世后依然在守护海洋,供养海洋的鲸鱼尸体。 我知道虎鲸很聪明,所以会被训练成水族馆、海洋馆吸引游客观光的噱头。 看了露脊鲸这一章,我更加感受到鲸鱼的可爱。 它们温顺、重情、爱好和平。 它们恐惧人类的围猎与追杀。 在《奇怪的律师禹英雨》中,女主禹英雨从奶奶口中得知自己被母亲抛弃,因此迷恋鲸鱼,因为鲸鱼永远不会抛下自己的子女。 我只希望伤心恐惧的鲸鱼少一些,再少一些,直至没有。它们可以在海洋中自由遨游,享受生活。 我只希望以后我不会只能在标本室、在博物馆、在书本上看到它们冰冷的肉身,像本章结尾提到的踪迹罕见的格陵兰鲸那样,那真的太可悲可叹了。 在《动物生活的秘密》中,既有对某一类动植物的科普,也会涉及到更广泛的内容,比如海洋的内部经济、乡村之声、生命的曲线,乃至“祸害”了大量高考生的达尔文和孟德尔。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十三章的内容。 虽然第十三章的名字是《乳香与没药》,但是这一章节谈论到的物种十分丰富,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某个动植物。 在我看来,这一章的主题或许是嗅觉。 植物为了生存繁衍发出特定的气味,吸引花粉传播者蜜蜂,驱逐仇敌破坏者蜗牛。 动物同样出于种种考虑,发出各种各样的气味——做路标(蚂蚁和狗)、适应昏暗环境(雄性蝙蝠)、让自己脱身(鼩鼱,音同渠经)…… 我们人类或许依然具有嗅觉记忆,否则《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为何会把爱情受阻与苦杏仁味挂钩?《追忆似水年华》开头主角为何会因为“小玛德莱娜”蛋糕触发童年回忆?那应该是由于嗅觉与记忆关联,才让人回想起就如同身临其境。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气味我们并不能闻到,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日益依赖眼和耳,但是我依然愿意和作者一样相信,嗅觉退化的情况是个体的,而不是种族的,是调节性的,而不是变异性的。当我们走在花园小径,当我们在猫咖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深深记住那一刻的美好味道。 可能是个人的偏好,我会更愿意看讲述企鹅、鲸鱼和水獭的篇章,而不想细读悍蚁、胡蜂、秃鼻乌鸦的爱恨情仇。 这样的阅读偏好让我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可爱的濒危物种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而在人类眼中颜值不过关的物种即便同样处境艰难也容易被忽视。 但是在作者眼中,万物可爱,不论是小小的蚁还是巨大的鲸,都有被记录被科普的价值。希望看过这本书后,我也能改变一些固有的思维,欣赏到更多的自然风情。 推荐对企鹅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的小伙伴看下列纪录片: 帝企鹅日记(2005年,豆瓣8.7分) 企鹅群里有特务(2012年,豆瓣9.7分) 帝企鹅宝宝的生命轮回之旅(2015年,豆瓣9.4分)

《动物生活的秘密》读后感(六):有生命的地方,便有故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春回大地,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

燕子是一种候鸟,每年的3月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从南方飞回来。一夜之间,天空中,电线上,到处都是燕子。然后它们会选择人家的房屋筑巢,然后生蛋、孵卵和育雏。忙忙碌碌一个夏天,到深秋天气转凉,又是一夜间,燕子就消失,它们飞往暖南方过冬去了。

小时候,我家堂大门上方的墙壁上总是有一个燕窝,在春天的某一天,燕子就飞回来了。老一辈的人说,燕子在家门口搭窝意味着安定,预示着这家人非常的平和善良,它住在这里,也是相当的安全,主家生活也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因为燕子是一夫一妻,燕窝象征忠诚,燕子选择的这家人,意味着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邂逅秦颖主编的“飞羽文库”之英国作家约翰·阿瑟·汤姆森的《动物生活的秘密》,立即被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吸引得不要不要的,看完以后,不得不感叹:有生命的地方,便有故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想起了儿时每年到我家筑巢的燕子。但书里记载的这些飞鸟蚁虫和燕子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海鸟、燕鸥,未经任何训练,可以从很远的距离之外,飞越无迹可寻的大海,高山,森林,成功回到熟悉却看不见目的地的......多次不同方式的试验,这个迷还是没能找到答案。等待更多的爱好者去研究、发现。

我在书里,发现,最有趣的就是企鹅,我们看到的有些现象,居然也和燕子南飞一样,也是有规律的。

企鹅不会飞,但阿德利的企鹅会以每分钟蹒跚行走一百三十步的速度 ,每步十五厘米,跋涉千百公里,越过海洋,每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育后代,而且雄雌企鹅还会不辞辛劳的攀爬到很高的岩架进行孵化子女。它们会分工孵卵,其间还会禁食。这真的有些不可思议。

汤姆森不愧为苏格兰的知名博物学家、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以及倍受欢迎的动植物学老师,他通过 细腻的观察,对动植物的生命的探索,以优美的文字书写了生物体的神奇与有趣,吸引着众多的动植物爱好者对生命、对进化的追寻。

曾经看过秦颖主编的“飞羽文库”的相关推文。这是一套关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昆虫等等的图书。“飞羽”是鸟的代名词。据秦颖介绍: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体。因此,他用鸟来代表自然。在鸟儿身上,他还寄托了人类对飞翔的梦想,对自由的渴望。他的这套“飞羽文库”,包含了《塞耳彭自然史》,我现在看的《动物生活的秘密》《城市和乡村的鸟》《沙乡年鉴》《运在险中求》以及《瓦尔登湖》。

期待阅读秦颖主编“飞羽文库”的其他几本书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