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是一本由[美]伦道夫•尼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2-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读后感(一):如果好坏都是自然选择,我们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开篇的名言十分夺人眼目:提出一个好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演化精神病学为精神病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作者意识到精神病学领域的困境,是得益于一名患者尖锐而一针见血的评价:“你们整个领域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精神病学遭遇危机,建立精神病常用诊断体系的种种努力屡告失败:数千名智慧超群的科学家花费数十亿美元,却仍未找出任何重大精神障碍的具体脑部诱因;基于遗传学的诊断方法曾经给人带来莫大希望,后来却发现几乎每种基因变异都最多能增加1%的患病概率。 因此,寻找新方法和新的研究范式势在必行。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精神病学家受邀出席演化生物学家的研讨会,听他们探讨动物行为。由此他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近因和远因使他深受启发:现代科学,包括精神病学在内,都仅关注近因而忽视了远因,即演化机制、演化过程。这让他想到,是否能从演化角度来考虑精神疾病。 大概是为了避免吓退一大批对稍专业一些的科学著作心怀敬畏的普通读者,标题并没有透露丝毫精神疾病的字眼,所有用词都符合轻松的生活类图书——甚至是抚慰人心的心灵鸡汤——的格调。但事实上,这是一本很难得的内文实际涵盖优于标题暗示内容的科普作品。英文标题“Good Reasons for Bad feelings:Insights From the Frontier of Evolutionary Psychiatry”,直译为“各种坏情绪的正当理由[不单是“一个”好理由]:从演化精神病学前沿视角来看”;作者既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演化与医学中心的创始主任,也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这本书奠定了一个前沿学科的前沿研究阵地。当然,从科学角度出发,对调整心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不乏好处。当作抚慰心灵的读物也说得过去。科普作品写得好,也跟读故事差不多。里面穿插着大量案例——精神科病人的自白、性生活不和谐者的求助、饮食失调者的生活状态、嗜酒和烟瘾成性之人的不归路、人类学家在太平洋小环礁上的田野调查…… 自然选择塑造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但目的不在于幸福或快乐,而是为了达到生殖最大化。现代人的最大问题,就是把自我看得过于重要,重要程度凌驾于人类这个物种整体之上。佛教也说,“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何时能不去想自己,将思维和身体界限都扩大到物种范围甚至跨物种范围,令身心苦恼的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是痛苦的,但人类总体并不存在“痛苦”这种感受。或者说,包括痛苦在内,一切负面情绪都只是对个人而言,而对整个物种来说,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是生殖最大化的策略之一。 另一方面,演化是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的进步肉眼可见。“我们的大脑不仅未做好准备接受如此的物质过剩,也没准备好应对社交媒体和快速食品。”“广告、震动器和视频挑起了以前只限于想象的欲望”。物质的丰富、刺激的增多、选择的多样,在给贫乏生活增添滋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病,正是源于这种演化出的硬件条件与各种软件程序不相匹配的尴尬处境。 社会处境非朝夕所能改变,人性更难以改变。但从大脑和行为的演化中,或许能找到突破口。在演化生物学与精神病学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无助于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但新的交叉科学的建立,就是新范式的形成。当更多精神疾病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时,患病者本人及他人对疾病本身的态度都会更为宽容。然后我们可以寻找更合理的治疗方法,而非孤注一掷地依赖于昂贵的药物。 本书还做了一个融媒体时代的尝试:长篇累牍的文献被放到二维码链接里了。纸质书的厚度减下来,整体结构看着更紧凑一些。而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就得动动小手扫码观看了。这种举措是好是坏呢?见仁见智吧。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读后感(二):人人都是“精神病”……吗?

人人都是“精神病”……吗?

幻想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如果让你在大街上随机找到陌生人询问一个关于对方的问题,问什么会最快获得对方的肯定?

当然不能是“你是男性吗?”“你身高超过1米7吗?”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

我觉得可能是,“你有情绪问题吗?”

可能这个问题一出,十有八九会得到“是”的答案,但是,具体有什么情绪问题,可能又会让人陷入思索,得不到答案。

现在,这个社会,真的人人都是“精神病”吗?

目前,精神病学的发展面临最大的局限之一,就是诊断体系的不完善。

与传统医学相比,精神病学的诊断过程几乎是“纯主观性”的。除了阿尔兹海默症等为数不多的精神病症能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客观证据”以外,绝大部分的精神病症并不伴随着影像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改变。现在精神病学的诊断大多数是“调查问卷式”的,“在过去三个月中,你出现了以下15种症状中的多少种?”

这种诊断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观性,记忆的不可靠性,对症状的不同理解等都给诊断的结果打上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在这本书中甚至记载了一次实验,让健康人“伪装”成患者,最终成功地骗过了“诊断系统”。

更加糟糕的是,精神疾病之间的界限并不泾渭分明,常常可能混合不同的疾病表现。就像是给医生一个调色盘,让他判断这个颜色是由哪些基础颜色组成的,各自比例是多少,其难度不言而喻。同一个患者,看不同的医生就得到不同答案,这对于精神病学的发展是巨大的阻碍。

诚然,精神病学诊断的可靠性有待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熟人、亲戚、同学、亲人出现了“情绪问题”,相关的报导也常常见诸头条。

因为情绪问题感觉到困扰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进化了这么多年,人类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bug”呢?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书中对此有精彩的解答,总结为6方面的原因:错配、感染、限值、权衡、繁殖和防御反应。

简单来说,目前的人类还远未进化到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当然也包括瞬息万变的新病毒。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本身也存在局限性,难免顾此失彼。

人体的设计或进化最优先考虑的是繁殖,而非健康。

因此,生病并没有在进化中得到解决,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你以为的“生病”,在进化看来,可能并不是“坏事”。

“健康”的人不是不会焦虑,而是把焦虑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的人,杞人忧天或不知危机都是不利的。所以,情绪问题本质上是情绪的失调问题,而不是“消灭情绪”的问题。

在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精神病学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巨大的需求”推动着它的发展。突破瓶颈和局限是取得大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对于精神病学的发展充满信心,也确信这一定会是一个“惠及万家”的医学新领域。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读后感(三):存在即合理,人类的坏情绪可能对自然选择有积极作用

选择读《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的时候,我和马老师还在冷战中。那会我的大脑里仿佛有好几个小人,只要我没睡着,他们就一直吵吵吵。我突然忘了上一回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是怎么处理的了。

然而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惊讶的是,这本书主要围绕精神疾病讲解。书中的知识含量很高,慢慢地把我全部的注意力吸引了。当我偶尔想起自己的问题,我觉得那些不足为道。

作者伦道夫·M·尼斯,是医生也是演化生物学家。他与乔治·威廉合著了《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他讲到了演化医学对精神障碍的解释,大自然的选择不在乎人类的舒适度,只在乎更有效地繁殖。情绪的产生本来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繁殖,只不过每个个体应对的能力不同,那些不堪情绪重负的人,就产生了精神障碍。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它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自近现代心理学重新发展后,人们已经慢慢意识到精神障碍也是疾病。但如何诊治这些疾病,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释。至于心理学家如何确定患者的心理疾病类型,他们依靠的是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出具的DSM文件。目前最新的第五版DSM于2013年面世。

第二部分讲感觉的理由。这一部分从各个方面解释了产生坏情绪的原因。可能有家庭或者基因的原因,可能有身边人事物重大变故的原因,更有可能是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和危机。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治疗方案。

作者在第一二部分的描述,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在拥有的一定专业的基础上,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面对每一个患者都要有初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患者,这样给出的治疗方案,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举的例子是截然相反的方向,但两部分想表达的意思差不多。第三部分是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分析,应该如何理解人类个体。而第四部分从自然的角度分析,讲了一些失控行为与可怕障碍。

如果你自己经常处于不好的情绪中,如果你身边有经常闷闷不乐的亲人或者朋友,如果你对精神类疾病感到好奇,那你一定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这本书主要是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坏情绪。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也可以用在工作或者生活上。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读后感(四):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演化医疗精神学的一本著作,简单理解这个概念,就是,人类的所有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比如恐惧、悲伤、焦虑、抑郁,如果作为一种生存劣势就会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被自然淘汰掉,但现在人类依然保持这些负面情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负面情绪在某些时候具有保护作用,起到一种“烟雾报警器”类似的作用,就是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可以保护人类的基因得以繁衍。

注意的一点就是,负面情绪起到的预警作用保护的不是人类的幸福快乐生活,保护的是人的基因繁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书里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两种男人,其中一种男人天天被嫉妒煎熬担心女友出轨而非常痛苦,而另一种男人对女友与别人交往非常无所谓也不会嫉妒不开心,那从概率上来说,非常无所谓的那种男人的妻子出轨的概率就会高,从而这种不太爱嫉妒的男人的基因就无法得到高效的延续,这种嫉妒和因嫉妒带来的痛苦情绪,从演化角度看,也许就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在毫无道德观念的时代出于对自己基因延续的保护机制(书本观点,科学探讨,女拳勿扰)。

类似的负面情绪,所起到的“烟雾报警器”预警作用,还有:广场恐惧症。有些人一旦身处空旷的广场之中就会非常恐惧,这类人经常长期足不出户,但奇怪的是,有些广场恐惧症者也会同时害怕身处在封闭的空间里。探究他们的演化学根源,可以知道,在原始人生活的非洲稀树草原,空旷意味着危险,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往往不得不离开自己的部落,进入空旷的草原,但是草原中隐藏着猎豹狮子鬣狗等食肉动物,人们恐惧被这些猛兽突如其来的背后袭击而丧命,这种心理警示作用,深深烙印在人类的内心,遗传到今天,所以会有广场恐惧症,而这类人之所以会同时惧怕封闭空间,也跟猛兽有关,人们在逃跑的时候如果躲进了只有一个出口的封闭空间,无意义跑进了死胡同,猛兽来了必死无疑,这跟广场恐惧症的心理原理是一样的。

类似的心理“烟雾报警器”机制的负面情绪还有很多,比如,惧怕蛇、鼠、蜘蛛,恐高症,人绝望痛苦时蜷缩的身体,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疑病症,晕针,等等等等。

演化心理学与佛洛依德的心理学,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比如广场恐惧症,在佛洛依德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惧怕,身处人群中,忍不住想放飞自我随便与人发生啪啪啪的心理造成的广场恐惧,但演化心理学就是从远古非洲大草原防备掠食猛兽角度的来解释的;同样,还有比如动物,也会有类似的反应,长尾黑鄂猴,它们的雄性猴子在输给其他雄猴子而丧失交配权之前,睾丸一直是蓝色的,一旦雄猴输了,就会蜷缩一团、摇摆退缩、表现沮丧,睾丸也会变成灰绿色。。。这种被成为“非自愿投降”的生物反应,是为了向获胜的猴子表明自己放弃了竞争,自己不会造成威胁,(蛋都废了),从而逃脱新任雄猴统治者的继续攻击。。这与佛洛依德的“阉割焦虑”非常类似,但根源理解上是有区别的。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一直以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常见的解释方法是描述身体的各种机制及其运作方式,生物学家称其为近因解释(proximateexplanations)。另一种解释方法则是描述如何形成这些机制,生物学家称其为演化解释或终极因解释(evolutionary or ultimateexplanations)。我们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关于生物学的近因解释(即描述各种机制),完全没有涉及演化解释(即这些机制如何形成)。”,而演化精神学角度来分析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对近因解释提供一种必要的补充。简单来说,传统面对精神问题和负面情绪,都是当做一种病态来研究,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负面情绪经过人类进化一直保留至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就像“烟雾报警器”,炒菜时候偶尔也会失灵报警,但如果真正有火灾,它就会起到真正的作用价值,负面情绪有它存在的意义,这种方向的研究,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进步。

这本书的封面非常的漂亮,书名也非常的可爱《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本蠢萌无脑的心灵鸡汤书。。。当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那个“O”的时候,我就震惊了,这是湖南科技的iForce原力系列书籍,原力系列就没有什么呆萌无脑的书,都是非常有学术含量的前沿科学类科普书籍,一定不简单,于是认真读起来,收获果然很多,不错。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读后感(五):学会正确处理精神内耗的人,就算学到了终极知识

“精神内耗”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的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会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大部分都市人可能对此深有共鸣,只是有些人更严重。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词叫广泛性焦虑症,典型患者会担心金钱、风暴、健康、儿童及就业和婚姻保障。比如“我才62岁,如果公司倒闭,没了保险,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女儿在后院玩的时候,刚好有只鹿闯进来,被它身上携带的壁虱咬了,得了莱姆病,我又没注意到她起红疹,该怎么办?”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存在比别人更深切的焦虑,这属于未雨绸缪,还是过度防护呢?

节选自《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

01

危险!小心疯狗浪!

我站在旧金山北部、位于太平洋边缘的雷耶斯角的巨石上,晒着阳光、吹着海风,只有一两英尺高的海浪夹着咸咸的海味翻滚而来。有警示牌上写着:“危险!小心疯狗浪。不要踏上岩石”(疯狗浪(sneaker wave)是一种突如其来而且会强而有力地快速地退回海里的巨浪。在太平洋西北沿海地区常见,非常危险,被卷走者必死无疑。)但美好的一天下来,我都没见到巨浪撞向脚下的岩石。说时迟那时快,冰冷的海水一下子腾涌到我的大腿上,脚下突然一打滑,被大浪拽倒在地。很走运,我的一时疏忽大意没有造成致命伤害。这次海边短途旅行仍历历在目,心有余悸的我再没有重返旧地。

那些差点被海浪卷走、受到惊吓的人,很可能再也不会去海边了。但有些人却正好相反:他们过于担心,以至于从来不敢靠近大海。如果你老想着可能随时发生海啸,那肯定不觉得海滩好玩。对于患有焦虑障碍的人来说,丝毫危险都会引起出汗、紧张、脉搏加快、心跳加速、恐慌情绪和逃跑。

来到我们诊所,是玛莎多年来第一次走出家门。一直以来都是他丈夫出门采购食物,她只依靠邮购给自己买衣服,而且码数越来越大。

出色的木匠山姆和其他同事一起用餐时,会焦虑得吃不下饭。同事都怀疑他是狗眼看人低,所以每次山姆一说话,大家都等着嘲笑他。这加剧了山姆的焦虑。

朱莉也不能和别人一起吃饭,不过她的恐惧程度已严重到令人窒息。所以她只好一个人在家吃,还会把食物搅成浓稠液状。

梅尔很喜欢待在户外,每天都会跑步。直到有一天,他害怕自己被蚊虫叮咬染上西尼罗热,整个人变得忧心忡忡。从那之后,他就很少出门,非出不可的话,就得往皮肤涂抹驱虫剂。

比尔不是担心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毒,而是担心使用了公共厕所感染。他知道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但他离家驱车从未超过一个小时,而且多年没有休假。

还有玛丽莲,她被鸟给吓坏了。她想寻求治疗是因为丈夫有次邀她一起去伦敦,但一想到会被一群鸽子围住,她就心生恐惧。

我治疗过的病患除了上述几名,还包括数百名焦虑症患者。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焦虑会带来多大的伤害。有些人还认为焦虑障碍“不过是紧张”罢了。这好比在说截瘫只是“行走困难”。严重焦虑实际上更加常见,正如你对他人隐瞒恐惧,而他人也藏住了自己的恐惧,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自己受到焦虑的困扰。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

就一生来看的话,约有30%的人患有符合官方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有些人焦虑程度较轻,但仍需帮助。例如,按照社交焦虑标准,只有约12%的人可确诊,但这些标准都很武断。再如,接近50%的人都害怕公开演讲,但很多人都乐意接受帮助。

02

焦虑究竟为什么会存在?

笼统的回答很明显:有焦虑能力的个体更有可能逃离当前险境,还能避免将来出现险情。与焦虑专家伊萨克·马克斯(Isaac Marks)进行数次深入交流后,我们发现焦虑障碍应分为两种——焦虑过度和焦虑不足,其他防护反应也都一样。免疫反应过度会导致多种疾病,但免疫反应不足也可能致命。有大量文章讨论了焦虑造成的伤害,但几乎没有任何内容阐述焦虑的好处。我在巡回讲座中谈论焦虑症时,询问在场观众是否听过关于焦虑的好处的研究。很多人都觉得我在犯傻,不过最后有人建议我阅读新西兰研究者里奇·波尔顿(Richie Poulton)的一篇讨论恐高症的文章。

普遍的看法是,人在经历重摔后会产生对高度的恐惧。这似乎只是凭直觉看出,却从未有人求证。波尔顿找来一群五到九岁且摔伤过的孩子,与没有受过类似伤害的孩子进行对比。年满18岁时,童年时期摔过的孩子中,有2%的人患严重恐高症,但没摔过的孩子中,竟有7%的人患严重恐高症。这与预测结果正好相反!如果轻微和严重程度都包括在内的话,差异就更大了。这些18岁的受试者中,童年时期摔过的人,患恐高症的概率要低七倍。仔细想来,道理很简单:童年时期基本没有产生恐惧来防止跌落的孩子,到了18岁仍没有太多恐惧感。

我开始寻找其他的恐惧症病例。我们都知道,毫无畏惧的人通常都不会怕危险动物、社会批评、急速行车、吸毒和玩命特技。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滑雪胜地,年轻的冒失鬼敢滑下(其实是跳下)其他人惧怕的斜坡(实际上是悬崖)。这些人(几乎都是男性)会因技巧和勇气而受到钦佩,尤其是女性。但每年都有几个人送命。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名向我求助的专业摩托车赛车手。大赛前夕,他不仅会吐尽肚子里的东西,还会失眠。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他朋友比赛期间身亡后不久。他说,每一年都有两三名车手死于赛道或身受重伤。他也曾遭遇几次重创,所幸目前没有受到永久性伤害。他自称没有感到恐惧,但除了每次比赛前夕都会呕吐外,还出现心跳加速、出汗、气短和肌肉缩紧。他想找一种药,可以消除这些症状。作为接有很多广告代言的专业车手,他就指望这种药来保障收入了。我告诉他,这些焦虑对他起保护作用时,他礼貌地听着。但听到我说,服药来减轻焦虑会有危险时,他就生气地离开了。我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世。

睡眠恐惧症会导致严重后果,也有可能致命,但对此未有充分了解,也极少得到治疗。睡眠恐惧症患者不会到焦虑诊所来,而是出现在实验性航空器、创意前沿领域、战场和政治运动的前线,又或者出现在监狱、医院、失业大军、破产法庭和太平间。制药公司没有为睡眠恐惧症提供治疗的迫切想法,但有些药物或许有帮助。其中一种药,甚至能被不少人接受——育亨宾(yohimbine),据报道称,这种药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性高潮。为睡眠恐惧症患者开设一个诊所,可以改善健康状况、预防伤害,但似乎不是个好的商业计划。

我越来越想切实了解焦虑的存在原因,于是就发现了更多关联。我的病人所描述的惊恐发作,似乎与“战或逃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基本相同。1939年,伟大的生理学家怀特·坎农(Walter Cannon)在其开创性著作《身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中首次提出这一现象。他注意到,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心跳急速、呼吸短促、出汗、动弹不得和逃跑都是有用的反应。这些都是我在病患可以观察得到的。但这真的是同一回事吗?

某天傍晚,在诊所待了整整一天的我开车回到家,正驶入停车道时,看到有只兔子一动不动地定在车头灯前。它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从未听过有恐慌情绪的病人描述动弹不得的感觉,但我也从未问过他们。第二天,我问了。第一个病人说:“哦,对啊,我有时会动弹不得,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动。”接下来好几周,我问遍所有恐慌症患者;约有一半人说,会因惊恐发作一时感到身体僵硬。通过演化的视角,我观察到了几年前就应了解的情况。

03

焦虑经常会过度吗?

烟雾探测器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很多毫无用处的焦虑。一般来说,调节防护反应(如呕吐和疼痛)的机制会在益处大于成本时开启,即使是误报。与避免危险的益处相比,这些反应的成本较低。因此,不管危险会不会出现,低成本的反应都可防止更大危害发生。这就是我们容忍烟雾探测器误报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服用止吐药或止疼药是安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用的焦虑如此普遍。

烟雾探测器原理基于信号检测理论,由电气工程师来决定电话线上的咔嗒声是真正的信号还是单纯的噪声。能否做出正确决定,取决于信号与噪声的比率、误报的成本,以及危险实际存在时警报的益处。在汽车被盗司空见惯的城市,尽管可能误报,但仍值得配备灵敏的汽车防盗系统,但在安全的地方,这就变成了麻烦。

惊恐障碍由应急响应系统的误报引起。性命攸关时,这个经受磨练的系统可以快速触发逃离。设想你身处古老的非洲大草原,非常口渴,而水坑就在你跟前,但你听到了草丛有动静传来。那可能是只狮子或猴子。你应该逃走吗?这取决于逃跑成本。假设恐慌逃离需消耗100卡路里,如果只是猴子,不会有逃跑成本,但如果是狮子,那成本就是10万卡路里——大约是狮子把你当成午餐所获的能量!

动静稍大的话,可能是狮子。但要多大声,你才应该逃走呢?算一算。如果是狮子的话,不逃的成本比惊慌失逃的成本高1000倍,所以最佳策略是,无论何时传来大到能证明是狮子的声音,只要可能性大于千分之一,必须撒腿就跑。也就是说,一千次逃跑中,有999次是没必要的。但1000次中,只要逃跑一次,就能救你一命。

意识到个别的惊慌发作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正常但毫无用处的,有助于我和患者更好地认清问题。这个想法并不新奇。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就以类似的逻辑来论证相信上帝是理性的;因为信上帝的成本很低,但不信的话,可能永世都会受困于地狱火湖。为帕斯卡的见解添加点数学和演化理论,不仅能帮助解释为什么无用的情感痛苦会如此常见,还助于医生做出正确决定,以确定何时安全用药制止正常反应,如疼痛、发烧、咳嗽和焦虑等个体通常不需要的反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