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力》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科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力》读后感(一):《游戏力》:游戏力让父母与孩子之间联结得更亲密

虽然很早就关注过这本书,但是却一直被书名所误。这里的游戏力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教孩子串珠子或搭积木的活动手册”,而是一种积极的教养方法,一种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的核心观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定要保持“联结”,而游戏则是保持联结或者重新联结亲子关系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旦谈到有效的教养方法,父母们肯定会伸长耳朵来取经。因为生活中亲子关系紧张导致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事情,每位家长的苦水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各种育儿理论更是信手拈来,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游戏力又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科恩博士用“蓄满我的杯子”来解释儿童心理学家经常会提到的依附理论:孩子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需要不断地蓄水。父母的关爱和安抚就相当于在杯子里蓄水。杯子如果能够保持蓄满的状态,孩子们就会有足够的安全依附感,就能顺利地与父母产生联结。

而那些常常产生“无力感”的孩子,他们或者消极压抑胆小恐惧,或者专横跋扈虚张声势,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力而无法战胜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得不到平衡健康的发展。

就算是健康的孩子也会经常因为生活中的挫折、事故和创伤而导致杯子里的水蓄不满。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置之不理甚至打骂惩罚,只会伤害他们稚嫩的心灵。游戏可以帮助亲子关系重新联结,也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理解接收的信息,从挫折中重新振作。

当然,游戏可能对成人来说意味着休闲,如何能真正激发父母的游戏力,科恩博士的建议是成年人要放下身段,与孩子保持同频,不断地试错和训练,注意孩子的需求,学会“翻译”他们不合常理的行为,就可以找到孩子回应父母的最有效的方式。

科恩博士在书中还提醒父母注意,如果大人坚持联结,要由孩子来决定联结的方式。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联结表示出不信任,反而会拒绝联结。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轻易放弃,会让孩子更加失望或者更加笃定父母没有诚意与自己联结。同时,他还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性别的孩子、多胎家庭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游戏方式,为父母出谋划策,避免落入陷阱。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能将游戏力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就是父母要为自己充电,要蓄满自己的杯子。只有如此,父母才能先除去自己身上的无力感和孤独感。而且书中提到的很多小游戏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复杂,每个愿意与孩子联结得更舒适的父母都可以尝试,然后慢慢地融入到生活中,全身心地与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游戏力》读后感(二):用游戏力建立与孩子之间的联结,让一切变得更容易

用游戏力建立与孩子之间的联结,让一切变得更容易

都说孩子生容易,养不容易,当我们把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孩子需要不需要,为什么有的孩子愿意和陌生人讲,也不愿意和父母说知心话,我们明明是爱孩子的啊,明明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伤害着孩子,这对中国式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游戏力》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大人能融入孩子的世界,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玩伴,亲子沟通产生联结,有些难解之题,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解决。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与孩子在一起时,带上你所有的法宝和智慧,然后做到地板上。然后我们作为家长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游戏力——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可能式重建亲自间深情联结的桥梁。其实,在游戏中所激发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是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的。

一个小例子,足以说明,我们也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作者带着9岁的女儿参加露天舞会,碰上了一对母子,妈妈想跟大家一起跳舞,儿子则双手抱在胸前,不肯跳。而此时的妈妈则怒从心头起,开始数落“是你把我拉到这里来的,你自己现在怎么又打退堂鼓了!”而这些话让男孩更反感,双手抱得更紧,连脚后跟都紧紧并拢了。这样类似情况现实中恐怕我们大多数家长有所接触过。

作者得一句话,“咦,他发明了新式舞步吧?”并模仿男孩得状态,缓解了尴尬,男孩放松了。而此时,孩子妈妈也学起了孩子得样子。一句玩笑让情况发生了逆转。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与孩子化敌为友,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在笑声中激活孩子天性中得合作和勇气。

可以说游戏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联结,培养孩子得自信心,不管是对抗游戏还是过家家让孩子自己做主,一起大笑得办法,不管是为缓和气氛,放下身段,如果孩子一会笑一会哭,则是之前情绪在心理没有释放等等。

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详细的描述了游戏力在不同阶段、时期、场合的在作用,不过内容较多,略显繁杂。

《游戏力》读后感(三):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最好的媒介,父母要用最适合的游戏助力孩子成长

作为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代入孩子的世界,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然后把他们最需要的思想传达给他们。 那么现在,请每个人回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去体会自己父母给自己带来最感动的瞬间,也去体会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没有遗忘的事件,会是什么呢?一定不会是父母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教育语言,也不是父母默默的以身作则的动作,虽然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也是必要的,但给我们影响最大的一定是父母陪自己玩乐的瞬间,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 比如父亲教孩子滑冰、母亲教孩子叠手工,或者其他极为细小的事件,但就是沉淀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之中,默默的影响着我们。

为什么游戏有着这样的魅力?心理学家对于游戏的价值,游戏怎样对孩子产生影响和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来游戏力的感念。助力家长在这一理念下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利用其中的理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们。 劳伦斯·科恩,是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专长儿童游戏以及游戏治疗,他的这本著作《游戏力》就是系统讲解游戏力在儿童培养中的理论和实践,把这一理论进行不断明确。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在玩中,也就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如果能够在父母陪伴下有创造性的玩,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是无穷的,因为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都蕴藏着层层深意。

在游戏力的理论中,游戏有了三重意义。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进入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互动关系,当然也包括修复各种关系;第二,游戏是满足人们对于连接、对于亲密感的需求,游戏很少是一个人完成的,在配合中,孩子就进入了一种群体的氛围,而如果这个氛围中有父母的存在,那就是亲子关系培养最好的媒介;第三,游戏可以帮助人们从情感创伤中康复,游戏总是伴随着快乐,而快乐是治愈一切的创伤的良药,这在成人世界中也有着更多的表现,比如失恋了就去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心情立马会好很多。 对于孩子,玩游戏的技巧还稍显陌生,那么父母就应该成为善于游戏的高手,用各种游戏技巧去引导孩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成为那个最健康的自己。

而在这本《游戏力》中就有着几十个事例,上百个方法,这些都可以在父母的育儿中应用于现实,都可以成为和孩子游戏的内容。这就是一本极有实用价值的书籍,父母把其中的游戏融入现实生活中,和孩子们愉快的玩起来吧。

《游戏力》读后感(四):重返童年,跟着孩子再长大一次

“既然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习怎么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儿。当我们与孩子的联结断裂时(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事实),游戏是帮我们重建深层联结的最好桥梁。我们必须准备好,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Cohen,PhD)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同时也是美国游戏育儿理念的创始人与推广者。劳伦斯在这本书里,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来为人父的人生体验和他在美国开创心理咨询室期间的多年实操与经验,结合了几十个形象生动的个案,与我们分享家庭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领域的理念和实操。让我们学会运用游戏力的知识和技巧,加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建立起联结,解答育儿过程中所关心与常见的孩子行为问题和具体的困惑,培养孩子的内在自信力与自尊心等,与孩子架构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人类的童年期之所以越来越长,就是为了使人拥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即学习时间。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深意。”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我们童年时玩过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游戏,比如捉迷藏、躲猫猫、木头人等。劳伦斯更为精进一步地为我们讲解了这些寻常游戏的奇妙之处:家长与孩子通过玩过家家游戏而进行生活的重演,可以有效地让孩子“做主”;家长与孩子进行角色置换,可以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放下身段,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坚持拥抱和讲故事、倾听和鼓励,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之间有效地缓和气氛、缓解对抗与权利之争的窘境,走出孤独,疗愈恐惧,从而建立深层的联结;枕头大战、笨拙追赶、假哭、在大自然里玩耍、以滑稽的方式善意模仿孩子等可以为家长与孩子的亲密互动增添乐趣;家长平常要学会关注孩子,接受孩子的小情绪,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面对孩子出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学会情绪转嫁、控制冲动等排遣与管理情绪,了解孩子,给出明确的界限;家长在解决孩子的手足之争时,要学会冷却自己,遵循循序渐进、强势介入、自己当箭靶、实况报道等原则,倾听孩子的控诉,掌握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神秘模式,培养良性沟通循环的互动模式。

可能因为文化与时代观念的差异,书里有一小部分内容有些过时,令人有些疑惑,比如第五章里提到的被冒犯时说“谢谢”、第八章和第十四章里“拜托你们打个架吧”等,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成人说话和思考。想在每分钟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戏,就好比要控制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若是根本不陪伴孩子游戏,也就好像同一个成人整天在一起,但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当家长学会蹲下来与孩子玩游戏时,游戏不仅可以解除二者的对立,拉近距离,重新享受欢乐,更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建立了信心,家长也将因此学会适时地调整自己,跟着孩子再长大一次,蓄满彼此的杯子,变得更有成就感。一旦走出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抗,孩子的成长之路也将更加开阔与明朗。

《游戏力》读后感(五):幸福两娃老爸的读书笔记(五)—《游戏力养育》

前一阵读了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养育》,感觉非常棒。最近又得了一本今年新出版的版本,貌似内容更加详实,于是又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然而,收获不是很大。首先是内容、事例以及场景更贴近于西方社会和家庭,而与我国的情况不是特别贴切。其次,内容比较拖沓,读起来昏昏欲睡,干货不多。 因此,建议速读即可,对于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即可。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许收获,总结如下: 一、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 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成人说话和思考。想在每分钟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戏,就好比要控制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若是根本不陪伴孩子游戏,也就好像同一个成人整天在一起,但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二、当生活中发生了巨大变动时,比如家里有了新生儿、搬家,我们身心里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要做的事情。 身处变动中的孩子本来就需要更多关心,现在倒好,反而不如平常时候了。他们当然会变得淘气起来,我们却仍然无暇照顾,就这样,我们与孩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三、成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在说“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或者不断重复时,我们横加打断。 然而,我们又期望他们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这很不公平。 即使孩子说的事似乎不重要,听上去很蠢,我们仍然必须耐心倾听。 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他们首先想确定我们是否在认真听,会不会打断或责骂他们,然后才决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 四、当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发生了冲突,大人不要过早的干预。 因为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 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 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的策略; 只有在游戏中遭到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冲突有时就是游戏的核心。 童年游戏帮助孩子获得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冲突。 而成人如果过早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五、只要有两个孩子,就会有争吵。 玩具、遥控器、大的那块蛋糕等,都是他们争夺的对象。 最简单的回应方式,是抓起玩具就跑,于是两个孩子就会联合起来对付大人。 但不要总这样做,因为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协商。 六、所有孩子都有“手足相争情结”,不管他们是否有亲兄弟亲姐妹。 手足相争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问题: 我被爱着吗? 是被真诚地、绝对地爱着吗? 这些问题和相应的感受影响着各个年龄的孩子,不管他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 而我们可以帮助所有的孩子借助游戏来释放这些情绪,从而在他们彼此之间搭建亲密相爱的关系。 七、兄弟姐妹与蓄满空杯 思考手足相争的问题时,脑海中想象空杯和蓄杯的图画将会很有帮助。手足相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竞争蓄杯的机会。 事实上,多数的手足冲突都可以被视为企图从别人杯里偷东西来蓄满自己的杯子:偷玩具,把她惹哭,赢得比赛,表现得更聪明,让他挨骂,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蓄杯机会,让他们不必偷,也不必抢。 所以,当我们与一个孩子在一起时,蓄杯将提供力量和热情;而与多个孩子在一起时,蓄杯将帮助解决冲突,增强合作和包容,激发他们的创意来更好地共同游戏。 七、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但不要企图做到公平。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让你失望。 八、暴力行为只能导致孩子的哭声更大、时间更长,进而使男人更要不择手段地制止哭声。 而许多人会用尽办法来让哭声消失:贿赂、威胁、嘲笑、请求、斥责、隔离、妥协。 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这些情绪,让它们自然地表达出来,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眼泪流完,结果会使每个人都好过一些。 九、情绪压抑久了,一旦释放就停不下来了。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情绪的释放通常是因为再也控制不住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在深夜或者发烧时会表现得更情绪化。 看守情绪的卫兵疲惫了、生病了,因此情绪便趁机跑了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爆发的愤怒通常会引发一长串过去的故事,而与眼前正在争吵的事情却关系甚微。 因为,压抑已久的情绪一旦开始发泄便很难控制了。 十、怎么让孩子们的“哼哼唧唧”停下来? 提供个新方法。 比如,爬山的时候,孩子觉得累,开始哼唧。这时,我们说:“你说话的那种声音,很像在踩刹车,它会让你走得更慢,更难上山。我有另外一种声音,会像踩油门加油一样。” 接着用最愉快的声音说:“我行我行,路上这些大石头挡不住我,我不怕苦也不怕累!” 如果孩子又开始嘟囔抱怨,我们就说:“等一下,不要踩刹车,我们快到了。踩油门来加油!” 然后嘴里发出油门的声音,让孩子跟着我做。如果孩子说:“我需要休息一下!” 我们就说:“太好了,加油站到了,我们来喝点水、吃点葡萄干。” 当爬到山顶时,孩子会为此感到自豪的。 我们自己也很高兴,因为找到了一种方法来告诉孩子,抱怨没有用,愉快的声音才有帮助,尽管那像是假装出来的。 事实上,这种假装意味着我们选择了积极前进,而不是消极受苦,即便当时我们很想哼唧一会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